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都城隍庙
也算走了许多路,却第一次知道原来城隍老爷也是有级别的呢!
广州城隍庙在中山四路的忠佑大街,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祇的坛庙。在明清时期是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也是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规模比得上北京的城隍庙。且因地处省城,清代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供奉管辖全省的都城隍,与当时北京的都城隍平起平坐,并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原城隍庙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廊庑等,拜亭左右有斋宿所,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920年由于扩建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庙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留下拜亭和大殿,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的大街。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市民开放。2010年10月31起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明清风格牌楼原汁原味:城隍庙外有用福建花岗岩和东南亚菠萝格,建起明清风格的如意斗拱牌楼,三间四柱三楼石木结构,成为广州唯一依照明清风格建成的仿古牌楼。“忠佑”二字并非每间城隍庙都有,而是宋代赐封各地城隍时给广州城隍庙的特有封号。
按照史书记载,原有城隍庙的面积很大,可能目前的面积还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城隍”原意为护城河前面的壕沟,唐代已有崇拜城隍的现象。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城隍作为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城隍庙主祀城隍,另有文武判官、二十四司。二十四司中地狱司威慑人。
为何位于中山四路的城隍庙被称为“都城隍庙”呢?原来,广州城隍庙是明代“城隍风”的产物。当时,朱元璋下诏大封天下城隍,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被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也就成为“都城隍庙”。
“三塔锁珠江”灰塑:广州城隍庙头门正脊侧面的“三塔锁珠江”灰塑是一大亮点。这幅灰塑画构思独特,也是广州第一幅将以母亲河珠江为核心的广州水文化场景浓缩在灰塑上。画面上,蜿蜒的珠江沿岸凸现有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三大沿岸分布的名塔,傲立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更是清晰可见,统领群芳。在头门屋顶中心部位的灰塑,正构筑成珠江清明上河图。据介绍,新建的头门还在大门正面画上传统的门神,并在墙檐上绘制珠江历史风貌为主题的壁画,全面展示岭南建筑文化的内容。
唐代的广州城,是管治岭南五管的广州都督府治所,又是一座国际知名的外贸商城。城市繁华,居民有受保护的需要,肩负城市守护神职能的城隍就应运而生。其实早在唐代中期以前,广州就应该有城隍庙了,唐代《通典》中有它的相关记载。但此时的广州城隍庙址在何处,未见确切记载。根据唐代《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一则传奇,唐人崔炜无意闯入南越王的墓穴,得到羊城使者的帮助,得以返回人间。当时崔炜曾答应羊城使者更换其衣服屋宇,以作酬谢。后来崔炜经过城隍庙,才知道羊城使者就是广州城隍,于是粉饰了神像,扩建了庙宇。宋人祝穆在《方舆纪胜》记载在城隍庙在 “州西城百步”。
广州城隍庙在明清时最为兴盛,甚至在一些外国人的日志里都描写过当时的盛况。广州博物馆收到了1882年至1885年期间,一个美国水手Jay在广州游览时所写的日记,其中他记录了当时颇为风靡的“广州一日游”路线:从沙面到越秀山“镇海楼”,然后下山再到城隍庙和广州贡院。
而广州城隍庙当年盛景,也记录在清代著名广东画家苏六朋笔下。这位顺德籍画家最初到广州定居时,就在城隍庙前设摊卖画,他的画中所记载的城隍庙大殿,面阔近二十五米、进深五间二十余米,柱高九米,门前车马喧阗,一派繁华景象。清嘉道年间,广州城隍庙盛极一时,它的盛况又被记录在阮元所修的《广东通志》中。当时,城隍庙附近还有关帝庙,林木繁多,地处高坡,向称“禺山”。于是有了清代羊城八景中的“孤兀禺山”。
据道光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
(1370年),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
蜷缩于街巷一隅的广州城隍庙,早已经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但曾几何时,它却是城市的灵魂。不仅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这些大日子,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同时或他时举行的汉族民间庙会活动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凡。城隍庙是慈善会,常常有钱米医药、被服棺木施舍;城隍庙是山寨法院,要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城隍庙是大剧院,演绎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悲欢离合,娱乐民众,教化群氓;城隍庙还是穷人的最后避难所,无家可归的落难者,可以侥幸讨得一餐,求得一宿;城隍庙也像教堂,普通人家的婚丧嫁娶,官场里的荣辱沉浮,生意上的盈亏赔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庇佑和安慰;不仅新官上任要到城隍爷面前宣誓就职,甚至,就连刑场监斩官,行刑结束后,也一定要绕道城隍庙烧炷香,让城隍爷拿下可能跟在身后的冤魂……城隍庙曾经是城市的先人们在生活中和精神上都无法绕开的地方。
城隍作为古老的汉族民间信仰的城隍崇拜,都是伴随着城市产生的。没有城市就没有城隍。“城”,本义就是土筑的高墙,高墙之外,再挖深沟,有水者为“池”,无水的壕沟便是“隍”。城与隍,构成了冷兵器时代官府与“市民”最安全的保护屏障。因此,远在孔夫子时代,每逢除夕,人们都要极隆重地“腊祭八神”,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即城隍。因为水即隍,庸即城。广州人口语中形容一个人走狗屎运有“水鬼升城隍”之说,形容人事上的特殊升迁,从低贱骤进高贵。如今这句谚语已成贬义,原本却是褒义。话说一名读书人,失足河中被溺死,当时的城隍公觉得他遭遇可怜,特许其找到替身后准其超生。该水鬼曾遇失足孩子及遇投水自尽的孕妇,均不忍下手。玉皇大帝嘉其善行,便将水鬼敕封为一方城隍。殊不知城隍原本即是水鬼。
广州城隍庙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中期风格。随岁月流逝,昔日的建筑多已不存,仅大殿及拜亭尚在。拜亭绿琉璃瓦歇山顶,面阔6.2米,进深7米9架,檐柱及金柱各4根,均为花岗岩抹角楞柱。抬梁式构梁,用如意纹驼峰斗栱承接,雕工较精细。大殿为人字形风火山墙,瓦面坡度陡峭。大殿及拜亭基本保存完整。庙宇刚刚经过大修,汇聚了岭南建筑最精华的元素,三雕、两塑、一彩的精致工艺随处可见。
庙内对联平实直白,教人辨是非善恶:如今城隍庙中有对联十余副,除正门前的两副外,其余均为庙中廊柱上的旧联,多为嘉庆或宣统年间留下,是根据原有的字迹用金漆描画加深而成。城隍庙中的对联最大的特点是平实、口语化,更具有警示和教化作用。围绕‘善恶’、‘是非’、‘忠孝’来展开。如“头头是道不外敬天地神明,事事扪心何必问吉凶祸福”,说的是只要问心无愧,便不需要占卜吉凶祸福。还有的对联告诫世人应“教孝教忠”,“莫待降殃始作善”,即不要等到祸害来临才从善。还有一副对联写于大殿正中央的两根柱子之上,左边为“英灵彰百粤报功崇德庙新禺麓表尊严”,右边为“祀典昉三唐捍患御灾碑篆缙云徽故实”。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祭祀城隍庙的风俗从唐代时便开始,城隍可保佑百姓免受天灾人祸,城隍庙中拜祭的神像均为逝去的英雄人物。明清时期,城隍庙是先人们在生活中和精神上都无法绕开的地方。每逢正月元宵、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官府衙门要循例举行官方祭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隍庙的文化核心是扶持正义。城隍庙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民间信仰,是古代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场所。城隍神是善良、正直之神,惩恶扬善。最开始,城隍庙是保护一州一县的地方守护神,后来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的举国崇奉的神系。
城隍庙在古代社会是一种人格神的象征,古代一些地方官,如果善良正直、为官清廉,去世以后就会被供奉为城隍,而古代许多地方官上任前也要去拜城隍庙,意为宣誓自己是个好官。
相传广州城隍庙挂有一把大算盘,上面写着“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阴谋暗算,终归失算”。可以说,城隍是城市人伦道德的守护神。
古代的城隍庙是慈善会,常常有钱米医药、被服棺木施舍;古代的城隍庙是山寨法院,要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城隍庙也是大剧院,演绎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悲欢离合;城隍庙还是穷人的最后避难所,无家可归的落难者可以侥幸讨得一餐,求得一宿。
![]()
![]()
囊括“三雕二塑一彩”:在净高12米的城隍庙大殿内,有4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城隍庙的建筑囊括了岭南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灰塑、陶塑)一彩(壁画)工艺,从修好的广州城隍庙身上,聚齐了岭南建筑的元素,大殿梁上的漆金木雕,雕工细腻;墙上镶嵌有历史典故传奇的砖雕,手艺精巧;屋顶上设置的石狮,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屋顶一对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灰塑、陶塑包含着传统的岭南建筑的工艺元素。![]()
囊括“三雕二塑一彩”:在净高12米的城隍庙大殿内,有4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城隍庙的建筑囊括了岭南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灰塑、陶塑)一彩(壁画)工艺,从修好的广州城隍庙身上,聚齐了岭南建筑的元素,大殿梁上的漆金木雕,雕工细腻;墙上镶嵌有历史典故传奇的砖雕,手艺精巧;屋顶上设置的石狮,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屋顶一对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灰塑、陶塑包含着传统的岭南建筑的工艺元素。
八仙红木大宫灯:在净高12米的城隍庙大殿内安装的4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
真金箔含量98%:漆塑像制作工艺来自潮州的传统承传,传统金箔漆塑像是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才把泥胎取空,因此被民间称作“脱空像”。放眼望去,城隍爷金光闪闪,是因为完成漆塑像之后,再用含量98%的真金金箔贴在表面。用这种方法塑像既柔和逼真,又质地很轻,因此有“行像”之称。
主神金身3.2米:被民间尊称为“刘皇”的南汉国刘龚漆塑像高达3.2米,是广州城隍庙的主神。位于刘皇左右两尊城隍爷分别是百姓中家喻户晓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杨淑山。史书记载,当年刘皇岭南建南汉国,开发广州,称兴王府,以商贸财富把广州建设得花团锦簇,博得民间百姓爱戴。值得称奇的是,宋灭南汉,皇城毁于战火,而唯城隍庙独存。南汉遗民为纪念刘皇,遂借城隍庙之名,塑刘皇像祀之。至洪武三年(1370)诏封城隍为神,庙遂提高规格修建,历500余年至民国时代重修,斯时庙容最威。各地供奉的城隍多是贤臣良将,据他所知,刘皇似乎是各地城隍庙中唯一一个被供奉的地方皇帝。不过,主神上并无直接写刘皇之名,而是用上‘广东忠佑王’的称呼,意指守护神的集合体。
刘龑:是指南汉高祖刘岩。南汉的建立者刘隐和弟弟刘岩在当时就具有较强的势力,乾化元年(911)刘隐去世后,刘岩继立,改名为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史称南汉。文化人大量聚集,岭南文化逐步发展起来。刘龑十分崇尚佛教、道教,后来被尊为广州都城隍神,供奉于城隍庙的正中。
杨继盛:号椒山,中国明代著名的谏臣,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坐论马市,贬狄道典史。事白,入为户部员外,调兵部。疏劾严嵩而死,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无论是《请罢马市疏》还是《请诛贼臣疏》,都体现他忠于职守,面对强权不妥协之精神。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后来被尊为广州都城隍神。
据介绍,曾经供奉于广州城隍庙的城隍爷神像,在“文革”期间被“请”到了佛山祖庙。如今其金身上还刻有“广州城隍”的字样。
主神惹争议:主神刘龑,南汉的开国之君,是个残民以逞的暴君,史载他行苛政,“以酷刑杀人取乐,淫侈无度,故民心愤怒”。把这样的人捧上城隍爷的主位,极其失当,令人不解;且以国君降格当城隍,并无先例,亦非按旧制(明清歷任广东城隍的有杨继盛、海瑞、倪岳,或李湖,并无刘龑)。
木雕贡案:近6米长的木雕贡案,是用整块高棉花梨木制成的,重达3吨多。
132位人物化神仙,演绎天上人间传奇:传说的开辟世界之人盘古、化育万物修天补地的女娲、源于山川崇拜的五岳帝君,还有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海龙王、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漆壁画描绘着132位人物化的神仙,都是中华民族自远古传说到上下五千年所产生的英雄、典范、人格楷模和圣贤忠烈,演绎一段段天上人间的传奇故事。选择“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132个神仙作主题,因为这些神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道德楷模,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百姓所推崇。![]()
![]()
![]()
![]()
![]()
城隍名人崇拜从春秋战国起到清朝末分几个阶段,不同几段的城隍有着不同的特点:
广州何时始建城隍庙?有人据韩愈在潮州撰《祭城隍文》,推想唐代广州已有城隍庙,但清代状元庄有恭《重修城隍庙记》云:“宋元以前无考,大抵在前明之初”。清光绪《广州府志》说得更明白:“庙建自前明,久倾坏”,乾隆年间官绅“呈请捐修……落成于癸酉之秋”(按即一七五三年)。
城隍之为神,其源古远,据传是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隍的本义,是没有水环护的城壕(有水环护者曰池)。人们聚城而居,需要一个守护神,于是就有城隍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兇,护国保邦”之神。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神是三国时吴地的芜湖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已趋普遍。明洪武三年(一三七○年)朱元璋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加以祭祀。
城隍神是阴间鬼界的管治者,其地位等同于人间的地方行政首长。由于看到城隍祀拜的习俗有道德教化的功用,故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视。清代雍正年间广州城隍庙升格为“广东都城隍庙”后,祭拜规模扩大,规格提升,凡新到任的地方官,例须三天内到庙拜祭;而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城隍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两广总督亦整肃仪容,黎明即率各级官员进庙致祭。
广州城隍庙成为官民共拜和民间民俗活动的场所,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据有关记载及亲歷者忆述,民国早年的广州城隍庙,位于老城惠爱街八约(今中山四路),建筑宏伟,庙门正对有一个石戏台,戏台后面是广州府学宫。大门外两边各塑一马卒,手牵一马。进大门后是个大大的天井,各种摊挡纷然杂陈,其中有卖羊杂汤、手撕鸡的。庙内陈列各县城隍塑像;十阎王殿左右各五,布十八层地狱;正中长甬道两旁及多个天井,摆星、相、卜、算的摊挡,还有卖云吞麵、卖酸甜和摆象棋的。正殿供都城隍爷,日间庄严肃穆,烛光荧荧,夜间偶有“开堂审鬼”的把戏……由于城隍庙的活动多种多样,除了烧香拜神,还有民间最世俗的内容,因此人气甚旺;如同上海人喜欢去城隍庙“白相”,广州市民也喜欢到城隍庙逛逛。尤其是小孩,在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旁边竟全无惧意,大嚼油炸蟹、酸黄瓜等便宜可口的零食……
大约在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当局因财政困难,为筹措军费,广州市政厅乃决定卖地,将一些公有建筑及寺院拍卖,结果城隍庙被拆去大半,只留大殿,庙前大片土地被分卖给商家,中间开出一条忠佑大街,两旁兴建店舖。因有酒楼茶室,如六号的福来居,二十九号的环乐园粤菜大酒楼等,城隍庙附近一带仍保持热闹。后来环乐园改造成为广州首家电影院,放映百代、环球等公司的默片;有吃有玩有娱乐,这儿就更兴旺了。
抗日战争后,很长一段时期,广州城隍庙冷落无闻;“文革”前后,这里变为一家工厂—广州材料试验机厂。直到2010年,经过多方努力,荒废多年的老庙得以重生。
城隍文化第一人:最早有史籍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为三国时孙权所建,距今已悠悠1770年矣。
隋唐宋元,城隍崇拜相当普遍,《太平广记》就有吴地“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的说法,也有关于广州城隍的记载。不仅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都留下祭祀城隍的诗文,宋元话本、水浒英雄传里更是诸多场景都在城隍庙里外上演。
不过,若说到对城隍文化的贡献,上下古今第一人,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属。朱皇帝杀进南京,屁股下的龙椅尚未坐热,便于当年(洪武元年)及次年下诏大封天下城隍。他一改过去各地城隍名目不清,权限不明、等级不严的混乱状况,很英明地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并下令各地城隍庙统统不得杂祀其他神灵。他不顾战后千疮百孔的局面,执意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宏大,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还按级别配制衣冠旗号,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位于今天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的广州城隍庙,就是这股“城隍风”的产物,始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
对于朱元璋为何如此热衷于加封城隍,许多人的解释是朱皇帝是个苦出身,生于土地庙中,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爷便格外敬重一些。这个说法很可疑,甚至有点搞笑,因为太草根。就如同把朱元璋竭力推崇朱熹的道学理论归因于“大家都姓朱”一样,未免过于高估了这个草莽英雄的小资情调,而大大低估了一个开国之君的政治智慧。
其实,皇上本人将他与城隍爷的关系在与大臣宋濂的对话里说得明明白白:“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才是一个政治家的真正心思。从此,“使人知畏,使人有所畏,使人不敢妄为”的官方意识形态,毫无悬念地渗透到原本只是民间信仰的城隍爷的神像中,形成城隍文化最核心也最精彩的部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产生了许多文学家,军事家,纵横家,谋士等人才,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了自己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统治利益,他们施展各自才华,保护自己利益,逼退对方的侵略,这样出现了“窃符救赵”的河南商丘市宁陵城隍庙信陵君魏无忌,治“巫”英雄河北临漳县城隍庙西门豹等;
2、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开国功臣”为主题,汉初“汉楚争霸”中为刘邦打天下而战死沙场的十三省总城隍西安王曲城隍庙城隍纪信,九江城隍庙城隍灌婴,上海城隍庙城隍霍光,南通城隍庙淮南王英布,陕西省富平县流曲西街城隍庙刘屈氂,三国吴国芜湖城隍庙城隍周瑜,宁海的城隍为梁武帝时殿前大将军田什;
3、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以“为当地做过巨大贡献的地方官员”为主线历史人物,高淳城隍菩萨唐代溧水县令白季康,缙云县城隍庙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浙江绍兴城隍庙是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绍兴吴越王齐贤镇石佛寺内的城隍钱镠等:
4、宋元时期,以“抗元”或抵御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为主体,“保家卫国,事母至孝,文才横溢儒将风范”,抗金英雄郾城城隍庙城隍岳飞,抗元英雄福建华亭城隍庙原名仁和庙城隍陈文龙,斦憬江山城隍庙,城隍爷是抗元英雄宋邑人徐正节,沙洋县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就是南宋抗击蒙古入侵的死难将领边居谊(湖北随州人,战死新城)封“显忠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抗元英雄北京及杭州城隍文天祥等;
5、明朝,朱元璋一统天下,把城隍祭祀上升至国家化祭典,满朝官员上任首祭城隍以表勤政为民,奉公廉贞,故这个时期以“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为典范,世称“一代清官---海青天”安徽青阳城隍庙海瑞,“两袖清风,铁面无私”的杭州城隍庙周薪,为民请命,舍生取义的浙江浦江城隍庙城隍周点,不畏权贵,拥政爱民的北京城隍庙城隍杨椒山,浙江金华汤溪城隍庙首任汤溪知县宋约,死后留下两只破木箱,一箱旧书,一箱生前穿的旧衣裳等;另一条主线是以抗倭等民族英雄为历史背景,抗倭英雄霞浦县东关村义乌城隍庙戚继光,“宁以失吾民,不得过雷池一步也牎蔽D咽笨蹋挺身而出抗倭英雄长乐城隍庙城隍熊廷用,累积战功,迁左翼大元帅的平海卫城城隍庙城隍周德兴,“竭力死守者忠,全存祀者孝。吾愿为忠臣,亦愿尔为孝子,勿俾吾有遗憾。”永宁城隍庙尤天爵将军;
6、清朝时期,沿用明朝封建体制,救灾善款乌鲁木齐城隍庙城隍纪永宁,一贯亲民勤政,以德服人,颇得好评,“孝子、君子、才子”
有“张三子”美誉的桂林城隍张少仪,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的上海城隍庙城隍陈化成;在西方科学影响下兴起“洋务运动”,兴国安邦,兴办造船厂,兴办工业产业,增兴民族经济,澳门城隍庙城隍张之洞等。
城隍人物根据他本人英雄事迹和功德内容基本可分以下几个类别:
1、热爱祖国,反对侵略
,民族英雄(抗日,抗金,抗元,抗清)强烈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在城隍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上海城隍庙曾祀清代福建同安人陈化成,陈为保卫吴淞口,奋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击伤敌舰多艘,后因孤军奋战,英勇牺牲。广西南宁城隍庙祀奉宋代南宁知府苏缄,他敢于与入侵的交趾(今越南)军队作战,不幸以身殉国。
2、守卫疆土、英勇捐躯开国功臣(建国前,建国后)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封他为大将军及万户候,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五代时,南唐尤溪守将卢光与率兵来犯的闽将李仁达作战,奋勇御敌,决心与城工存亡。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他的4个儿子也跟随英勇杀敌。后来闽地尽属南唐管辖,朝廷下诏褒扬其功德,乡人亦在县城建庙,祀奉卢光尤溪城隍。
3、重民爱民,勤政善治清官(为百姓死,工作死)浙江绍兴城隍庙供奉的就是勤政爱民,有功于世的大将庞玉。福建都城隍庙,除主祀西汉御史大夫周苛外,还列祀了自唐至明的十三位有功名臣,其中列于显赫地位的就是宋代名臣蔡襄。他两度出知福州,并经过福州转运使,曾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如兴修兴利,修复东湖,疏竣城内河道,下令植树等等,他还重教兴学,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并创办医院,以药济人。他所采取的兴利除弊、薄息养民、重视农业、发展工商、革除陋习、整顿风尚等美德,受到群众的广泛称道和爱戴,因此他死后,朝廷给他加增少师,赐缢总惠,闽人将他列祀于城隍庙,奉为神明。
4、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清官(反贪,反奸,反权贵)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洪武中任大理评事,以善决狱案著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最后遭奸人诬陷,被捕下狱。周新在皇帝面前大声申辩,帝大怒,将其杀害。北京城隍庙所祀奉的明代大臣杨椒山,也是这类公正刚直的人物,他因敢于与奸相严蒿作斗争而被捕入狱,迫害致死。
5、廉洁奉公,不徇私情清官(一身清廉)福建古田县城隍庙所祀奉的是唐开元年间第一个“编户立县”的清官刘疆,特为政清廉,决不安置亲属当官,“亲属决不食禄”,真是难得可贵。他晚年退居乡里,死后古田人便在他的故居旧址上建庙,以示纪念。
6、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是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如乌鲁木齐城隍神是陕西人纪永宁,相传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资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为乌鲁木齐城隍之神。
城隍——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祐。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元朝继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至元四年,兴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庙,设象而祠之,封曰祐圣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庙碑》曰:“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赐始见于此。元余阙《安庆城隍显忠灵祐王碑》记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祐侯,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载,太祖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AB洪武三年,又定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各地官署正衙高广相当。《大明会典》卷九三载每岁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诣庙致祭,国有大事则告”。AC明代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以与神誓;并称城隍神于冥中司民命,且有监视纠察官吏之任。
清代亦崇祀城隍神。据《清史稿·礼志》载:清都城隍庙有二,一在北京,一在沈阳。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城隍为群祀之一。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厉坛,每岁仲秋祭都城隍。每月朔、望有司诣都城隍庙上香,二跪六拜,旸雨愆期则祷。
从隋唐开始,逐渐以“正人直臣”或被认为有功于民者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阳郡”条引鲍至《南雍州记》云:“城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载,宣州司户死,引见城隍神,府君曰:“吾即晋宣城内史桓彝也,为是神管郡耳。”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隆兴、赣、袁、江、吉、建昌、临江、南康,皆谓灌婴;福州、江阴,以为周苛 真州、六合,以为英布;和州为范增 襄阳之谷城为萧何;兴国军为姚弋仲;绍兴府为庞玉……;鄂州为焦明……;台州屈坦……;筠州应智顼……”时代愈后,所祀之人愈多。明清时期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之著名者。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祐。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祐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
元朝继承宋的祀典。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至元四年,兴建大都。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庙,设象而祠之,封曰祐圣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庙碑》曰:“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赐始见于此。元余阙《安庆城隍显忠灵祐王碑》记曰:“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明代城隍神信仰趋于极盛。洪武二年(1369),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祐侯,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载,太祖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AB洪武三年,又定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各地官署正衙高广相当。《大明会典》卷九三载每岁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诣庙致祭,国有大事则告”。AC明代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以与神誓;并称城隍神于冥中司民命,且有监视纠察官吏之任。
清代亦崇祀城隍神。据《清史稿·礼志》载:清都城隍庙有二,一在北京,一在沈阳。清初定制,凡祭三等,城隍为群祀之一。清承明制,以城隍主厉坛,每岁仲秋祭都城隍。每月朔、望有司诣都城隍庙上香,二跪六拜,旸雨愆期则祷。
从隋唐开始,逐渐以“正人直臣”或被认为有功于民者为城隍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襄阳郡”条引鲍至《南雍州记》云:“城内见有萧相国庙,相传谓为城隍神”。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载,宣州司户死,引见城隍神,府君曰:“吾即晋宣城内史桓彝也,为是神管郡耳。”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隆兴、赣、袁、江、吉、建昌、临江、南康,皆谓灌婴;福州、江阴,以为周苛 真州、六合,以为英布;和州为范增 襄阳之谷城为萧何;兴国军为姚弋仲;绍兴府为庞玉……;鄂州为焦明……;台州屈坦……;筠州应智顼……”时代愈后,所祀之人愈多。明清时期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是城隍神之著名者。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前引《北齐书·慕容俨传》所记城隍帮助慕容俨退梁军,即是一例。稍后,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谓:“《太平广记》引《报应录》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暴得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是唐时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传矣。”AG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亦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至十七之祈求雨雪斋仪中,启请神灵之一,即为城隍社令。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诸司文牒”中,有“城隍牒”,为关照城隍将所管亡魂押送坛场,听候超度。明代所出的《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将其神职加以概括,称其职责为: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又称其属下有十八判官、分掌人之生死疾疫、福寿报应等事。AH旧时各地城隍庙多由道士住持。道书《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以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该日城隍庙即举行祭祀。
![]()
“广府庙会”盛况: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段)、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美食花街、大佛寺、五仙观等地为支点,在北京路文化商贸旅游区形成区域性的庙会节庆氛围。巡游时间定为农历正月十五后第一个周六。巡游路线是从忠佑广场(出巡队伍集结点)→忠佑广场牌坊(出巡起点)→中山四路→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中山四路→忠佑广场(出巡终点)。全程1600米。
“广府庙会”盛况: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段)、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美食花街、大佛寺、五仙观等地为支点,在北京路文化商贸旅游区形成区域性的庙会节庆氛围。巡游时间定为农历正月十五后第一个周六。巡游路线是从忠佑广场(出巡队伍集结点)→忠佑广场牌坊(出巡起点)→中山四路→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中山四路→忠佑广场(出巡终点)。全程1600米。
(文字和图片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