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陈家祠(展厅二:18-19世纪广州外销扇精品展)

$
0
0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陈家祠(展厅二:18-19世纪广州外销扇精品展)


       电影中的18、19世纪,常常见到身着华丽晚礼服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手执一柄小巧精致、极具东方情趣的扇子为时尚。没有人知道,这些各种材料制作的精致扇子清一色来自广州。这些专供外销的扇子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区别,它们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多样。“真棕扇甲象牙镶,新样全描绿间黄。破尾孤灯两枝笔,郎描苏武妾王嫱。”——从当时流行的《竹枝词》中可见当年广州扇子制作之发达。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引风纳凉的日常用扇和彰显威仪的礼仪用扇两大类。日常用扇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与礼仪、风俗、诗词、戏曲、美术等文化艺术相关联,且与书法、绘画、织绣等工艺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品。扇子从中国广州流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在当年广州商贾云集的十三行,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当时几乎所有行业的工匠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制扇业的行列,因此,广州外销扇是一种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象牙镂雕、玳瑁描银、檀香透雕、黑漆描金、乌木骨绢、银累丝镀、骨柄鹤羽……几乎所有的用来制作手工艺品的材质都能用来制作扇子。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广州作为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大量中国商品远销欧美,外销扇子作为一种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既有中国传统工艺特点,又符合西方人审美情趣。扇面装饰受外销水彩画和西方纹章装饰的影响,其中西合璧的风格揭示了清代中西工艺品交流的历史价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广东的工匠由于外销的缘故,为海外客商定做工艺品。为迎合西洋人的喜好,外销扇在雕刻、镶嵌、编绘、绘画、刺绣上充分发挥其特长,推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当时广东产的扇子非常珍贵,是西洋贵妇们的奢侈品,也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爱马仕”。广州工匠在成扇制作时,受到西方近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也有适合、满足外商要求等方面的因素,所以作品上的纹饰除了采用传统的人物、花草、动物、吉祥图案题材外,还吸收了大卷叶、西番莲纹、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布局往往显得热闹、繁花似锦而不留空白。有些图案还吸收了西方美术中的明暗对比法,看上去更有立体感。外销扇在题材,图案和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


       历史上广州是一个手工艺制作高度发达的通商口岸,仅仅1822年,广州十三行专营外销商品店铺超过5000家工匠多达25万人,而几乎所有行业工匠都加入到制扇业中,令广州外销扇成为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清代是中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扇子还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山水庭院瑞兽画幅,官邸家居生活场景,群仙祝寿通景画,还有岭南风光西洋人物构图……在五花八门的扇子中,有传统的中国古典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来自西方的习俗和生活片段。其中一些以西方为题材的设计,多半是按西洋人的要求定制的。


       在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日本、欧美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称为欧洲扇子。早在唐代,中国绢扇就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天禄年间(970~972),宫廷内的绢扇以紫檀木镶嵌螺钿为柄,中国红罗为扇面,风格华贵。圆融天皇(970~984)还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清代初叶,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同一时期,法国宫廷内流行用中国绢绸和牛犊皮制成的折扇。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法国宫廷贵妇们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贝壳、玳瑁、椴木等为扇骨,上面镂雕精巧的涡旋纹、玫瑰花等洛可可风格的图案;扇面以羊羔皮、纸、雏鸡皮、中国的绢和纱等制成,饰以彩绘、刺绣、珠绣等,风格秀丽。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使英国折扇生产逐渐兴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伦敦折扇匠师成立了同业公会。1747年,伦敦折扇同业公会成员达839名。17和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

       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崔豹《古今注》云,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


       檀香木纱面绣花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木质彩绘折扇·清晚期(约十九世纪末)

       纸面折扇·清晚期(约十九世纪末):该折扇的纸质扇面彩绘西洋情侣图案。男的在弹奏,女的在聆听,情景浪漫而温馨。扇骨与边骨由竹制成。扇骨上镶一圆形蓝色螺钿。外彩绘秋蝉和花卉纹,边骨处镶蓝色螺钿。

       象牙绫面绣龙凤花鸟纹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该折扇以丝绫为扇面,一面绣云龙纹,另一面绣雀鸟与菊花,色彩艳丽,象牙扇骨透雕人物纹,并以垂直牙纹补地,边骨为象牙透雕庭园人物花卉纹。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绢面八角形纨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该八角形纨扇为绢面,木扇柄为黑漆,扇面一面以浮凸手法绣“满大人”及其家人共六人。人脸为象牙片,衣服贴丝绢,庭园和边饰为彩绘,以黑漆描金框封边,另一面绘庭园人物图案,合共三十人活动于期间,身着便服,多人手上执折扇或团扇。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该折扇扇面为丝质绫面组织,两面分别绣有蔷薇、梅花、菊花、蝴蝶、雀鸟等图案。这种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在整体上属于道光晚期的样式。象牙扇骨采用素身象牙制成,牙质莹润,象牙边骨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顶端雕有蝙蝠角花,其余部分雕有人物、楼阁、花草树木等图案。此扇是广绣工艺与象牙工艺的结晶,配专属黑漆描金扇盒。


       红漆描金纸面折扇·清晚期(约十九世纪末)


       象牙纸面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这把纸折扇面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绘制一株青竹,象牙扇骨镂雕处中间雕有两对翩翩起舞的西洋男女,两侧各雕有一位裸体的西洋女性。扇套采用广绣,双面绣代表“甲传庐”的两只螃蟹和水草,另一面绣“董昌器”“董昌洗”等象形文字,和经简化的青铜器图案,以及红线“花草”图章。这把扇子和扇套将两种不同文化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西交融。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该折扇扇面做不对称型,一面为彩绘庭园人物纹,人物面部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成;另一面彩绘瑞鸟、蝴蝶、玫瑰和蔷薇。不对称型折扇及较为简化的描金人物纹,均属道光晚期式样。


       红漆描金纸面折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该折扇扇面做不对称型,一面绘“携琴访友”图,另一面彩绘瑞鸟、蝴蝶和玫瑰、牵牛、菊花等花卉。扇骨与边骨作描金,有赤金及青金二色。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配有专属黑漆描金扇盒。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清晚期(约十九世纪末):该折扇两条边骨分别绘有八枚金钱纹,包括有“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光中通宝”“香港一文”等金钱纹。

       象牙纸面彩绘人物庭园图折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该折扇扇面彩绘人物庭园图,人物稍大,人面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扇面边饰杂宝、金钱、盘祥、蝙蝠等图案。扇谷用透雕加彩象牙片制成,绘人物纹,边骨作加彩浮雕庭园人物纹,显得五彩缤纷,艳丽非常。


       象牙纸面彩绘人物庭园图折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该折扇扇骨由象牙制成,透雕人物纹。扇面是双面彩绘庭园人物纹,以“满大人”图案为题材,人物面孔以象牙造成,衣服也用丝绢贴上。其中一面人物细小,数量较多,双面合计达六十人。“满大人”源于葡萄牙语的动词mandar,意为统治和管理,对中国官员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进一步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生活的好奇,满大人图案应运而生。就广州外销成扇所见,满大人图案在道光年间大量出现在纸面成扇上。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该折扇有黑漆描金扇骨,主题纹饰为庭园人物纹,边骨亦是黑漆描金绘人物纹。扇面一面彩绘人物,人物用象牙面,丝绸衣。另一面绘珠江三角洲乡村常见的景象,包括河流、小桥、船只,村口的文昌宝塔、房子、榕树等。这种大型开光黑漆(或红漆)描金折扇,流行于道光中期。



       黑漆描金葡萄纹折扇·清嘉庆(1796-1820):黑漆描金是以木片为骨,涂上多层黑漆,再于黑漆表面涂上红色漆胶,半干后扫上金粉,金粉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面露出描金图纹。该折扇主体纹饰是用赤金和青金两种色漆描出葡萄藤蔓纹,扇面可见三个开光,中间为“双心形”,里面还预留了一个双心形黑色块,当为绘画纹章所用。

       黑漆描金书卷形人物故事图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左右):该折扇扇面的画面扩大,小型开光消失,主题纹饰成书卷形,分成三组。分别绘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题的“满大人”图案。
       黑漆描金加彩人物折扇·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左右):该折扇扇面的主题纹饰分为三组,呈书卷形。内绘三组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题的“满大人”图案,外绕蝙蝠、石榴、花卉等吉祥纹饰。扇叶顶部及边骨均绘风景人物纹,扇谷绘葡萄纹。纹样局部加红、紫两色作人物衣服及花卉装饰,更显得鲜艳夺目。背面纹饰大致相同。

       黑漆描金山水纹折扇·清道光早期(约1821-1830年左右):该折扇边骨绘葡萄藤蔓纹及开光山水纹。扇面中央有一预留绘纹章用的横向椭圆形小开光。在每片扇叶的顶端绘有鼠、鹿、狮、羊、蛙、猪、猴、狗等动物,形态生动逼真,画工细腻。

       黑漆描金山水纹折扇·清道光早期(约1821-1830年左右):该折扇扇面中央作椭圆形开光,两旁作海棠形开光。开光内出现绘山水风景纹,外饰锦地卷草纹。扇叶顶端绘葡萄枝叶纹,扇谷绘锦地六角形纹,边骨亦绘卷草纹和葡萄纹。背面纹饰大致相同。

       象牙雕人物纹羽毛折扇·清道光(1821-1850)

       玳瑁镂雕人物故事纹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前后):该折扇扇面镂刻多个人物、花草和亭台楼阁,并采用辟丝手法,扇面中央有一横放椭圆形开光,边骨深雕人物纹。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清乾隆/嘉庆(约1790-1800前后):该折扇扇面和边骨都有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扇面中部有“双心形”开光,开光内是一片湖面景色。只见湖面以累丝和掐丝珐琅工艺装饰有睡莲、水生植物和小船,湖边有一所小房子和起伏的小山丘,构图虽然简单,制作的难度却不小。

       玳瑁镂雕人物纹折扇·清道光中期(约1830-1840年前后):该折扇与乾嘉年间象牙折扇制作工艺一致,整个扇面做镂空辟丝处理,再镂雕多个人物和花草树木、水榭楼阁。扇面中央横放椭圆形开光。中有“Julia”字样,显示此扇是送给一个叫做“Julia”的女子的。

       檀香镂雕人物折扇·清道光(1821-1850):该折扇仿嘉庆年间双面工象牙镂雕人物折扇,通体镂丝雕水榭人物图,人物细小,边骨深刻庭园人物纹,刻工精湛,配有专属扇盒。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清雍正(1723-1735):康熙雍正年间的彩绘象牙折扇是欧洲人珍贵的礼物,传世极少,非常珍贵。“日本伊万里”和“中国伊万里”瓷器在欧洲流行后,康熙雍正年间的外销象牙折扇上也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的纹饰。这把象牙折扇正是一例。其扇面彩绘处有三个开光,开光的底部为白色,类似于“伊万里”瓷的白瓷质地,开光用多种颜色绘以渔民打渔为主题的“渔家乐”图和牡丹。边骨和扇谷加彩绘,扇骨之间用丝绳连接,这些都是康熙雍正年间象牙折扇的鲜明特色。

       象牙镂空山水花卉纹折扇       象牙镂空格子纹折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