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清明·连云港——大伊山

$
0
0
2016清明·连云港——大伊山
       慕名来到大伊山,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我所喜欢的历史遗迹。但是真正到达这里后,却是大失所望。五一小长假,这里人满为患,本来空气质量就不高,再加上山上植被稀疏,道路整修也不到位,所以风起尘土就飞扬,实在无法尽兴。和门口的检票人员聊天倒很是热情,帮我们拿了纸质的导览图,问道梅花鹿、美女岩石刻,他告诉我们没有导游是找不到的,导游只有南门才有。于是从大伊山东门穿越到南门,前后花费半个多小时,结果被告知:清明小长假,导游休假......

       也只好随便走走了......

       大伊山又名黛伊山、大言山,独立于淮北平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灌云县伊山镇西北隅,距连云港市区约30公里,素有“淮北平川第一神山”之美称。属泰山支脉,诞生于太古代,距今已有20亿年的历史,因商朝宰相伊尹晚年在此隐居而得名。它由12座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226.7米,占地5平方公里,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大自然钟灵毓秀,造就了奇而不险,高而不陡的大伊山。这里“远眺峨眉,近窥螺髻”,具有“幽、古、神、奇”四大特点。明清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篇,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方舆纪要》大伊山州南百里,高五百丈,周围十五里。”据传商汤时宰相伊尹曾在此隐居,故称伊山。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当年此地讲学,故称大言山,口口相传演变为大伊山;说法三,远古时为东夷人部落,故称呼为为大夷山,后演变为大伊山。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河南杞县,洛阳伊川县,或山东曹县),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伊尹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根据陈君俭发现并且编辑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这也是众多甲骨文为什么记载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缘由。因此有关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关系可以由此一一查证。 

       《列子·天瑞》称:“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耕于莘野,乐尧舜之道。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夏朝末年,同时出现商汤,周。所以,伊尹经历三代。
       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斟鄩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的伐夏战略,不久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其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历史名相: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在宫廷中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像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杰出庖人: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陈留县志·山川》(卷九)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河南通志·山川》(卷之七·山川上·开封府)载:“伊水,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河南通志》卷八十拾遗附)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河南开封杞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燀在《北辕录》(《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卷之五十一)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杞县志·地理志》(卷之三)载:“空桑城……在雍邱县(今河南开封杞县)西二十里。” 《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卷之二十一《艺文志》)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世纪》曰:‘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开封杞县西空桑村现存有“宋真宗御制碑”一通,碑额为浮雕“二龙戏珠”图,下面是“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个字体刚键秀丽的隶书字。碑文内容《杞县志》及《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均全录。另有数块残碑,一是记载明弘治九年杞县知县徐钟重修伊尹庙时部分捐款人姓名及钱数的残碑,一是清乾隆八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奉敕修伊尹庙时《商元圣伊尹庙碑记》,还有几块碑刻字迹漫漶,难以识别。据空桑村村民讲,伊尹庙原有一座大殿,无风雨时,能在其中听到风雨之声。伊尹庙于“文革”拆除,庙是村民集资新建起来的。伊尹后人主要居住地——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伊寨村又名伊尹村,村中现居住400多人,均为伊姓,已按续143代。据村民讲,他们原居住在伊庄村(现开封县罗王乡),伊庄村已无伊姓,因为伊姓都搬到伊寨村居住了。村东一里处是伊思礼葬处。墓前有清嘉庆九年伊六壁后立之碑,刻有“伊氏莘野世系表”。该村距被伊氏后人称为故里的伊庄约4公里许,伊庄周围被伊水环抱(现称圈章河),此地距陈留有莘国(即今莘口)17公里,距杞县空桑村15公里。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迹。据伊氏族人讲,在清康熙年间,伊尹后裔伊广雨曾身背伊尹画像到开封府要求资助,被封为“铁榜秀才”。此称号可世代相袭,哪怕不识字,只要是长门长孙,就可当铁榜秀才。在伊思礼的墓碑上亦有“□得祭田两顷四十余亩复”的文字。清嘉庆九年,伊尹后裔伊六壁续修《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家谱》有正本与手抄本两册,正本边角残缺,与手抄本对照,文字尚能补齐。谱中从伊尹起记134代325人,并收有伊尹画像。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孔子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伊氏一百二十代孙伊思礼、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伊氏一百三十三代孙伊六壁的序文三篇,宋真宗御制碑文及历代文人诗赞十篇;明清增修、重修伊尹空桑庙的记载三条,及空桑、陈留、商丘、偃师、内黄伊氏祠堂的记载。从伊氏家谱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着意于谱牒,明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伊六壁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又续修,距今200余年。伊思礼在家谱序中说:“我伊氏家谱自商、周、秦、汉以至于今有背井离乡,流寓外省者不能遍载。又有迁居他乡越数代而复故土者。”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车驾幸杞县空桑伊尹庙,并勒石纪盛。碑文《家谱》有记载。其文曰: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咸有一德,敷祐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五室不衰,大训可知。苹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家谱》对伊尹的记载较为详细,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一代元圣名尹又名挚,夏后皋八岁庚辰四月初八日生于空桑,夏后癸三十七岁己卯耕于有莘,汤使人以币聘之,三反而后从。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适夏以观桀之政,及入夏,知桀之不可为也。复归于亳,相汤,汤崩传至太宗太甲。元祀戊申,伊尹作伊训,冬十有二月,伊尹词告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名,明言列祖之成德,以训于王。太甲不能用,二祀己酉,因即汤之墓营桐室以训太甲,使居忧焉。太甲悔过,终丧三年。三祀冬十有二月朔,遂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作太甲三篇,以申戒之,于是尊之曰阿衡。及其老,作咸有一德,以政归太甲。至商王沃丁戊子八祀卒,年百三十岁,大雾三日,沃丁祀以太牢,亲临丧以报大德,葬于亳。”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夏末至清,历三千四百多年,且中无缺失,实在是个奇迹。它对于伊尹研究,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于族谱学、人类学、姓氏学皆有莫大意义。


       医学成就: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汤相。此书又与《太公》、《管子》、《鹖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为兵家,似又可以当做兵书。小说类著有《伊尹说》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移。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仲景、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清代徐大椿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厨艺成就: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伊尹由厨入宰的经历,从史料记述中可知,伊尹先是当过奴隶的,幼年的时候寄养于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以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由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较大。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的词语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负鼎”(《史记》),“伊尹善割烹”(《汉书》)等。《鹖冠子·世兵篇》还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表明伊尹曾在餐馆干过。伊尹建树卓著,烹饪理论与实践较全面。记载伊尹烹饪实践的倒不多,只有说他去见商汤时烹调了一份鹄羹(天鹅羹)很受青睐。但从《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说汤以至味那些话来看,他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是一流的。虽然他是借烹饪之事而言治国之道,但若无对烹饪理论的研究和烹饪实践的体会,是不可能说得那么在行、那么精辟的。中国著名烹饪理论学者熊四智先生在《当立伊尹为厨坛始祖》一文中说:伊尹说,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 伊尹说,美味的烹调:“凡味之本,水最为始。” 伊尹说,烹饪的用火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伊尹说,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伊尹说,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悉心去领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伊尹说,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高水平:“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与此同时,伊尹又为商汤讲了当时可以制作美味的各种名特产品。在中国几千年烹饪技术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技艺高超的名人,如帝尧时代传说中的彭铿、周朝的太公吕望,春秋时代的易牙等。这些人都各有专长,而且在烹饪技术的发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伊尹在烹调技术及其烹饪理论等方面独树一帜。厨艺,只是伊尹众多本领中的一种。伊尹是中国烹饪之圣。如今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军事成就: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划、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伊尹在灭夏之战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对军事认识的深刻和驾驭军事的杰出才能。他对中国军事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之后,政治与军事便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政治的兴衰与战争的胜败密不可分,而人心的向背正是政治形势的反映,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心向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各有不同。在夏商之交,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水平还很低,还具有对自然不可抗拒的依赖性。有神论的唯心世界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唯天是尊,唯天是教,人们认为上天是人世的最高主宰,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都受上天支配,这反映到政治上就是神权政治。最高统治者以上天之子自居,其权力和行为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每有重大举措必祈请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每次战争更是如此,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但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隐隐约约地发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于是开始冲破天命思想的束缚,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
       为了弄清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伊尹前往夏任官,借机探察民情。当他看到桀“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情况后,即大胆判断“夏命其卒”,认为夏已出现了灭亡的征兆,因而与汤共同下定灭夏的决心。在战争准备期间,伊尹仍以此为指导,一方面极力宣传夏之暴政,进一步促使人们对夏的厌恨;另一方面针对“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的现实,强调广布仁德,宽以治民,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参见前文汤灭夏之战),对内扩大民众的拥护,对外争取其他方国的支持,颂声四起。不少方国归附,从而收到了抑彼扬己之功,使人心背夏而向商,九夷不起即为明证,为灭夏战争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人心向背影响战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众所周知的公理,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却是前无古人的创造。伊尹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并用于指导战争,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军事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二,“上智为间”的谋略。间谍情报战,在现代战争中已不新鲜,但在中国古代早期战争或者说在伊尹之前则是未曾有过的。当然在人类早期战争中也注意到了侦察敌情的重要,但在神权统治时代,这种侦察只是纯军事的战场侦察,而没有深入到敌人内部从事情报搜集和瓦解敌人关系的工作。只有当伊尹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之后,才以到夏任官的名义打入夏王朝内部开展情报工作。如果说伊尹第一次赴夏是为了侦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灭夏计划的话,那么第二次赴夏则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情况,而且还利用所掌握的情报,联络夏臣和当时已失宠于桀的妹嬉,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实力,为后来灭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据《竹书纪年》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未)嬉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吕氏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充分肯定了伊尹用间的作用。后来孙武总结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孙子·用间》)。“用间”的重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而伊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言可知。
       第三,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能否运用发展的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行止进退,是谋事成事的关键。对于战争而言,能否正确认识判断形势并选择有利战机显得尤为重要。商汤经“十一征”后,不仅剪灭了亲夏的方国,而且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灭夏的战争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当时夏王朝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日,然而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 400 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一定要等大多数方国都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于是为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在有仍(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而且有缗氏(山东金乡南)首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在天命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伊尹不是通过占卜、观象来决定是否发动和何时发动战争,而是根据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充分认识人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由人〈即他自己〉来把握和选择战机,实属难能可贵。伊尹在军事上的成就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在前文所述的诸如孤立敌人、壮大自己、迂回包抄和切断敌人后路等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最突出的贡献则在于不受时代的束缚,大胆冲击天命观禁锢,较清醒地认识到人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其战略和选择有利战机均得于人心向背影响战争胜败的观点,这对于中国军事的发展尤其是战略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为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军事谋略家。


       大伊山有大小十几座山峰,大致呈“L”形排列,我们从南面景区入口处的东峰开始攀登。东峰横卧如屏,有一个马鞍形的两个山头,西面的小山头上建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为博爱亭。北坡较平缓,南坡陡峭,悬崖壁立,绛黄色的层状结构中含有结晶粗大的石英块体,似为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山麓建有一座庙宇名“石佛寺”,一座金色的释迦摩尼说法像结跏跌坐在莲花宝座上,高于山齐,被命名为伊山大佛,寺庙和城市的街道在一条轴线上,将大伊山和寺庙大佛很自然的纳入了城市景观,增加了这片新城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好多人啊,想要取景很是困难......从东路登山,穿越这个巨大的山洞,可以翻越到南线。洞很大,但漆黑一片,没有手电筒是无法穿行的......

       传说中的大伊山: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伊山向北是一片大海,海里住着一条恶龙,它贪婪成性,作恶多端,每年七月十五,都支使一班虾兵蟹将兴风作浪,吞噬良田,来扩大自己的领地,害得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有一位姓曲的姑娘,自小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她受过仙人指点,能移山倒海,翻天覆地。这一年七月十五,曲姑娘又见恶龙作怪,心中气愤不过,挥手移来一座山挡住了海水,但那恶龙要虾兵蟹兴风作浪,漫过大山,继续向前推进,眼看海水要漫过山顶,曲姑娘喊道:“长!”地面就突然高了许多(至今伊山西面南岗一带,地面还比其他地方高出了许多)。曲姑娘吹了口气,顿时火焰四起,只烧得百十里海面像开水锅直翻泡,把那些虾兵蟹将烧死大半,吓得恶龙魂飞天外,带着儿孙逃之夭夭。
  老恶龙恨死了曲姑娘,有一天晚上,老恶龙偷偷钻出了海面,摇身变成一只“大公鸡”飞上“移山”,拼命将山上石头往下扔,如今大伊山背面的小伊山据说就是当时被老恶龙扔下的一场石头长成的。老恶龙扔啊扔,谁知曲姑娘趁机挥起神鞭对准老恶龙变成的那只公鸡就是一鞭子,这一鞭子被狡猾的老恶龙躲过去了,鞭子打在了山腰上,于是山上出现一条深深的山沟,就是现在的“阌曲沟”(阌音文),但接下来紧接的几鞭子老恶龙没有躲过去,那“公鸡”被曲姑娘打得鸡毛直炸,使劲用脚刨地,一会儿,地面就被刨出个“小山涧”,这就是现在见到的“鸡刨涧”,老恶龙在山涧里不一会就一命呜呼了。
  当地的众欢喜极了,为了纪念她,把曲姑娘移来的这座山叫“移山”,后来人们叫别了单就把移山称作“伊山”,于是这个美丽动力的故事也就被当地人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大伊山以其“古”、“幽”、“神”、“奇”闻名遐迩。
  古:大伊山历史悠久, 6500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遗址就座落在大伊山东麓的青风玲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海船石岩画、美鹿石岩画等古石刻以及古树名寺都具有数百年的历史。
  幽:大伊山上常年生长着数千种花木和上百种珍奇树种,涧深谷幽,景色优美。大伊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植被繁茂,层峦叠翠,涧隙飞瀑,怪石妙崖,峰秀洞奇,星罗棋布。景区内有马尾松、黑松、银杏、酸枣、油茶等千余树种,卧龙云雾茶、茯苓神树茶省内外驰名,尤其是金镶玉竹、香樟树堪称淮海一绝。
  神:大伊山曾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山上的神仙涧、仙姑洞、白云涧、熊神谷、升仙崖、入仙门等众多的景点来自美妙的神话传说。重建的石佛寺,殿堂气势恢宏、古朴大方,亚洲第一大坐佛就端坐在大伊山南面,佛像慈悲庄严、精美大气。
  奇:奇峰怪石,奇崖妙壁,成为大伊山的耀眼之笔。鳄鱼石、蛙石、狮身人面石、飞人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在巍峨的山峰上竞相争奇,各展动人风韵,有的像空气中的雕塑,有的像抽象的几何图形,有的像神话中的人物,有的像戏剧中的道具,它们像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雨后飞瀑,喷花泻玉,展现壮丽奇观,另外,瓢儿井、茯苓泉、盘丝洞、龟石等更具有色彩。

       大伊山是一座奇山,一是奇在石上,有各种象形石,如:有形如人头的老人石、形似青蛙的蛙王石、还有狮身人面石、象石、飞来石、鳄鱼石、龟石等,栩栩如生,应有尽有,可以说是石头的动物世界。二是奇在岩画上,有各种石刻,星罗棋布,如省政府定为重点保护单位的梅鹿石、还有被称为东方天书的星相石、海船石、美女石等;三是奇在山洞上,有各种洞穴二十多处,如八一洞、六一洞、神仙洞、白云洞、盘丝洞等,每个洞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洞都是无价之宝。四是奇在岩崖上,有各种奇崖,不仅颜色奇而且形态奇,有红色崖、青石崖、黄色崖等五彩缤纷的崖,还有升仙崖、望夫崖等,令人不禁惊叹不自然的神刀鬼斧。五是奇在植物上,大伊山有植物种类近千种,珍奇植物上百种,如本地特有的金镶玉竹、生长非常壮观的香樟树、形似母子的母子松、荣获省第九届陆羽杯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卧龙云雾茶等等。六是奇在水上,虽然大伊山水资源不是太丰富,但老龙涧远近闻名、飘儿井极富传奇色彩、茯苓泉水让人陶醉,还有人工开采的后形成的侍沟湖清澈见底,大伊山的瀑布也是一景,由于大伊山峰多、涧多、雨后的大伊山成为彩虹瀑布的世界。 

       大伊山以石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是大伊山风景区的主要看点。 

  一、石棺。在大伊山东麓,海拔约20米的青风岭上,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群,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距今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出土文物150余种。1997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央视“百科探密”等栏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石佛寺。大伊山曾有“云台和尚伊山庙,僧道寺观胜苏州”之誉,旧时山上遍布寺庙20余座,历来是寻仙求道的洞天福地,曾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苏北第一丛林”,是苏北乃至鲁南地区宗教最为发达的地区,有很多的宗教和文化活动的遗址。古刹石佛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兴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后数度兴毁。今天的石佛寺是参照镇江金山寺的式制规模于2002年开始兴建的,其大雄宝殿高27.6米,为歇山重檐式建筑。2008年8月28日,由江苏省佛教协会指导、连云港市佛教协会主办、灌云县佛教协会和大伊山石佛寺承办的石佛寺大雄宝殿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庆典在大伊山石佛寺南门广场隆重举行,近万名高僧和信徒参加了庆典,被有关方面称为“千年盛事”。
  三、石刻。大伊山岩画无论从其艺术手法,还是从画面所蕴藏的内涵上讲,均为全国同类岩画中所少有的。元代梅鹿石岩画,此画为元代作品,属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海船石岩画、美女石岩画,以及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天书的星相石。
  四、石像。在大伊山上怪石林立,如人、如狮、如熊、如犬、如鹰、如龟、如蛙、如鳄鱼等,星罗棋布,形成独特的景观。
  五、石涧。老龙涧远近闻名、瓢儿井极富传奇色彩、茯苓泉水让人陶醉、还有人工开采后形成的侍沟湖清澈见底,大伊山的瀑布也是一景,由于大伊山峰多、涧多,雨后的大伊山,成为瀑布的世界。
  六、石崖。有各种奇崖,不仅颜色奇而且形态奇,有红色、青石、黄色、蓝色等五彩缤纷的崖。
  七、石洞。有各种洞穴二十余处,每个洞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个洞都是无价之宝。
  八、石墙。在大伊山主峰,(据志书《朐阳纪略》载)筑有洪秀全以太平军为抗击清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现存石块垒砌的石长城。 


       伊山大佛:伊山大佛是石佛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大伊山的重要标志。大佛为锻铜质,整个佛像用铜70多吨;佛像净高近33米,寓意三十三重天;大佛海拔为66米,与佛教的“六度六合”相吻合,可谓“六六大顺”,寓意吉祥。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坐像。佛祖面相庄严、慈祥,他居高临下、俯瞰世界,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指环相扣,意喻止观、定慧、权实、慈悲等;两脚跏趺,表示佛陀的定相。

       伊山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祖的说法坐像,目前是亚洲锻铜质座佛像最高的一尊。大佛以释迦牟尼佛祖为原型,参照缅甸大佛、香港天坛大佛及中国古代经典佛像等佛像进行构思,体现庄严、慈悲,居高临下,俯瞰众生,右手拇指、食指,指环相扣,意喻止观、定慧、权实、慈悲等,民间称莲花指。佛的两脚呈结跏跌座,表示佛陀的定相。佛陀的眼睑、眉睫、口鼻造型,表现佛陀慈善、祥和的特点。五官“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方面大耳、鼻直口方、两耳垂肩”,是中国人最为喜欢和欣赏的造型。胸口符号,表示“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是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此符号是武则天规定的读音,读“万”字。

       伊山大佛是释迦牟尼说法坐像,慈祥安逸,善目慈眉,莲花眼始终看着我们。佛祖在世,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众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叫绕佛转一圈,回家腰不酸,绕佛转两圈,伊山结佛缘。其实绕佛转圈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多看看大佛莲座下的佛本故事和发生在大伊山的佛教故事,给我们以教化,洗涤我们心灵。

       大伊山的泉亦很多,有瓢儿井、艾泉、通海泉……

       大伊山曾有“云台和尚伊山庙,僧道寺观胜苏州”之誉,旧时山上遍布寺庙20余座,历来是寻仙求道的洞天福地,曾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苏北第一丛林”,是苏北乃至鲁南地区宗教最为发达的地区,有很多的宗教和文化活动的遗址。古刹石佛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石佛寺:旧址位于灌云县大伊山腹地小山圩山坡之上,是大伊山最具原始状态的一处佛门净地。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志》记载,石佛寺始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开山僧印空历多年心血建成,后遭兵废。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僧广顺重修,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大慈寺,洪武二十五年僧广安复建。此后屡遭兴废,至日寇侵华再度被毁。
  2007年,随着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伊山大佛(石窟)、石佛寺南门扩建工程全面启动。规划占地面积40亩,总投资5000万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采用锻铜工艺制造、体高33米的伊山大佛圣像圆满告竣。山门牌楼、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及露天弥勒佛、四大天王等殿堂、佛像相继建成完工,海内外高僧大德悉皆莅临加持,寺内香客、游客络绎不绝。近七百年的古刹终于再现殿宇恢弘、梵音萦绕、香火鼎盛的历史辉煌。

       被称为“淮北无双寺”的石佛寺,它位于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的大伊山东山腰间,三面环山,一面朝阳,北靠观日峰。石佛寺占地十余亩,根据山区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寺基朝东南人流方向,成梯田状,分前山门、钟鼓楼、前后大殿、藏经楼,三层院落,层层叠高,远远望去,气势雄伟而壮观。大殿为元代典型单层三檐歇三顶建筑,规模客观宏大,东西有廊坊围成四合院式院落,大殿红漆包柱上镏金楷书“有意焚香,何须远求圣境;诚心向善,此处就是名山。”楹联一副,大殿中央供奉释加牟尼佛、药王弟子和阿弥陀佛大理石石佛三尊,释加牟尼佛十大弟子石佛分列左右,十三尊石佛因此而得名。
       石佛寺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几经沧桑。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春复建以后一直烟火旺盛,香客如潮。从头年腊月至第二年夏,佛事不断,方圆数百里虔诚香客和游人都来此敬香朝山拜佛。每逢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和盂兰盆盛会,香客都排成数百米长队伍等候敬香供佛,闻佛教音乐,尝佛斋食品,游奇峰异洞,如出尘世。


 

       大伊山曾被誉为“淮北第一神山”。山上的神仙洞、仙姑洞、白云洞、熊神谷、升仙崖、入仙门等众多的景点与神仙有关......

       神仙洞:在大佛背后的山体上有一自然岩洞,就是神仙洞,又叫仙姑洞,洞高2.2米、宽6.1米,进深3.2米,传说这是白云仙子住的地方,又是张果老和吕洞宾下棋的场所。该洞的几个洞名都有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每逢清晨和傍晚,缕缕云烟笼罩洞口或进或出,给岩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后来人们发现,只要洞内有白云飘逸而出便是下雨的征兆,如有缕缕云烟进入洞穴将是大好晴天,因此当地百姓又将此洞比作“天气预报站”。

     解读了神仙洞身世之谜:于大伊山高家岭南坡的神仙洞内发现元代石刻。相传,此洞曾为仙人居住,洞前曾建有三清观,观中有道姑焚香,香火曾盛极一时。后人将神仙洞收入“伊山八景”,命名为“石室仙居”。大伊山神仙洞新发现石刻全文记载:“大伊山响堂庵开山祖师果遇化到,石匠丘如山舍功凿洞一所,世传坐禅。元统二年(1334年)七月日置”。此刻虽然字数不多,但其意义不小,它解读了神仙洞的身世。工作人员解释:“首先它是大伊山最早的一则记事题刻,至今已有679年,由当时当地石匠丘如山义务所为。其次,它是为‘大伊山响堂庵开山祖师果遇’而凿,别具匠心,小巧玲珑。当然,石刻告诉人们,当时此地为元代统治。”



       大伊山第一神山考:淮北平原上的大伊山,属泰山山脉,诞生于太古代,迄今已有20亿年的历史。但其山高只有海拔226﹒7米,绕山一周仅有20华里,大小12座山头一览无余,就这么一座看不起眼的“小山” ,却被誉为“淮北平川第一神山”。山上即使有著名佛学家、书法大师赵朴初“第一神山” 题字,也有古今学者著作中“第一神山”的说法,但为什么称“神山” ,而且是“第一神山”,始终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总感到缺乏有力的证据和系统地阐述,现在,本人就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和考证。


       一﹒神母之山:清雍正20年进士、兵部尚书、漕运总督杨锡绂,在他《咏大伊山》诗中有“不敢问烟鬟”的句子,另一首《由板浦至新安镇》诗中有“平远伊卢水一湾,大伊如髻小如鬟”的句子;清光绪相才的《朐阳纪略·大伊山记》一文里,也有“远眺娥眉,近窥螺髻” 的说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把大伊山描绘成妇女髻鬟和娥眉状。至今,见著文字的,他们是最早把大伊山同女子拉上了关系。
       若从大伊山的东北方向小柴市或西南方向马河口,远眺大伊山,其山的形状酷像头朝西北脚朝东南、仰卧大地面向苍穹的女子,她是谁呢?令人遐想联翩。
       上古时代的大伊山,是东夷人的所在地,处于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对女姓崇拜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大伊山形如仰卧的女子,他们不会不发觉,在万物都有灵的观念中,东夷人势必要崇拜此山,即崇拜女性,崇拜女性的实质是女性生殖崇拜,因为原始人直观是孩子从女性肚里出来的。生殖崇拜是原始人所有崇拜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原始人的生存、发展和延续的最切身的利益,增添人口才能兴旺发达。生殖崇拜的终极目的是种族的延续,其直接的起因是死亡的威胁。原始人的寿命很短,死亡率很高,天灾、事故、敌袭,生命毫无保障;一场瘟疫或一次战争,可能给整个族群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殖是原始人的头等大事。由于当时不可能科学地认识生殖问题,认为生殖来自神秘的力量,只要获得这种力量,新的生命就会源源不断也创造出来,族群才不会灭种,这样就产生了生殖崇拜,生殖崇拜也就有了“神” 崇拜的趋向,换句话说,“神” 崇拜源于女性生殖崇拜。
        考古发现“神” 字是“示” 字旁放个“申” 字。在篆文中,“申”的写法是“臼”字中间贯穿一竖,仍然表现的是类似后世舂碓形象的男如交合。这与“说文解字”“ 申”“从臼自持” 说法的本意吻合。臼的本意是在地上开挖一个洞,或在石上凿磨出一个凹窝,如“石臼”。在大伊山卧龙岗山坡上的“石臼” 有10多处,尤其是原始祭坛的平板石上更为集中,竟有156个之多。这种“石臼” 被中外学者称为“杯状穴” 或“性穴” ,并赋予它生殖崇拜的含意。篆文“臼” 字是左右完全对称的,比现代“臼” 字更形象地表现本意。古往今来,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臼” 常被用来隐喻女性生殖器已成为人们一种常识。一个开口向上的“臼”,中间又有一竖贯穿所构成的“申”,明显地表示出女性生殖器人类生殖行为的形象。这就从形象的角度更明确地表示出“神” 字结构中“申” 最初始的意义,所以说“神”崇拜表现的是一种生殖崇拜。由此,大伊山上古文化在这方面呈现出的轨迹是:山-女性-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神崇拜,其结论:大伊山是神山,而且是神女之山,女性说到底是母性,“神女之山” 实质是“神母之山” 。


       神遍全山:这里的“神” ,是指同大伊山名胜古迹相关的“神” ,在这方面,大伊山比比皆是。
       ⒈神洞。大伊山的山洞很多,有单个的,有群集的,还有洞中洞、洞连洞。像仙姑洞(神仙洞、白云洞、二仙洞、聚云阁)、一仙洞、蜘蛛洞、栖龙洞、聚云洞、情侣棚等等,光临诸洞,都有妙不可言之处。
       ⒉神泉。大伊山的泉亦很多,有瓢儿井、艾泉、通海泉……当然,最有名的要数茯苓泉,位于大伊山东麓,古佛寺门外朝阳的山间台地上,是北宋皇佑二年古佛寺开山僧、主持王香公,为解决干旱吃水问题,率众僧花近三年时间,挖掘而成。据《朐阳纪略》载:“大伊山古佛寺门外,有寄生树,松根茯苓所染,为茯苓泉,甘美益寿。”清末民初海州才子朱路,在他《过大伊山》的诗中也有“乾坤哲学茯苓沟” 的美称。
传说,茯苓泉有灵气,能辨美丑、惩恶扬善,“茯苓,茯苓,忠奸分明。好人取水,清澈晶莹,坏人取水,浑浊不清。”的民谚,即是最好的注脚。
       ⒊神坛。即卧龙岗处桃花涧底端的原始人祭坛。祭坛上有156个“臼穴” ,即 “性穴” ,是原始人生殖崇拜,求子留下的痕迹。当然,祭坛还有其它功能,诸如族群平安、健康延寿,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等,但主要是求子,保证族群永继。诸多的“性穴” ,大如拳,小如杏,有的还成“梅花状” 即“梅花穴” ,“梅花穴” 是“性穴” 的泛化。这些“性穴” 的疏密、大小、深浅、形状等等的变化,说明它不是一个人所为,也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多人、长期打凿逐渐形成的。这样的祭坛,犹如“天书” ,神密莫测极具诱惑力,需要严肃认真去阅读。
       ⒋神庙。是说大伊山的庙宇、道观多而奥秘。民谚说大伊山有“九庵十八寺” ,即双龙庵、甘露庵、鹿茸庵、茶庵、地藏庵、接云庵、姑子庵、西地藏庵;古佛寺、石佛寺、接引寺、日照寺、大寺。细数一下为什么只有八庵五寺呢?有的解释:“原来一个双龙庵的‘双’ 为二,古佛寺俗称五佛寺,石佛寺俗称十佛寺,这样一加才是九庵十八寺。”此说有牵强附会之嫌,其实据有关统计清末民初大伊山的庙宇、道观连同佛堂有32处之多。民谚还说:“云台和尚伊山庙”,这种说法是云台和尚多大伊山庙宇多呢?还是云台的和尚到大伊山庙里来做佛事的多呢?谁也说不清楚,这也算是神秘之一吧,但云台的和尚和大伊山的庙相通、相融、相映是肯定的。
       ⒌神树。指的是大伊山这尊“睡美人” 头部的“母子松” 和脚所指向的“七里松” 。“母子松” 的传说,以其母惠女和儿子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同恶僧的卑鄙龌龊嘴脸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要惩恶扬善;对惠女母子的赞美,“母子松” 成为“母子颂” ,充分表达了母亲的伟大。“七里松” 的故事,讲的是神树植根大伊山,枝荫苏州阊门,使海州人自然联想到“问祖无二话,齐说阊门人” 的民谚,体现了人们寻根问祖、崇拜祖宗的习俗,由此,释放出“神树” 丰富的文化内函。
       ⒍神鸟。东夷人创造的东夷文化从它的诞生起,便带有浓重而鲜明的海洋色彩。它受大海的冲击,也受大海的哺育,所以,东夷文化必然留下大海的印痕。例如,鸟图腾崇拜。上古东部沿海地区为鸟类世界,当地居民盛行崇鸟是很自然的。“精卫填海” 这一上古神话,据考证是东夷人的领地被海吞没,只得背井离乡迁至高地,却留下如此一个令人心态复杂的故事,小小的精卫鸟衔着粒粒碎石和细小树枝怎么可能填平浩瀚无边的海洋?由此可知先民期待消灭水灾,重回故里的悲愤与无奈,同无常自然对峙与抗争的进程是何等的千回百转,情感起落是何等的意绪难平。而大伊山“白鸽涧” 的美丽传说,则是从对海鸥仙子的赞美和歌颂,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是何等的有序而美妙,否则就是悲剧一场。时至今日,外地称海州地区的人为“海鸽子” ,大概是东夷人鸟崇拜的“孑遗” 吧。
       ⒎神祗。这里讲的是宋代著名学者洪迈晚年著成的《夷坚志》一书中所写的“大伊山神” 。当时义士葛万为国为民办好事,却被当政者魏胜判为反逆而追杀。在危急之际,驭马大汉、皂靴青袍的大伊山神,神话般地救了葛万。作者思想倾向和对大伊山神的赞美动意是不言而喻的。大家视野,挥毫而就,“大伊山神” 成了名著中一页,给大伊山这一“神母之山” 增辉添彩。
       ⒏神迹。是上述大伊山名胜古迹之外的一些遗迹。诸如蛙石、龟石、美人石、相思崖、花子坟、奶奶顶、石棺墓……每一处都有相应的生动故事相伴。特别是石棺墓群,是6500年前(甚至更早)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墓葬遗存,64座墓葬,安放的均是女性,估推不是一般人物吧。当今人类,所发现的母系氏族墓葬,并不稀奇,因为都是单独墓葬,而如此众多、集中有序安葬的,确实极为稀罕!到目前为止,像这样的石棺墓葬群,可谓世界没有,中国仅有,大伊山特有!为什么要集中到此“入土为安” 呢?是大伊山的神气所聚,还是偎依大伊山这尊“神母” 而温馨呢?我想兼而有之,敬神崇母是东夷人的习俗。
       以上八个方面,都是大伊山的神韵显现,而且女性特出,如此更使“神母之山” 神秘莫测,神奇万分,神彩飞扬,神气十足,为“淮北平川第一神山” 壮形造势,推波助澜。

       三﹒第一神山:古夷人由蹲踞习俗得称。“夷” 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东夷” 一词在西周金文中不乏,现存先秦载籍中的“东夷” 之称,于《左传》、《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可谓屡见不鲜。《说文解字》称“夷” 为“东方之人” 则有传统的文献依据,今人的研究成果《东夷文化通考》一书,说得更加明了:“因古夷人祖居中原以东,故世称东夷。”。灌云大伊山正是东夷人的所在地。
       考古新的发现,大伊山不单单是上古东夷的地域,而且还有更加显赫的地位和影响。新文明文化史观的代表人物王大有先生著书称:“东磊山与东海应就是‘日出旸谷’故地,是少昊羲和国虚危中心,朝圣中心,是少昊羲和国发祥地,都邑,世居地。”“其初旸谷为燧皇帝都,沿濉(音遂)水居住,东达东海之滨。曾都于邑于睢、睢阳、商丘、砀山、芒砀、睢宁、亳、邳、大邳、东磊、灌云、大伊山、小伊山,自赣榆、云台山北上山东半岛,南下太湖、浙、皖、闽、粤、台、桂,而播为东夷、淮夷、百越”。灌云、大伊山、小伊山曾是隧皇都邑,显然东夷文化在此地的遗存,是不可忽视的。
       上古时代,燧皇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或燧人弇兹氏。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三族都以玄鸟为图腾,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东夷人是燧人,太昊、少昊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她为“伊萨姆”。对此,王大有先生解释:“中华第一位始祖是伊萨姆玄女弇兹,‘伊’是第一,开始,‘萨’是天‘神’,‘ 姆’ 即是姥、母。”就是说“伊萨姆”意为第一神母。
       由此可见,“神母之山”的大伊山的“伊”字有了出处,而且大伊山的含义同“伊萨姆”的本意正好吻合,因此,上古东夷人尊崇的大伊山当然就成了淮北平川上“第一神山了”。 

 

      博爱亭......

      五彩石......


 


 








       陡峭的楼梯......

 





       人太多,等一个镜头要十几分钟才行。实在忍受不了,走了三处山峰,转道东线,下山......

 


       说说没有走到的,又是我很想去的景点吧.......


       最吸引我的是位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围周边的两处元代梅花鹿岩画以及一处反映古人生殖崇拜意识的美女石岩画:大伊山岩画无论从其艺术手法,还是从画面所蕴藏的内涵上讲,均为全国同类岩画中所少有的。元代梅鹿石岩画,此画为元代作品,属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海船石岩画、美女石岩画,以及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天书的星相石。
       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大伊山主峰,海拔226.7米的大山围西南麓。梅花鹿岩画位于大山围海拔148米的一处陡峭的峭壁上,该岩画刻于元皇庆二年(1313),发现于1990年4月,1994年6月19日建立观赏台,1995年4月19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梅花鹿岩画则位于元皇庆二年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处,整个画面阴刻,为一只奔跑的鹿,作回首状,姿态活泼。鹿画西侧刻有一方框,内有4个字“方山□□”,楷书,漫漶不清。方框西侧刻有一建筑物,刻痕清晰。美女石岩画位于大山围与大龟腰山之间山脊上,所在刻石表面平坦,近似圆形,直径约3米。在该石东侧,有一块与裸露石面呈95°角的西迎招阳石。平面石上刻有大小两尊裸体女像,一幅身长156厘米,四肢伸展,仰面朝天,乳房突出,五官俱全。另一幅身长108厘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唯耳较大。据考证,该岩画的造型与名称皆喻示了浓烈的生殖崇拜意识,寄托着大伊山先民对部落人丁繁衍的殷殷期盼。

       由于这三处岩画地处的大山围南坡山高坡陡,加之上山道路遍布落叶与碎石,上山之路异常艰难。

       星相石:星相石在大伊山上广为分布,尤以卧龙岗和官印山较为集中,因石上所凿部分图案疑似天空星象,故当地俗称“星相石”。星相石又被称为“神秘的东方无字天书”、卧龙岗岩画。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通向山下平原,周围地形如同船坞。涧沟源头,贴近水面,有一平整的巨石,孤立地平摆着,形如龟鼋,似动未动的俯伏在涧沟上。脊背上有众多刻凿的圆窝,如天穹中的日月星辰,故称叫星相石;还有些排列龙形的圆窝,人称“东方苍龙”。圆形石窝计208个。此石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70平方米,其中圆窝多组,合成梅花状,即一大石窝周围等距环绕5-7个小石窝,这些圆窝皆为凿磨刻成。《中国文物地图集》称该处星相石为“卧龙岗祭祀遗址”。

       星相石上端,有两个相对最大的圆窝,相距275厘米。偏南的大圆窝,直径22厘米,深10厘米,表示为太阳;另一个次之,直径约20厘米,表示为月亮。正如《汉书•律历志》所载,这是很少见的“日月合璧”表示祥瑞的天象。其石纹理,纵向东西。在东部位置,出现比较密集的许多圆窝。其中有一个大圆窝,围绕着六七个小圆窝,向东延伸,它们大若拳头,小若鸡卵,其中有的排成梅花状,像一只只巨大的“兽爪印”,这整个画面除两个大圆窝和一些零星小圆窝为独立体外,其余大多则是结构单一的圆窝组合图案,没有圆窝相交、相切或相含的现象。如史书所言:“七曜聚斗,合璧连珠”,喻意为“东方苍龙”,象征吉兆。此处地名卧龙岗,可能由此而来。其他许多小圆窝,也分列有序,小窝直径3厘米,深2厘米,最小的圆窝直径才达2厘米,距群星较远,被称叫海王星。石面纵向有一道天然褶曲,两边小圆窝密集,其曰银河。因含云母较多,夜晚似银河照目。其他大小圆窝,也因云母含量较重,夜晚火光出现时,会反射金光,如天上群星灿烂,更加显得此石的神秘性。

       考古学家说这是7000年古人祭神用的祭台;天文学家拒理力争说这是商代的星象图;UFO爱好者则说这是外星人在大伊山的秘密联络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称为“神秘的东方无字天书”。相传刘备率兵路过此地,人困马倦,又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就命士兵解鞍少驻,夜宿其上,后人称这个山岗叫卧龙岗。后人发现了这里的岩画,使把它命名之为“卧龙岗岩画”。


       官印山星相石主要分布在官印山西北底角的一块平坦大石上,大石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14平方米,计有46个圆形石窝;另有一处位于大石东南侧11.3米处,计有2个圆形石窝;第三处在第二处2米东,计有圆形石窝13个,石窝共计61个。
       这些新发现的圆窝与大伊山卧龙岗祭祀遗址石窝极为相似。除此之外,灌云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大伊山任庄人物岩画、海船岩画、羊山头“天门城隍”岩画均发现有类似圆窝。省内有专家认为,石窝乃新石器时代所凿,与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所处时代大致相当。

        这里的岩石性质与其他的山体不同,含云母较多,夜晚会熠熠生辉,使星象石更增添了神秘的光辉......

 

 


       海船石岩画:在大伊山有多处海船岩画,如渔船、战船和官船等,这些岩画也是大伊山具有代表性的石刻文化。在阅古亭的西侧下方有一渔船岩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物部门鉴定,岩画上船的特征与宋代内河木船特点相似,故推断此岩画为宋代作品。海船岩画共7处,分别为大伊山海船岩画、大山圩海船岩画、海船梢海船岩画、白鸽涧海船岩画小金山海船岩画、海船岩画鹰嘴石和金鸡岭海船岩画。

       大伊山船刻位于灌云县大伊山主峰“大圩”与“大龟腰”结合处“阅古亭”下,刻在一块10米长的西倾大招头崖下的竖石面上,俗称“海船梢”。刻船3只,鱼1尾。画面阴刻为为三条船,一船平底,尾上翘,中部船蓬上刻莲花纹,蓬左侧刻“月”字,右刻“夫日”二字,船尾刻出舵杆和近似三角形平衡舵。最大船长51厘米、高18厘米,最小长12厘米、高16厘米。船都是用阴线刻出,其形制也大致相同。皆平底,头尾上翘,尾有舵,略作三角形。其中一船有篷,篷作莲花状,左刻“月”,右刻“夫日”二字。另两船中部有桅杆,一船下还刻有字径1.5厘米的“王宾”二字,鱼长1.5厘米,也是用阴线刻出。此处海船岩画发现较早,1988年即被公布为灌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未发现其它海船岩画,故以“大伊山海船岩画”为名。

       大伊山大山圩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侧,鹰嘴石东侧,刻在一处陡壁上,此处人迹罕至。画面均阴刻,由船体、平衡舵、桅杆构成,船宽1.5米,通体高1米,单桅杆,船整体呈月牙形,有一只锚抛在船下。该处海船岩画是大伊山海船岩画中艺术程度最高的岩画,也是连云港市发现的单体最大的船画。
       大伊山海船梢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与龟腰山之间一道山梁的西坡,在“阅古亭”西北10米处的一块西向的招阳石下部,与“阅古亭”下海船岩画相距仅10米,四周杂草丛生,较难被发现。。此石为孤石,画面为一阴刻海船,长0.2米,高0.15米,呈由北向南行驶状。该处海船岩画是大伊山海船岩画中画面最小也是最简单的一处。
       大伊山白鸽涧海船岩画位于大伊山白鸽涧北坡半山腰,此处悬崖峭壁,地势险要,附近杂草丛生,人迹较为罕至。整个岩画刻画比较细致。船画呈南北向,头南尾北,宽0.76米,长0.78米,有两个桅杆,一个风向标,船的两头分别有一个大小不同的船仓阁楼。在船的左上侧刻画一半身人物,人物高0.22米,宽0.16米,人物刻画简单。船头水中有一条鱼,长0.15米,宽0.03米。画面均阴刻。在连云港市已发现的20余处船画中,大伊山白鸽涧海船岩画惟一带有双阁楼,也是惟一一处人物和船画共同出现在一个画面上的海船岩画。
       大伊山金鸡岭海船岩画发现于灌云县大伊山金鸡岭公墓西北角一块巨大立石的西立面下部,多年来岩画被埋于土下,少为人知。画面长0.62米,高0.56米,为一只海船,阴刻,由船身、帆、舵和锚构成。岩画风格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最为相近。


       大山圩海船岩、海船梢海船岩画、白鸽涧海船岩画、金鸡岭海船岩画构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于今年9月份新发现的4处不可移动文物,它们与县保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一起构成了大伊山海船岩画群。因县保单位大伊山海船岩画已经专家鉴定为宋代文物,而其它岩画与之风格相似,内容亦相似,我们把它们同视为宋代的产物。综观大伊山海船岩画群的内容,有船,有水,有鱼,是大伊山古代临海的又一历史见证。历史记载黄河曾两次夺淮入海,灌云当地有句流传至今的俗语:“黄河走海州,浪打羊山头”(羊山头是大伊山西南端的一个山峰),所以河水洪峰漫至海州北流黄海也在情理之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古代海州曾为宋金对峙时期双方争夺的地区,岩画海船系为战船,反映了宋金交战的历史真实。

       上述的5处海船岩画中,有2处岩画刻有人物,但并非岩画的主要内容,大伊山另有2处岩画以人物为主体,分别为大伊山人物岩画和任庄人物岩画。 


       美女石岩画:位于大伊山西麓鹰嘴石附近的崖岩上,梅鹿石岩画的下方,有一块较平的石面。该石裸露地面,近似圆形,直径3米左右。在该石的东侧,有一高约1.4米,与裸露石面构成95度角的西迎招阳石。石上刻有大、小裸体女像二尊,线条刻画古朴简洁,“美女石”因此得名。岩又因小像为男性,当地又俗称“假大闺女”。该石像传为“送子神石”,对研究当地古代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价值。

       画上一“裸女”的身长约80厘米,五官俱全,仰面朝天,用简洁的线刻表现出女性的肥臀、大腹和性器官。美女石岩画的内容和名称,喻示了浓烈的生存繁殖意识,它寄托了大伊山先民对部落人丁兴旺的殷切期盼。这种反映生殖繁衍崇拜的人体岩画在连云港地区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和将军崖的女娲人面有着共通和关联,与福建漳州石妈堡岩刻亦能相提并论。专家考证,岩画诞生于商汤时期,早于西方裸女画近2000年。

       大伊山人物岩画位于大伊山主峰西坡的一快西迎招阳石上。画面有男女裸像各1,分布面积约5平方米。男像身高1.56米,脸部五官刻划分明,头上有双髻,髻上有扎带,形象蝴蝶结,两臂抬起,左臂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丰满**一对,脐部有脐,均以圆圈纹加一圆表示,两脚分开,裆部间距较大,性器官较为夸张;女像身高1.08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惟耳较大,“印堂”部位刻一圆窝,两臂抬起,左臂亦略高,胸前有小乳一对,腹部有脐,两脚分开,脚趾分开,脚朝向东,性器官亦较为夸张。画面左上角斜刻“七月五日”4字,字径0.08米,楷书,草率不工。岩画旧为百姓求子之所,传说百求百中。根据画像特点,笔者认为系清代作品,有业内认为作于商周时期,也有人认为作于新石器时代。

       任庄人物岩画位于伊山镇任庄村西侧,大伊山东北坡,刻于东南西北走向的一块招阳石上,属今年文物普查中的新发现。画面为两个人物,其中一个位于岩石西北顶部,头向北方,高0.5米,宽0.43米,顶部和脚下各有1个人工石窝,另一个位于岩石中部,头向东北,高0.6米,宽0.24米,左臂图案不清,两人相距0.7米,均阴刻。岩画时代待考。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媒体界就对大伊山发现美女石岩画,作多次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重视。专家们考征认为此幅岩画年代为商代遗孑,岩画内容是古人为了祈求上苍,保佑下界丰收举行某种巫术仪式而刻画的。
       据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商汤时代,汤建国不久,就遇到大旱,一直旱了七年。很少得雨。烈日炎炎,晒得河乾井涸。草木焦枯,人民叫苦连天。汤用尽方法不能得到霖雨。右相伊尹又教人民在田头地方开井,抗旱补救,但井水很少。那时人很迷信,便祈求上苍神仙。但如何才能把这个要求告诉神仙呢?只有请当时专门会传达鬼神意志的人,这种人叫巫。在古代社会,从母系为主脱胎而来的妇女,才能做巫。因此祈求上天降雨,便落到女巫身上了。故此幅画,是为了求雨而作。大伊山这一带地区,已属于商代管辖范围。史书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泾明商的势力已统治到东瀛的海边。《灌云地名录》载商代大臣伊尹,曾隐居在大伊山。《诗经》所记载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所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帮这幅“美女石岩画”解释是古人为了祈求上天降雨,获得农作物丰收,过上富裕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对研究大伊山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日前,在大伊山老龙涧首上方、石佛古寺下方,一向阳、平滑岩石下,新发现一处石刻岩画。该岩石高约300厘米、宽约400厘米。岩画高约100厘米、宽约90厘米。据大伊山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石刻长期被土壤覆盖,受雨水冲刷,近期才逐渐露出真容。
  经灌云县考古学者初步推测,该石刻岩画讲述的是佛家高僧或道教高人点化度脱凡人的故事。站在云上的老者秃顶、脸部修长、双眉微垂、长须垂胸、长袖飘逸,右手食指略向下弯曲,指向下方中年男子头部,一副仙风道骨架势。被点化者体魄强健,阔脸大眼、高鼻大嘴,右手斜放于膝部,长发披至腰间,落座于蒲团之上,一副恭顺受戒的样子。该岩画通体保存完好,线条勾勒极为细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雕工精湛,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奇怪的是石刻中的老者为传统汉人形象,但受点化者却似域外人士。为何刻此画于此、刻于何时,所藏谜团,大伊山景区期待绘画、考古专家破解。 


       梅鹿石岩画及题刻:元代遗存的梅鹿石岩画位于大伊山主峰西侧面的断裂崖上,表现的是动物的亲情。岩画呈长方形,画面右方镌刻一头栩栩如生的雌性麋鹿,向左方面东而行,鹿双角单枝,周身斑纹、尾短,高25厘米,长30厘米。岩画东面还有一幅活灵活现的雄性梅花鹿,长20厘米,高30.5厘米。回首西顾,似两情相依永不分离的伴侣。在岩画的下方刻有46字题名。题名竖书楷体,字径7~10厘米。隐约可见:“皇庆贰年正月二拾二日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日折□□忍□推平余刘长天也具有固喈□□打石一行弟兄四人。”另有一个“人”字。落款全文,推测应是“皇庆二年,正月二十二,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折,某某人,刘长世和一个石匠某某人,一行弟兄四人。”该岩画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鹿岩画共3处,分别为大伊山梅花鹿岩画、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和大山圩梅花鹿岩画。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处于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侧一峭壁上,自大山圩西下,经过一段曲折、崎岖、险要的山径方可到达。岩画刻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画面高1.1米,宽1.2米,分鹿画和铭文两部分,鹿刻于画面右上部,鹿角为单枝,呈倒八字形,周身斑纹,短**走状,高0.25米,长0.3米,阴线刻纹清晰流畅。鹿身后铭文,从右到左竖排7行,共46字,楷书,字大小和排列不均,最小字径0.06米,最大0.07-0.10米,有几字漫漶不清,内容为:“皇庆贰年正月二十二日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日折□□忍□推平余个刘长天也具有固喈□□打石一行弟兄四人”。此处梅花鹿岩画发现较早,199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金鸡岭上方峭壁处,靠近万丈崖,下为陡坡,坡下杂草丛生,攀壁困难,人手不能及画。岩画高约0.15米,宽约0.10米,阴刻,双枝,头向西南,站立回顾状,周身斑点,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梅花鹿岩画之鹿呈相望态势。
       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伊山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处,二者同在大伊山主峰大山圩西坡悬崖峭壁处,地势险要。整个画面阴刻,有一只奔跑的鹿,姿态活泼,作回首状,与上文省保单位梅花鹿相望。鹿画高、宽各0.2米,无角,为幼鹿或母鹿。鹿画西侧刻有一方框,高0.15米,宽0.05米,似碑状,内有4个字“方山□□”,楷书,漫没不清。方框西侧刻有一建筑物,长0.75米,宽0.3米。从画面组合情况来看,岩画应作拜崖祈福之用。
       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及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也是今年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地面文物,它们都与省保单位梅花鹿相望,故三处岩画应为三个互相呼应的岩画,惟有省保单位鹿画刻有铭文,似应为核心。古代大伊山附近居民有拜崖祈福之俗,岩画应与之有关,省保单位之梅花鹿岩画的铭文中明确说明岩画为拜崖所作,印证了这一习俗。另外,元代岩画在当地鲜有发现,大伊山的3处梅花鹿岩画对研究元代海岱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抱树石......

       龟石......


 

 

 


 

       大伊山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石棺墓葬群遗址:在大伊山东麓,海拔约20米的青风岭上,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群,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距今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又称“大伊山遗址”。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朝阳,海拔高度约8米的山间台地上。经挖掘,在现存东西长70米,南北宽45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墓地上,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50余件,棺内死者都为女性。在那人死抛尸野外的原始社会,能有如此规模的墓葬,证明在那个时代大伊山先民聚居规模庞大,生产力和文明水平都是很高的。1997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专家分析这里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遗迹。 

       石棺采用遗址附近自然石片镶嵌而成。墓穴上面是用一块或数块石板叠盖,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墓葬排列相对集中、整齐有序。有的石棺是上下层,叠摞而成。这种葬法非常罕见。石棺内比较狭窄,仅存一具死人骨架,头东脚西。其方法是先在地面挖掘近拟长方形的竖穴土坑,用稍加打制或自然剥落的长方形薄石板竖立于土坑四周做棺壁,所用石片大多为5—6快拉接组合。死者入殓后,上覆同样石板而成石棺。墓坑分为三个片,有规律地排列。据专家考证,这是原始宗教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葬俗表现,标志着当时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人类的亲情意识、灵魂观念已经产生。红陶钵的底部还有敲出的小洞,以利灵魂的进出,是先民们对死者寄于深切的哀思和怀念。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陶钵刻画符号的出土遗址,国务院于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山石棺墓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时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为中国同时期文化遗存中一处具有特殊墓葬法的原始氏族墓葬群。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还有很多专家对出土的六件陶钵的底部所刻的符号,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梓潼井:井栏上“梓潼井大清乾隆五十五年阮元题”,感觉笔力雄健、气势不凡。阮元,乾隆五十四年阮元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殿试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二十七岁散馆,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正直青春年华,金榜题名,一定是对主管天下书生科考功名的文昌帝君心怀感念,来此游览见景生情了吧。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伊山有清泉,饮之涤洗心怀,故以文昌帝君的家乡梓潼命名之。

       大伊山还有如下景点......
       十盘棋岩画:大伊山石盘棋岩画位于大伊山东北坡石盘棋,画面中共有棋盘15个,均阴刻,分布在一块长6.8米,宽3.8米的一块东西向裸露岩石上,棋盘样式、大小各异,画面较为清楚的棋盘10个,不清楚的棋盘5个。当地一直流传有10个棋盘,故此地又称“十盘棋”。有专家认为岩画为祭祀场所,时代尚难定论。
       龙苴古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北部25公里、龙苴镇东北1.5公里处古城村。据《史记》载:“龙苴城,楚将龙苴所筑,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垒于此,后因名龙苴”的记载。龙苴古城为土城,方形,城墙边长3600米,高1-5米。从城墙断面看,土层中夹有绳纹陶片,以及逐层填土夯实的夯窝。主要建筑台基为长方形,坐落于城内北端,边长7200米,高3米。整个城墙占地面积400亩。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首设海州治于龙址(今龙苴镇),统辖6郡19县,是苏北闻名古镇。考古工作者已在地表采集大量秦砖汉瓦,并发现汉代陶罐簇,都督府公牌等文物。 

     大伊山连绵15里,树木茂盛,山色如黛,山石奇美,怪石妙崖比比皆是,灵泉奇井龙涧、洞天石刻琳琅满目,优美传说层出不穷,处处流淌着诱惑和神奇。
    “四季好花常开,八节仙果不绝,满山草木皆仙药”。大伊山有植物类数千种,稀有物种上百种。梧桐林、香樟林,堪称淮海一绝。"金镶玉竹","卧龙云雾茶"、银杏、板栗省内外有名。
    大伊山别样风情,滋润了《西游记》、《镜花缘》、《山海经》等古典文学巨著。
    大伊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钟离昧、李汝珍、“二许”、板浦“三汪”、伊山“四杨"等仁人志士、文学巨匠、科学奇才。

       大伊山,她像一块璀璨的宝石,展现着别具魅力的光华......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4.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