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

$
0
0
意想不到的一次旅行——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

       来广州基本没做功课,因为目的是听报告学习的。没想到在北京路的尽头竟然看到了南越王宫博物馆的烫金大字,令我这个有游瘾的人喜出望外,自然要进去探访一下历史的遗迹了。询问了门卫得知,这里是博物馆的后门,是不允许往里进的。要顺着北京路往回走,绕道中山四路的正门才可以进入参观。

       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316号,展示的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南越国王宫御苑遗迹、遗物,并设有录像和导览系统,帮助观众了解考古发掘的情形,观赏珍贵的出土文物。越王宫署遗址保护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南越国宫殿、宫墙、宫苑等遗迹,宫苑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皇家园林遗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处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项目。在这片土地上,还发现有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和池苑遗迹。另还有各朝代的500多口水井,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石等建筑材料以及木简、陶文等重要文物。遗址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赵佗与南越古国:在广州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朝代,就是南越古国。南越国是岭南地区第一个封建王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是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其后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都城设在番禺(今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古都。
       南越国开国之君是赵佗,即南越武帝。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赵佗,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他青年时代随秦军出征岭南,英勇善战。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岭南设臵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中的龙川县令。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当时任南海郡最高长官的任嚣病危,便把赵佗召到身边共商大计,并任命赵佗为南海郡郡尉。这时,拥兵数十万的赵佗与北方的冒顿并称“北强、南劲”。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所谓五岭,就是江西大庾县与广东南雄县联界的大庾岭,湖南郴州与广东交界的骑田岭,湖南蓝山县与广东西北交界的都庞岭,湘桂交界的萌渚岭,广西兴安县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岭。“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倚山临海(古代珠江河面宽阔,称为海)是广州的山川地势。北控五岭,近扼三江;是广州的攻防要势。赵佗洞悉广州防御要领,为了防止北方战乱南延,加强对岭南的控制,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禹的。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任嚣死后,正值秦末楚汉相争,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中原大乱无暇顾及岭南之际,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禹,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南越国的疆域与秦设三郡辖区相当,北、东、西三面分别与长沙、闽越、夜郎三国交界,东及南面濒临南海,“东西万余里”的广大地域。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如何对南越国的广大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是摆在赵佗面前的关键问题,这方面,赵佗是有独创性和取得成功的。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仿效汉朝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实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实际统治。在军事上,设立将军、左将军和校尉制度,又分为步兵、舟步和骑兵,对号称“带甲百万有余”的军队实行有效指挥和控制。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文化上,首先是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赵佗创建南越国使岭南社会经济实现飞跃式的跨越发展,使岭南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的分散的部落统治,一跃跨人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今后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历五代,共93年。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令人十分惋惜。

       一进东门,便看到了关于南粤国宫署遗址介绍。1996年,南粤国宫署遗址被国家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址预备名单,2012年11月,南越国宫署遗址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点之一,2015年完成申报世界遗产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公布了“2012年世界遗址观察名单”,入选遗址共67座,其中包括越南下龙湾、秘鲁纳斯卡线、中国南越王宫、土耳其朗姆孤儿院以及波兰圣帕拉斯科娃大教堂。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等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是广州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
       首先进入的是曲流石渠遗址保护主楼,可以看到的就是两千年前南越王的皇家花园遗址。
       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被认为是岭南地区考古方面的突破性发现。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1975年和1988年分别在秦造船台填土层上和新大新公司地下室工程中,各清出一段残长20余米、宽2.55的南越国宫署大型砖石走道和以砖铺砌的斜壁地面。1996年又在宫苑大石池之西相距50米处,发现砌筑特别考究的王宫食水砖井。这处遗址的发现,为探明南越国王宫的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1995年到1997年在广州北京路与中山四路交会处,发现了两千年前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宫署遗址。南越王宫署遗址已知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达5-6米。博物馆定位为大型遗址公园类博物馆。 
       发现过程:1995年7月,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庙西侧的广州市电信局计划在该局大院内增建一座综合大楼。工程动工前,文物部门在工地的西南角开了一个探方进行试掘,这里距1975年发现南越国宫署砖石走道的地方仅20米之遥,眼看已挖到生土层,却未见任何南越国的遗迹和遗物,为什么偌大的一个南越国宫署会在相隔几步之遥便消失无踪呢?结果令人费解!由于试掘的结果摆在面前,现场施工继续进行,施工现场布满了纵横如网格状的桩孔,每个桩孔都要挖到基岩为止。一位文物专家始终坚信这地下一定有“宝”,于是一直留在施工现场观察。随着桩孔的不断下挖,挖上来的泥土中夹杂有许多陶瓷器残片,突然有一天,在一个桩孔一下子挖出了四件带“万岁”文字的瓦当,这一情景把这位一直“穷追不舍”的专家震惊了,凭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定下面一定埋有南越国时期的重要遗迹。经与建设单位多次协商之后,工地暂停施工,考古工作又重新开始。
       发掘工作从8月1日开始,至11月结束,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约4.5米处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构水池的西南一角。水池呈仰斗状,池壁用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铺砌。池底平正,用碎石铺砌。在已发掘探方的东北角处,还有一大型的叠石柱向西南倾倒,由于太靠近一幢5层高的楼房,无法扩方发掘究明。水池当中还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万岁”瓦当和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和构件,可知水池当中原来是有一组建筑的。后经钻探得知,水池的面积约4000平方米,目前揭露的仅是其西南约400平方米的一角。
       1997年,在中山四路的原市文化局大院所有房子拆除之后,开辟出一个有6000平方米的地盘,计划在此兴建“信德文化广场”大厦。由于之前在此地盘北面发现有南越国宫苑的大型石构水池,这次发掘也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8月2日,在发掘区的东南面首先露出一段用砂岩石块砌筑的基石,呈弧形走向,再往下发掘,在基石的北侧还露出一层密密的河卵石,卵石灰黑光亮,在卵石下还铺有石板地面,这一现象与1995年发现的石水池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这一现象让在场的所有同志都感到十分奇怪,难道这又是一个石水池?又或是有其他的遗迹?8月4日,在另外一头又露出类似的弧形基石。随后,在其他探方内也陆续发现类似的遗迹。探方发掘结束后,遗迹全部暴露出来,原来这是一条长约15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
       2000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路与惠福路之间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南越国时期的排、汲水木构水关遗址,水关的夯土墙基宽约8米。它的发现对可明确南越国都城是筑有城墙的。2010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北面,发现了南越王宫的夯土城墙,呈东西走向,用较纯的红黄土夯筑而成,基坑宽约4米,残存最高达1米多,东西向已清理出40多米一段,在墙的南面还铺有用卵石铺砌的散水。这些遗迹的发现,证明南越国与汉长安城一样,在都城内还筑有皇城,以捍卫王宫的安全。

      脚底下的道路中间(我们)有一口年代久远的水井,只是元朝的水井。

       宫殿遗址:王宫的中心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发掘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前两条南越王宫殿的“散水”,1300年前的唐代铺砖廊道,1000年前的四列南汉宫殿的“磉墩”基槽,以及各种建筑结构的遗址。我们看到坑底有一行卵石铺就的石带。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古代宫殿考古专家刘庆柱来此考察时介绍,这卵石带通常铺在古代皇宫房檐下的地面上,是用来接雨水的“散水”。汉代建筑结构中以卵石作“散水”是有阶级限制的,如果在宫殿屋檐四周地面全部铺上“散水”,是皇宫的标准,只铺两边是王的标准。从这个现场看,宫殿北面和东面都铺了卵石“散水”,按照中国建筑对称的规律,尚未出土的西面和南面也应该铺有。也就是说,这座宫殿是南越国依照汉皇宫建造的。从规模看,它可能是南越王办公的地方。
       据介绍,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还未露出宫殿的主体部分。因为现在“散水”出土才22米,还未见到一个台阶和门槛,估计一号殿北墙的长度在50米以上。有资料介绍,西安汉初建筑的长乐宫前殿东西长50丈,而未央宫则长达200米。
       根据目前的线索,埋藏在地下的南越王宫应该有很多座!而每座都是一组建筑群。南越王宫殿是模仿西汉长安城建造的,长安城里有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桂宫等多座宫殿,而每座宫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未央宫是皇帝朝会诸侯群臣的场所,而长乐宫则是皇帝办公和帝后居室。现在的一号宫殿遗址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于赵佗城的东南方,这个位置和西汉长乐宫的位置相似,东南边又是御花苑,方便王室休闲和游玩。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都是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而这里恰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中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当然地面还是会有木构建筑的,不过只是西汉灭南越时已放火烧掉罢了。而曲渠湾流,隔景借景,小巧玲拢,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这种恰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就是南越国宫署御花苑这个全国首个宫苑实例最突出的特色。 
       御苑曲流石渠: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建筑时间比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要早10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发现南越国御花苑的一个大型地下石构蓄水池,约4000平方米,当时又挖了400平方米,大部分仍被埋在民居楼房之下。水池距地面约8米,为冰裂纹密缝石板铺砌,池壁呈斜坡形,池底平整,用碎石和卵石平铺,向南埋有木质输水暗槽。石池中散落有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铁石柱、铁门枢轴、“万岁”瓦当、绳纹板瓦、筒瓦和铺地印花大砖,还有一段木船桨。据分析,水池可荡舟,池边应有石构廊榭或凉亭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95X95厘米的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这样大型、平整、古老的方砖,烧制时没有变形;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说明当时的烧砖技术已经很高。还有石刻“蕃”字、“赀”字和“阅”字,是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
       1997年,在信德文化广场工地发现一条地下3~5米,长150米的自西向东的曲流石渠,渠底铺有黑色的卵石。在石渠东面尽头的弯月形水池中,发现了数百龟鳖的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可能是赵佗喜食龟鳖,所以长寿百岁。石渠中还有果核和树叶。水自石池处引出,经过石渠后通过木质的暗槽口流入珠江。这条石渠被推断为南越国宫署内的御花园,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人造园林水景。
       在宫署遗址内一个斗形水池状石构建筑的一角,约300平方米。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全用厚5厘米~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纹斗合铺砌。两坡交角45砌成一条直线,做工精细。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后代破坏,仅南坡处尚保存几块平铺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铺。
       在遗址东南角发现向西南倾斜的用石板叠砌的大型建筑柱状遗迹。在石板下面的垫土层中,发现一条木质输水暗渠管,是用来给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曲流石渠由北而南急转向东连接一座弯月形的石室,在西出通向原儿童公园。石渠两边用石块砌壁,高0.7米,上口宽1.4米,渠底铺石板,其上密排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其间用黄色大卵石疏落点布。渠东的弯月形石室,南北宽79米,两端向西开口连接渠体,当中有两堵高1.9米的大石板作隔墙,把石室分成三间,两次间之中间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柱头尚见凸榫,可见其上原有构筑物连接,已毁。池底出土几百龟鳖残骸,叠压成层,渠中段设有两个拱桥状“渠陂”和三个石板“斜口”。 
       西头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苑有种植水果和花卉。可以想像御花苑处处小桥流水,水果飘香,花草繁繁,龟鳖爬行,鱼翔浅底,十分闲情雅致,一派岭南山水园林风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御花苑曲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充满情趣,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精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纹铺砌的石板上均发现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头的一块石板上有一秦隶“蕃”字,长25厘米、宽19厘米。蕃即番禺的简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9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证。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属县,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国的都城。此“蕃”字刻石应为南越国的蕃禺工官(或为当时主持营造工程的将作大匠)所刻的标记。此外,遗址南坡的西头还发现“睆”(有多个)、“赀”、“阅”等字,西坡有“□□北诸郎”5字竖行,同属秦隶。这是岭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发现有“公”、“官”字印戳,还有“万岁”瓦当,在一块印花砖中,有“左官帑縥”戳印陶文。
       遗址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即南越国时期。这处2000多年前的石构建筑,在已知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别具风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冰裂纹铺砌的做法,在中国也属首见。 

       曲流石渠中部筑有拱起呈水坝状的渠陂,用以阻水和限水。当水流通过渠陂,冲刷卵石,会产生粼粼碧波和潺潺水声,有如置身于山谷溪涧之中的感觉。

       平桥和步石:渠西端有座石板平桥,由两块巨石横卧于渠壁上构成,桥头北面尚存一段步石。渠尽头处设石质方形水闸,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石箅以滤杂物,内层置板闸控水,渠水排入木质暗槽。暗槽上面填土,有回廊建筑,仅存部分散水遗迹。有趣的是关于这一段步石,展示板解释说:步石间距为0.6米,是信步闲庭的理想步距。
  
       遗址中的水井:在已发掘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先后发现有3个南越王宫的食水砖井,这些水最深的达14米,最浅的也有8米深,且都用专门烧制的弧扇形砖结砌而成,井底用砖石铺砌,结砌非常精细。其中以1996年,在南越国一号宫殿的东侧发现的越王井最为精巧。该井是先挖一个宽3米、深9米的井坑,然后用弧扇形砖结砌成一个1.1米宽的井圈,井圈外用纯净的山岗土夯打结实,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渗入井内。井底用五块大石板铺砌,中间一块方形石板的中央凿一圆孔,其余周边四块弧形石板也各凿有一个半圆形小孔,井水就是靠这5个小孔从井底下慢慢渗上来的。井底石板之下还铺有一层厚约8厘米的细沙,对井水进行过滤,此独特的滤水结构形式实属罕见,可以想象当日王宫对食用水的卫生要求十分严格。
       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


     南汉时期的排水渠。渠壁、渠底都是用砖铺就。 





       在石池的南壁石板下,埋有一条木暗槽......
       木构水闸遗址......






  关键柱:考古队还在发掘过程中,特意保留了一条称为“考古地层关键柱”的土墩,并从中标记出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遗存地层。观众只要走下遗址,站在千年以前的地平线上抬头仰望,就仿佛瞬间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岭南文明“树大根深”。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越王宫遗址之下层为秦造船遗址。在王宫遗址之上又有东汉至民国的各朝代历史遗迹。它们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向人们诉说这里是广州城市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变迁的历史。

      展馆楼顶,可以欣赏到复原后的整个园林真实模样。博物馆按1:1比例,复原模拟的“曲流石渠”及园林原貌。







       看完南越国一号宫殿后,往左手边走,途经南汉国二号宫殿的现场模拟展示区。
        南汉二号宫殿遗址保护展示区,是南越王宫博物馆首次全新开放的区域,总面积2100平方米。据推测,这组宫殿应是南汉皇帝的朝政大殿,也是当今中国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博物馆揭露的部分仅为宫殿的东半部,建筑主体还深藏在北京路地底。
  广州不但是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西汉南越国与五代南汉国地方政权的首府所在。巧合的是,时隔千年的两代政权都选取了同一地点兴建宫署。在南越王宫博物馆范围内,就发现了三处南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和一处池苑遗迹,足证广州两千多年来城市中心未曾发生偏移。
  根据史料记载,南汉王室曾在都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不少宫殿苑囿。这片建筑密集、规模宏大、建材精美的宫殿遗迹,也印证了当年王室生活奢华的史实。其中,第一进殿台基以青石板和砖包砌,基台高大,工艺精湛。台基东面与廊庑相连,廊内铺砖地面和柱子分布结构保存完好。台基南面东侧还有一条超过6米宽的登殿踏道,可见这座大殿当年的恢弘气势。
  南汉国灭亡后,宫殿原址并没有被完全荒废,这里继续被用作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司署的办公用地。在二号宫殿遗迹的南面,叠压的南宋建筑台基遗迹和北宋官衙广场地面遗迹清晰可辨,两者面积分别达到200平方米和420平方米,气势不凡。广场地面用青灰色长方砖“人”字形排列铺砌而成,周边则以侧立砖包边。这些归置整齐的地砖,仿佛还回响着广场上贩夫走卒的喧哗,述说着“千年商都”往日的繁华。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8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横海军节度使。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袭封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龑以汉朝刘氏后裔自视,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历五主,五十四年。

       草里面的框框是地面标示,这些都是宫殿的基础,就是磉敦......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之一,各种陶器残片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之一,方砖(宋)、长方砖(南汉)。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之一,弧扇形砖(南越国)。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之一,印花大方砖(南越国)

  南汉王宫遗址不仅以规模宏大著称,不少出土的建筑构件与器物也反映出南汉王室精巧纤丽的一面。在二号宫殿第一进殿的北面庭院,地面铺设一排罕有的蝴蝶牡丹纹方砖。砖面模印的四只蝴蝶翩翩起舞,正要扑向四角的牡丹花纹,展现了王家繁花似锦、群蝶飞舞的景色,充满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
  更多的南汉遗物则保存在博物馆的陈列主楼里,共同还原南汉王国的历史记忆。这里出土了目前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鸱吻。鸱吻,是古代大型建筑正脊两端的饰物,有兴雨防火的寓意。这件鸱吻鱼身、鸟羽、凤尾、龙爪,底部刻有云气纹,通体黄釉光彩夺目,延续了敦实而流畅的唐代鸱吻风格。
  在南汉宫殿遗址还出土了一座精美的十六狮柱础石。柱础石用整块石灰岩石雕凿而成,覆盆下层刻有覆莲瓣,上层则雕上十六蹲狮,圆顶面平整光滑,是罕见的建筑雕刻精品。十六只体态肥硕的狮子一雄一雌地围绕在柱础周围,成双成对,“萌”态尽现。
  一些南汉文物还见证着 “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例如来自西亚的孔雀蓝釉陶片。这些蓝釉为古波斯国所特有,属低温釉,非常珍贵,估计是晚唐时期传入的舶来品。而在南汉宫苑水池发现的玻璃碎片,色彩纷呈,质地轻薄,属伊斯兰钠钙玻璃。这都说明南汉与西亚国家往来密切。
       陈列展示楼里主要展示三大部分——《走进南越王宫》、《步入南汉兴王府》和《名城广州两千年》,据介绍,每一处展览,都会通过声、光、电等形式,结合大量文物、图片,来加深观众对遗址的直观了解。

       比《史记》还早的南越国木简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约30米的地方发现一口南越国时期的渗水砖井,井内出土有100多枚木简,其中有一枚木简上墨书有“蕃池”两字,联系到石水池南壁石板上刻凿的“蕃”字,可知这个石构水池名叫“蕃池”。木简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2.4厘米、厚0.1-0.2厘米。绝大多数单行书写,只有一枚书两行半字(可能因其用途有别于它简)。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经初步考证,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反映了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职官制度、法律条文等。
  从传世的文献资料看,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南越国历史的资料有《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献给汉武帝的诸子百家学说。《史记》的成书时间约在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南越国木简中的第81、91、96号简均有“廿六年”纪年,这应是南越王即位的纪年而不是秦朝或汉朝皇帝的纪年。在南越国的五代王中,赵佗在位时间达67年,其他四位南越王在位时间都未超过26年。所以木简上的纪年,应该是“赵佗廿六年”,即公元前178年。因此这批木简的年代比《淮南子》要早近40年,比《史记》早80多年。从简的埋藏情况看,木简可能是当时在文件废弃后将其扔进井内的,是最原始的档案资料,也是最直接的第一手文献,是名副其实的王宫档案。《史记·南越列传》全文约2400字,记载的内容以政治斗争为主。南越国木简的文字虽然只1000多字,但记载的内容是《史记·南越列传》所不见的,大大扩展了南越国史及秦汉史的研究范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女市”陶盆残片:2010年11月左右,在配合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秦代地层出土一件戳印“女市”铭款的陶盆残片。这件陶片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意义重大。“女市”铭款戳印在口沿内侧,字体清晰,为篆书体。铭款印面长2厘米,宽1.2厘米,该器外腹部饰旋纹,泥质灰陶,其造型、陶质和纹饰与南方硬纹陶有明显区别,应为外来器。根据秦汉器物上常见“某市”戳印之例,“某市”即为某地市府作坊的标记,前一字为地名。“女”是古代的通假字,通“汝”,为“汝阴”的省称。由此可知此器是由汝阴市府烧造的。此陶片将为研究秦统一岭南的历史提供新的物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二十八年(前219年)遣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于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这件戳印‘女市’的陶盆应为当时秦南征将士所用的炊器,随军来到番禺(今广州),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南越国宫署出土的陶器残片,上有“华音宫”三字:公元前203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汉高祖刘邦还在为战胜项羽作着最后的准备,而南方的百越之地则逐渐安定了下来,暂代南海尉的赵佗经过数年精心的准备,断绝秦道、平定内部、兼并两郡、益筑关隘,终于完全据有了岭南地区,是年,赵佗在番禺划岭称王,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南越国建立后,赵佗一方面励精图治、修养生息、发展生产、和辑百越,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军队建设,积极训练士卒,不断在北部增屯驻兵,使南越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中原王朝的南方劲敌。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召见丞相萧何,问道:“我大汉朝如今已建国7年了,现在天下平定,四海归一,只有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现在我们要怎么做呢?”萧何答道:“现在天下初定,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不宜再战,且北强而南弱,不如先派一能言之士,前往南越,说服赵佗归顺,至于北方,待国力强盛后,再徐徐图之。”刘邦听后,大喜:“那依丞相之间,派谁合适呢?”“陆贾素有辩才,可以担当此任!”于是,汉高祖就派遣陆贾前往南越,册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使其归顺。
       陆贾来到南越国后,赵佗避而不见,几日后,才召陆贾觐见。陆贾进殿后,只见赵佗椎髻箕坐,一副蛮夷大长老的模样,心知南越以武立国,赵佗此人必然倔强而不肯服汉,故而不卑不亢的先从赵佗的出身谈起以缓和气氛,“您本来是中原人士,祖籍在河北真定”,然后话锋一转,质问道“您现在在南越自立为王,欲与大汉为敌,难道不怕身死族灭么!”接下来又为赵佗细数其中缘由,对比两国实力,“我们汉王出身微末,但三年灭秦,四年灭楚,征服天下,平定中原,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而是天意如此啊!如今我们天子听说您在南越自立为王,只因不想天下百姓再受兵灾之苦,于是不顾主战大臣的反对,派遣我前来册封您为南越王,为大汉永镇岭南。您应该感到庆幸,到郊外迎接,北面称臣才对啊。难道您还想以小小的南越来对抗我们强大的汉朝么!我大汉只需派一偏将,帅十万兵马,灭南越易如反掌。”
       赵佗听后悚然而立,连忙向陆贾请罪,称绝无不臣之心。接着,赵佗仍不死心,问道:“先生觉得我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谁更有有才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强一些。”赵佗听了很高兴,又问:“那和皇帝比呢?”陆贾朗声答道:“您怎么能跟我们皇帝相比呢!皇帝征服无数,统理天下,所管辖的人口以亿计,土地万里,人强马壮,物产丰富,政令通达,您所在的南越国,只不过如同我大汉的一个郡罢了。”赵佗听了非常信服,但又有些不甘,笑道:“是啊,我就是知道南越比不上大汉,所以才在这里称王啊。如果我在中原的话,我的功绩不一定不如皇帝啊。”最终,赵佗还是接受了汉朝的册封,向汉朝称臣。
       通过交谈,赵佗十分钦佩陆贾,一连数月每日与他饮酒、谈论,赵佗说:“我在南越多年,但一直没有找到能够与我交谈的人,直到先生您来了,才使我听到了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啊。”一日,陆贾来到大殿,向赵佗请辞,赵佗十分不舍,赐给陆贾价值两千金的财物,然后拉着陆贾说:“先生今日一别,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听到华夏之音啊。”于是,下令把这座宫殿改名为“华音宫”。

       南越宫署的万岁瓦当,岭南最早的美术字:南越国“万岁”瓦当,“歲”字“少”部写成反文。
  先秦以前,岭南一带地广人稀,文献以“百越”相称,考古偶然会发现在陶器上有个别刻划图像符号,这均不属于文字的范畴,“百越”没有自己的文字。秦汉之际,中原移民大量涌入岭南,赵佗称王立南越国广泛使用了汉字。南越国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汉文字材料,主要有印玺、封泥、陶器戳印、青铜器铭刻和木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是区别于日常生活出现在建筑材料上的文字,以其美观引人注意。
  南越国都宫殿建筑使用“万岁”瓦当究竟始于那个南越王,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史记·南越列传》、《汉书·南粤王传》均有第一代王赵佗日常内容的记载,估计与其活动有联系。赵佗主要有三个阶段的纪年,分别是任嚣卒年、他“与越杂处十三”、还有给汉文帝信中提到的“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任嚣的卒年是以他临终前将南海尉交付给赵佗来计算,此时恰遇中原陈胜、武广揭竿起义和刘邦、项羽与秦军交战,因而定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由此上推“与越杂处十三”的年代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倘若以“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上朔算起,赵佗入岭南是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但时遇秦始皇正在统一六国,秦军无实力绕道楚国直接抵达岭南一带,显然在年代上与历史实际不符。所以南越王赵眜墓的发掘者推测“四十九年”应该是汉简的笔误,应按照“三十九年”推算,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时赵佗20岁,已封为秦军的副帅,随军征讨岭南。自古英雄出少年,秦汉时年轻有为的将军大有人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19岁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赵佗的年龄这样算也符合逻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佗续任南海郡尉。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广州)。以后历经刘邦、刘盈、吕后、刘恒、刘启、刘彻各位皇帝。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刘启接任帝位时,赵佗已80多岁。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赵佗已是百岁老人。至武帝建元四年(公园马前137年)时,赵佗已执政67年,他无疾乐终,享年103岁,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长寿的帝王。南越国瓦当如果以云箭纹、“万岁”瓦当的排序推测,“万岁”瓦当最早出现在汉景帝晚期,晚至汉武帝中期,已是耄耋老人的赵佗仍然执政。南越国都城宫殿使用了“万岁”瓦当,以吉语寓意保佑赵佗长寿较为合理。赵佗一贯自以为大,在吕后时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刘恒元年(公元前179年)时去帝号归汉朝,仍称南越王。从南越王赵眜墓内出土的“文帝行玺”来看,赵佗对待汉中央时推行在外称王,国内称帝的策略,宫殿建筑上使用“万岁”瓦当有一种天高皇帝远的姿态,和“僣越”中原礼制的表现。
  “万岁”是岭南最早的美术字:秦汉瓦当纹饰图案是一个多彩的时代,春秋战国以来剪影形式瓦当的图案已经无法代表汉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汉代文字瓦当大量出现可以直观地表达人们寄托于建筑的吉语思想和美好生活愿望。从中原到边境各地的统计来看,文字瓦当多数以四字来表现,其次还有三字、二字和单字,最多则达十二字。文字中含有长寿寓意的有“千秋万岁”“长乐万岁”“常乐万岁”“万岁未央”“富贵万岁”“万岁熹”“万岁”等,其中汉景帝时的“千秋万岁”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是吉语文字瓦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南越国“万岁”瓦当的文字形式与中原具有相同性,应该是“千秋万岁”的省称。南越国初创时期继承了秦代建筑风格,以后紧跟汉代,云箭纹瓦当纹饰保留了秦汉之际的朴实风格,略晚的“万岁”瓦当纹饰则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南越国都城是当时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宫殿的建筑类型多样,不少建筑规模大、等级高,考古发掘出土的“万岁”瓦当主要集中于南越国都城,代表了南越国时期瓦当艺术的最高水平。“万岁”文字有正体、变体、反文,文字变化有数十种形式,表明南越王宫内有大小不等的宫殿、廊道、门阙,在建筑的外檐有统一的外表装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美感活力。
  汉四字瓦当是以双线“十”字界格划分四象限的中轴对称结构,字体统一、大小相等,呈现出等量对称的装饰美。南越国“万岁”瓦当的文字款式清晰醒目,以中轴线为支撑点采用左右配置相同的形式表现了文字美。根据南越国时期“万岁”的文字和瓦当制作方法,大致可以看到二种变化。第一种“萬歲”字书法呈篆体,“草”部为“山山”字结构,“禺”部上下相连。“歲”字上下部分开,“萬歲”二字收笔时尾部相对应。第二种“萬歲”字法呈叠篆体,字体笔画卷曲叠转,笔画增多,“萬歲”二字最后收笔尾部对应卷曲。
  岭南地区的百越族是没有自己文字的松散部落,在春秋时吴越的兵器上镌刻一种“鸟虫文”,其特征是字首鸟形,书体叠转弯曲。南越国“万岁”文字书写时笔划转折,具有鸟虫书的笔韵,反映出岭南地区的文字风格。南越国“万岁”文字布局巧妙、疏密得当,书写笔划使用了增笔手法,横竖撇捺表现出曲折变化的效果。“万岁”圆润的装饰体现了文字的和谐有序,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字体的古朴端庄融入到圆形瓦当的艺术创作之中,因此被誉为“岭南最早美术字”。

       南越王宫遗址是广州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西汉南越王墓。这三宝中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国之最或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级的文物......
       走到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正门口,竟然有看到了另一处景点——城隍庙,心中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啊!这个下午的收获真是不少...... 

 (文字和图片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1.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