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追寻老子的脚步——河南鹿邑·明道宫

$
0
0
追寻老子的脚步——河南鹿邑·明道宫

       明道宫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始建于汉代(公元743年),兴盛于唐宋。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的纪念性建筑群。目前的明道宫景区是依照清光绪县志记载,于2004年恢复重建的,由“伊人宛在坊”,“升仙桥”、“犹龙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台”、等建筑组成,规模宏大,构筑严谨,内涵丰富。

       历史上,这片地方是湖水潆绕,芦花飘香,宋人陈抟形容这里的景色是“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再加上东西两面的晨钟暮鼓,景色是非常美的。
      犹龙堤: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他在见过老子,问过礼后对弟子们讲:“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善游,兽,我知其会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我不知其何以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龙,合拢一块就成为形体。分散来就是云彩,老子就是真龙呀!”
      升仙桥:这也是根据历史上记载的升仙桥而复建的。堤上石拱桥恰似行龙出水,与东西两侧湖面宛若天成,桥堤倒影与远处树影婆娑流离,构成人间美景。
       众妙之门牌坊:建于2005年,是明道宫标志性建筑之一。“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取此名,喻示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老子文化涵天覆地,博大精深。

       这个牌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伊人宛在坊:根据古《鹿邑县志》记载,原来这个地方建有山门,山门之名叫伊人宛在坊,字为清朝一位进士所题。这个名字的来历取自《诗经·国风》,原文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地,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伊人宛在坊的意思是:老子博大精深思想永存,音容笑貌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古伊人宛在坊早在清末就毁坏了,今伊人宛在坊是鹿邑县委、县政府在原址基础上修复的,上面的字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南书协主席张海所题。

       明道宫坐落在升仙台前,原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时,以升仙台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毁于战火之中,的宫殿大都为现代所建,各殿匾额是以以前的蓝本复制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1014年,宋真宗皇帝赵恒亲来鹿邑朝拜老子,就住在后面的迎禧殿中。当天晚上,他出来散步,看到这么一个大宫殿的正门没有名字,就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字。宋真宗的书法端庄谨严,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和鹿邑太清宫宋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三御碑书法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在鹿邑的历史上,曾有多位皇帝来朝拜祭祀过,但据史料记载,只有宋真宗皇帝曾在鹿邑居住过,而且这是宋真宗皇帝的亲笔御书,价值非常高,意义非常大。
       明,即是显示、彰显。明道宫即是彰显道理、真理的地方。老子的重要的哲学思想是道,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宋真宗为这座宫殿起明道宫之名表明了宋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谛。两旁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这副对联是由五代末北宋初鹿邑的另一高道陈抟留下的,它反映了当时明道宫这片地方的美好景色。
      明道宫山门背面的题字是:“南眺睡庵瞻白云道范,北望仙台访犹龙遗迹”,在明、清时期,南面建有陈抟的纪念建筑。陈抟被周世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白云先生,他以研究睡功而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距明道宫南面不远处建有白云庵,所以叫南眺睡庵。北面不远处是升仙台,是老子升仙的地方。这便是这副对联的来历,现这副对联是由著名书法家桑凡所书。

       神道两旁有无数的亭台楼阁......
       观复亭:亭的名字源于老子《道德经》第16章,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运作,吾以观复。”亭名由当代书法家云平所题。
       崇道亭:亭名出自《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崇道二字是由当代青年书家李珂所题。
       腾云阁:为东厢房,举办《道德经》版本及研老资料陈列展。阁名由书法家王少青所书,楹联“参日月之精华,与天地而始终”,为著名书法家陈天然所书。
       尚德亭:亭名题出自《道德经》51章。亭名是由当代青年书家古伟所题。

       问礼亭:据《史记》、《左传》、《孔子家语》等古籍记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中曾先后多次向老子问礼。这里是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的地方。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岁时,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据《水经注〃渭水注》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曾四次记载孔子向老子求学问礼,其中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史记》有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亦载:‚南宫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洛阳东关通巷北口有老子故宅,清代建筑,现存配殿3间、厢房8间,均硬山灰瓦顶。门西侧有‚廛东寺老子故宅‛等字、清代碑刻1通。今洛阳廛河区东关大街有孔子入周问礼碑1通,碑高3.56米,宽0.92米,清雍正五年(1727)洛阳县令郭朝鼎立,碑额篆‚重修文庙碑记‛,刻‚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大字,记载了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孔子自鲁至周观‚先王之制‛,考‚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这件事。
     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沛之地望在何处地,关系到孔子见老子的具体地点。《列子·黄帝》有杨朱到沛地寻拜老子的记载:‚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之梁而遇老子。‛梁,即今天的开封一带。从以上两处史料来看,可见古代确实有一个叫沛的地方,并且老子对该地是非常钟情的。这个地方应该是老子隐居之地。这个‚沛‛不是秦汉之‚沛‛,而是春秋之‚沛‛。此‚沛‛郦道元《水经注》有载:‚阴沟水出河南阳武蒗荡渠,东南之沛为涡水。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涡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不得至沛方为涡水也。’‛‚涡水首受沙于扶沟县,流经大扶城西而下,东流经阳夏(今太康)西。由鹿邑东入亳县半坡冢至城西北合黄流,至怀远入淮。‛《汉书·地理志》载:‚扶沟县涡水首受蒗荡渠,东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大清一统志》:‚百子岗在县东二十里,即大扶城,岗东有涡河遗迹‛。光绪《扶沟县志》:‚今扶沟县百子岗,尚有涡河故道‛。从上述文字来看,涡水是沙水的一条分流,在扶沟县大扶城(今百子岗)附近从沙水分出,东入太康西。‚沛‛就在沙水与涡水汇合处今扶沟县大扶城附近。此地应该就是孔子见老子的‚沛‛。此‚沛‛地处鹿邑通往洛邑、梁的必经之地,老子或奔洛邑或西游于秦,自鹿邑出发,途经沛、梁都是最便捷的路径。杨朱从沛出发在梁的城郊遇到老子,是符合常理的。
      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1992年安徽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5公里的该市安溜镇发现了问里宫石刻,所指即孔子问老子故里处,这说明孔子曾到过老子的故里鹿邑。在鹿邑县城西街有明代‚孔子问礼处‛碑刻一通,圆首,高1米,宽0.46米。由此证明孔子曾由当时的鲁国出发途经今亳州安溜镇的地方到鹿邑问礼于老子这件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链条,当是可信的。
      从考古发现看,东汉时期,工匠们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陕西两省发现了多幅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繁简不一,刻画人物或多或少,组合形式大致为孔子携弟子若干躬身向老子求教。据统计,发现孔子问礼汉画的地方有:山东嘉祥齐山、宋山、纸坊镇敬老院汉墓发现各1幅;收藏在济宁市博物馆的原武氏祠画像1幅;长清孝堂山郭氏祠画像1幅。陕西绥德县发现1幅。以山东嘉祥齐山出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汉代画像石为例(见图):石刻上层右端孔子率弟子20人晋谒老子,左端老子拄曲足杖面向孔子,后有弟子7人,孔子与老子之间有一顽童即项橐,作顽皮状。孔子的袖子中露出一个禽头,这是孔子准备向老子献的礼物———野鸡。‚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汉代画像石大多发现于山东地区,而山东又以济宁地区为多,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孔子的故里曲阜就位于这个地区,该地区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成为官方圣典,一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汉代画像中出现孔子虚心好学的题材‚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就成为不足为奇的事情。发现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汉代画像石的地方,一在孔子的故里山东,一在古秦地老子西游传道隐居的地方陕西。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  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明道宫最古老的殿堂,可惜的是这里也在整修中......
      迎禧殿:是明道宫历史上一座古老的宫殿,北宋真宗皇帝到太清宫朝拜老子时晚上就宿在此殿内,历史文献上有明确记载。因为皇帝曾在此居住,鹿邑百姓至今仍把明道宫这片地方称为东皇城。而鹿邑没有西皇城、南皇城、北皇城,因为那些地方没有皇帝居住过。迎禧殿三字是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殿门楹联“经史子集根柢于道,释儒伊耶宗旨归德”是由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所题,表明了道家是我国百家之根,同佛、儒、伊斯兰、基督世界各种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相通的、一致的。
       依规制唐宋皇帝在太清宫祭拜老子后,不应住在太清宫,而应“驻跸明道宫”。迎禧殿含有皇帝驾幸,喜气盈门之意。宋真宗曾在迎禧殿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现为一配殿。 

  宋真宗真正朝谒太清宫是从大中祥符七年初开始的,现摘要《宋会要辑稿》有关资料如下: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初六日,“礼仪使言,准礼例,自京至太清宫,所经县镇,先车驾三日,禁止坊市哭泣从之。”正式朝谒太清宫为正月十五日元霄节开始。真宗率领文武官员由汴京起程,“仪卫使等具鼓吹、仪卫、道门威仪,坊教乐,奉天书升玉辂。少倾帝乘辇出乾元门,留司百官、京畿父老奉辞于南熏门外,改御逍遥辇进发,夕次咸平县,赐僧道父老时服茶绢,自是经过皆然。自咸平县、历圉城、太康县,鹿邑县(今试量镇鹿邑城),至真源县,凡五置顿。”
  十九日“至真源县西五里大次,帝服靴袍乘大辇至奉元宫,是夕斋于迎禧殿”。奉元宫后改为明道宫,此宫是真宗朝拜老子的驻跸之处。
  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于迎禧殿庭奉《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宝册》,再拜。摄太尉王旦,奉以升玉辂节乘车,具本卤薄诣太清宫,摄中书令丁谓读册文。”
  二十三日,举行隆重的祀典,“三鼓奉天书,升殿服衮冕,行朝谒之礼,相王元·为亚献,荣王元俨为三献,帝还大次。太尉奉加号(宝册)于玉匮,缠以金绳,封以金泥,印以金绶,命之《宝册》于醮坛,石匮填以石泥,印以天下同文之宝,将祚监领徒加石盖其上,群臣称贺于大次。”,“少倾帝复诣先天观元始天尊殿,广灵宫玉皇大帝殿,洞霄宫先天太后殿,焚香再拜。复至太清宫,周览灵井,瑞桧,至真武殿,赤蛇见于龛间。”,“诏曰:……奉元宫宜改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由此可知,老子故里有三宫一观(三宫:广灵宫、洞霄宫、太清宫。一观为先天观。)县城内奉元宫改名曰明道宫。
  二十三日“发卫真县,改真源县。次亳州,州城之西,设朝真回跸楼,帝驻辇观乐,赐物有差,即诣新立圣祖殿朝拜。”
  二十五日“诏亳州士庶,不得上太清宫老君殿,洞霄宫先天太后殿,广灵宫玉皇殿。周设栏楯,务在严肃,官吏非致祭亦如之。”由此亦知真源县在大中祥符七年改名曰卫真县。

        历史上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朝拜老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涵天盖地、震古灼今、包罗万有、博大精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老子的出生地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古代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乃成为历代圣贤、帝王、道家、学者、诗人,乃至一般平民百姓朝拜的圣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八位帝王来鹿邑县太清宫朝圣拜谒老子。
  (一)汉桓帝刘志。《后汉书》记载;桓帝“好音乐,善琴笙”,“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165)春正月,遣中长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同年十一月壬子又“遣中长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166)秋七月庚午,桓帝“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桓帝还命陈相边韶撰写了《老子铭》碑。这些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老子的道德学说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十分盛行,竟能引起皇帝的重视,一年内两次遗使之苦县祠老子,自己又亲自降临厉乡祠老子。二是作为朝谒的地点——苦县厉乡的老子庙早已存在。它不是延熹八年才建设的,左悺、管霸二次亲祠老子,说明被祠的老子庙已经存在。二差官有可能修葺或扩建,但绝不是新建。据史载,汉质帝时(146年)陈相孔畴(孔子的后代)在厉乡老子祠东侧建成一座孔庙,并于建和三年(149年)立碑记述其事。可见老子祠建设的时间要在孔庙之前。又杜光庭《道教灵验记》有《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云:“亳州真源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历殷周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常在。武德中枯桧再生,天宝年再置宫,其古迹自汉宣、汉桓重修葺,魏太武、隋文帝别授规模,边韶、薛道衡为碑以记其事。……”。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49年执政,对老子庙古迹只是重新修葺。这说明老子庙建立时间还要在公元前73年以前。三是明确记载了汉桓帝亲临鹿邑太清宫(苦县厉乡)拜谒老子,时间是延熹九年秋七月庚午,地点是苦县厉乡老子庙。汉桓帝朝谒时,用带有花纹的毛毡铺成祭坛,用淳金器物装饰复盖,摆设天子坐的座位,使用祭天的音乐。详细记载了朝拜的场面,非常壮观,仪式十分隆重。
  (二)魏文帝曹丕。曹丕,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生于谯。汉献帝于建安元年(196年)九月封曹丕之父曹操为武平侯,并食邑于此。苦县厉乡东四十里是谯郡(今亳州市),西六十里是武平,年轻的曹丕长于谯,食于武平,每次往返谯郡、武平两地之间,厉乡老子庙紧靠武平至谯郡之官道,是曹丕必经之路。《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七月曹丕在许都(今许昌市)登基称帝为魏文帝。荣归故里,招待父老乡亲。“甲午军次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黄初三年(222年)十月,从许都返谯,黄初六年(225年)四月,东征于吴,五月戊申幸谯……。也就是说,魏文帝多次从许都经过苦县厉乡往返故乡谯。特别是黄初三年十月,从许都返谯时,经过苦县厉乡老子庙,见“殊未整顿”,于是有《魏下豫州剌史修老子庙诏》,诏云:“告豫州剌史,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兴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颓,傥能压人,故令修整。昨过视之,殊未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这充分说明魏文帝此次不仅到了厉乡老子祠(庙),而且走进了老子庙,亲眼看见老子庙“殊未整顿”,才下诏豫州刺史修老子庙。因此说,魏文帝是不止一次到过鹿邑县太清宫的又一位皇帝。
  (三)唐高宗李治。唐朝的帝王都非常尊崇老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27)敕修太上老君庙。乾封元年(666)二月己未日,高宗李治偕武则天皇后及文武官员至厉乡老君庙朝谒老子,虔诚致敬李氏祖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号。改建老子庙为李氏祠堂,改谷阳县(原苦县)为真源县。唐高宗李治此次朝谒老子庙,是在泰山封禅之后,经过兖州曲阜朝谒至圣孔子庙,追赠孔子为少师,以少牢之礼祭祠的,然后经亳州,奔谷阳在乾封元年二月已未日至厉乡曲仁里,以敬祖之礼朝谒老子庙庭的。在《追尊玄元皇帝制》中载:“……回舆上京,驾驻濑(厉)乡,躬奠椒糈,仰瑞光而延贮,挹神泉而泳叹!如在之思既深,敬始之情弥切,宜昭元本之号,以章玄圣之功,可追上尊号:太上玄元皇帝。祠堂庙宇,并令修创。庙制令丞,以供荐飨。仍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宗姓特给复一年,冀崇追远之怀,用中尊祖之义,主者施行,乾封元年二月二十日。”
  (四)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665)冬十二月底,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泰山封禅。因为高宗此次泰山封禅,不仅率领了文武百官庞大的队伍,而且有皇后武则天,越国大妃伴驾。由皇后参与封禅的在封禅历史上是绝无先例的。也正因为有武则天皇后伴驾,才有机会来到鹿邑县太清宫朝圣。此次朝谒老子庙,武则天是以皇后的身份出现的。《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于太清宫北建有洞霄宫,载初元年(689)改真源县为仙源县,天授三年(690)登基称帝,史称则天女皇,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代女皇。
       (五)唐玄宗李隆基。《新唐书》记载:天宝八年(749)闰六月,丙寅日幸亳州(真源县)朝献太清宫,加封“大圣祖玄元皇帝”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信奉道教的皇帝,对道教的始祖不仅承认是唐王朝李氏宗族的始祖,而且把老子奉若神明。极力推崇《老子》一书,认为《老子》“可以理国,可以保身”,在六经之上,为六经之首。岂“六经之所拟”,“道德者百家之首”。诏令全国人们必读《老子》,并亲自为《老子》一书作注。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御注《道德经》。天宝十四年(755)十月,玄宗颁御注《老子义疏》于天下。《御注老子》全文刻碑立于鹿邑太清宫太极殿前左侧,碑名全称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现该碑仍在。一九九七年挖掘出土,该碑立于唐朝玄宗开元十三年,碑正反两面为正文,隶书字体。同时,玄宗不断给老子追加封号。天宝二年(743)正月,玄宗加封“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并将真源县老君庙易名为太清宫,从此,太清宫一名历代不衰,延用今天。天宝八年又加封“大圣祖玄元皇帝”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再追封“圣祖大道玄元皇帝”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把老子的尊号越封越高。并且诏令各地兴建老子庙。开元十九年(731)五月,诏令五岳各置老君庙一所,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玄宗再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天宝元年(742)九月,玄宗敕两京老子庙改升为太上玄元皇宫。天宝二年,又诏西京的玄元宫改称太清宫,东京的玄元宫改称为太微宫,诸州的玄元庙改为紫极宫。由此可见玄宗皇帝对老子极力尊崇。至此,天下有两个太清宫,一是西京有座太清宫,一是真源县有座太清宫(即鹿邑县太清宫)两宫同时并存,东西遥相呼应。
  (六)后梁太祖朱晃。朱晃,名温,又名全忠。开平年间(907)称帝,国号大梁,在位七年。唐僖宗李儇光启三年(887),朱全忠为检校太尉兼领淮南节度使。《旧五代史》记载:“九月亳州裨将谢殷,逐刺史宋衮,自据其郡,帝(指朱晃)亲领军屯于太清宫,遣霍存讨平之。”自古云:大军过后,必有毁坏。但朱晃屯兵太清宫时,对宫观建筑严加保护,无一毁坏,使太清宫景观保存得完整无缺,受到史学家的称赞。此次朱晃虽然不是专程到太清宫朝谒老子的,但他亲自领兵驻扎在太清宫是毫无疑问的,《唐书》、《旧五代史》均有记载。后梁国虽然存在十七年(907——923),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属于五代十国之一帝。所以也应当列为到过鹿邑县太清宫的古代帝王之一。
  (七)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是历史上历代帝王朝谒老子规格最高,仪式最隆重,记载最详细的一次。宋史记载: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已酉朝谒太清宫,天书升辂,雨雪倏霁,法驾继进,佳气弥生。是夜,月重轮,幸先天观广灵洞霄宫。曲赦亳州及车驾所经流以下罪。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减岁赋十之二。”《宋会要辑稿》对真宗朝谒太清宫记载更为详细。宋真宗为了朝谒太清宫,提前在大中祥符六年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八月初一“内出御扎曰,躬以眇躬,缵承大宝,荷降康于穹壤……朕以来年春,新诣亳州太清宫,行朝谒之礼。”八日“以参知政事丁谓为奉祠经度制置使判亳州,翰林学士陈彭年为副使,权三司使林特计粮草,命工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晁迥、陈彭年、王曾同祥定议注。”十九日“命赵安仁撰《太上老君上德皇帝宝册》……”九月初六确定驻跸之地。十六日确定行礼陪位人员及行礼先后顺序。二十四日确定《太上老君宝册》制作如泰山封禅相同。十月九日“以宰臣王旦为奉礼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为礼仪事使,陈尧叟为卤薄使,参知政事丁谓为桥道顿递使……”十七日“命直集贤院石中立,初暐、钱易,集贤校理晏殊修车驾所经过图经,以备顾问。”……可谓是准备工作周到详细。
       (八)宋徽宗赵佶。赵佶皇帝非常信奉道教,尊崇老子,给自己起了一连串的道号。如: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王宸坛、明皇天道君等雅号。宋史记载:“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申日,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帝(赵佶)为教祖道君太上皇帝,居于龙德宫,尊皇后为太上皇后。”,“靖康元年(1126)正月己巳诣亳州(卫真县)太清宫行恭谢礼。”宋徽宗赵佶以太上皇的身份亲自到太清宫朝拜老子。
  宋徽宗史称多才多艺,尤其艺画之精,久负盛名。而且著有《道德经解》八卷,《南华真经解》八卷、《冲虚至德真经解》十二卷、《经录科仪》二卷。可惜的是靖康二年为金人所掳,身置北国五国城,坐井观天。绍兴五年(1135)死于金国,春秋五十四岁。
     从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八位皇帝中有五位皇帝是专程来鹿邑县太清宫朝谒老子的:是汉桓帝刘志、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有一位皇帝是路途经过的:是魏文帝曹丕。有一位是伴君同行朝谒老子,后来登基称帝的女皇武则天武曌。还有一位皇帝是领兵平息叛乱,驻扎在太清宫的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晃。

   
      八卦台:八卦最著名的是阴阳鱼,又叫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为阴,白为阳,女为阴,男为阳,一切皆由阴阳二气而合成。太极图由一个圆圈和圆内相互环抱的黑、白鱼图形所组成,其中黑鱼带有白眼睛,白鱼带有黑眼睛。黑、白鱼形分别代表构成万物的阴、阳二气或二性,太极图形就是道士们根据老子的宇宙生成图式设计的。黑白鱼(阴、阳)构成了世界,构成了宇宙,即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阴阳双方的对立于统一。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阴阳学说浓缩到一个简单而又十分形象的几何图形中,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宇宙世界高度形象的概括。这座八封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纪念老子的一座有特点的建筑。同时又是演出道家仙乐的舞台。栏杆为三层,因为老子《道德经》第42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就集于相互对立、统一、依存、转化的太极图中。



       玄元殿:玄元殿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认老子为始祖,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玄,是深奥之意。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即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这里产生孕育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历史上就有,后来毁于兵火战乱,眼前这座恢弘的大殿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重新复建的。
      玄元殿匾额分别是原国家领导人李鹏题写的“老子故里”、乔石题写“道德真源”、姜春云题写“重道贵德" ,欧阳中石题写的“大象无形”、李铎题写的“道德真源”等。大门两侧楹联“修德悟道生一生二生万物,明志清心法天法地法自然”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书。外侧楹联“少私寡欲养浩然正气,见素抱朴修湛兮清风”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孙轶青所书。
 
       玄元殿内置老子铜像,也是根据原来升仙台大殿内老子铜像大小形状设计的,老子手拿如意钩,体现了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大智慧者的安详神态。
 

      玄元殿两侧为两个配殿......
      守素亭:老子在《道德经》第19条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取见素之意而取守素之名。守素亭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潘又泉所书。
      抱朴亭:亭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第19章。是由书法家康健所题。
      澄清亭:这个亭名不是出自《道德经》原文,而是根据《道德经》思想所起的,原亭为清朝时所建。

     享殿:是古时向老子行祭拜之礼的地方,此殿在唐、宋时就有,后来毁坏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享殿是2002年修复的。享殿二字是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墨宝中所集。殿门两侧楹联“四周古柏飞晴雨,百尺楼台锁瑞烟”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宝贵所书。外侧楹联:“鹤寿不知其纪,龙灵时化为云”为青海省书协主席王云所书。

 



      老君台:明道宫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是这片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修道成仙骑青牛飞升的,也有说老君台是老子晚年讲学传道的地方。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灾,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33层台阶。在古代,3为大,33为最大数。道教认为天有33层,最高层是33层,老君台正殿在33层之上,意味着老子达到了最高层,与道教”33阶上青天“之说吻合。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前有明道宫,太清坛,建于唐天宝二年,后毁于兵,元重建,清重修。马宫亭、澄清亭、文昌阁、迎禧殿等鳞次栉比,先后毁于兵燹。”也就是说老君台至少在唐天宝年间就有了,即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有专家说,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是建于两汉时期。
       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杨得志、张爱萍、朱镕基、温家宝都曾到老君台参观考察。

 
      老君台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台上建有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地面可以看出许多年代大修的痕迹......
 
 

       台上大殿: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元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解放后进行维修时,发现上面檩子上写有“明万历七年”字样,即1579年,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

       殿前壁嵌两碑刻、分别上为“道德真源”“犹龙遗迹”,系明代碑刻,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殿前壁两通石刻书法价值很高,可惜经年久磨损,碑刻字迹模糊不清。现上面字系今人刻上的。
 



      大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巨大的汉白玉老子雕像,象征着老子修“道”悟“德”达到了最高境界。故而,世人又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说。。殿前站立者分别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个不同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君台”上的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高大雄伟,巍巍壮观。登上高台台顶,人们就会心旷神怡,立即生发一种“抱朴宁静”、“清虚自然”、“道通为一”的感觉!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神秘、高耸、雄伟”的古台之上,却别具一格地在一个制作精巧的玻璃“展柜”里,展示着几发锈迹斑斑、经过处理的“日本制造”的迫击炮弹;台上古建筑物的墙壁上,也是弹痕累累。
       日军炮轰鹿邑老君台十三发迫击炮一枚没炸: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从安徽亳州向西开进,直逼鹿邑。当他们行至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头目”命令所部“停止前进”,并派兵前往侦探“军情”。
       当时,鹿邑县城内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耸立的老君台更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侦察的日军士兵返回报告后,进攻鹿邑的日军头目误以为老君台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人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还有两发炮弹,射穿大殿山墙,一发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发卡在梁架上。另外,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大殿东侧的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发射的这十三发迫击炮弹,竟然是炮炮打“瞎”,一发未响。

       可想而知,当时若有一发炮弹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老君台大殿后面的“老君炼丹房”尚在,而“炼丹房”中,则被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存满了原本准备做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药,如果有一发打响,即可引起“炼丹房”中的炸药爆炸,那样一来,不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君台”会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周围的古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个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军队的十三发迫击炮弹虽然在老君台一发未能打响。但在鹿邑县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们的这种炮弹却是威力极大,厉害得很。譬如: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门楼等较为高大的建筑物,日军都是一炮命中,将其打“飞”于护城河内,使之成为一片瓦砾。据知情人所述,当时日军见发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加之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护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
       及至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的“太上老君”,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继而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在大殿门前,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
       “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远近皆知。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广,也流传得很远,以致成为老君爷的“神灵不容冒犯”、老君爷“护佑鹿邑苍生”的有力“佐证”。

       据当地的知情人讲述:当年,日军打向老君台而未能爆炸的炮弹,有三颗分别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它们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来。如今,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印痕和依稀可见的弹洞痕迹。  


  

       台上有桧柏13侏,均为唐代树木,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铁柱:群众俗称赶山鞭。鹿邑县这样的铁柱有两根,另一根在太清宫。实际上,太清宫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并无上下之分,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
       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史。而守藏史的任务一是替周朝管理图书;二是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这样皇帝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宫有柱子,老君台有柱子,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柱子。以此作为纪念老子的特征、标志。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髻,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你若留心观察,会发现道士的发髻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铁柱是老子家乡老君爷的纪念物,也是普天下众纪念老子的纪念物,老君台上原来的铁柱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拉下炼铁,这根铁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铸的。

       老君台东面那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为办公区,西面那一片古色古香的房子为鹿邑县博物馆。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首先在“老君台”下东南方向的一个地方,立下了一通日式“和平碑”,碑文为中日文对照的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然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 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又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原来,这位须发皆白的日本老人,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日军炮手”——梅川太郎。
       但是,据梅川太郎所说,当时他奉“上峰”之命,总共向“老君台”发射了十三发炮弹。而在此之前,我方所掌握的却是“十二发”。是不是这位日本老人年纪大了,抑或年代久远,记忆有误呢?不是的。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地基时,又发现了一枚日制迫击炮弹,由于没有爆炸,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下,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日军炮手)所说的“十三发”之数。可见,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圣泉井:是春秋时期老子率众弟子所挖。当年,老子在这里一边聚坛讲学,一边修身炼丹。无论是吃用,还是炼丹,均用该井之水。后来老子“仙蜕升天”,这口老井非但不枯不干,反而日渐旺盛,聚而成泉。公园666年,唐高宗李治随赐名曰“圣泉井”。 
 

       老子与老君台: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皇祭殿(蜡像馆):逼真地复原了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率文武百官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的场景。



 



 

 
       明道宫对面的广场古色古香......
(文字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0.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