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展厅三:广州象牙雕刻艺术)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技法与风格自成一体,尤以象牙球、象牙船和象牙微雕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
广州地区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秦代已经开始,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象牙卮、象牙印章等,证明广州在汉代已有牙雕工艺。在南越王宫遗址唐代地层出土的象牙圆雕人头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说明广州的牙雕工艺一直在持续发展。至晋代还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明清时期,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繁荣的对外贸易,广州牙雕工艺迅速发展并脱离竹木雕刻而自成一体,其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更影响清内廷的牙雕工艺并成为主流。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正如岭南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一样,粤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艺坛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据
"广州通志"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窥其规模远远超过苏、宁、嘉、杭等地的牙雕行业。
广东的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框、柱、顶、檠、底托之外,其照明部分是把极薄的象牙片精雕细刻成为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雕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的记载来看,至迟从雍正年间(1723-1735)起至咸丰年间(1851-1861)为止,在这百几十年中,广东始终为内廷提供牙匠。在造办处多则六名,少则两名,留下了陈祖章、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匠师的名字。
乾隆年间(1736-1795),在广州现在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处附近出现了专营象牙制品的店铺,道光年间(1821-1850)开始出现象牙行会组织:贡行和洋行;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小新街设有象牙会馆。此后,大新街逐渐成为了广州的象牙制品中心,所以大新街又有“象牙街”之称。民国后期,广州还出现过象牙骨器业职业工会、象牙商业同业公会等牙雕行业组织。
1955年,广州市成立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后更名为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广州象牙雕刻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州象牙雕刻开始改变以往纯手工的制作方法,开始使用机械进行制作。20世纪80年代是广州象牙雕刻业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期。198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象牙贸易,广州象牙雕刻因此陷入困境。艺人只能依靠库存牙料进行雕刻,这些有限的象牙经过艺人的苦心雕琢衍生出永恒的艺术生命。
广州象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象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象雕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其传统的名品有:牙球、牙舫、花瓶等,而以牙球最为著名,如一个直径18厘米的象牙球,竟能雕成30多层,且层层都能转动自如,每层还都雕有各种人物或花草,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雕刻技艺精湛细腻,具有优良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何种制品,都是纵深透彻,精巧玲珑,技艺上擅长镂空、透雕等表现形式,在象牙雕刻中别具一格。雕刻艺术家们用一块完整无缺的象牙料,镂空成各种规格、层数不等的圆球,象牙球最小的仅二三层,最大的有40多层,每层都刻上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且能灵活转动。广州牙雕艺术家镂雕的20多层的象牙球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特种奖。制作一个象牙球要经多重工序,首先要选牙料,经过磨圆,钻孔,再以钩刀分层,最后逐层雕花而成。
在广州牙雕的镂空作品中,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的广州牙雕作品。花舫的船身以龙为造型.上有2~7层楼阁,舫上人物多达3000人,还有旌旗、灯饰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非常壮观。此外还有用整支象牙雕成的全牙雕、渔翁撒网、通雕蟹笼、古装仕女等。 从雕刻手法上分,广州牙雕主要分为圆雕和通雕两大类:圆雕用以制作实心、立体工艺品,如人物、动物、山石风景等;通雕用以制作花舫、花瓶、花塔、蟹笼、牙球等通透玲珑的品种。大新路广州象牙工艺厂是驰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厂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州牙雕,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展出中唯一的一件清代的象牙制品。
意到神会的浮雕: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现立体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线雕”等,广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据器物形状巧妙地进行各种浮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立体感很强的层次效果。
![]()
![]()
![]()
![]()
以小见大的象牙微雕:广州象牙微雕始创人是冯公侠(1894—1963),1932年冯公侠在一粒象牙米上微刻孙中山《总理遗嘱》,全文连题款共154个字,书法工整遒劲,市人称奇,誉之为“神眼”。1941年,冯公侠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微刻在象牙扇面上,全文共6万余字,分为288行,其精密程度令人叹服。其子冯少侠继承父艺,不仅能在象牙米上微刻500多字的诗文,还能雕刻十八罗汉画像。
以小见大的象牙微雕:广州象牙微雕始创人是冯公侠(1894—1963),1932年冯公侠在一粒象牙米上微刻孙中山《总理遗嘱》,全文连题款共154个字,书法工整遒劲,市人称奇,誉之为“神眼”。1941年,冯公侠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微刻在象牙扇面上,全文共6万余字,分为288行,其精密程度令人叹服。其子冯少侠继承父艺,不仅能在象牙米上微刻500多字的诗文,还能雕刻十八罗汉画像。
惟妙惟肖的圆雕:象牙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一般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多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广州牙雕艺人还结合镶嵌茜色技法把圆雕作品制成大型人物群像。
![]()
出神入化的镂雕: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技艺闻名于世,最具代表性的是玲珑剔透的多层象牙球。镂雕技法不仅用于象牙球的制作与加工,还被广泛运用于其它象牙雕作品的制作,如牙灯、花瓶、蟹笼、折扇、撒网船等。
玲珑剔透的象牙球:象牙球在明代又称“鬼功毬”,是最富特色的广州象牙雕刻品种。其独到之处是用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球体精巧剔透,各层镂空雕花,转动灵活。1915年,翁昭和梁雄制作的25层牙球作品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褒奖,令广州的牙雕工艺蜚声国际。如今,象牙球可镂雕至五十多层。子母球是传统象牙球的创新。在一个多层的大牙球表层嵌以多个可转动的小牙球,构成由大小牙球组合的既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特殊造型。象牙球制作工序:选料裁料——铣车成球——钻孔眼——镂脱分层——球面浮雕——内层戳花——打磨成品。其中镂脱分层技术性强,难度大,制作者无法看到刀具在球内的游刃,全凭感觉和技艺控刀,堪称鬼斧神工。
![]()
巧由心造的象牙船:象牙船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品种。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好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雕刻每层所需构件,然后把雕好的各个构件以多种拼接方法镶嵌成多层的大型牙船。这些牙船如微缩的古代豪华游船,船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门窗开合自如,人物众多,神态各异,配上精致的灯饰,飘动的彩旗,气魄雄伟壮观。
![]()
匠心独运的镶嵌拼接:在制作如牙船、牙塔、花篮、首饰盒等大件作品时,艺人需要预先雕好象牙构件,再进行镶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块牙料雕镂不能做大的局限。象牙与其它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的镶嵌也是广州象牙雕刻常用手法。
巧由心造的象牙船:象牙船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品种。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好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雕刻每层所需构件,然后把雕好的各个构件以多种拼接方法镶嵌成多层的大型牙船。这些牙船如微缩的古代豪华游船,船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门窗开合自如,人物众多,神态各异,配上精致的灯饰,飘动的彩旗,气魄雄伟壮观。
匠心独运的镶嵌拼接:在制作如牙船、牙塔、花篮、首饰盒等大件作品时,艺人需要预先雕好象牙构件,再进行镶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块牙料雕镂不能做大的局限。象牙与其它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的镶嵌也是广州象牙雕刻常用手法。
异彩纷呈的茜色点染:在象牙制品上茜色曾为清代广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后的象牙娇艳富丽,更具立体感。
![]()
纤巧细致的劈丝编织:象牙劈丝编织工艺是广州牙雕中的绝活。因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需要温润的环境,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广东牙雕的独特技艺。可惜,象牙劈丝技术已失传了二百余年,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见。劈丝编织这项技术早在汉代就有,《太平御览·晋书》:“车永为广州刺史,其子溢,使多工作象牙细簟” 。象牙编织是把象牙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分劈成厚薄宽窄均匀而柔韧的细小薄片,又称“牙丝”,然后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香熏或灯笼之类的工艺品,这是一种程序复杂,精工细作、风格独特的象牙制作工艺。牙席因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耗资甚大,在清雍正时期就传旨禁制。牙丝编织的纨扇、花篮、提篮之类器物因用料不多而不受限制,在乾隆时仍有进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小量牙丝编织品多为这时期的作品,其造工比牙席更工细纤巧,编织更精益求精,其中一些编织品更集编织、镶嵌、茜色于一体,表现出广州象牙工艺高超的艺术成就,是乾隆时期的牙雕绝品。
纤巧细致的劈丝编织:象牙劈丝编织工艺是广州牙雕中的绝活。因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需要温润的环境,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广东牙雕的独特技艺。可惜,象牙劈丝技术已失传了二百余年,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见。劈丝编织这项技术早在汉代就有,《太平御览·晋书》:“车永为广州刺史,其子溢,使多工作象牙细簟” 。象牙编织是把象牙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分劈成厚薄宽窄均匀而柔韧的细小薄片,又称“牙丝”,然后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香熏或灯笼之类的工艺品,这是一种程序复杂,精工细作、风格独特的象牙制作工艺。牙席因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耗资甚大,在清雍正时期就传旨禁制。牙丝编织的纨扇、花篮、提篮之类器物因用料不多而不受限制,在乾隆时仍有进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小量牙丝编织品多为这时期的作品,其造工比牙席更工细纤巧,编织更精益求精,其中一些编织品更集编织、镶嵌、茜色于一体,表现出广州象牙工艺高超的艺术成就,是乾隆时期的牙雕绝品。
猛犸象牙雕刻:198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全面禁止象牙贸易。为解决生产原料的来源问题,广州牙雕艺人不得不选用动物骨、河马牙等材料代替象牙,勉强使这项传统工艺得以延续。近年来,西伯利亚冰土层的古猛犸象牙被允许用作生产原料,使广州象牙雕刻工艺得以薪火相传。
![]()
后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大象作为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猎杀,国际上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销售象牙及象牙制品,我国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认同基于人道立场而执行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国际贸易的同时,如何保护这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象牙雕刻艺术,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使生命与艺术两者间互相协调、互为共存,成为当今人们共同探讨的课题。我们期待着广州象牙雕刻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后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大象作为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严禁猎杀,国际上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销售象牙及象牙制品,我国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认同基于人道立场而执行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国际贸易的同时,如何保护这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象牙雕刻艺术,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使生命与艺术两者间互相协调、互为共存,成为当今人们共同探讨的课题。我们期待着广州象牙雕刻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