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游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三)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第四层“产业先驱”为船政工业与科技,设置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
产业先驱:中国的近代化,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对西方近代技术的采用是其起点,而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重要历史转折则是其标志。这种巨大但却不明显的裂变,较早是从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造船工业开始的。毫无疑问,船政在这变化中占据最重要的一环。
船政师夷长技,大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迅速形成远东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工业基地,在造舰船、造机器、造设备,以及后来的造飞机等领域,在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独领风骚数十年。马尾成为近代中国折射西方工业文明的重要窗口,极大的推动和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
中国第一艘铁胁巡洋舰“开济”号(剖视模型比例1/14.7)
![]()
开济”号巡洋舰:由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4艘舰,与“寰泰”、“镜清”同型,舰长265.8尺、宽36尺、舱深15.3尺,吃水18.3尺。由船政总监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设计监造,1881年11月9日开工,1883年1月11日下水,1883年10月11日试航。造价:白银38万6千两。舰型:铁胁双重木壳撞击巡洋舰。排水量:2200吨。动力装置:三座燃煤锅炉,卧式蒸汽主机,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航速15节。武器装备:210mm克虏伯炮2门、150mm克虏伯炮6门、4管神机炮4门、37mm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4门,鱼雷发射管2具。
![]()
至中日甲午战时马尾船政局造舰船如下:舰名 舰种完工日期排水量造价隶属附注
“万年青” 运船 1869.6.10 1,370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7.1.20撞沉
“湄云” 木质兵船 1869.12.6 578吨 163,000两 北洋水师 1895.3.6被日俘
“福星” 木质兵船 1870.5.30 515吨 106,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伏波” 木质兵船 1870.12.22 1,258吨 161,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安澜” 木质兵船 1871.6.18 1,258吨 165,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镇海” 木质兵船 1871.11.28 572.5吨 109,000两 福建水师
“扬武” 木质兵船 1872.4.23 1,393吨 25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飞云” 木质兵船 1872.6.3 1,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靖远” 木质兵船 1872.8.21 572.5吨 110,000两 南洋水师
“振威” 木质兵船 1872.12.10 572.5吨 110,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济安” 木质兵船 1873.1.2 1, 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永保” 木质兵船 1873.8.10 1,353吨 167,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海镜” 运船 1873.11.8 1,358吨 167,000两 北洋水师
“琛航” 运船 1874.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大雅” 运船 1874.5.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元凯” 木质兵船 1875.6.4 1,258吨 162,000两 福建水师 1894.11被日俘
“艺新” 木质兵船 1876.6.10 245吨 5,1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登瀛洲” 木质兵船 1876.9.15 1,258吨 162,000两 南洋水师
“泰安” 木质兵船 1876.12.2 1,258吨 162,000两 北洋水师 1937自沉
“威远” 铁胁木壳兵船 1877.5.15 1,258吨 195,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6被击沉
“超武” 铁胁木壳兵船 1878.6.19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康济” 练船 1879.7.21 1,310吨 211,000两 北洋水师
“澄庆” 铁胁木壳兵船 1880.10.22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5.2自沉
“开济”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3.1.11 2,153吨 38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6.22爆炸沉
“横海” 铁胁木壳兵船 1884.12.18 1,230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6.2触礁沉
“镜清”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5.12.23 2,200吨 363,000两 南洋水师
“寰泰”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6.10.15 2,200吨 36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8.17撞沉
“广甲” 铁胁木壳兵船 1887.8.6 1,296吨 22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9.17搁浅
“平远” 钢甲钢壳兵船 1888.1.29 2,150吨 524,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广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89.8.28 1,11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7.25搁浅自焚
“广庚” 钢胁木壳兵船 1889.5.30 316吨 60,000两 广东水师
“广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1.4.11 1,03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福靖”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3.1.20 1,030吨 200,000两 福建水师 1898.7遇风沉
“通济” 钢胁钢壳练船 1894 1,900吨 1,100,000元 中央海军 1937自沉![]()
![]()
左:船政后学堂的奠基石(1868年);右:船政天后宫墙砖![]()
中国第一艘铁胁巡洋舰“开济”号(剖视模型比例1/14.7)
开济”号巡洋舰:由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4艘舰,与“寰泰”、“镜清”同型,舰长265.8尺、宽36尺、舱深15.3尺,吃水18.3尺。由船政总监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设计监造,1881年11月9日开工,1883年1月11日下水,1883年10月11日试航。造价:白银38万6千两。舰型:铁胁双重木壳撞击巡洋舰。排水量:2200吨。动力装置:三座燃煤锅炉,卧式蒸汽主机,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航速15节。武器装备:210mm克虏伯炮2门、150mm克虏伯炮6门、4管神机炮4门、37mm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4门,鱼雷发射管2具。
至中日甲午战时马尾船政局造舰船如下:舰名 舰种完工日期排水量造价隶属附注
“万年青” 运船 1869.6.10 1,370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7.1.20撞沉
“湄云” 木质兵船 1869.12.6 578吨 163,000两 北洋水师 1895.3.6被日俘
“福星” 木质兵船 1870.5.30 515吨 106,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伏波” 木质兵船 1870.12.22 1,258吨 161,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安澜” 木质兵船 1871.6.18 1,258吨 165,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镇海” 木质兵船 1871.11.28 572.5吨 109,000两 福建水师
“扬武” 木质兵船 1872.4.23 1,393吨 25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飞云” 木质兵船 1872.6.3 1,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靖远” 木质兵船 1872.8.21 572.5吨 110,000两 南洋水师
“振威” 木质兵船 1872.12.10 572.5吨 110,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济安” 木质兵船 1873.1.2 1, 258吨 163,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永保” 木质兵船 1873.8.10 1,353吨 167,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海镜” 运船 1873.11.8 1,358吨 167,000两 北洋水师
“琛航” 运船 1874.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被击沉
“大雅” 运船 1874.5.16 1,391吨 164,000两 福建水师 1874.9.29遇风沉
“元凯” 木质兵船 1875.6.4 1,258吨 162,000两 福建水师 1894.11被日俘
“艺新” 木质兵船 1876.6.10 245吨 5,100两 福建水师 1884.8.23自沉
“登瀛洲” 木质兵船 1876.9.15 1,258吨 162,000两 南洋水师
“泰安” 木质兵船 1876.12.2 1,258吨 162,000两 北洋水师 1937自沉
“威远” 铁胁木壳兵船 1877.5.15 1,258吨 195,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6被击沉
“超武” 铁胁木壳兵船 1878.6.19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康济” 练船 1879.7.21 1,310吨 211,000两 北洋水师
“澄庆” 铁胁木壳兵船 1880.10.22 1,268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5.2自沉
“开济”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3.1.11 2,153吨 38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6.22爆炸沉
“横海” 铁胁木壳兵船 1884.12.18 1,230吨 200,000两 南洋水师 1886.2触礁沉
“镜清”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5.12.23 2,200吨 363,000两 南洋水师
“寰泰” 铁胁双重快碰船 1886.10.15 2,200吨 366,000两 南洋水师 1902.8.17撞沉
“广甲” 铁胁木壳兵船 1887.8.6 1,296吨 22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9.17搁浅
“平远” 钢甲钢壳兵船 1888.1.29 2,150吨 524,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广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89.8.28 1,11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4.7.25搁浅自焚
“广庚” 钢胁木壳兵船 1889.5.30 316吨 60,000两 广东水师
“广丙”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1.4.11 1,030吨 200,000两 北洋水师 1895.2.17被日俘
“福靖” 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1893.1.20 1,030吨 200,000两 福建水师 1898.7遇风沉
“通济” 钢胁钢壳练船 1894 1,900吨 1,100,000元 中央海军 1937自沉
左:船政后学堂的奠基石(1868年);右:船政天后宫墙砖
产业崛起,规模宏大:马尾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1812~1885)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1820~1879)主持。任用法国人日意格(1835~1886)、德克碑(1831~1875)为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三部分组成。1869年
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设制造、航海两班,要求学员分别达到能按图造船和任船长的能力;并派员留学英、法,学习驾驶和造船技术。
马尾船政局是1866 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中,亲身体验到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朝野上下纷纷讲求造炮制船“师夷长技”。这不仅成为一种思潮,且也已有具体实践。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晋江丁拱辰不仅辑有《演炮图说》,且试造了蒸汽作动力的实验性的小火轮船,“惟质小气薄,不能远行”。进入19世纪60 年代后,除曾国藩试造轮船于安庆内军械所外,左宗棠亦于1864 年试造成小火轮一艘,驶行于西湖之上。这些造火轮船的思想和实践,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侮,同时也有防海盗和镇压人民起义的目的。
马尾船政局是1866 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轮船的专业工厂。它的产生和建成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中,亲身体验到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朝野上下纷纷讲求造炮制船“师夷长技”。这不仅成为一种思潮,且也已有具体实践。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晋江丁拱辰不仅辑有《演炮图说》,且试造了蒸汽作动力的实验性的小火轮船,“惟质小气薄,不能远行”。进入19世纪60 年代后,除曾国藩试造轮船于安庆内军械所外,左宗棠亦于1864 年试造成小火轮一艘,驶行于西湖之上。这些造火轮船的思想和实践,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侮,同时也有防海盗和镇压人民起义的目的。
发展过程: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由提解部库之四成结款内拨用,常年经费自1866年11月起由闽海关月拨五万两,养船经费则由福建省税厘局提供。1873年经总理衙门批准,另从茶税项下每月增拨二万两。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总理衙门禁租。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用以制造和修理水师武器装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的建造船厂,酝酿较早。1864年,他曾在杭州制成一艘小轮船,“试之西湖,行驶不速”。1866年,镇压了太平军余部以后,着手筹建船厂。他奏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时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显然,他把建设船厂看成是富国强兵、得民惠商不可缺少的要务。经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商订合同,议定自铁厂开工之日起,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厂址设在福州马尾罗星塔地方。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
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虽力图恢复,但生产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更见衰敝。总计从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种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监督期间(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质轮船。1874年起,造船业务改由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主持,到1895年继续造成船只19艘,其中有铁胁兵船和铁胁巡海快船,并自造复式轮机,船局的技术水平显见提高。甲午战争后到1907年又先后造成7艘。
辛亥革命后,船政局归海军部管辖,规定船政经费每月三万元,从福建省财政厅上缴中央的国税项下拨用。中华民国初期政局动荡,经费不继,船局主持人屡易,制造业务无所建树。1928年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日战争期间,船厂屡遭日机轰炸,损失严重。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时,又拆迁走大部分机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
创建目的:创建马尾船政局,抵御外侮是其主要目的,而“御外”又有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船政局的创办者闽浙总督左宗棠说:现令“泰西诸邦均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各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其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 “至杭属及宁、绍台、温滨海之区,海盗时有出没,水师直同虚设,船炮全无。”针对这种情况,左宗棠再三呼吁:“欲治海盗以固海防”,固然必须造炮船以资军用,防洋人入侵,尤“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夺其所恃”不仅可在军事上做到有效地御侮,而且也是在经济上与洋人竞胜,“分洋商之利”所必需。
历史背景:1856年,英法联军就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且最终杀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承德,并且再没能回去,最终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康乾盛世”的落日余辉终于隐退在漫漫的长夜悲歌之中。此后,在与曾被我们嘲讽的“外夷”的几次“会师”中,无不是以天朝上国颜面扫地而告终。从此外国公使驻京,总理衙门设立,洋务运动兴起,福建船政创立,乾隆皇帝主动关闭的国门在百余年后重新进行了开放,不过这次却是备含艰辛与屈辱的被迫进行的“改革开放”。
2006年5月25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乾隆发布封关令的时候,正是中国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挑战的时期。这是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乾隆选择了闭关政策,也就是选择了落后,选择了倒退,它非但保证不了大清帝国的安全,反而会使英国人沿着‘白银-棉花-鸦片’这样一条路,最终攻入了北京。一个没有改革的古老王朝不仅不敢开放,即便开放,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中国近代史的悲剧就是这样开始的,而乾隆拒绝的不只是开放,更是改革。”
而1866年,也就是乾隆帝在北京关闭国门的110年后,晚清帝国的支柱与栋梁之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开始了帝国的革新——马尾船政局诞生了。福建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始在海陆空得以全方位展开。处在“四夷”入侵几近崩溃边缘的清帝国再也无力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能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晚清开始轰轰烈烈的兴起了,尽管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洋务运动仍然只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革新运动。
历史功绩:1885年,74岁的左宗棠停止了呼吸,清帝国的顶梁柱倒下了,这个“帝国大厦”还能维持多久呢?不过,他在福建所开创的洋务事业——马尾船政局,却仍然支撑着他终生匡扶并力图振作的帝国:正是马尾船政局缔造的福建水师与法国侵略者在马尾进行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以后的第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在中法战争中,一发克虏伯大炮击中法国旗舰,令法军司令孤拔魂断马江;在甲午海战中,也正是马尾船政局培养出来的杰出将领与日寇在黄海展开了近代最大规模而又惨烈悲壮的一场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和广大官兵与舰同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也正是在马尾船政局,1919年出洋留学归来的王助、巴玉藻与船政的技术人员一起制造了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遂使马尾成为中国初期航空工业的摇篮。
马尾船政局为一个暮气沉沉的清帝国多少带来了一点阳刚之气。在一片破碎山河中,马尾船政局为一个处于落日余辉的清帝国谱写了一篇荡气回肠的历史,同时,在日薄西山的晚清那彷徨的履迹中,又创造了一段辉煌灿烂的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那种坚持不懈的企业改革与创新精神;在世界历史滚滚向前的潮流中,那种以发展的眼光迎难而上经营船政企业的坚毅品格,以及在民族和国家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培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种企业凝聚力。马尾船政文化,特别是船政企业文化的内涵,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要大力加以研究和拓展的。它能够为我们的企业经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推动企业积极的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应该相信并且也能够做到经济的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二者并行不悖,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船政企业文化中找到历代先贤们曾经探索过的历史痕迹。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取之不尽的企业文化财富。
历史意义:马尾船政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企业,它是以近代工厂制组织起来的一个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单位,是中国生产关系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活动范围早已跨出了一国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新的整合与流动。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使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作为组织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制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建船政局,使之成为中国最早的造船工业基地,马尾船政局一度是远东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全面的造船企业。马尾船政局为我国积极迈向海洋文化,对外进行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紧随当时世界造船业的发展潮流,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并不断创新企业的产品,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脉搏跳动保持共振。马尾船政局开创的这种企业文化为后人所缅怀。
历史地位:马尾船政局(亦称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重要企业之一。这个造船厂从1866年创设到1907年停办,经营达四十年之久(后来又曾恢复生产)。无论从投资、规模和成效来看,它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第一座船台竣工,并正式开始造船,同治八年五月,第一艘木质轮船“万年青”号下水。同治十年第五号轮船“安澜”号(排水量1258吨,马力580匹)下水,配备了第—台国产蒸汽机(仿造),这在我国造船史和机械制造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光绪二年,船政局建成铁胁厂,第一号铁胁轮船(木壳护以铁板)安上龙骨下水。使我国近代造船开始摆脱木船时代。光绪七年,又开始试制两千吨级巡洋舰,马力达2400匹。光绪十五年,造成双机钢甲战舰“龙威”号。
从同治八年(1869)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共造各种轮船34艘,总计排水量约4万吨,这些船舰中的大部分编进了初具规模的福建、南洋、北洋等三支海军。马尾船政局船政下设捶铁厂(锻造车间) 、拉铁厂(轧材车间) 、 水缸铸铜厂(动力车间) 、 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 、 合拢厂(安装车间) 、 铸铁厂(翻砂车间) 、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 、打铁厂(小锻造车间)、 锯厂(锯木车间) 、造船厂(由3个船台组成) ,以及船政衙门、耐火砖厂等。船政局一经开创,即先后开办了前后学堂,“艺童、艺徒和三百余人”,“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管轮”,造就出了我国第一代近代海军军官。
所建成果:马尾船政局建厂速度快,因而造船很快提上日程,1868 年1 月即开工造中国第一艘轮船,次年6 月下水,名为“万年清”号。渔民出身、熟悉海上情形的贝锦泉被破格任为该轮管驾。贝锦泉熟练地驾轮出港试航,沈葆桢亲自登船观察,看轮机运转情况,考察驾驶的技巧,又将船上巨炮周回轰放以测船身牢度。结果均称合度。从这时起到1905 年止,所造兵商各轮40 艘,据说欧美各国士大夫到中国来游历的,都要绕道闽省,一观我国船政的成绩。
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第一座船台竣工,并正式开始造船,同治八年五月,第一艘木质轮船“万年青”号下水。同治十年第五号轮船“安澜”号(排水量1258吨,马力580匹)下水,配备了第—台国产蒸汽机(仿造),这在我国造船史和机械制造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光绪二年,船政局建成铁胁厂,第一号铁胁轮船(木壳护以铁板)安上龙骨下水。使我国近代造船开始摆脱木船时代。光绪七年,又开始试制两千吨级巡洋舰,马力达2400匹。光绪十五年,造成双机钢甲战舰“龙威”号。
从同治八年(1869)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共造各种轮船34艘,总计排水量约4万吨,这些船舰中的大部分编进了初具规模的福建、南洋、北洋等三支海军。马尾船政局船政下设捶铁厂(锻造车间) 、拉铁厂(轧材车间) 、 水缸铸铜厂(动力车间) 、 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 、 合拢厂(安装车间) 、 铸铁厂(翻砂车间) 、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 、打铁厂(小锻造车间)、 锯厂(锯木车间) 、造船厂(由3个船台组成) ,以及船政衙门、耐火砖厂等。船政局一经开创,即先后开办了前后学堂,“艺童、艺徒和三百余人”,“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管轮”,造就出了我国第一代近代海军军官。
所建成果:马尾船政局建厂速度快,因而造船很快提上日程,1868 年1 月即开工造中国第一艘轮船,次年6 月下水,名为“万年清”号。渔民出身、熟悉海上情形的贝锦泉被破格任为该轮管驾。贝锦泉熟练地驾轮出港试航,沈葆桢亲自登船观察,看轮机运转情况,考察驾驶的技巧,又将船上巨炮周回轰放以测船身牢度。结果均称合度。从这时起到1905 年止,所造兵商各轮40 艘,据说欧美各国士大夫到中国来游历的,都要绕道闽省,一观我国船政的成绩。
船政创立了众多中国第一:建造出第一艘木壳兵、商船“万年清”号;第一艘巡海快船“开济”号;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第一艘鱼雷快艇“建威”号;制造出海军航空兵第一批国产飞机;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海军陆战讲武堂”;送出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引进国外技术专家;组成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州船政还曾是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
历史变迁:战争的破坏使马尾船政局受到致命打击。在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不但袭击了停泊在马江的福建水师,也炮轰了船政局,使砖灰厂、合拢厂、绘事院严重损毁;水缸厂、炮厂、轮机厂、铁厂、拉铁厂、砖瓦厂、模厂、前学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后船政局虽得以苟延残喘,但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到年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为“马尾造船所”。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春,日寇狂轰马尾区。1940年,日本飞机又对造船所投弹百余枚,使各厂遭到摧毁性袭击。翌年,福州沦陷,创办已八十年的马尾船政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所建学堂:马尾船政局学堂是一所合培养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军官于一炉的综合学校(民国元年,前学堂改称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海军学校),造就了相当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造船工程师以及船政、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近代海军史和造船史上都占有重要一页,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
历史变迁:战争的破坏使马尾船政局受到致命打击。在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不但袭击了停泊在马江的福建水师,也炮轰了船政局,使砖灰厂、合拢厂、绘事院严重损毁;水缸厂、炮厂、轮机厂、铁厂、拉铁厂、砖瓦厂、模厂、前学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后船政局虽得以苟延残喘,但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到年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为“马尾造船所”。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春,日寇狂轰马尾区。1940年,日本飞机又对造船所投弹百余枚,使各厂遭到摧毁性袭击。翌年,福州沦陷,创办已八十年的马尾船政局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终于走到了尽头。
所建学堂:马尾船政局学堂是一所合培养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军官于一炉的综合学校(民国元年,前学堂改称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海军学校),造就了相当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造船工程师以及船政、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在我国近代海军史和造船史上都占有重要一页,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钟表厂制造的指南针和单筒望远镜
左:近代德国船用铜件玻璃汽灯;右:近代外国船用铜玻璃煤油灯
1868年船政使用的子弹模子与铜剪
船钟
万年清号下水:经过三年的努力,这座远东首屈一指的船厂结出了第一颗果实。船政于1868年开工制造,并于次年6月10日下水的排水量达1370吨的第一号蒸汽木壳轮船下水。该轮由法国工程师达士博监造,由中国人驾驶试航近海成功。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命名为“万年清”号,(英文译名Wan Nien Ch’ing)寓意大清江山万年长青。“沈又亲自率厂正监日意格出海试航成功。10月该轮迳驶天津。清廷总理衙门派三口(津、宁、沪)大臣会同验收”。大清国产第一舰“万年清”标志着中国制造蒸汽轮船的真正开始,意味着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大大拉近。朝廷也没有亏待日意格,他的月薪高达1000两白银,比沈葆桢还多400两! 5年合同完成后,日意格更是获得20万法郎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正如他给一位朋友信中所说:“我带了一大笔钱回法国。”除了物质奖励外,日意格先生还因功勋卓著,先后被授提督,赏加一品衔,一等男爵,一等宝星(嵌有宝石金质奖章),当然,还有一件他爱不释身的黄马褂。
实物展示:1873年船政生产的船用水枪
![]()
根据船政与日意格等签订的合同规定,日意格(Giquel,Prosper Marie) 与德克碑(D'Aiguebelle)是”奉委总办轮船局事务“,正副监督及其他洋员都是船政大臣的下属,在船政大臣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体现了"权自我操"。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根据船政与日意格等签订的合同规定,日意格(Giquel,Prosper Marie) 与德克碑(D'Aiguebelle)是”奉委总办轮船局事务“,正副监督及其他洋员都是船政大臣的下属,在船政大臣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体现了"权自我操"。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左下图:船政初期,经理船局事务、调动工程者称为办公所,为洋监督办公之地,图为洋员办公所。洋监督归国后,1879年11月留欧学生魏瀚等回厂工作,办公所改为工程处,由留学生任总司(相当于总工程师)。
右下图:洋员来华后与船政签订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图为洋员在车间指导工人制造。
![]()
![]()
![]()
船政造船工业三个发展阶段:船政造船,在晚清40年来更新换代三次(也称三个阶段),从发展速度来看,在世界上还是快的。西方国家从木壳船发展到钢甲船用了50-60年的时间,中国仅用20年。
第一阶段:木船时期(1869年-1875年)以法国工程师监造为主。
第二阶段:合构时期(1875年-1886年)以中国工程师监造为主。
第三阶段:钢船时期(1887年-1907年)主要由中国工程师监造,部分由法国工程师监造。
![]()
木船时期船政共造舰19艘,除了第一艘“万年清”外,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当数“安澜”号、“扬武”号和“艺新”号。
图1:“安澜”号为炮船,船身长72.6米,宽11.67米,型深5.5米,排水量1258吨,实际功率580马力,1870年11月开工,次年6月下水,造价16.5万两白银。“安澜”号上使用的往复式二汽缸蒸汽机,是由船政也即中国自行仿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它在我国造船史乃至机械制造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2:为“扬武”舰。“扬武”舰为巡洋舰(时为远东最大的巡洋舰,相当于国外二等巡洋舰),1871年7月开工,1872年4月下水。船长63.33米,宽11.99米,型深6.99米,排水量1560吨,实际功率1130马力,是船政生产的木壳舰船中排水量、功率最大者。光绪二年正月十一日(1876年2月5日)“扬威”舰访问东洋,震动了日本国。
图3: “艺新”舰。1875年,即外国人员回国后的第二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献所自绘五十匹马力船身机器船图,禀请试造”舰船“艺新”号。从1875年6月4日安上龙骨至1876年3月28日下水,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艺新”长18.88米,宽5.67米,型深4,37米,排水量245吨,号称功率50马力(实际功率200马力)。“艺新”舰的下水在中国造船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沈葆桢称之为“实中华发创之始”。 ![]()
铁、木合构(即铁胁)时期,船政共造舰船9艘,其代表作为“威远”、“开济”两舰。
铁、木合构(即铁胁)时期,船政共造舰船9艘,其代表作为“威远”、“开济”两舰。
图1:为1877年5月下水的第一艘铁胁舰船“威远”号。“威远”舰长72.37米,宽11.17米,型深5.93米,排水量1268吨,首次配置新式康邦卧机,实际功率750马力。
图2:铁胁巡海快船(即外国早期巡洋舰)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英国于1875年开始制造铁胁快船“谔拍尔”号,法国第一艘铁胁快船“克恩”号于1876完成。船政的巡海铁胁快船于1881年开始动建。我国第一艘铁胁快船“开济”号于1881年开工,1883年1月下水,由留学生杨廉臣、李寿田、魏瀚监造。舰长87.86米,宽11.99米,型深8.43米,排水量2200吨,实际功率2400马力,是船政所造舰船中排水量最大者之一。
图3:法国舰“克恩”号。法国巴黎海军博物馆陈列的“克恩”舰与“开济”舰属同型。![]()
钢船时期,船政共造12艘舰船(一艘为铁胁舰),其中“龙成”、“广乙”号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图1:为中国第一艘钢甲舰“龙威”号。“龙威”号于1886年12月开工,1888年1月下水,舰身长65.07米,宽13.17米,型深7.08米,两重钢底,排水量2100吨,实际功率2400马力。“龙威”舰入北洋海军改名“平远”,是北洋海军“八大远”主力战舰中唯一的国产舰。该钢甲舰的制造,“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水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而得到了外国技术专家的称赞。
图2:“广乙”号是一艘新式穹甲巡洋舰,1889年8月下水,舰身长76.43米,宽9.13米,型深6.20米,排水量10.30吨,实际功率2400马力,是魏瀚、陈兆翱、吴德章、李寿田、郑清廉、杨廉臣设计监造的。
杜业尔:1896年以后,船政发展停滞,为重振船政,次年在聘洋员5名,法国水师制造学堂帮办教习二等监工杜业尔任正监督。杜业尔在任7年,功过参半,他主持整修工厂破旧设备,添置少量的新式机器,完成了新式快船“建安”“建威”号的制造,应予肯定。但他独断专行,损害中国的主权和船政的利益,导致船政无法运行,杜业尔于1903年被召回国。
![]()
陈兆锵将军使用过的放大镜、印章、台式小钳床及单筒望远镜(后裔捐赠)
陈兆锵将军使用过的放大镜、印章、台式小钳床及单筒望远镜(后裔捐赠)
陈兆锵:同治十三年(1874年),陈兆锵入福州船政学堂管轮班学习,历8年4个月毕业。后在“扬武”练习舰见习。光绪十二年(1886年),以“考列优等”任“定远”舰管轮。光绪二十年,升“定远”总管轮、北洋海军右翼中营游击,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光绪二十二年以“战功卓异”受颁一等“文虎章”,并奉命赴英国留学。光绪二十四年回国,任“海天”巡洋舰总管轮。光绪二十九年“海天”遇难沉没,兆锵降为管轮,在另舰供职。宣统二年(1910年),为海军部舰政局局长。民国元年(1912年),以少将衔,首任江南造船所长,仅3年,制造各类舰船89艘,总排水量达17074吨,月平均收入16866.2银元,成绩卓著。民国4年,兆锵晋升为轮机中将,调任福州船政局长。民国5年又督办福州制造学校和海军学校。民国6年创设海军飞潜学校,并兼校长。第二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接着又制成教练机、巡逻机等4架及军用飞船2艘。北洋政府以其“培育英才,创造军器,督察有方”,为他“授勋五位”。民国14年,飞潜、制造、海军3校合并为“福州海军学校”,兆锵仍兼校长,并兼闽海关督办。是年兆锵奉令回江南造船所为所长,呈请资遣英国工程师毛根,改用飞潜学校毕业生王荣滨等人,摆脱外国人的控制。兆锵在马尾船政局11年任内制造飞机15架,培养飞潜学生56人,重建“昭忠祠”,并增设发电厂,服务百姓。民国17年因年事已高,呈请退休,但政府仍聘他为海军部高等顾问。
陈兆锵退休后家居福州,同萨镇冰、陈绍宽一起创办“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为董事,还兼任福州孤儿院董事长。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日军逼他出任福州维持会会长,遭拒绝。民国34年抗战胜利,海军部特颁“凛烈可风”银盾,以嘉其志。1952年,陈兆锵于福州法海寺病逝,年90岁。
陈兆锵退休后家居福州,同萨镇冰、陈绍宽一起创办“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为董事,还兼任福州孤儿院董事长。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日军逼他出任福州维持会会长,遭拒绝。民国34年抗战胜利,海军部特颁“凛烈可风”银盾,以嘉其志。1952年,陈兆锵于福州法海寺病逝,年90岁。
马尾船政局作为中国军工的摇篮,除了在造船领域有所贡献外,其在航空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马尾系列飞机自1918年起,至1931年国民政府为限制海军中闽系势力将飞机工程处搬迁至上海高昌庙为止,发展自为体系,为当时的国内航空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8年2月,北洋政府的福建马尾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获得海军部批准在局内增设飞机工程处(后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聘请留美回国的航空工程人员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诒经等人自行研制飞机。海军飞机工程处,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的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当时,中国工业落后,飞机制造属于新兴工业,困难重重。但巴玉藻等人凭借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欧美各国最新航空科研成果,大胆革新,除发动机等器材无法自制不得已而进口外,利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料,制造了用于教练、侦察、轰炸、巡逻的飞机、飞船约30架,堪称中国水上飞机研制之先声。工程处以留学英、美归国的学生为技术骨干,并在马尾船政局工人中挑选数十人加以训练、掌握制造飞机之工艺。海军飞潜学校飞机制造班的学生均随厂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批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
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1919年8月9日,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这是一架100匹马力,拖进式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高3.88公尺,身长9.32公尺,幅长13.70公尺,最大时速126公里,空机重量836公斤,载重1063公斤,装油量114公升,飞行高度3690公尺,可航行3小时,航距340公里,乘员2人,可载炸弹4颗。飞机的性能、质量并不比巴玉藻等人在美寇提司、能用、波音三厂前此所造的飞机差。
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1919年8月9日,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这是一架100匹马力,拖进式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高3.88公尺,身长9.32公尺,幅长13.70公尺,最大时速126公里,空机重量836公斤,载重1063公斤,装油量114公升,飞行高度3690公尺,可航行3小时,航距340公里,乘员2人,可载炸弹4颗。飞机的性能、质量并不比巴玉藻等人在美寇提司、能用、波音三厂前此所造的飞机差。
1918年8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制造出第一架甲-1水上教练机,该机总体设计期间,从美国归来投身中国航空事业的工程师王助起到重要作用,他是1916年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创建初期的首批工程师,主持设计的波音C型水上飞机是波音公司第一批得到军方订购的产品。甲-1水上飞机采用浮筒双翼布局,除机头外,外形与波音C型及寇蒂斯N-9水上飞机有颇多相似。该机设计中,王助对飞行稳度、安全系数,特别是降落最低速率都做了周密考虑与计算,起降安全可靠,操纵灵活,飞行稳定,且前后座都设置有操纵系统,便于教练。该机主副翼、尾翼、升降翼、升降舵、方向舵、机身和浮筒都用杉木制造,翼间以及浮筒支柱都为流线型,也是杉木制造。机内和机身内用钢绳拉紧,外蒙麻布,罩三道油性紧缩涂料,机翼各支柱之间再加钢绳收紧。使整个机身成为坚固整体。木质浮筒内有彼此独立5个隔舱,外涂生漆,绝不透水。使用100马力发动机(蔻蒂斯OX-10),最大速度120千米/小时,升限2000米航程322千米。
甲-1曾由蔡司度、杨先逸试飞,飞行中失速坠海,在以后的两年间,又制造出同样的两架,称为甲-2和甲-3。其中甲-2曾由某洋行聘请的一位英国人试飞,随后海军部派曹明志、吴汝鎏来航空教练所当教官时,也驾驶过此机。后来,德国人亨克和司徒曼也应邀驾驶该机飞行过几次,认为性能颇佳。1921年8月,北洋政府大总统以“福州船政局试制水上飞机告成,局长陈兆锵督率有方”,特“授勋五位”,海军飞机工程处主任巴玉藻等分别“晋授官资”。1921年12月,甲-3水上飞机奉命运往江西湖口助战,后再未见该机下落记载。
甲-1曾由蔡司度、杨先逸试飞,飞行中失速坠海,在以后的两年间,又制造出同样的两架,称为甲-2和甲-3。其中甲-2曾由某洋行聘请的一位英国人试飞,随后海军部派曹明志、吴汝鎏来航空教练所当教官时,也驾驶过此机。后来,德国人亨克和司徒曼也应邀驾驶该机飞行过几次,认为性能颇佳。1921年8月,北洋政府大总统以“福州船政局试制水上飞机告成,局长陈兆锵督率有方”,特“授勋五位”,海军飞机工程处主任巴玉藻等分别“晋授官资”。1921年12月,甲-3水上飞机奉命运往江西湖口助战,后再未见该机下落记载。
图1:制成飞机推入马江。
图2:停在马江边上的飞机。
图4:1922年,由巴玉藻、王助合作设计建成的水上浮动飞机库,利用竹排,依次叠成,上盖木板、旁系铁链,抛锚江中,形同方舟,上有候机室等设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飞机浮站,成功解决了水上飞机的停置难题。
![]()
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模型![]()
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模型
继续聊聊中国飞机发展史:
马尾乙-1:1922年1月,福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制造出第二种水上教练机乙-1,主要改进是在甲-1水上飞机基础上更换霍尔·斯柯特(Hall
Scott)100马力发动机,根据换
装新型发动机的特点,巴玉藻等对飞机设计做了修改,翼展比甲-1减小2.21米,机身长度也缩短0.12米。该机于1922年1月制成,由中国海军飞行员曹明志驾驶首飞成功,他先后成功地试飞十余次,充分验证乙-1性能。该机最大速度130千米/小时,升限3440米,航程360千米。1923年6月,飞机工程处成立航空教练所时,聘请俄籍飞行员萨芬诺夫为教官。1924年7月萨芬诺夫曾受福建都督孙传芳之命驾该机与军阀王永泉作战,以显示军事实力,该机对王永泉军队部署和调动情况实施了空中侦察,配合地面部队作战。1925年8月,此机毁于风暴。
马尾丙-1/2:1924年4月,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研制出丙-1推进式双翼船身式水上轰炸机,其船形机身外形、构造同船只几乎无区别,因而又有别名“双翼飞船”。该机上下机翼等长,是中国海军建造的飞机中翼展最大者,机身设有龙骨、脊骨和筋骨,机身内的每一段脊骨都牵有筋骨,筋骨密布于整个船身中。龙骨、脊骨和筋骨均为国产白麻栗木,机身其他材料为国产杉木。装备一个罗罗公司“鹰”360马力发动机,最大航速170千米/小时,升限1700米
。驾驶舱设在机翼前方,发动机位于驾驶舱后上方机翼之间,机身中段设有2个燃油箱。在设计时,巴玉藻等人比较重视提高携弹量,该机可装载8枚航空炸弹,也可携带1枚鱼雷,自卫武器为1挺机枪(7.62毫米口径),在机舱的前、后各设有可安放机枪的射击舱口,有人称之为鱼雷轰炸机。执行运输任务时,机舱内可乘坐4人。
马尾丙-1/2:1924年4月,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研制出丙-1推进式双翼船身式水上轰炸机,其船形机身外形、构造同船只几乎无区别,因而又有别名“双翼飞船”。该机上下机翼等长,是中国海军建造的飞机中翼展最大者,机身设有龙骨、脊骨和筋骨,机身内的每一段脊骨都牵有筋骨,筋骨密布于整个船身中。龙骨、脊骨和筋骨均为国产白麻栗木,机身其他材料为国产杉木。装备一个罗罗公司“鹰”360马力发动机,最大航速170千米/小时,升限1700米
根据照片分析,该机机身和艇底部均与寇蒂斯HS-1L和HS-2L飞机相似,而机身上部及机翼、尾翼组与意大利马基M-7(Machi
M-7)和萨福亚S-16(Sovoia
S-16)有相同之处,估计设计时参考过上述飞机。1925年4月,制造飞机处又建造了1架与丙-1完全相同的水上轰炸机丙-2,同年8月在风暴中损毁。
马尾丁-1/2:1924年6月,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研制出双翼双浮筒攻击机丁-1,除执行远程轰炸任务外,还可以进行鱼雷攻击。该机先后制造3架:“海鹰”1号、“海鹰”2号、“海雕”号(定型为丁-2,巴玉藻去世后制造)。
1923年,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出DT2型鱼雷攻击机,由其改进的“环球巡航”号飞机于1924年进行环球飞行成功。根据照片分析,丁-1设计时可能借鉴DT-2气动外形,除将垂尾改成方形和更换发动机之外,其他大致相同。该机配装1台360马力发动机(罗罗“鹰”Ⅲ)最大速度180千米/小时。驾驶舱在机翼后面,双座并排。机身内设有炸弹舱,备用油箱、炮手舱,可在机身底部两个浮筒之间挂装1枚鱼雷。平时载客时,可将炸弹舱改装为4座客舱。丁式飞机最大特点是除安装发动机部分采用钢结构外,其余全部用杉木,支柱与机身连接处用双层樟木片胶结,再用钢钉加固,这种结构抗弯、抗扭优于钢绳拉紧,且更加牢固。![]()
1928年初,教练官苏联人萨芬洛夫与学员黄友士驾驶刚制成的“海鹰”1号飞机试飞,不料飞机刚离开水面不足40米,尾翼突然断裂,飞机栽入水中,在旁护卫的“威凤”、“祥麟”号汽艇急前往抢救,前座黄友士生还,后座萨芬洛夫死亡,海军部发下抚恤金1万元。据事后调查分析,这次事故是因为材料强度不足引起的。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天津后,国民党宣告“统一”已告成。同时接收、接管原北京政府的机关、部门。海军部及所属部门为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接管。6月,海军飞机制造处将“海鹰”1号改制成“海鹰”2号。9月19日,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由巴玉藻任处长,曾诒经任副处长,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公署。同时,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成立,由王助任处长。1929年6月3日,巴玉藻在福州病故,同年9月,海军部调王助任福州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并改进研制出丁-2“海雕”号水上飞机。
1923年,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出DT2型鱼雷攻击机,由其改进的“环球巡航”号飞机于1924年进行环球飞行成功。根据照片分析,丁-1设计时可能借鉴DT-2气动外形,除将垂尾改成方形和更换发动机之外,其他大致相同。该机配装1台360马力发动机(罗罗“鹰”Ⅲ)最大速度180千米/小时。驾驶舱在机翼后面,双座并排。机身内设有炸弹舱,备用油箱、炮手舱,可在机身底部两个浮筒之间挂装1枚鱼雷。平时载客时,可将炸弹舱改装为4座客舱。丁式飞机最大特点是除安装发动机部分采用钢结构外,其余全部用杉木,支柱与机身连接处用双层樟木片胶结,再用钢钉加固,这种结构抗弯、抗扭优于钢绳拉紧,且更加牢固。
1928年初,教练官苏联人萨芬洛夫与学员黄友士驾驶刚制成的“海鹰”1号飞机试飞,不料飞机刚离开水面不足40米,尾翼突然断裂,飞机栽入水中,在旁护卫的“威凤”、“祥麟”号汽艇急前往抢救,前座黄友士生还,后座萨芬洛夫死亡,海军部发下抚恤金1万元。据事后调查分析,这次事故是因为材料强度不足引起的。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天津后,国民党宣告“统一”已告成。同时接收、接管原北京政府的机关、部门。海军部及所属部门为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接管。6月,海军飞机制造处将“海鹰”1号改制成“海鹰”2号。9月19日,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改为海军制造飞机处,由巴玉藻任处长,曾诒经任副处长,隶属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公署。同时,上海海军总司令部飞机处成立,由王助任处长。1929年6月3日,巴玉藻在福州病故,同年9月,海军部调王助任福州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并改进研制出丁-2“海雕”号水上飞机。
马尾戊-1/2/3:1927年1—9月,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研制出4架戊式双浮筒双翼水上侦察/教练机,其中,戊-1“江鹳”号,戊-2“江凫”号,戊-3号(未赋予副名),戊-4“江鹭”号。该机外形与丁式水上飞机大同小异,机身设有3个座位:前座飞行员,中为观察员,装有摄影机、炸弹瞄准器、投弹机构,后座为副驾驶。
1926年10月
,北伐革命军东路军从广东攻入福建,11月下旬,镇守漳州、泉州一带的北洋军阀张毅的部队企图北渡乌龙江进入福州继续顽抗。此时,驻闽海军支持北伐军,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警备司令陈季良下令所属炮舰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支持北伐军,海军飞机工程处奉命出动2架飞机助战,其中1架是戊型水上飞机“江鹳”号。尽管轰炸未给张毅的部队造成重大伤亡,但飞机的威慑作用却对北洋军阀官兵士气产生很大影响,因而也影响整个战斗发展,除死伤者外,张毅部已渡江的先头部队2000余人缴械投降。
1927年9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副主任王助,奉海军司令部命令率飞行教官林安、陈神护等,并带“江鹳”、“江鹭”2架飞机去上海西炮台黄浦江岸执行战备任务。1928年1月,3架戊式飞机交上海海军处使用,同年5月东北海军派“海圻”、“镇海”等军舰袭击吴淞口,“镇海”舰的两架水上飞机从水面上起飞,对国民政府守军发起攻击,驻上海的甲-3号和戊-2号飞机奉命出战迎敌,将东北海军击退。据史料记载,戊型飞机有损毁记录。
1926年10月
1927年9月,海军飞机工程处副主任王助,奉海军司令部命令率飞行教官林安、陈神护等,并带“江鹳”、“江鹭”2架飞机去上海西炮台黄浦江岸执行战备任务。1928年1月,3架戊式飞机交上海海军处使用,同年5月东北海军派“海圻”、“镇海”等军舰袭击吴淞口,“镇海”舰的两架水上飞机从水面上起飞,对国民政府守军发起攻击,驻上海的甲-3号和戊-2号飞机奉命出战迎敌,将东北海军击退。据史料记载,戊型飞机有损毁记录。
马尾己-1/2:1930年8月、10月,福建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分别研制出
2 架己式双浮筒双翼水上高级教练/
轰炸机,分别命名为“江鸿”、“江雁”号。该机是在戊式基础上改进的,最大的特点是将前座舱加宽扩大,可并排乘坐两人,座舱后特意设置一个长途飞行放置行李的小舱室,这些改进可能是在研制过程中受厦门民航学校购入的“鹰石”教练机启发而为。该机采用1台莱特“旋风”J
-6型165马力发动机,以提高飞行速度和航程,满足高级教练需要。翼下可挂载4枚炸弹,由飞行员操纵投放。该机的发动机架和机身主体均用钢管制造,外覆杉木,强度较之以前的教练机有所提高。
1930年,飞潜学校航空班第二期毕业的飞行员许成启驾驶“江鸿”号从马尾飞往武汉,这是海军制造飞机处所造飞机航程最长的一次飞行,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30年,飞潜学校航空班第二期毕业的飞行员许成启驾驶“江鸿”号从马尾飞往武汉,这是海军制造飞机处所造飞机航程最长的一次飞行,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庚-1/2:1931年2月,南京政府为限制海军中的闽系势力,将海军制造飞机处由福州马尾迁往上海高昌庙,与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合并,纳入江南造船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王助处长甚为不满,愤而辞职,改
由曾诒经任处长。初到上海时,厂房、设备缺乏,只有一间厂房、两个机库、一个材料库,以及发动机试验、油漆等车间,车床、刨床、铣床等机器设备不足10台,全厂职员20多人,工人100多人。1933年初,该处制订扩充计划,拟用10万元扩建厂房,5万元建造机库,15万元购买机器、材料。南京政府闻讯后,从“航空奖券”盈余款项拨付15万元予以支持。1934年10月,在江南造船所内建成一座占地7200多米2厂房,可同时装配6架飞机。后又从国外购回一批设备,并扩建电镀、喷漆等车间。该处除进行传统的水上飞机研制外,还兼顾制造陆上飞机,由于国民政府未能给予更大支持,后主要仿造和维修飞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处先迁杭州笕桥,再迁湖北宜昌,最后搬到成都,归并到航空委员会,改组为第八修理厂。
1932年10月,海军制造飞机处迁至上海后研制的首批飞机庚-1、庚-2号问世,前者定名“江鹤”,后者定名“江凤”。两机在设计上比以前的飞机有较大改进,其外形十分整洁,可与同期国外同类飞机媲美,足以证明中国当时飞机制造业已达到相当水平。该机机翼用RAF34号翼型,为方便维修保管,机翼可向后90度转折,机身主体框架采用钢管焊接。两机均可安装浮筒,亦可改用起落架,实现水陆两用。飞机主要用作教练及侦察,如需要,也可在机翼下安装炸弹架,投掷小型炸弹。![]()
1933年6月13日,“江凤”号双翼双座侦察机配装起落架,从上海江湾机场起飞进行飞行表演。6月15日,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曾诒经与苏联驾驶员布里耳共同驾驶“江凤”号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向上游飞行,途经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6月27日飞抵岳州,拟继续飞往长沙,浮筒被冲撞漏水,沿江长途飞行中止,飞机运回上海改成陆用机后又飞往杭州、厦门。![]()
图1:海军飞机戊2号由沪飞甬。图为出发前驾驶员林安、陈神护等合影。
1932年10月,海军制造飞机处迁至上海后研制的首批飞机庚-1、庚-2号问世,前者定名“江鹤”,后者定名“江凤”。两机在设计上比以前的飞机有较大改进,其外形十分整洁,可与同期国外同类飞机媲美,足以证明中国当时飞机制造业已达到相当水平。该机机翼用RAF34号翼型,为方便维修保管,机翼可向后90度转折,机身主体框架采用钢管焊接。两机均可安装浮筒,亦可改用起落架,实现水陆两用。飞机主要用作教练及侦察,如需要,也可在机翼下安装炸弹架,投掷小型炸弹。
1933年6月13日,“江凤”号双翼双座侦察机配装起落架,从上海江湾机场起飞进行飞行表演。6月15日,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曾诒经与苏联驾驶员布里耳共同驾驶“江凤”号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向上游飞行,途经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6月27日飞抵岳州,拟继续飞往长沙,浮筒被冲撞漏水,沿江长途飞行中止,飞机运回上海改成陆用机后又飞往杭州、厦门。
图1:海军飞机戊2号由沪飞甬。图为出发前驾驶员林安、陈神护等合影。
图2:“戊3”水上机,机前为巴玉藻(中)、王助(右)、曾贻经(左)
图3: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飞机滑道遗址。
图3: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飞机滑道遗址。
图1:1923年在马尾设立航空教练所,聘请俄籍飞行师萨芬诺夫为教官。1924年6月萨芬诺夫带学员驾驶“海鹰一号”海岸巡逻机飞行中遇难。图为萨芬诺夫纪念碑。
图2:1930年12月31日,海军部决定将马尾飞机制造处移至上海江南制造所,改称“海军制造飞机处”。1931年2月正式并入,曾贻经任主任。图为移设在上海江南制造所内的海军制造飞机处。
图3:海军制造飞机处主任曾贻经(右)与美国技师莆田。
图2:图为马尾生产,上海组装的“江鸿(庚一)”号飞机在水面滑行。
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6.25),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陈述造船对国家的好处,请在福建设局造船。同年六月,清帝批准左宗棠的奏折,并于次年六月特派沈葆桢为船政钦差大臣,总理建厂造船事宜。船政建造的第一艘木壳兵商两用船,于同治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68.1.18)开工。一年半后,该船完工下水,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的,沈葆桢率大小官员祭告天后、江神、水神、船神等,“自陆入水,微波不溅,江岸无声,中外欢呼”。
第一号船的开工、下水、试航,船政广大人员都十分重视,人们心情非同寻常。创办船政,其目的就是自己制造军舰,巩固国防,使大清能够长治久安。第一艘轮船的命名自然十分慎重,沈葆桢据此给该船命名“万年清”,意为清朝将立于不败之地,万年永固。轮船下水后,沈葆桢将此事据实上报,“第一号船拟名曰万年清,...再恳恩旨宠赐嘉名,以光海宇”。同治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69.10.31)上谕称:“福建新造一号轮船,...即著照沈葆桢前拟名为‘万年清’”。由此可见,“万年清”的船名是经过皇帝亲自批准的。
经过试航成功后,十月该船开抵天津,清政府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验收,当时“华夷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
“万年清”系兵商两用船,它长期在闽台之间航行,对于海峡两岸的人员和货物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历年船政大臣和有关人员的奏折中,对于它的描述和记载屡屡可见,兹罗列如下:
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为船政出力人员加封赏赐的名单中,其中列有“万年清轮船管驾尽先把总沈顺发”。光绪九年(1883年)在有关人员奏定船政各船的编制中,内列一百五十匹马力商轮船中有“万年清、永保、海镜、琛航,共四号”。光绪十年(1884年)又载“现海镜派往直隶供差,万年清、永保、琛航在福州台湾各处转运”。光绪十一年(1885年),闽浙总督杨岳斌奏称,“臣查船政所造轮船,其可装货者曰海镜、曰康济、曰永保、曰琛航、曰万年清”。
![]()
“广乙”号巡洋舰:1888年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它采用全钢材质)1890年11月30日竣工。全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动力为1座圆式燃煤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该舰还可使用风帆辅助动力,主匡面积78.89平方米,风帆面积51.55平方米;广乙舰排水量1000吨,战斗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武器配备:克虏伯120mm炮3门(甲午战争前更换为江南制造局制造的120mm速射炮);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见哈乞开斯47mm速射炮);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甲午战争时的装备情况)
“广乙”号巡洋舰:1888年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它采用全钢材质)1890年11月30日竣工。全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动力为1座圆式燃煤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该舰还可使用风帆辅助动力,主匡面积78.89平方米,风帆面积51.55平方米;广乙舰排水量1000吨,战斗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武器配备:克虏伯120mm炮3门(甲午战争前更换为江南制造局制造的120mm速射炮);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江南制造局120mm速射炮;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见哈乞开斯47mm速射炮);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甲午战争时的装备情况)
广乙舰由福州船政局制造,造价20万两白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广乙舰为福州船政局建造的第30艘舰。于1888年1月2日开工,1889年8月28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竣工。
广乙号原隶属于大清广东水师。甲午战争爆发前,因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广乙与广甲、广丙三舰被调入北洋水师。广乙舰在1894年7月25日上午发生的丰岛海战中,遭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重创,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为不被资敌,而燃火自焚自毁。为甲午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中国战舰。
广东省濒临南海,为了缉捕走私、海盗,很早就开始使用近代军舰,但因长期没有收到清廷的重视,经费短缺,广东水师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多、小、乱,舰艇数量虽多,但吨位很小,只能用于内河和近海作战。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后,为改变这种状况,便向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局)订造了广甲、广乙、广丙等一批大舰,广东水师的实力也有所增强。甲午战争爆发时,因广东发生瘟疫,北上会操的广东水师主力舰“广甲、乙、丙”全部滞留在北洋,后由于甲午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局势日趋紧张,被调入北洋水师,之后便参加了甲午战争。广乙在1894年7月25日上午发生的丰岛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重创,向北撤退,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后焚船自毁。
丰岛海战:公元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因朝鲜局势紧张,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天津塘沽起航,运送淮军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航行途中遇到同样受命运送武器辎重、饷银至朝鲜牙山,接济叶志超、聂士成部的“操江”舰,遂与其同行。7月25日凌晨,先期护送运兵船的北洋水师巡洋舰济远、广乙从牙山起碇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遭遇。25日上午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随即下达战斗命令。上午7时55分,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军舰向济远、广乙发起突袭,济远、广乙发炮还击,战斗中广乙舰利用硝烟和薄雾掩护接近日舰,试图向日本军舰发射鱼雷,但在秋津洲、浪速二舰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于是向东北海岸方向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管带林国祥为避免军舰落入日本资敌,下令凿坏锅炉,破坏了舰船武备弹药,将广乙舰焚毁,率残卒七十余人登岸后,往牙山投叶志超军营,见营垒已空,然后搭乘英国军舰回国。丰岛海战双方激战1小时20分钟。广乙受伤退去,济远乘机向西逃跑。正在此时,正开往牙山高升号和“操江”舰误入战场,当天下午1时,日浪速舰悍然将高升号击沉,船上洋员与清军官兵尽数落水,日军对清军官兵除俘获两人外,其余皆未予施救,并开枪射杀,最后殉难者达871名,这便是著名的高升号事件。下午2时“操江”舰被秋津洲舰俘虏。丰岛海战与高升号事件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全线开战。![]()
“平远号”钢甲巡洋舰:平远号是北洋海军大型战舰之一。舰级:近海防御舰。排水量:2150吨。下水日期:1888年(1894年时舰龄为6年)是北洋海军从南洋海军抽调而来的一艘军舰。
“平远号”钢甲巡洋舰:平远号是北洋海军大型战舰之一。舰级:近海防御舰。排水量:2150吨。下水日期:1888年(1894年时舰龄为6年)是北洋海军从南洋海军抽调而来的一艘军舰。
福州(FooChow)船政局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加入福建船政水师服役,命名为“龙威”,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装备数据: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067吨、满载排水量2650吨,动力为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5节、装甲甲板厚2寸(76.2mm)、水线带装甲厚9.4寸(238.76mm)、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127mm)、炮盾厚1.5寸(38.1mm),编制202人,管带为都司衔。
进攻武器: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门,位于军舰前部的露炮台内,有效射程12200米,安装样式为落后的架退炮方式,射速3--4分钟1发,共备弹70发,露炮台由8英寸(203.2毫米)的装甲保护,穹盖炮罩厚度为2英寸(50.8毫米);150毫米‘克虏伯’副炮2门,位于舰体中部两侧的耳台之上,最大射程11000米,射速2分钟1发,炮手有1英寸(25.4毫米)的后部敞开炮罩防护,左右射界非常大,能对军舰正前方、侧面和后方进行足够的火力支援;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位于150毫米副炮前部两侧的炮墩内,射速1分钟20发,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分别位于舰尾两侧的炮房内,射速1分钟20发,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37毫米5管‘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分别位于舰尾平台和罗经舰桥两侧,射速1分钟60发,炮手无防护;另有18英寸(457.2mm)鱼雷发射管4具,两具分别位于舰首舰尾的鱼雷舱内,另外两具位于舰体中部两侧,共备‘白头’鱼雷12条。额外的武器是安装在舰首的尖锐的撞角。
防御装备:作为铁甲舰,“平远”拥有非常完善的装甲防护。环绕全舰拥有水线装甲带,首部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2.1336m),中部厚8英寸(203.2毫米)、高5英尺(1.524m),尾部厚6英寸(152.4毫米)、高4英尺2英寸(1.27m);另外其甲板也是厚达2英寸(50.8mm)的装甲甲板,另外还拥有5英寸(127mm)厚的装甲司令塔。但是完善防御的直接后果就是机动性不佳,航速低下。
装备数据: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067吨、满载排水量2650吨,动力为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5节、装甲甲板厚2寸(76.2mm)、水线带装甲厚9.4寸(238.76mm)、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127mm)、炮盾厚1.5寸(38.1mm),编制202人,管带为都司衔。
进攻武器: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门,位于军舰前部的露炮台内,有效射程12200米,安装样式为落后的架退炮方式,射速3--4分钟1发,共备弹70发,露炮台由8英寸(203.2毫米)的装甲保护,穹盖炮罩厚度为2英寸(50.8毫米);150毫米‘克虏伯’副炮2门,位于舰体中部两侧的耳台之上,最大射程11000米,射速2分钟1发,炮手有1英寸(25.4毫米)的后部敞开炮罩防护,左右射界非常大,能对军舰正前方、侧面和后方进行足够的火力支援;5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位于150毫米副炮前部两侧的炮墩内,射速1分钟20发,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2门,分别位于舰尾两侧的炮房内,射速1分钟20发,炮手有5毫米的炮盾防护;37毫米5管‘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分别位于舰尾平台和罗经舰桥两侧,射速1分钟60发,炮手无防护;另有18英寸(457.2mm)鱼雷发射管4具,两具分别位于舰首舰尾的鱼雷舱内,另外两具位于舰体中部两侧,共备‘白头’鱼雷12条。额外的武器是安装在舰首的尖锐的撞角。
防御装备:作为铁甲舰,“平远”拥有非常完善的装甲防护。环绕全舰拥有水线装甲带,首部厚5英寸(127毫米)、高7英尺(2.1336m),中部厚8英寸(203.2毫米)、高5英尺(1.524m),尾部厚6英寸(152.4毫米)、高4英尺2英寸(1.27m);另外其甲板也是厚达2英寸(50.8mm)的装甲甲板,另外还拥有5英寸(127mm)厚的装甲司令塔。但是完善防御的直接后果就是机动性不佳,航速低下。
甲午战争中的表现:1894年,因朝鲜事变,中日两国间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6日,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与同队舰“广丙”作为第二梯队,被配置于大东沟口外,担负警戒任务,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自降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执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务,而北洋海军其余的10艘主力舰则作为一线主力,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9月17日中午,口外的北洋海军主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激战,距离战场较远的“平远”、
“广丙”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在看到远方弥漫的硝烟后,立刻一起急驶战场,支援作战的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射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射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日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共中弹13发,被击毙35人,在这战绩中“替补队员”“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而“松岛”等舰也发炮还击,“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开战前并未被列入一线阵容,且大受李鸿章歧视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日本旗舰“松岛”共中弹13发,被击毙35人,在这战绩中“替补队员”“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而“松岛”等舰也发炮还击,“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开战前并未被列入一线阵容,且大受李鸿章歧视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性,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黄海海战后,“平远”舰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平远”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没,“平远”与残存的北洋舰只一起屈辱地被编入日本舰队,列为一等炮舰,仍保留使用“平远”舰名。
1904年爆发的日俄海战中,“平远”被编入日本第七战队,担负旅顺口的警戒,以及对陆支援等任务。后又被并入“济远”支队,负责渤海湾的哨戒工作。9月18日,“平远”舰在东渤海铁岛附近巡弋,傍晚遇到强风骤雨,与支队其他舰只失去联系。晚上7时45分,在铁岛以西1.5海里处(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这艘一度象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成就的军舰最终沉入了大海……
1904年爆发的日俄海战中,“平远”被编入日本第七战队,担负旅顺口的警戒,以及对陆支援等任务。后又被并入“济远”支队,负责渤海湾的哨戒工作。9月18日,“平远”舰在东渤海铁岛附近巡弋,傍晚遇到强风骤雨,与支队其他舰只失去联系。晚上7时45分,在铁岛以西1.5海里处(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这艘一度象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成就的军舰最终沉入了大海……
“镜清”号巡洋舰:福建船政所造,由法国地中海船厂设计,船政工程师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等监造。1884年1月4日开工,1885年12月23日下水,1886年8月11日试航,1918年退役。所属南洋水师。
舰型:铁胁双重木壳撞击巡洋舰(备有风帆索具,船头有撞角);排水量:2100吨;主尺度:舰长265.8尺、宽36尺、舱深25.3尺,吃水18.3尺;动力装置:采用省煤卧机,功率虚数600匹马力、实数2400匹马力,煤舱容量400吨;航速:标准航速10节、最大航速14.5节;编制:213名;武器装备:150mm阿姆斯特朗炮3门、120mm阿姆斯特朗炮7门、37mm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6门,鱼雷发射管2具。造价:造价银36万6千两
“镜清号”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6艘舰,由船政总监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设计监造,1884年1月4日开工,1885年12月23日下水,1886年8月11日试航。1918年除役后售予三北航运公司,作为商船使用,改名“升有”。
“镜清号”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6艘舰,由船政总监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设计监造,1884年1月4日开工,1885年12月23日下水,1886年8月11日试航。1918年除役后售予三北航运公司,作为商船使用,改名“升有”。
‘镜清号’还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地方之一。”船政研究专家陈道章向记者透露,1885年马尾船政在建造“镜清号”时,首次安装了电灯,瞭望台上还配置了双灯式探照灯,由发电机提供电源。
![]()
在这个记录中国近代史的博物馆里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足迹,太值了......
![]()
在这个记录中国近代史的博物馆里一定要留下自己的足迹,太值了......
马尾船政,缔造中国近代工业传奇:与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从福州马尾江边起航一样,中国近代工业也在马尾写下了她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奇。
马尾船政所据之地并不大,仅有600亩。但这并不影响她在中国、在世界所居的显赫之位:中国最早的机器造船工业中心、中国近代最大的造船基地、中国航空业的首创之地、中国近代最早的工业教育大本营都诞生在这里,这里走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批饮誉世界的工业科技人才,这里走出的工业精英对后来中国百年工业发挥着恒久的影响,今日共和国一批风光无限的院士追根溯源都与马尾船政有关。
[一]
马尾船政创办之初,就是为了对抗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帝国列强坚船利炮,造舰自然成为首当之要,马尾船政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嚆矢。
作为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马尾船政在造船数量、技术力量、设备配置、技术水平、工艺质量、船式结构诸方面,均有杰出成就。
晚清,中国仅有马尾与江南两家大型造船厂,这一时期共建造50万吨以上的轮船48艘,其中马尾就占了40艘,是总数的83.3%:总吨位约57000吨,马尾占45523吨,是总数的80%;总实马力60483匹,马尾占52930匹,是总数的87.5%。马尾船政聘请洋经理、洋厂长、洋工程师、洋技师共52名,是全国洋务工厂中聘用外国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所工厂,加上拥有能掌握船舶设计制造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两千多名中国第一代成熟的造船产业工人,成为晚清我国造船工业的中坚力量。马尾造船设备十分齐全,设有锤铁厂、拉铁厂、水缸铸铜厂、轮机厂、合拢厂、造船厂和船坞等,造船设施齐整度与机器先进度,与外国造船厂没有太大区别,应当承认是中国当时最具实力、最大规模的造船基地。
马尾船政的造舰科技研发能力也是全嗣最强的。随着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马尾船政也实现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由引进、仿造到自制,由木质、合构到钢甲的不断技术突破。
马尾船政的造舰科技研发能力也是全嗣最强的。随着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马尾船政也实现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由引进、仿造到自制,由木质、合构到钢甲的不断技术突破。
1869年6月,船政自造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船“万年清”号下水,吨位、马力、制造工艺均超过了同时期日本仿照的蒸汽船“千代田”号,连任马尾船副监督的法国人德克碑也不得不承认: ”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
1871年6月,船政自行仿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问世,被装备在“安澜”号炮船上。当时,一位英国军官在参观此舰后给予这样的评价: “它们是本船政局制造的,它们的技艺与最后的细工可以和我们英国自己机械工厂任何出品相媲美而无愧色。”
1876年3月,船政第一次独立设计、制造的蒸汽木壳兵船“艺新”号下水,标志着中国军舰制造进入独立自主的时代,船政大臣沈葆桢称之为“实中华发创之识”。
1876年,中国第一艘铁胁兵舰“威远”号存马尾研制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造船业摆脱了木船一统天下的时代,进入铣舰时期。
1883年1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巡洋舰一一“开济”号从马江起航,船政大臣们称此舰“制件之精良,算配之合法,悉皆制造学生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等本外洋最新最上最捷之法而损益子,尤为各船所不可及”。
1888年,船政自造的第一艘钢甲舰“龙威”号下水,此舰完全由船政学堂毕业生完成,魏瀚、郑清濂、吴德章监造船身,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监造船机,标志着我国造船技术进入更高水平,连外国技术专家看到该舰也“莫不诧为奇能,动色相告”。
随着1890年11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钢甲鱼雷舰——“广乙”号下水,1899年1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的第一艘猎雷舰一一“建威”号下水,马尾船政造船技术研发能力领先于全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二]
马江之滨,因为有了船政,注定将成为传奇的盛产之地。中国第一架飞机,没有选择在十里洋场连绵的上海起飞,没有选择在当时的首都北京腾起,而选择在偏居一隅的福州升空。
进入民国之后,船政更名为福州船政局,归民国海军部领导。1918年初,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工业机构——海军飞机工程处,下设工厂、学校。
建于今日马尾造船公司内的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工厂,利用部分造船场地及机器设备,制造水上飞机。1919年8月,中国自制的第一架飞机在船政局起飞。在今天的马尾造船公司,还保留着当年造飞机的一个车间:,在船史展览馆楼下,还存放着当年飞机工程处一个车间的屋顶铁支架;前些年,在马尾造船公司临江处,还完整保存着第一架飞机起飞的跑道。
从1919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在船政起飞,到1930年已更名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的中国第一个航空工业机构迁往上海江南造船所内,在马尾共造了17架飞机。其中,丙二型飞机是一种能携带鱼雷的双翼拖进式水上轰炸机,性能卓越。在马尾最后造的两架飞机,则是水陆两用飞机,既可在水面滑行升空,又可改换机桴为轮子,在陆地上起飞。1922年,由巴玉藻、王助合作设计建成的水上浮动飞机库,上有候机室、停机坪等,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飞机浮站,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停机难题。除此之外,船政还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舰载折叠飞艇。
马尾之所以成为中国航空业首创之地,还在于马尾不仅有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工厂,还拥有中国第一个航空工业学校。1918年,海军飞潜学校在马尾创办,中国第一个航空工业教育体系、中国第一套航空工业教材都诞生在马尾海军飞潜学校。该校连续培养三批共46名飞机设计、制造人才。毕业生凭借着扎实的学业功底,很快走上工作岗位,并迅速成长为中国自己培育的新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员。除此之外,船政还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飞机制造技师。海军飞机工程处在筹建飞机厂的同时,即着手培训技术工人。他们先从船政局内挑选技术上等的机械工、钳工、油漆工和木工四五十人,分专业加以训练,并固定在飞机厂各车间工作,使这些工人很快成长为我国第一代飞机制造工匠。飞潜学校还附设航空班,培养了三届计21名的飞行员,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更为重要的是,马尾集中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飞机制造专家,他们大都留学国外多年,专攻机械与航空工程,学术造诣极深。如首任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主任巴玉藻,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1909年至1915年先留学英国攻读机械,后转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习航空工程,学业极优,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获得航空硕士学位,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航空专业技术人才。他一毕业即被美国寇提司飞机厂聘为设计工程师,又被通用飞机厂聘为总工程师。同样先后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麻省理工学院的王助,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首任副主任和第二任主任,他在硕士毕业后即被聘为波音飞机厂第一任总工程师,为波音公司设计、制造了第一架飞机,使初创的波音飞机厂因此得以站稳脚跟并为日后辉煌奠定了基础。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还集合了同期留英留美的一批精英,如在美国专攻飞机发动机的曾贻经等。这些精英在马尾研制飞机的同时,亲自编教材,亲自授课,还创设了中国第一个军事科技工业研究机构——制造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军事科技工业学术刊物——《制造》。
马尾首制飞机、培养航空工业人才和飞行员、开展飞机制造科学研究,称之为“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当实至名归。
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如中国航空业的星星之火,很快燎原全国多地。王助后至杭州,参与开创中国民用飞机的制造与研究。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第三任主任曾贻经,在奉命将工厂迁往上海后,主持继续研制军用飞机,不但造出了陆机,还造出了舰载飞机“宁海二号”。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贻经共主持制造成功六架飞机。
抗战中,诞生于马尾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厂,辗转内迁,后成为中央航空委员会下辖的第八飞机修理厂,因在修理飞机的同时,坚持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制造飞机,发展成为中国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此厂成立不久即造了一批共15架弗利特初级教练机。
[三]
马尾船政给予中国近代工业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比如,作为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的大型企业,开创的系列既充分利用彼之长而又能坚持独立自主“权操在我”的运作方式,一百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不少企业所效仿。但是,若论船政对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最大贡献,当属其创办的八大学堂和其实行的校企合作、校军一体教学模式。
马尾船政先后创办了八所学堂,分别是:专门培养造船人才的造船学堂(前学堂、制造学堂)、专门培养驾驶人才的驾驶学堂(后学堂)、专门培养设计人才的绘画学堂(绘事院)、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艺徒学堂、专门培养技师的匠首学堂、专门培养轮机人才的管轮学堂、专门指导驾驶人才实习的练船学堂、专门培养通讯人才的电报学堂。
马尾船政开创了中国最早成批输送毕业生赴海外留学的纪录,而且围绕着建设“坚船利炮”和强大海军的目的,长期且多批派出船政学堂优秀毕业生,赴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相关专业。
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不但为马尾轮船、飞机制造事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还为当时正在蓬勃崛起的中国近代工业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人才。在近代工业集中的武汉三镇,无论是在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还是在汉阳兵工厂,都有船政的学生在担当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在当时的宝岛台湾,船政毕业的学生开启了台湾近代化的大门,铺设了台湾连接大陆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架起了台湾第一条电报线,独立自主地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开创中国第一个油田,在基隆煤矿独立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创下了中国独立自主实行机械化采矿的历史……学习矿务出身的池贞铨、罗臻禄等,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矿产资源大普查,发现了大批中国急需的矿产资源,今日中国云南“有色矿产之都”、山东胶东半岛的“黄金之都”、江西德兴“中国铜都”……都是被他们的普查发现的。池贞铨们还成为中国首批以技术入股,开办铜矿、金矿、煤矿的股东。中国近代各地诸多第一,都留有船政学子奉献的足迹。如首批留法船政艺徒刘敦禧,参与建成中国第一条横贯南北铁路大动脉—一京汉铁路,并对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的建成立有殊功,他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工程师之家,连续四代参与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标志性建设,仅刘家第三代刘友渔即参与设计、监造了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毛主席纪念堂,另一个孙辈刘友钧承担了国防科技一批重点科研课题,众多发明专利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全国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还有一位名叫刘景祥的曾孙辈,设计的“高速客船——双体气体船”也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毕业于船政学堂的卢师孟、卢守孟、卢学孟兄弟,繁衍出一个伴随着中国铁路成长的庞大铁路世家,连续四代出了无数铁路技术精英,卢学孟次子卢肇钧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中国铁路第一个土工试验室。马尾船政培育出的学子,还成为中国各地近代工业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如先后毕业于船政艺圃、船政前学堂的刘冠南,晚清曾任海军刘公岛机器厂第一任副厂长,民国后任江南造船所所长。在江南造船所所长任上,他成功创造四项中国第一:开中国为美国制造大型货轮先河,启中国为美国海军制造军舰历史,制造了中国历史第一艘万吨轮,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万吨轮蒸汽机。
马尾船政以其成功的教育,让船政辉煌的篇章从没有停下书写传奇之笔。在船政的诞生之地,马尾造船公司以新船频出闽江、古老科技之树年年收获新果,延续着船政造船的辉煌;在一水之隔的台湾,船政学子不但缔造了新港——台中港的辉煌,还让高雄、基隆等老港重拾青春;在美国、在欧洲、在世界科技最发达之处,不少创造科技传奇的华裔,都与马尾船政有着千丝万缕,或血缘或精神或师承的联系。
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2016.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