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6年春节再游厦门—— 厦门五通码头

$
0
0
2016年春节再游厦门—— 厦门五通码头(金门游的起点)
       2月9号清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跳,早早地来到了厦门的五通码头,准备开始我们的金门游......

        厦门五通码头又称五通客运码头,位于厦门岛东北角五缘湾五通港区,厦门北侧水道南岸,距离火车站11公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7公里,金门水头码头8海里,并位于五缘湾商务运营中心和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之间,乘高速双体船到金门只需15分钟,交通便捷,是往来厦门、金门优良的通道。五通客运码头于2001年试运营,2008年8月31日正式通航,旨在服务厦门与大小金门岛之间的旅客运输,以及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旅客的海空联运,并促进推进未来厦门、台湾两地“无缝隙通关”,随着政策的放开,经由厦金航线往来的台胞、旅客将持续稳定增加,厦金小三通已经成为两岸往来最重要和最方便快捷的通道。


       五通客运码头候船楼项目占地19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建有两层候船楼一栋,候船楼采用全钢玻璃结构,建有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内部设计24小时安防监控,双回路电源,网络和通讯畅通。由于本码头比邻五缘湾区域,随着仙岳大道和集美大桥的通车和周边配套的形成,以及翔安海底隧道的建成使用,五通码头区域的交通便捷通达优势将更为明显突出。 

       厦门五通至金门水头航道,被称为厦金航线“第二航道”,设计水深4米,航道宽200米。本航道具有航程短、速度快的优势。因本码头距离厦门机场只有7公里,下船后需转乘飞机的台胞可在本码头直接办理厦门机场值机手续,即只需订一张海空联运套票,就能够享受从轮船到飞机的“一条龙服务”,不仅缩短了旅程,而且免去了转乘飞机的繁琐手续,台胞将得到方便快捷的中转服务。

       说说小三通:小三通是指台湾当局在两岸未能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 。1992年3月,中国福建省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构想。这是由于“两门”(即大陆的厦门和台湾的金门)和“两马”(即大陆的马尾港和台湾的马祖)均只是相距咫尺的地方,在此进行小规模的“三通”是可以说是在当时的限制中,带来有利于两岸民间发展的办法。截止到2015年底,“两马”航线通航15年来,该边检站共验放客运船舶8260航次,两岸旅客66.4万人次。

       背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蒋介石的政府宣布停止台湾对大陆的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邮。期间两岸居民被禁止往来长达近40年,中间亦发生数起两岸间的劫机事件。
19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首先引进香港的投资者到内地设厂生产,令中国大陆沿岸地区经济“先富起来”。
1987年,大陆放宽台湾居民以探亲名义到中国大陆,两岸民间的交流渐见繁忙。由于福建省和台湾只隔一水对望,地缘关系使很多台湾人到福建省探望被分隔多年的宗亲。基于当时两岸仍在意识形态上有重大的分歧,重现三通的机会极微,但实际上两岸居间在福建沿海和金马地区早已有经济上的交往。
       1992年3月,中国福建省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构想。这是由于“两门”(即大陆的厦门和台湾的金门)和“两马”(即大陆的马尾港和台湾的马祖)均只是相距咫尺的地方,在此进行小规模的“三通”是可以说是在当时的限制中,带来有利于两岸民间发展的办法。初步的小三通构想,是在马尾﹑厦门﹑湄洲湾兴建供两岸直航的专用码头,在厦门﹑金门两岛间铺设海底电缆,和准许到大陆的台湾人在福州﹑厦门两机场办落地签证。
       1994年1月,由中国大陆片面地实施《关于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的管理办法》,指定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东南沿海口岸,由台湾居民和大陆对台小额贸易公司进行“小额贸易”,“小额贸易”并不等于一般性的进出口业务。大陆当局将这种小额贸易定性为非官方的直接贸易和经交流。
       1994年6月,由金马爱乡联盟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表达希望能以“单向通航”﹑“定点直航”或“先海后空”﹑“现货后客”等方式,渐渐进行小三通。
       1997年4月19日,两岸开始进行高雄与福州﹑厦门间的“不通关﹑不入境”的境外通航。
       2000年3月21日,台湾的立法院通过《离岛建设条例》第18条,订明“为促进离岛(指澎金马地区)发展,在台湾本岛与大陆地区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行试办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大陆地区通航”(俗称小三通条款),条例于同年4月5日实施。
       2000年12月13日,台湾行政院根据《离岛建设条例》通过《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以作为小三通的管理依据。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定点定时的货客运通航。
       2008年8月31日,金厦“小三通”第二条航线开通,航程仅半个小时,以及五通距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近的优势,便利中转到大陆各地的台商和旅客。水头往返五通航线是金门“小三通”自2001年1月2日启动以来,继金门往返厦门东渡码头、泉州石井港之后的第三条客运航线,也是金厦之间第二航道。目前有“金门—厦门”、“马祖—马尾”、“金门—泉州”的小三通固定航班。
       通航事件:2001年1月1日,新年伊始,单方面实施“小三通”的台湾当局就迫不及待地导演了一出“硬闯厦门”的闹剧,结果以“海安号”首航失败而草草收场。(民间“小三通”首航之旅因20吨级的“海安号”客轮不能抵御过大的风浪被迫折返金门。海安号是在上午10时35分开航,满载51名旅客及4名船上人员的,船上又载了几十箱的金门高粱与贡糖,由于风高浪急,考虑旅客的安全返回金门料罗港口。首航折返后,原本计划下午再换一艘吨位大一点的游艇,等海面风浪小一点再次进行首航,但是几十位游客已不耐烦,表示不愿再傻等下去,因此决定取消这次行程,但是因为已经收了旅客的费用,所以会另外选一个时间再前往厦门。)但2001年1月2日来自金门、马祖的民众访问团、进香团则分别直航厦门、福州成功,完成了两岸分隔五十多年来的首次客轮直接通航。

       2001年元月2日,金门县长陈水在一行乘“太武号”与“浯江号”轮船自金门料罗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完成了金、马与福建的“小三通”首航,这是52年来两岸一个重要的通航标志。同日,马祖进香团500多人乘台马轮抵达福州马尾港,实现了“双马”宗教直航。
       2001年2月6日,厦门“鼓浪屿”号轮船载着76名金门籍民众从厦门驶向金门,这是52年来大陆轮船一次重要直航金门事件。
  2001年2月10日,台湾“立法委员”曹尔忠等59名马祖旅客乘“顺风一号”客轮由马祖直航福州马尾港,并与福建签订“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协议”后的首次直航,具有特别意义。
  2001年3月4日,164名金门民众直航厦门展开五天的厦门、集美与泉州观光旅游及工商考察及祭祖活动等。
  2001年3月10日,台湾中部四县市长经金门转赴福建,完成又一次通航。
  2001年3月31日,广东省博罗县水上运输公司港澳运输公司“博运211号”载运砂石到金门,这是两地第一次正式的货物运输。
       2001年8月28日,福建省晋江市商务代表团122人乘厦门“鼓浪屿号”客船抵达金门,开创“小三通”后双向商务往来新阶段。
       2001年10月26日,民营“大洋11号”客船自金门水头码头载151名旅客直航厦门,打破“小三通”以来,仅料罗港为单一试航点的限制。
       2002年1月17日,台湾“立法院”通过“离岛建设条例”,部分修正条文,经特许台湾民众经由澎湖、金门、马祖中转进出大陆。2月9日,经专案批准的厦门181位台商及家属经金门中转返台过年,实现了厦门—金门、台湾的首批台商中转业务。
       2002年4月16日,金门—厦门定期班轮正式开通,每周二、五各往返一次。次日,金门“太武号”和“大洋一号”货轮,从金门载运1625箱金门高梁酒直抵厦门,这是厦门53年来首次从金门按一般贸易方式直航进口产品。
       由于船只往来是不定期的,定期航线尚未开通,航运往来非常有限,且来多去少。据台“陆委会”公布统计,到2001年3月底,金、马地区与大陆地区往来人数只有2374人次,其中台湾民众赴大陆2283人次,大陆民众赴金、马地区只有91人次。这些人员往来仍以探亲与宗教活动为主,只有少部分金、马地区民众赴大陆旅游考察,而大陆方面尚无进入金、马地区旅游观光。依大陆统计,2001年,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地区共通航190个航次,有24000多人次的直接往来。


       法规:小三通是台湾提的,大三通是大陆提的。大三通比小三通更直接更方便更有效。小三通指:台湾当局在两岸未能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 凡涉及金马地区满6个月以上居民,需申请赴对岸观光、旅游与从事商务活动。而大陆地区人民得经由金马地区亲友或旅行社,大三通是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2000年后三通网专为两岸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最早在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它反映了两岸人民的迫切要求。开辟两岸直达邮路、直达电路,可以满足民众需求,节省经转费用,提高各类邮电服务质量;两岸直接航行,可以为两岸民众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进一步扩大人员往来与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
       航线:“小三通”是指金门、马祖、澎湖与福建沿海地区的海上通航,是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开通于2001年1月。随着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小三通”客运量也迅速攀升。台湾的大荣货运是最早为两岸提供小三通通商的运输公司。“小三通”海上航线用了7年多时间,于2008年上半年客运量达到300万人次。而后2年多时间,“小三通”客运量就翻了一番,达到600万人次。截至2013年4月30日,闽台“小叁通”累计客运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
       台湾当局的这一计划纯属政治手腕,虚张声势,其真实目的是摆脱在大陆政策上的困境,换取时间,回避“一个中国”原则。所谓的“小三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其没有提供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两岸关系。对大陆而言,根本不存在“小三通”的问题,事实上,金、马与福建已进行了多年的小额贸易,双方早就已经通了。如今台湾当局将之“除罪化”,对台湾来说仅具宣传上的意义,只能满足金、马少数民众的需求,对于台湾内部广大民众和工商界直接“三通”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台湾新党“议员”冯沪祥也说,“小三通”计划只是“单向三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三通。”
       小三通于2001年1月1日,海峡两岸实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实现两岸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

       开船了,通往金门的航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厦门五通码头历史悠久,是古代五通渡头遗址。五通渡头是厦门现存为数不多的几座古渡头之一,位于禾山镇五通村凤头社北面300米海岬,隔海与同安刘五店遥遥相对,自古以来是厦门岛东北部的交通要津和海防汛地。五通地名因此地旧祀五通神而得名。
       相传800年前元兵南侵时,南宋幼帝赵昺与丞相张世杰、陆秀夫南逃,经同安渡海从五通渡头登岸,然后取道东渡、嵩屿进入漳州,并由此在当地留下了“圣迹”、“圣泉”、“金带水”等民间传说。
       五通渡也叫五通铺。古时候,官方使用的道路称官道,沿途设站,大站设驿,驿与驿之间每十里设一铺,配备夫役,以便递送文书,接送官吏。宋朝时,在同安大轮山下设大同驿,元代改在县西门,称同安驿,并延用到近代。同安驿经过下尾店、圣林到刘五店,从刘五店过渡,经海程三十里就是五通,再经过蛟塘、莲坂而至厦门城外的和凤宫,共有七个铺,五通渡头是其中之一。清朝时,渡头附近设有暸望台和墩台,由水师提标营官兵防守。
       五通渡头至今仍可见伸入海中的巨石坡上凿刻的并排四行各十八级台阶,随着潮涨潮退而时隐时现。1982年,在渡头附近海滩还发现乾隆时《重修五通路亭碑记》一方,碑文记述了当时官宦乡绅集资重修五通渡旁路亭之事。这些遗迹和实物是研究厦门古代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2.9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