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
0
0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文章,有《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还有一个练习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懂四幅图片,体会面部表情中的含义。体会情感写一篇叙事作文。在练习中提高造句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写好钢笔字、毛笔字,在口语交际中学会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重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课时分配:
     《黄山奇松》                2课时
     《黄果树瀑布》              3课时
     《莫高窟》                  2课时
     习作5                       3课时
     练习5                       3课时

 

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优美独特,十分有趣。本文共分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黄山松的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构想:
    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电脑、视频片断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钢笔描红。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老师引读。
  2、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作业设计:
    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背诵课文第二段。完成《同步》。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详写 主写  迎客松 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

                            次写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 独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       其他  千姿百态
课后反思:

 

 

黄果树瀑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风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丽,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构想: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给课文分好段。然后分段学习,先学习二至四自然段,学习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象,再学习五至七自然段,写下到谷底的感受。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瀑布的壮美。
教学准备:
    电脑、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流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看录象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渎,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杰作人喧马嘶喧嚣缝隙悬挂漫天浮游撩过来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直泻而下山回谷应漂浮聆听胸膛挟来掩映沉醉)
  (2)指名读通课文,评价纠正。
  3、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4、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再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地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5、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哪几段?
  三、分段朗读课文
  自读—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说一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用钢笔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大自然的杰作
所见、所闻、所感
我们沉醉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象。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3、再次出示录象,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电脑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
  4、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
  5、大声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形态————宽
声响————大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在黄果树瀑布谷底的感受,赏读全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1——4自然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细读第5——8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感受:舒服
  3、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
  4、小结节意:写下到谷地的感受。
  5、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
  6、电脑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灌:浇,灌注。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指瀑布的声响大。
  (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挟: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7、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
  8、小结6——7节意,与第5节合并。
  9、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介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
  (2)小结段意: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赏读全文:
  1、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填空:
  这是一篇——,写了“我们”在————,描绘了————————————,赞美了——-——。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同步》。仿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形态————宽
                    声响————大
       黄果树瀑布  {感受}舒服极了
               灌满 活力
               挟来 生机

课后反思:

 

 

莫高窟

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构想: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习一、四自然段,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背诵二、三段,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加强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
教学准备:
  电脑、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习一、四自然段,感受总分总的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解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省的龙门石窟、山西省的云岗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今天,我们将走进敦煌去一睹莫高窟迷人的风采。(板书:18 莫高窟)
  2、(放有关莫高窟的音像资料)简单介绍:在鸣沙山壁上密密层层地凿了近500个洞窟,每个洞窟都有彩塑的佛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
  3、引发学生思考:欣赏了莫高窟,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相机小结并过渡。
    二、自主识字,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敦煌莫高窟?
  (2)作者是怎样评价莫高窟的?
  三、师生互动,检查情况
  1、认读词语,师生正音,提示学生注意音难字难和形难字。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流利。师生评议。
  3、对于思考题你有什么见解?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情况,师相机板书:明珠 智慧结晶 艺术宝库
  四、略读一、四段,感知文章结构
  1、齐读第一段,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中心句并思考:你认为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2、再读一段,想想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默读最后一段用“△”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理位置的词,你怎样理解?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
  4、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结构,老师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地理位置:西北的一颗明珠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段。感受艺术的美妙,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学生之间互评。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教师谈话:我们了解到课文主要抓住了“彩塑”和“壁画”两部分来具体描写迷人的莫高窟。首先让我们去欣赏莫高窟的彩塑。

    (1)齐读课文第二段,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几尊彩塑?
    (2)出示图片(欣赏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3)学生感情朗读。
    2、教师谈话:莫高窟不仅有栩栩如生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走进壁画长廊,去欣赏欣赏吧!
    (1)出示“飞天图”及资料卡,让学生欣赏并了解。教师讲述:在所有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上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
    (2)引导学生朗读飞天壁画这一部分,想象的景象。
    (3)那栩栩如生的彩塑和这宏伟瑰丽的壁画在那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建造雕刻而成的呢?请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对艺术、对人民的赞叹)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感情读文,感悟中心
    1、用“_____”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用“…”勾画出好的词,用“△”标出精彩的段,自己反复读一读,体会体会。
    2、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莫高窟,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些,你感悟到了吗?把你的感悟讲给大家听听。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广泛地了解石窟艺术。
  3、摘抄好词、好句、好段。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二、三段。做《同步》。预习习作五
板书设计:
         简介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艺术宝库
     莫高窟 彩塑——神态各异    劳动人民
         壁画——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习作五

教材分析: 
    这次作文训练由来那个部分组成,一是四幅图神态各异的脸蛋和一段文字说明,二是对本次习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教学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懂四幅图片,体会面部表情中的含义。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体会情感写一篇叙事作文。要把事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懂四幅图片,体会激发情感。注意叙事的写法,把事情写具体、完整、有层次。
教学构想:
    先以课件出示四个表情,激发兴趣。然后引导回顾,捕捉“细腻”的感受。再学习例文,感悟如何写出“细腻”的情感。打好草稿后,一起交流修改后再誊写。
教学准备:
    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事情,找寻照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先说一说。课件准备。四幅面部表情图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活情感,激发表达欲望。
  1、以课件出示四个表情,激发兴趣。
  2、请学生在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自己看到这些表情的感受。
  3、指名回答,全班讨论。
  二、引导回顾,捕捉“细腻”的感受。
  1、结合自己的照片,在小组里或是跟学生的好朋友之间讲讲自己照片中的表情,以及这个表情背后的故事。
  2、请学生上台把自己的照片分类,贴在四幅面部表情的下方。
  3、全班交流:一起来看看这些照片分别是怎么样的?
  4、请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故事,每种表情挑选一幅照片。
  5、小结:师生共同归纳这些故事。
  三、学习例文,感悟如何写出“细腻”的情感。
  1、出示一篇写的比较好的写事情的文章。
  2、七嘴八舌夸一夸:
  学生仔细的自读文章,说一说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3、火眼金睛话细节:
  学生自己说说在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写得好,值得借鉴。
  4、小结:为什么别人的作文写的好?怎样才能写好叙事的作文?
  师生共同讨论。
  四、拟订提纲,写作文草稿。
  五、反复修改:
  千金难买回头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三分写、七分改!
  (鼓励学生自改、互改。)
  六、誊抄作文。
作业设计:
    预习练习五
板书设计:

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写出真情实感
把事写具体、生动

课后反思:

 

 

练习5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有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
教学目标: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把钢笔字、毛笔字写好。在口语交际中,学会设计公益用语。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本次练习的重点。
教学构想:

    练习还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小组中、全班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知识面。提高朗读水平、语言表达的水平。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老师创设情境,学生读情景对话。
  (2)教师把爸爸的话提出:想想看,怎么写才能让人具体地感到大海的大呢?
  (3)学生说出小芳的话: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
  (4)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也能写得具体?
  (5)老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部分的句子,想想每句话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
  (2)学生试着补写句子。
  (3)学生分组读自己补写的句子。(师生评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4)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5)老师设计巩固练习。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文章是怎样把壁画写生动的。
    (2)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1)讨论:同学们,你们去过祖国的边疆吗?边疆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2)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表情和手势。

    (6)指名朗读,读出味儿,读出感情。
    (7)学生练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2、反馈。
    (1)指名说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学写毛笔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莫高窟》。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尊、彩塑、智慧”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左偏旁:金字旁、绞丝旁。两个例字是:钉、给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钉、给”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
  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3)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4)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5)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6)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7)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3、练习。
    (1)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3)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作业设计:
   预习第六单元
课后反思: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