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金门特产(金门三宝:高粱酒 贡糖 菜刀)

$
0
0
2016年春节台湾金门游——金门特产(高粱酒 贡糖 菜刀 浯洲一条根)

       跟旅行团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购物。但这次金门游的购物团却让我兴趣盎然......

       金门有三宝——高粱酒贡糖菜刀样样好:特产都喜欢用三宝,桂林三宝、东北三宝,还有新三宝旧三宝。趁着这个三宝风,我们也来看看金门三宝吧。金门三宝,高粱酒、菜刀、贡糖样样好,走过路过都不能错过哦。下面我们就慢慢介绍这金门三宝的妙处吧。

       高梁酒、钢弹菜刀、竹叶贡糖可称为金门的三宝,来到金门县旅游可别忘了这三样特产。金门酒厂自民国42年建厂其,高粱酒就是酒厂的招牌,香醇甘冽,远近驰名。钢弹菜刀是用昔日国共内战时遗落的炮弹制成,坚固耐用,成为金门名产。竹叶贡糖源于明代,是最受青睐的宫廷御用精点。

       所谓贡糖,就是历史上金门生产的糖曾作为向京城皇帝进贡的贡品。金门贡糖工艺流传至今,代代相传。如今,贡糖品种已经发展了很多,但在金门,能生产者只有几家。据介绍,金门人非常实在,贡糖货真价实。最大的金门贡糖厂家。前面是开放式销售铺面,大玻璃隔墙里面就是制作间,工艺流程看得一清二楚,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流程也都机械化了,不过关键手工制作工序还保留着。有意思的是厂家的推销方式特别,台面上摆满了各种贡糖展品,访客可以不限量地品尝,还有服务小姐不时穿梭送茶,又是劝吃又是劝喝,热情得很。

       俗话说:“不喝金酒不算到过金门。”高粱酒成了金门一宝。但是由于金门酒的度数一般都很高,像58度的白金龙就很普遍。一般内地人到金门喝高粱酒,往往浅尝几口后就皱起眉头来,酒量好的,几杯下肚后也都被撂倒在地;但金门人就完全不同,他们虽然不是“餐餐有金酒”,可喝起金酒来一点不含糊。在这里流行这样的酒令:“喝金门高粱酒前三杯辣,后三杯麻,再三杯干,第四个三杯甜,最后三杯才叫爽。”

       最神奇的要数金门菜刀了。这个故事起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据介绍,落下的炮弹有100万发之多(一说50万发)。老百姓为这么多的炮弹头找到了好用场,人们发现,这些都是上等的好钢,拿来打成刀具锋利无比,于是一个新的行业就出现了:刀匠铺。老百姓到地里到处挖废弹头,卖给刀匠铺,据介绍,多的时候,一个人一天能挖到几十公斤,买不少的钱。把废弹头做成菜刀,更是“一本万利”,由于刀的质量好,金门菜刀名声大振。如今,金门刀具不仅有菜刀,还有很多很多的品种,价钱也是不菲。
       金门贡糖:贡糖,顾名思义是先民敬奉朝圣的精品,这种“进贡”之典故虽然如今已无从考证,但贡糖的传统制作手艺和上乘质量,却已相沿流长。金门贡糖,随厦门制饼师传入小金门,并广被一般糕饼店制成品茗茶点。

       金门贡糖是金门著名传统特产。它以上等花生仁、白砂糖、麦芽糖经民间传统工艺用木棒“打”出来。“打”闽南语称为“贡”。谓之为贡糖。相传,帝王时期,漳州白水地方官常常将闽南特色的素食小食品进贡给皇帝。皇帝茶茗品尝后赞赏不已,连连称道,后来,民间传之为“贡糖”,并流传至海外。金门贡糖,口感细腻,质酥味香,地道纯正,已成为金门的特产之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传「贡糖」之名来源有二:一说是它曾是民间用来朝圣的御膳贡品,因此冠上「贡」字;另一说则是贡糖在制作过程中需仰赖人力搥打,以求糖质绵密细致,闽南人称之为「贡」。
       贡糖的制作:花生和糖是制作贡糖的两大原料。贡糖起源于花生与麦芽糖的组合,经过烘焙的花生在气味最浓郁的极佳状态下,以高比例与纯正麦芽糖混合,然后施以人工捣碎、夹缠,再经历温揉渗合流淌,最后切块成形。金门贡糖,随厦门制饼师传入小金门,并广被一般糕饼店制成品茗茶点。闽南贡糖有两种,都使用炒熟的花生仁制作。
       一种很坚硬,制作也比较简单。只需要把熟花生仁去膜,然后与熬稀的麦芽糖混合搅拌均匀。在麦芽糖即将凝固前倒在撒了面粉的案板上,用比擀面杖粗的圆木棍捶打碾平,最后用长刀切成规则的正方形即可。
       一种比较麻烦,去膜的熟花生仁要先用石磨磨碎(不用磨成粉状,过得去小眼筛子就成)。一部分粉末混合少量麦芽糖擀成两三毫米厚的长条形皮,另一部分粉末混合更少量的麦芽糖(稍微起到粘连作用即可),还要一些粉末状的白糖,混合均匀后倒在中间作馅,裹好用木锤击打压实成长条,最后改刀成三四厘米厚的段即是。
       第二种因为麦芽糖的用量相对少得多,特别是作为馅的那部分。为了以示区别,也叫花生酥。
       小金门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种植一些高粱、花生、芋头等杂粮,很早以前岛上居民,常以所种的杂粮来自制一些别具地方风味的茶点,并佐以好茶来款待来访亲朋好友。花生和糖是制作贡糖的两大原料。由于金门空气新鲜,水质冰冽清爽,加上岛上风大造成土壤干沃,所以金门花生粒小扎实,口味较重。
       『落花生』很久以前即是小金门主要的农产品之一,收成后采用「阳光曝晒法」处理,秋天时节,走过村落内人家的前庭后院,俯首抓起便是花生一把。煮熟的花生,大多连壳装袋,除了当驻军们下酒的佐料外,更是金门贡糖的上等原料。
       小金门的贡糖,多数采用当地生产的花生制成。卖贡糖的门市在东林街上,但生产贡糖的工厂都在村落内。林边村内的贡糖厂,宽阔的厂房,摆满一整堆的花生粉、砂糖、芝麻、麦芽糖等。经过机器碾出来后,再由老师傅灵巧的手,将炒过的花生,与溶解的麦芽糖混合后,再趁热取出打,直到变成花生酥,然后再包馅、压平、切块、包装。一块块美味诱人的芝麻贡糖、香酥贡糖、花生贡糖、竹叶贡糖等已完成。各种口味,应有尽有,是小金门最著名的特产。家喻户晓的金门贡糖,几乎在所有特产店皆可买到,是游客馈赠亲友必备的金门特产,并与高粱酒享愈国际。
       金门贡糖之所以面市良久而长盛不衰,这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培育出优质的花生,配以纯净的麦芽糖,如此相得益彰必然能生产出口味独特的贡糖。贡糖的品种繁多,诸如海苔酥、芝麻酥、子弹饼等等……,那软硬相宜,不脆不粘,不燥不酥之滋味,果然名不虚传。

       它的主要原料是花生仁、糖及麦芽糖。制作好的贡滩在选择原料上是很讲究的,花生米一定要选用本地月山村农民所种的早季花生米,经过粒选,无发霉变质、无小粒碎角,无半边给虫咬过的花生米。一般人制作贡糖用菜糖(沙糖),菜糖多杂质,略带酸味。若用“角白”(即经过提炼后结成块的上等纯白糖)制成的贡糖鲜甜味清,这种上好白糖市场难以买到,需要自己加工而成。至于加工贡糖的过程,除严格遵照配料的比例外,掌握火候,及时搅拌、槌打,趁热精制,那就是操作技术问题。花生过火要烧焦,白糖煮得太熟就坚硬,麦芽糖放得越少,贡糖就越酥松,越好吃,如果技术不过关,少放麦芽糖就粘不起来,贡糖松散不凝固。处理花生米,不用炒,改用烤,火候容易掌握,生熟恰到好处。三四十年代,龙岩负有盛名的“德茂昌”食杂店制作贡糖采用自己加工的“角白”,选用的麦芽糖也是自己特制的,难怪来一代顾客对德茂昌贡糖赞不绝口。1961年4月,邓子恢副总理第三次回龙岩,他想起小时所食的的香甜可口贡糖,食之心切,当时市场上以买不到这一传统食品,他特嘱咐县食品厂生产了少许,花钱买下。此时,他不顾身患糖尿病医生对他的禁忌,悄悄的品尝,小小贡糖牵起了日理万机的邓子恢副总理的无限暇思。


       铁脚金门刀:金门菜刀的有名,在于它的用料,它是用炮弹壳制成的。提供这材料的,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1958八二三炮战(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国大陆称金门炮战),解放军3万多发炮弹炮击金门,炮战遗落之炮弹壳无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经过焠火过的弹壳弹头异常坚硬,金门居民便利用弹壳弹头制造金门菜刀。

  1958年8月23日是个历史节点,这一天,两岸发生激烈军事冲突,无论被称为“八·二三炮战”,还是“金门炮战”,都在瞬间震撼了世界,也在较长时间里,以曲折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大陆、台湾、美国三方,甚至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关系。

  当天傍晚18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金门,短短两小时内,4万5千多发炮弹落在仅有140多平方公里的金门岛上,火力密集程度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纪录。“八·二三炮战”就此爆发,持续44天,共有44万发炮弹落在金门岛上。

  金门作为国共内战的战场,不是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由叶飞将军率领,渡海强攻金门,由于后援不继,苦战三天,近一万名登陆部队全军覆没。这次战役的主战场在金门岛古宁头,被国民党方面称为“古宁头大捷”。尽管此战并没有真正决定两岸最终局势,在“国军”一路溃不成军的大格局下,国民党当局当然使劲拔高这次“胜利”的意义。至今,“古宁头大捷”仍被当做“保住台湾的关键战役”而纪念。

  此后,金门注定不会平静,这个地方离大陆太近了,跟厦门咫尺相隔,离台湾反而比较远。1954年9月3日,解放军对金门、马祖猛烈炮击,此后双方在这个区域又多次发生炮战、空战、海战,直至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

  作为小小的弹丸之地,金门折射了远超一时一地的复杂博弈关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一反过去的态度,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9.10,-0.05,-0.55%)安全的恢复”,被认为是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杜鲁门随即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防止解放军攻打台湾,也阻遏蒋介石政权反攻大陆。

  1953年,共和党籍的艾森豪威尔击败民主党对手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他放弃了杜鲁门的“围堵政策”,改为“反击政策”,声明“第七舰队不做共产中国的后盾”,也就是解除台湾的中立化,“放任”蒋介石自由为之,默许蒋军“反攻大陆”。新中国将之称为“放蒋出笼”,是对中国的内政的粗暴干涉。

  但艾森豪威尔并不真鼓励蒋介石反攻大陆,最担心的是美国被拖入国、共内战。艾森豪威尔的长期目标,是促使国民党政府不再反攻大陆,但共产党也不能解放台湾,将台湾与中国隔离开来,“国军”从中国大陆的沿海诸岛撤退,达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这个目标跟他的前任杜鲁门大同小异,美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总能精算。这个算盘不仅被新中国坚决反对,蒋介石也绝不接受。

  但蒋介石需要美国的协防,需要白纸黑字的保证。尤其在1954年初,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公约组织成型,参加者却并不欢迎台湾的“中华民国”加入。台湾当局不得不加紧与美国订约,美国的条件是,只有“国府”承诺不发动针对大陆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才考虑缔约。

  蒋介石的对策是行动,以战逼美。在这个阶段,国民党确实在各方面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1954年,国民党空军数次在大陆沿海攻击解放军军舰。新中国方面也坚定地表示将解放台湾。1954年8月1日,周恩来总理发表《解放台湾宣言》,接下来就是解放军9月3日的炮击金门。美国不能坐视,12月2日,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终于签订,缔约前,双方发表声明,称条约是“防御性质”,不含攻击大陆的作用,条约规定,共同防御的有效范围包括台湾和澎湖,也就是不包括金门、马祖和其他外岛。

  这个条约签字一个月后,解放军于1955年1月攻下大陆沿海的一江山岛,2月,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军。此时,国民党占有的大陆沿海离岛仅剩金门、马祖,美国继续压迫“国府”从金、马撤军,蒋介石没有接受。此时,国民党派驻重兵的金门、马祖,成为各方眼中的焦点。

  在这种情势下,人民解放军为解除美蒋对新中国的威胁,推进解放台湾的目标,在1958年发动了“八·二三炮战”。炮战中,美国方面增派军舰,增加物资援助,但仍小心翼翼避免与解放军发生正面冲突。毛泽东也下令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年9月,中国与美国在华沙恢复大使级谈判,同意情况不宜复杂化。

  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再度向台湾当局表示,继续驻军金、马是不明智,应当从这两个小岛撤军。这一次蒋介石不仅不接受,而且发声明抗议。蒋介石自然希望将美国拉下水,更深参与中国的内战。更重要的是,在蒋介石眼中,金门不仅是保留反攻大陆希望的战略跳板,更是台湾与大陆保持联系的象征,他自视为中国领导人,怎能割断这种联系?

  新中国领导人马上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宣布停止炮击,为期7天,之后又延长两周,于10月20日恢复炮击。10月25日,彭德怀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表示“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可以从长商议”,并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此后,金门炮战形成彼此之间隔日对打的局面,而且,不打阵地和居民区,多打在海边,到后来,双方都改打宣传弹。维持炮战局面但不再动真格的,将金门留在台湾当局手中,这决策当然出自毛泽东。

  国共双方虽有默契,根本关系仍是敌对。对于“八·二三炮战”,双方在宣传战中都彰扬战绩,指摘对方。在8月23日解放军发动炮击这一天,“国军”金门防卫司令部三位副司令都殒命了,三人分别是吉星文、赵家骧、章杰,都曾是享誉一时的名将。其中,吉星文正是指挥打响卢沟桥抗日第一枪的将领,这自然被台湾当局拿来大做文章。但吉星文的族叔吉鸿昌因为抗日反蒋,被蒋介石下令枪杀,被中共追认为革命烈士、民族英雄。抛开内战,国、共双方的军人谁不是抗日英雄?真正该追究的,是内战为什么会打起来。


  这种菜刀的用料不仅是1958年8月23日那天落下来的,而是从1958年直到1979年炮击金门正式停止,二十年时间里积累下来的。金门有三宝——高粱酒、贡糖和菜刀,其中金门菜刀最具传奇色彩,它是由大陆过去炮轰金门时遗留下来的弹片打造而成,相当锋利且经久耐用,名声很大。在金门钢刀店里可以观看炮弹变钢刀的全过程。

       走进金合利钢刀店,穿过琳琅满目的钢刀展售台,就来到一个约60平方米的铸造车间,几扇开放的大窗户供游客观看钢刀的现场制作过程。靠近游客的一侧,地上堆满了尺寸不同的废旧炮弹,平均个头有五六十厘米长,这些炮弹锈迹斑斑,有的还沾满泥土,据说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在炮弹堆的另一侧是炭炉、锻造机、砂轮、鼓风机等机具。与店面前台明亮的展售橱窗不同,这里的一切显得粗糙而简陋。


       看到游客聚集,车间内,一个全身上下皆牛仔装的瘦高中年男子拿起话筒,指着地上那堆炮弹开始了介绍。这个人是吴增栋,金合利第三代传人,人称“金门刀王”。这次现场制作由吴师傅和徒弟一起完成。制作前,吴师傅先向记者介绍了制造钢刀的原材料——炮弹。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1958年发生“八二三炮战”,从当年8月23日到10月5日,44天里大陆共向金门发射47万发炮弹。“这些炮弹是可以爆炸的,我们主要用爆炸后的炮弹碎片来造钢刀”,吴师傅说,以前都是完全手工制作,那时大刀就用大块的,小刀就用小块的,“上世纪60到80年代,我们金门是不开放的,台湾人也不能来金门,所以我们金门钢刀一天也卖不了几把,所以这些炮弹碎片一直做了二三十年才用完”。用完后怎么办?吴师傅接着说:“做完之后,我们开始做整颗炮弹的。”原来,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大陆对金门实行“单打双不打”(即逢单数日打,逢双数日停),那段时间投向金门的大多为炮宣弹,即用炮弹投放文宣品,这类炮弹仅需填充少量火药,火药会将保护文宣品的钢片从炮弹底部推出,因此炮弹并不会爆炸,得以保存完整,底座在空中脱落后,其弹头会钻入一两米深的地下。废炮宣弹并无危险,因此金门不管制,民众可以在农田里挖到。现在金门的钢刀制作主要用的是这些完整的炮宣弹。


       淬火用油不用水:介绍炮弹的同时,师傅用乙炔喷枪从一颗废旧炮弹上切下一块弹片,拿到炉膛中加压烧得通体透红,据称,炉子里烧得是焦煤,“好钢只有用焦煤烧,钢质才稳定”。随后,吴师傅的徒弟在锻造机上反复敲打,钢板被捶打成一个矩形。然后,火红色的钢板被交给吴师傅进行切边处理,再由其徒弟用工具切出刀柄,接着又被放到锻造机上不断变换角度接受锤炼。刀胚要放入油中淬火,冷却。

       为什么用油而不用水?吴师傅说,“用水的话,冷却速度太快,质量好的钢如果冷却太快,容易开裂,油比较温和,可以增加钢的韧性。”再拿到砂轮上研磨、抛光,第一遍是粗磨,为了磨平,第二遍是细磨,为了磨亮。打磨过程中火星四溅,噪音不断,但师傅们仍然泰然自若。


       “炮弹”还能用很久:几轮抛光打磨后,一把银光闪闪的菜刀“闪亮”登场,吴师傅戴着手套将它放在记者面前的刀架上,引发现场一片欢呼。从一块灰暗的弹片到一把漂亮的钢刀,吴师傅和他的徒弟前前后后用了不到十分钟。只需给菜刀装上刀柄,做好防锈处理,就可以销售了。“一个弹头可以做40把刀,加上里面钢片和底座,一个炮弹共可以做60把刀”,吴师傅说。由于这门生意,金门人把这些炮弹叫做“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有记者问,这种钢质量有多好?吴师傅回答:“只要做国防武器的,就不要问它是不是好钢了,最好的科技、最好的钢都是先用来做国防用品,一定会经过严格检验的。锋利、防腐、三年不用磨,是金门菜刀的三大特点。”
       金门钢刀的名号响亮,据说早年厦门的姑娘出嫁前都想托人带把金门的菜刀做嫁妆。在金门服役的“阿兵哥”,退伍回家时一定带两样东西:金门高粱酒送老爸,金门菜刀送妈妈。现在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金门钢刀成为陆客最爱的伴手礼之一。师傅开玩笑说:“当年你们送来的炮弹,现在我打成菜刀还给你们。”
       除了菜刀,金门钢刀近年来推出花样繁多的刀具,包括水果刀、冷冻刀、登山刀、收藏刀等,也在尝试出品个性化钢刀。同时金门钢刀的价格也在上涨,有的刀具能卖到五六千元新台币。能做钢刀的炮弹还有多少?据悉,从1958年到1978年,金门共落弹大约100万发,目前金门每月平均仍有100颗炮弹出土。吴师傅告诉记者,金门的炮弹还能用很久,他现在向乡亲们收购炮弹,一颗大约800元新台币。


       继续参观的是金门的一条根......

       金门一条根:产于金门珠山村,属多年生豆科植物且有一条主根,因而得名,亦是天赐岛民生命泉源之保健灵草。主根粗如人指,一根直下、长50公分、甚难拔取,故名一条根、千斤拔、千觔拔。
       一条根长在地底下,要长到适合开采大小,通常要十几年,自金门开放观光后,一条根日渐稀少,一条根真品,根较细长、草根有弹性、轻咬带有甘味、且根部有金门特有红土色,最方便食用方法是与水同煮,日常饮用。
       一条根为金门原生特有保健植物,主根可串地50公分长,对身体有舒适清爽效果。一条根是金门原生药用作物,金门地理、水质特殊,及土壤、气候两相配合,使成为特殊农产品。据药书记载,一条根味辛、性温,可袪风利湿、消瘀解毒、补气血,一般多于种后三年采收。一条根对风湿症特有疗效,饮后会热汗直流,可排体内酸毒。
       古称山仔兜,学名阔叶大豆,属多年生豆科植物,因只有一条主根,直伸入土,并少有支根或须根,产于金门珠山村落。一条根药用部分主要是根部,其根部扎入土内很深,生长3年的一条根,根长约有50厘米—60厘米。一枝直下,甚难拔除,故名一条根,又名千斤拔,是岛上居民生命泉源与保健灵草。

       名称由来:据民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收复台湾,由于士兵都是中原人,没有吹过海风,不适应南方的地理环境,在当地潮湿的气候下,都不同程度的患上了各种关节炎、风湿病。郑成功身为名将,爱兵如子,他就急忙派军医到民间去寻找良方,后来在当地村民指引下,终于在金门太武山峰山脉一带找到了一种神奇的草药,名为“一条根”,挖掘出晒干后浸泡药酒每日饮用,士兵们的各种风湿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后来经军医的配制,发现“一条根”不止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以治疗腰腿骨痛、跌打骨折、扭伤挫伤、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病、咽喉肿痛、肝肾疾病、产后伤风等症状;可以说是“一条根”这种神奇的药草全身都是宝,能医治百病。因此,郑成功的士兵用了“一条根”以后个个都是英姿飒爽、英勇无比、能争善战,最终打败了荷兰殖民主义侵略者,成功的收复了台湾。后来,士兵门为了感谢上天赐予我们这种神奇仙草,因“一条根”又产于金门太武山峰山脉,故取名为“一条根”。


       挑选方法:一条根药性辛温,且根部有金门特有的红土色,气味微甘,以根条粗壮且长,颜色为黄白者佳。
       食用方法:一般的最方便食用方法是与水同煮,日常饮用。具有舒筋活血、祛风去湿、解热镇痛之功效。一条根的根、茎、叶、花均可食用,生长期在2-3年间的一条根药效最好。

       功效:可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筋骨痛、产后伤风感冒、肝肾疾病、骨折损伤、咽喉肿痛、脾胃虚弱等。

       开发背景:金门岛上居民长期居住气候潮湿空旷的海岛上,虽能适应当地的天候环境,但年长以后,仍常有身体关节的不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万国民党驻军来到金门,有的驻守在碉堡、地道里、海滩边,阴冷的天气,时间久了,筋骨酸痛常有所闻,或许是自然环境所致,或许是人的智慧,发掘了遍地的一条根,竟然是原生药用保健植物,几年前,经过金门县农业试验所与台湾大学农艺专家的投入研究,证实对某些人筋骨酸痛的确有舒缓的功效,近年来配合县政府观光局推广金门一条根产品,质量保证,远近驰名。
       主要产品:一条根通筋络、一条根喷剂、一条根强力骨康膏、一条根贴布、一条根万灵膏。

 

  

 



       我们的旅行车座套宣传的就是一条根,看了两天,到现在才终于明白了这是什么广告......

       金门高粱酒:金门高粱酒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三大名酒之一,销量一直很大。其中白金龙酒、陈年高粱酒每年供应量都以100万瓶的速度上升。金门高粱酒香醇甘洌,风味独特,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高粱酒是指福建金门县的金门酒厂(全称: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酒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高粱酒,因甘洌醇厚而著称。任何高档白酒,都离不开高粱作原料,因此,高粱也被称为“白酒原料之王”。茅台酒的原料有两种:高粱和小麦;五粮液的原料有五种:高粱、小麦、糯米、大米和玉米。中国白酒的发明者杜康造的秫酒,就是高粱酒。在中国古时候,白酒就叫高粱酒、烧酒,1949年以后才统称白酒、白干酒。
       产品溯源:金门酒厂于1952年9月在中华民国政府管理下的福建沿海岛屿金门岛城南门创立九龙江酒厂而开始生产的,于1956年正式更名为金门酒厂,比茅台酒厂小1岁。金门高粱酒在台湾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2011年销售额135亿新台币,是台湾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2011年入选台湾百大品牌。作为以台湾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自然也就少不了许多金门高粱酒的专卖营业点。作为台湾符号之一,金门高粱酒是台湾政要人士出访时携带的佳礼。2005年,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先后访问祖国大陆。他们所带的共同礼品就是金门高粱酒。2015年“习马会”马英九赠送已经停产的金门陈年特级高粱酒,被誉为“和平之酒”。
       高粱酒故事:叶华成,公元一九一三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与经商的父亲共居于新加坡。禀持个人敏锐聪睿的贸易天赋,加上精通英文、马来语、客家话、福州话等七、八种语言的优异绝伦外语能力,两次在开创事业有成之际,竟先后因为日军进兵上海和发动太平洋战争,致使事业王国毁于一旦。正思如何在灰心丧志中重整炉灶之际,偏又接获父亲辞世于金门的噩耗,遂慨然决意迁居金门,以尽人子应负的送终孝道。
       回返金门定居初时,叶华成拮据困顿,景况凄凉。因见当时金门街坊,设立众多私人酿酒厂,叶华成遂凭着多年从事贸易的前瞻性和敏锐性,以米为素材,聘请退伍军人担任技术指导,并自大陆进口酒曲,一头栽进完全外行的酒坊世界。不幸的是,回金门第一次的另起事业却又血本无归。仅因进口酒曲已遭海水打湿,已死酵母自然无济发酵作用。然而,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和失败,叶华成非但毫不退缩,反而愈挫愈勇。一面多方请教军中朋友,另方面每晚自作试验,详加观察,终于悟出酵母制酒的原理与方法。稻米既酿制不成,改试高粱,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以及无数次的检讨和改进,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以高粱酿制,香醇芳浓的「高粱美酒」诞生了。
       品尝着苦尽甘来研制的「高粱酒」,叶华成颇感安慰,但紧接而来者,是如何量产的后续工作。聪颖过人的叶华成筹思设计,日夜煎熬,象征叶华成事业成功指标的「金城酒厂」终于顺利开张,设址于金城镇金门城村(俗称旧金城)五十一号,亦即叶家六落大古厝内。时在一九五○年。
       叶华成开设的「金城酒厂」量产之后,为增加销售管道,再度凭恃私人交情,将自酿高粱酒品寄卖于国军十九军福利社中。因该福利社正位于邻近俗称「佛祖宫」的寺庙内,运输便捷,联络方便。国军十九军官兵饮后,人人激赏,十九军军长且以之餽赠司令官胡琏将军,并被惊赞为「好酒」!不意这声惊赞,竟同时改写了叶华成及金门高粱酒的历史。
       金防部司令官胡琏将军因感金门林木缺乏,飞沙走石,燃料供应不易,苦思解决之道。依据〈高粱酒与地瓜干〉一文,胡琏将军在《金门忆旧》中自述:曾经征求民众意见:「不吃高粱,吃不吃大米?」反应是「不吃高粱,当然吃米。」但是筹措经常食用的大量白米,谈何容易!在苦思焦虑之中,忽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原来金门每月至少要从台湾买酒十万瓶以上,若果把这笔买酒的钱改买大米,以大米换回高粱颗,再以高粱颗制成「闻香先下马」的兰陵酒,这样饮高粱酒,吃大米饭,燃高粱秆,岂不一举三得。此一构想,经过提出研议,果然一致赞成。时正早春,高粱萌芽,说作便作。民国四十年底在张子英处长督导下,周新春厂长利用旧金城(今之「金门城村」)宝月泉的甘泉,开始生产了「金门高粱酒」。当时红牌大_十二元一瓶,黄牌高粱祇卖八元五角。虽然如此,仍比从台湾买来的酒便宜很多,因为减少了运费和耗损。金门物质供应处每月获利八、九万元,不仅解决了食用及燃料问题,而且无中生有的得了一笔巨额款项。百万元一年,在当时确是一个大数目。胡琏设九龙江酒厂检视图片利用坑道储酒,是金马地区高梁酒的独特诉求卖点。
       虽距二○○○年六月十八日的石牌叶府现场访录,已有一段时日,但脑海中仍清晰浮现叶华成老先生谈述至此,那种因追忆往事而显得万般不舍的神态。「金城酒厂」到底是叶华成投注无数试鍊和无尽心血辛苦创设而成,且仅止于量产初期,所有含泪播种的心力,仍未欢乐收割!尽管万般不舍,但在大环境考量下,一九五二年九月,当胡琏将军以金门首任防卫司令官之职,下令敦聘叶华成先生为技术课长,开创「九龙江酒厂」时,叶华成只能配合胡琏将军的构思,以金门的「战役英雄岛」盛名,搭配自酿研发高粱美酒的技术,积极开拓金门的地方财政。
       「九龙江酒厂」初设,一切从头打起,叶华成呕心绞脑的苦况,不难想见。新台币三千元的月薪,虽高出月薪九百元的厂长三倍多,唯万事起头难,初掌公家酒厂千头万绪、千辛万苦,不言可喻,幸赖金城镇内可供请教的退伍军人甚多,复加叶华成本身好强不服输的个性,乃能一再化解困阨,如以异于「金城酒厂」的第二代改良式设备制作,又刻意设计锡制金钟罩,提高产能,还突破天候、发酵等瓶颈,终使「九龙江酒厂」渐上正轨。
一九五三年二月一日,「九龙江酒厂」正式量产首批红标大曲与高粱酒,次年与台省公卖局签约散装金门高粱酒销台,再后一年,研发风湿药酒供应部队官兵使用。一九五六年,福建省政府迁台之后,七月一日正式将「九龙江酒厂」更名为「金门酒厂」。
       二零一三年,在当代著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同时能盛两种酒的“和平宴”创意酒瓶成功问世。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活动组委会、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最终选定茅台酒与台湾金门高粱酒灌装在作为和平信物、国礼的“和平宴”创意酒瓶中,用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
       产品特性:金门高粱酒是中国白酒文化长河里支脉之一,其独树一帜自创“金门香型”口感,拥有金门岛上绝佳的水质、空气、气候和原料四大天然酿酒条件,承袭古法纯粮固态酿制工艺,具有酒质透明、芳香幽雅、醇厚甘洌、回味悠长的特点。金门高粱酒属于一特殊香型的白酒,是以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及高沸点香味物质三者构成的馥合香气突出为其香型特点,其酒液晶莹剔透,清香醇正,柔顺净爽,口、鼻、眼三种感官一致,饮之、有如清香雾气中大地的芬芳,甘润爽品,有色、香、味三奇之美。

       金酒传奇-旱地高粱:金门纬度位於北纬24.5度,地处海隅,花岗片麻岩是构成金门岛的基岩,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金门高粱酒所采用的大部分原料便是出产金门本地的旱地高粱。金门所产高粱具有颗粒小,表皮较厚,蛋白质成分高,酸和脂含量较普通高粱高。
       金酒传奇-宝月古泉:环顾清代以前,关于金门名泉的记载,「宝月泉」皆未受青睐而入列记载。直到金门高粱酒名闻中外后,方才声名大噪。现众人皆谓其为金门高粱酒甘冽香醇之源。宝月泉之名,据金门城作者陈老师推敲,应与泉址附近原有之「宝月庵」有关。宝月庵建于明代,原址在文台宝塔旁,即今日金门旧酒厂围墙内宝月泉旁,宝月泉原为庵前石缝流出之清泉。民国42年,酒厂为取得泉源及建厂需要,将该庵拆除。现位于武帝庙旁之宝月庵为民国72年迁址兴建。卢若腾于明永历年间着有《浯洲四泉记》,其品定:蟹眼第一,龙泉第二,将军泉第三,华巖第四。泉旁石刻《赵家骧˙宝泉蘸月》一诗「为爱金门酒,来寻宝月泉。故乡胡岁月,此地汉山川,两担坚前垒,九龙淡远烟。沙场君莫笑,一醉勒燕然。」宝月泉当年未感动卢进士及其他品泉者的味蕾,却感动赵将军及千千万万酒客的心,一段历史的偶然,成就宝月泉的知名度,却也始料未及。
       按:卢若腾金门贤聚人,明崇祯进士,曾追随鲁王、桂王及郑成功抗清,官至兵部主事,为南明儒将。赵家骧为抗日名将,其领军对日抗战-昆仑关一役,甚至被日军称作对日作战最顽强的战役之一,战功彪炳。1957年,调任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年823炮战爆发,不幸中弹殉国,时年49岁。
       相传金门酒厂新厂初设时期,因所制的金门高粱因非使用宝月泉之泉水酿制,质量不及旧厂,老饕皆指名采购老厂制酒,可见「宝月泉」是其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后金门酒厂才以改变作业方式克服此问题。
       金酒传奇-坑道窖藏:战地文化孕育出的坑道窖藏。两岸军事对峙年代,双方都修建了许多防空战备坑道。坑道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菌种,由于坑道有恒温、恒湿、稳定酒质的特性,故而为储藏金门高粱酒提供了绝佳空间,高粱酒经过在防空坑道里的窖存,其香味是无法易地炮制的。
       金酒传奇-特殊气候:金门与厦门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均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然厦门比邻内山,气候稍和,风势较弱;金门则为大海中崛起之岛屿,四面无高山屏障,中间则丘陵起伏,风力强劲。总体而言,金门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2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2.9-1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