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随手拍青岛——李村大集

$
0
0
随手拍青岛——李村大集

       听说李村大集所处的李村河中游后期将作为景观蓄水段进行全面整治,年后“逢二逢七”的李村大集会搬离李村河床。据以往的经验,只要搬离原地,事物就会失去原来的韵味儿,更何况这已经存在了400多年的李村大集。于是趁着腊月二十二,冒着零下六度的气温顶赶个大集,回忆一下儿时的味道,顺便稍点儿年货。老了,总是回忆过去了......

  青岛市郊的民间大集非常多,李村、城阳、崂山、黄岛很多街道仍保留着集市,规模大的有藏马山、王哥庄、惜福镇、流亭等等,规模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果要问其中最有名的大集是哪一个?青岛人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李村大集。李村大集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集市的规模大,商品丰富,赶集的人多,而是放眼全国同类城市,能在主城区保留这样大规模、带有浓厚乡村风格的集市,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李村大集始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大集,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根据记载,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新中国成立前,跻身山东省4大集市之一。大集商品的丰富程度让当地人笑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针头线脑碗筷杯勺、蔬菜瓜果海鲜干货,“老少通吃”的大集,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所需,这座超级露天大超市上货物的种类,不仅远远赛过其他大集,一些大超市也难以与其媲美。 不少人都是全家上阵一起赶集。拉着小拖车去赶集......

       久违的鸡毛掸子......汽油桶好干啥呢......


  李村大集的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胶澳志》,对李村大集的情况有过明确的记载。《胶澳志》是青岛开埠以来的第一部志书,主修赵琪是当时的胶澳商埠局总办,本书主要记载了1891年青岛建置以后的历史,所以李村大集始于1892年的说法,也是有官方史料支持的。
  但是从地域上说,青岛独立建置以前属于即墨县管辖,即墨的史志对揭秘李村大集的历史更有说服力。现存最早的即墨官方史志,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即墨县志》,嘉靖年间莱州名人毛纪曾修《莱州府志》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明清时期即墨属莱州管辖)。
  明万历《即墨县志》,由许铤修、杜为栋纂并序,参修20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修,历时5年于万历十一年(1584年)刻印,全书15万字,是即墨最早的县志,北京图书馆仅存孤本。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这是李村大集有据可查的最早官方史料,从地理位置上推断,距离即墨县60里,应该就在如今的李村河周围。后来的乾隆《莱州府志》和同治《即墨县志》,对李村大集也有载录。
  如果我们按照修书的那一年开始计算,李村大集距今也有437年的历史了,这是有史料支持的。其实上远不止于此,这种乡村大集极有可能在李村立村之时就开始存在了,应该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
  历史上,李村大集为繁荣一方经济,方便居民生活,增加税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集以自由交易为主。交易的商品有粮食、海产品、手工制品、木材、禽蛋、蔬菜、水果等。交易品有本地自产的,也有产自外地的,还有煤油、火柴等洋货。
       据载,当时李村区有名的市集有李村、枣园、沧口、浮山所。流亭、华阴在即墨县境,与李村区毗连,附近的胶州人也在此购买所需。
       李村大集以逢二、逢七为集日,利用李村河的沙滩为临时市场,其买卖之繁盛,可谓“首屈一指”,每年的72个集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皆汇集于此,年均每次临时卖店约1200家,鱼类、杂货、种子、古衣、钱摊、食物摊不计在内,其陈列物品的总值,每次不下9000元(银元,下同)。当农事闲散时,又逢天气晴朗,卖店可至1400家以上,物价总值可达万元以上。德国人曾十数次对莅会人数做过调查,平均每次计有22000人。
       日本人多次对大集主要陈列物品进行过统计,在日本人所著的《李村要览》中,有每集日主要陈列品的平均总值,并说明了商品产地,如:小麦,1150元,属城阳赵村产;棉纱900余元,属日本产;布匹800元(土布占4/10、洋布占6/10);茶叶700余元,属潍县产;豆饼500元,属沧口、流亭、大村庄产;总值在200元以上的,为海州产豌豆,大连产玉黍;总值在150元上下的,为海州产黄豆,李村产高粱、地瓜干,宋哥庄产柳条筐,上海运来的火柴;在百元以上的,有泰安、莱芜芝麻,上海粗纸,安丘苇笠,赵村粟米等。
       统计的其他物品还有即墨黄酒,李村猪肉,外洋煤油,上海棉花,崂山松柴,乐安炕席,平度鸡蛋,下庄陶器。更有靴钉铁锅笤帚竹篓,木扒、锄柄、锅盖、箢斗等等。加上沙子口、沧口运来的海产品,李村大集全年陈列总值不下70万元,按交易3成计,交易额可至21万元。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大集物品以农产品、日用品为主,品种相当丰富,也反映出大集的热闹红火。另外,从日本人过细的统计中表明,其欲从经济上统治中国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
       1930~1940年代,李村大集按货类分市,如粮食市,布匹市,杂货市,鱼肉市,条货市,猪市等。由于战火纷扰,莅市人数比德占时期大幅下降,每集日约有三千到五千人,集上同行挨近设摊陈列物品,总值在万元左右,成交额在500~1000元间。40年代末,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货源奇缺,物价飞涨。仅1948年8月统计:盐每市斤10万元(法币,下同),玉米每市斤44万元,猪肉每市斤360万元,后又相继几倍、几十倍地增长,造成大集萧条。
       浓浓的年味儿......
       可爱的酒壶......

       中国味儿十足且价格公道。瞧这小碗,2元、4元,忍不住买了几个。地摊上竟然还有挂历这种许久不见的年货,必须赞一个......
       1950年代初,社会安定,物价低廉,大集年成交额在百万元左右,并呈逐年上升之势。1954年起,粮油实行统购统销,自由交易被限制,大集贸易额略有下降。1958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并一度被冷落,由李村河底迁至河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自由市场重新恢复,农副产品及家庭加工产品上市,李村大集又活跃起来,但交易品种有限,比较单调,交易额与5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大集交易额逐年上升。70年代,集市搬到了李村广场,即今商贸中心所在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增加,李村及周边城乡购买力提高,李村大集进入了繁盛时期。
       以前人们赶集,主要为吃,口粮交易颇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集物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90年代,政府对集市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河南岸硬化了地面,设立了台式摊点,辟为海产品市,为固定摊点,并改为全日市场。河北岸全线建设了2层楼房,部分摊点退河进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行业参与集市经营。
       进入21世纪,政府又投入百万元对大集进行改造,用花岗岩大理石铺设地面1万多平方米,集市环境得到更大改善。李村大集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市场,摊位设于李村河底及两岸,东至东李村,西至杨哥庄,南北百余米,东西绵延3公里,盘地500多亩。集市被3座桥梁自然划分,辟为4大地段,每段北岸正对应1村。自东向西,东李段为汽车、摩托车交易市,每集上市车辆2000余辆,汽车、摩托车各半。东北庄段主要是服装市、鞋帽市、旧货市,约有摊位600个。河北段为固定市,设有大棚,主要经营蔬菜,海鲜,粮食,肉类产品,摊位400余个。杨哥庄段主要有花鸟市,农产品市,木材市,日用品市,自行车市,摊位达千余。除河北段为固定市外,其他3段皆为集市场所,集日逢二排七,为露天市。整个大集年交易额达2个多亿元。
  希望存在了四五百年的李村大集,不要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为这里毕竟是我们寻找年味,找回儿时记忆的最佳场所。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6.1.3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