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子的脚步——河南鹿邑·太清宫
老子文化广场的对面就是鹿邑太清宫了。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旧名厉乡曲仁里,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当时汉桓帝刘志两次派中常侍管霸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始名老子庙。 《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
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特别是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以老子庙为家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始祖,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俗称后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其规模相当宏大。
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该碑至今犹存。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相距一里,中隔一河,曰清静河(也有说河名“金水”),河上有桥,桥曰会仙桥。前宫住道士,后宫住道姑。两宫相商事宜,则以云牌传示,不允私自来往,其规矩之严犹如皇宫。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
宋帝好道,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在这期间,太清宫盛极,来往不绝的不仅有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流连驻足。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此时的太清宫名声远扬。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
重修的“清静河”与“会仙桥”......
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金代太清宫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 元代中统年间,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碑刻今存。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
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这块石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公元1014年,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宋真宗重修后的太清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史书记载:“庙貌比唐时有加。”
这通石碑碑首的雕刻工艺十分精细,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此碑刻是皇家御制。在对老子故里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前,此碑位于农家院落里面,因为当时群众没有认识到此碑刻的珍贵,在人手所及的地方造成一些破坏,所以碑体下半部保存不太完好。
唐道德经注碑:“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为《唐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对老子《道德经》释文,立于唐朝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由于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大有唐全碑之风韵,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通碑是现存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太清宫历史上有许多碑刻,因为年代的久远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绝大部分碑刻都毁掉了,只有极少数的碑刻留存了下来。这块碑刻是留下来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极殿前墙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碑刻为金代,清代的,而这块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在我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此碑还是了解老子庙(太清宫)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对比前面的宋碑,可以看到唐宋两块石碑高度不一,宋碑略高于唐碑——因为这里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和开封城一样,这里累加了四个不同时代的太清宫。
太清宫神道:历朝代的神道基本都在这条中轴线上,沿着神道往前走就是老子的故宅了。
日月池:在神道两边大家可以看到有两个水池,取名日月池。这两个水池和环绕景区的赖乡沟水系相通。在老子的生平传说中,有两次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一次是老子降生时,漫天霞光,日月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一次是老子得到成仙时,日月同时出现。巧合的是,在今年9月24日香港飞雁洞为老子故里捐建太极殿奠基仪式上,又一次出现日月同辉、三云祥集奇观。
灵溪池:老子出生的时候,他家的宅中及院外有九口井。大凡圣人都有其不平凡的出身来历,传说老子出生时,这九口井中的水同时翻动,像是烧开的水咕咕嘟嘟地翻花。九井中的九龙同时喷水,汇成了灵溪池,刚出生的老子就在灵溪池中洗浴。九井和灵溪池是太清宫内的重要景观。到清朝光绪年间修《鹿邑县志》时,灵溪池已湮灭了,只是转述《顺治鹿邑县志》对灵溪池的记载,说它在太极殿前。清光绪年间所存的九井中的一井,在解放后的1958年,当时太清宫人民公社建办公用房时,用土填平了。灵溪池和九井中的八井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太清宫的两个重要景点,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关于灵溪池和九井的诗篇。并被列为鹿邑古八景中的重要一景。
望月井:这口井名叫望月井。看起来这口井和别的井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它的奇特之处就是每逢甲子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风清月圆之时,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君爷显灵。这口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人用古钱币投落井中,钱币在落水的瞬间,发出一种类似青蛙的鸣叫声,所以人们闲来无事,就投钱币听蛙鸣取乐。以至于后人在清淘此井时,挖出很多生锈了的古钱币。
丹桂古柏: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桧,日纽桧……老子所植。现在二株最靠近太极殿,应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是老子亲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这八棵桧树又生长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历朝历代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在游览太清宫后,留下的诗词赋章中,对这八棵桧树多有记述。唐玄宗时毫州太守以桧树的叶制成片到京城进贡。
丹桂古柏,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历来受到游客赞叹与神思,被称为太清宫重要景观之一。玄宗皇帝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并赏赐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众品尝。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也就这几棵桧树下过《玄元庙枯桧再生敕》。
这两株丹桂古柏又叫桧柏,当过亳州太守的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问,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
关于这两棵古柏,鹿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而且这两棵树旋的方向是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西面这株为阴,窈窕淑女,杨柳细腰,袅娜多姿,低着头正害羞呢!东面那株膀大腰圆的为阳,虎背雄腰,孔武有力。两株树是一对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相偕到老了。老子讲求阴阳,这院子中气场很重,连这两株古柏也受这种气场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东面古柏上一树枝枯了,就用铁锯锯掉做小板凳用,发现树的年轮极像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此人非常惊诧,觉得动了神物,赶紧到太极殿老君像前朝拜。这两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而在每株树上,甚至每一树枝上,他的思想体系都能得到印证。树枝上的年轮极像阴阳鱼,而阴阳鱼鱼头又像鸟头,鱼身又像鸟身,当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称这两棵古柏为“鸟柏”。这两株古柏同太清宫一样古老,是太清宫沧桑历史的见证。
但据专家考证,这两棵古柏应为唐柏,但这与老子手植柏并不矛盾,应该是老子手植柏枯死后发出的新枝。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纹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因此也叫阴阳柏。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也不妨理解为老子故里的草木万物皆有灵性吧!
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金“续修太清宫碑记”碑该碑立于金朝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中,是由前州学正胡筠撰文,陈知常书丹夏斌、王熙刻石。此碑位于老子庙(太清宫)太极殿前神道西侧,高2.2米,宽1米,厚0.27米,圆首,金续修太清宫记碑首身一石,下为龟蚨,首刻“续修太清宫记”六篆体字,碑文楷书28行,满行70字。全碑约1600余字,详细记载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以及金代续修太清宫的经过和整修后的规模布局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碑文的开头“亳之太清宫,即老子旧居也。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圣之地。殿之南有虚无堂,相传为老子讲经宴息之所。”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老子故居的规模、太清官名称的变迁,宫内的建筑、树木等,是研究太清宫沿革的最好教材之一。只可惜因露天存放了八百余年,风吹雨淋,一些字迹已需仔细辨认才能看清,碑身也已裂缝。所幸古鹿邑县志对碑文记载清楚。
清代重修太极殿记碑:石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距今已320多年的历史。碑高2米,宽0.78,厚0.22米,梯形碑首,同西侧碑一样,也是首身一石,下有碑座,为青石刻成。楷书碑文,满行55字。内容记载了善士周道圣等人不忍心看太清宫颓废,纠集乡人募化重修太极殿的那段历史,这块石碑字迹比较清晰,保存非常完好。碑文内容开头是:“鹿邑东赖乡仙境,名日太清宫,有太极殿,老子居焉。”说太极殿就是老子故居。这块碑的末尾说,虽经我等尽力修缮,同唐宋之盛隆相比仅存什一于千百也。可见到康熙年间,太清宫的建筑同唐宋时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
对照前面看到的唐碑、宋碑两块皇家御碑,可以感觉到,无论从石碑的形状大小、石料的选用、雕刻的精细程度上,这两块石碑和它们都是有区别的,皇家御碑的史料价值更是这两块石碑所不及。
元代太清宫执照碑(太极殿西侧墙上):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由于受邱处机的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尊崇,作为少数民族的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的发祥地太清宫进行保护。元朝皇帝颁发的太清宫执照碑
“太清宫执照碑”镶嵌在太极殿正墙西侧,此碑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庚申(1260)五月一日颁布的太清宫执照碑。该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满行13字。碑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颁给的;二是规定了太清宫所属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宽壹拾里,肆面计肆拾里”,按现今计算,每面宽10里,就是5公里,也就是说太极殿周围2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属太清宫宫观所有;三是规定了这25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田地、园果树木尽归太清宫宫观所有,诸人不得争执;四是说明南北宫(太清宫和洞霄宫)以会仙桥为界。在老子生地的历史上,有许多碑刻,这块碑虽然不大,但价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园木果树的不可侵犯性。在我国历史上,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老家、皇帝祖陵等,皇上才颁布这样的诏令,更何况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皇帝忽必烈颁布的,足见太清宫在即便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高的。
铁柱: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老子庙(太清宫),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宫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
在老子故里,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群众心目中,老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这根铁柱是民间传说中老子的赶山鞭。远古时期,这里不象现在一马平川,而是有一座遮天避日的大山,百姓称为隐阳山。因为隐阳山的存在,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缺少耕地不说,山上的豺狼虎豹还经常下山祸害百姓,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为了救百姓于苦难,老子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成一根赶山的铁鞭。坐在老君台上的老子,手举铁鞭,运足神力,一鞭下去,把大山赶到东洋大海里去了。由于赶山时有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太清宫,下半截留在了老君台,所以大家在老君台上可以看到一样的另一个赶山鞭。
从史实的角度来讲,这个是纪念老子“柱下史”官职的纪念物,为唐朝帝王建太清宫时所立。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老子辞官不做回到故里后,为了表达对周天子的感恩,就仿着朝中的铁柱样子做了一个发簪戴在头上。
鹿邑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有铁柱,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发簪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这根高八尺的铁柱,地上约4_3尺,但无论人们怎样晃动,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孔,孔内插有一根长长的横铁柱,难怪人们晃不动拔不出了。《光绪鹿邑县志》上记载这根铁柱是唐时旧物,如此算来有1300年的历史了。如此一根铁柱地上部分整日风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湿土,经1300年而不锈不蚀,除了感叹铁质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这是老君爷所专用之神物了。
太极殿:太极殿是老子庙(太清宫)古建筑群留下的最为重要的建筑,太极殿是老子诞生之处,也是天下道教之源。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的姓名字号及出生地有详细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曰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现存太极殿重建于民国二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是当地群众自发募集资金修建的。在它的周围,石围栏圈住的位置大体就是老子的旧时宅院了。(在对老子故里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用石围栏代替了原有的围墙,大家留心观察可以看到,石围栏上的图案沿袭了清末的风格,因为现存的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为了保持与大殿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才雕刻上这样的图案。)
现存太极殿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它的根基最早有汉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现在还可以看到部分檩条上写着“明万历七年”的字样。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每当这些大型古建筑被历史摧毁后,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神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柱杵的规格证明当年老子庙太清宫的盛大规模,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脚下的柱础,从它的形制和工艺看,正好引证了史书记载的“宫阙如帝者居”。
神像:太极殿内供奉的这尊老子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塑成,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北京白云观道长闵智亭亲自从北京赶来,为这座神像开光,而且还把白云观的镇观之宝、唐王赐给白云观的一件金丝道袍带到这里并亲手披在了这尊神像上。神像上面写有“道德天尊”四个字,道家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因为这里是太清宫,所以上面书有道德天尊。老子神像涂刷的金粉、下面的楠木香案都是海外道教信徒捐助的,价值十分昂贵。老子面前站立着的四个人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之所以几位帝王位列两旁,就是因为老子为唐王圣祖,在唐王家庙里,他们四位的身份是李氏后裔。由此看来,太清宫作为唐王家庙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孔子问礼图:东边墙上的这副画同样为一高龄道长所作,名字叫《孔子问礼图》。《吕氏春秋》、《礼记》、《史记》等多种古籍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究竟几次问礼于老子,说法不一。画面上是孔子第三次问礼于老子的场景。当时老子在家乡讲学,孔子在陈蔡被围后返回山东路过鹿邑,再度问礼。老子详尽地介绍了自己的辨证哲学观点及由此产生的对宇宙起源的基本看法,向孔子深入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尖锐地批评了奴隶制度。孔子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由衷地赞叹老子犹如龙一样,合起来为一体,散开来满天彩霞,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神秘莫测,从此给天下的李姓留下了“犹龙世家”的典故。
紫气东来:西边山墙上的这副画名字叫《紫气东来》,作者是太清宫道教协会的一位老道长。鹿邑尽管是老子故里,但是老子的代表著作《道德经》却不是在这里写成的。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此处所说的“关”是指函谷关,三千多年来,函谷关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民不聊生,老子辞官不做,驾牛西去。一个清晨,善观天象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决心辞官不做,追随老子研究学问。老子就在那里写成了五千言《道德经》。
道德经:太极殿中展示有《道德经》。唐朝帝王取得天下政权以后,到处寻找《道德经》真迹,后来尹喜的后代把世代珍藏的竹简原版《道德经》献给了朝廷。玄宗皇帝根据这个版本,写下了《唐道德经注》,刻碑留在了老子故里。在唐朝的太清宫宫殿里面,有一座藏经楼,里面珍藏着原版《道德经》。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火烧唐王家庙时,藏经楼连同真迹《道德经》均付之一炬了。但是由于这里从汉朝开始就是一个道教活动场所,这里的道士都把《道德经》的章节、词句烂熟于心了,他们根据回忆,又复制了一本《道德经》,这个版本就是苦城版《道德经》,如今流传的《道德经》版本非常多,只有这个版本才是原汁原味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杵树:出太极殿西北方向,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树,这棵树叫杵树。在古时候,鹿邑这个地方很少有竹子生长,老子回到故里研究学问的时候,要抄写资料,没有竹子也就没有竹简可用,于是他就种植下一棵杵树,因为杵书的皮和竹简一样可以用于抄写记录。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这棵杵树就留在了故里。到了北宋初年,这棵杵树已经枯死。和老子同乡同里的著名学者陈抟,在原杵树生长的地方补栽了一棵,生长得郁郁葱葱。日军侵华期间,杵树再次自然死亡。新中国建立后,当地群众重新补栽了这棵杵树,多年来一直枝繁叶茂。
2005年农历3月15日是老子母亲的寿辰。3月13日的早上,当地百姓发现从这棵杵树的树枝、树叶、树岔处徐徐冒出缕缕白色的烟气,到3月15日的时候,烟气最盛。百姓胜传是老君和圣母显灵,纷纷烧香跪拜。此后的两个月时间,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杵树上都会冒出白色的烟雾来。当然,这个现象和老君台上的弹洞一样,直到目前尚未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太清宫景区开发(太极殿后高台至后宫途中):对太清宫景点的开发,政府采取了三元化的投资模式:就是政府的启动资金、道教信徒和朝拜团体募捐的善款、以及商业性的运作投入资金。目前该景区计划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872亩。其中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占地375亩。包括山门、道路、广场、水系、桥涵、碑亭、太极殿、圣母殿和整个景区的绿化。该景区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弘扬载体、世界李氏华人朝祖的圣地、世界老学研究成果汇集中心。
说到香港飞雁洞佛道社,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2013年9月24日,香港飞雁洞佛道社道教信众在主持刘松飞的带领下,举行道场科仪和捐助太极殿工程奠基仪式。上午九点,突然出现天文奇观,东边是艳阳高照,西边月亮弯弯,形成了日月同辉的壮丽画卷。不久,三道白色云柱自太清宫后宫轻扬直上,朝着太极殿广场徐徐飘来,形成了祥云缭绕的壮丽景观,十分神奇。日月同辉,三云祥集,是巧合,还是定数,不得而知。
石棺:关于这口石棺,当地流传着一个戚美的传说。唐代帝王尊老子为圣祖后,在这里建筑了大面积的宫殿,这里既是帝王的家庙又是皇帝的行宫。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来这里祭祖,住到了太清宫里。宫里特意安排了一位道姑来侍奉皇上。道姑年方二八,英姿秀丽,太宗也风流倜傥,眉来眼去之间,他们暗生爱慕之情。眼看皇帝就要回长安,道姑暗自惆怅。这天晚上,道姑为太宗端洗脸水的时候,太宗很轻浮地把清水弹到道姑的脸上,道姑羞涩退去。当天晚上,道姑心想,皇帝要走了,一定会把我带走。第二天,太宗起驾回长安,并没带她,她非常失望,哭了三天三夜后悬梁自尽了。地方官把这个消息报给太宗后,太宗异常伤感,下旨厚葬道姑。后人也寄托了美好的祝福给他们,老子故里便流传开了一句话:“要想石棺开,还要玄宗来”,意思是期望玄宗和道姑鹊桥相会。1972年,当地的老百姓无意中发掘出了这口石棺,打开以后,里面空空如也,这样又印证了流传在老子故里的又一段传说:太宗和道姑日久生情后,太宗想把道姑带回宫去,但又害怕老家人的闲言碎语,于是道貌岸然的太宗便编造一个谎言,一边告诉别人道姑已经死去,把她厚葬了,一边偷偷地带她回长安去了。
导游带我们偏离了主道,往东侧行走。这里有新修建的老子故居。
朴(pò)树:荨麻目落叶乔木;朴树多生于平原耐荫处;散生于平原及低山区,村落附近习见。分布于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和以南诸省区以及台湾;越南,老挝也有。根皮入药,治腰痛、漆疮。根、皮、嫩叶入药有消肿止痛、解毒治热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烫伤。
老子故居,占地3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仿汉风格,分主仆院落、山体和水系,宅院溪水环绕与日月池、望月井水系相通,可谓灵池清澈,六气平和,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在此生活的场景和社会风貌。
宅院有东堂——老子讲学的地方,又是书房。公元前515年挂冠归里后,在此收徒讲学,相传老子在此向庚桑子传过道;
正堂——又称明堂,是待客用的。相传孔子第三次问礼于老子就是在这里。老子以贵宾之礼接待了孔子,并向他传授了治人事天之道和阴阳刚柔思想,使孔子深受启发;
望楼——老子故居内最高的建筑,是仆人站岗瞭望的地方;
寝房——卧室。从里面陈设的简陋卧具中,你似乎可以看到老子简朴的生活;
西堂——是留客之所,所以又叫宾客堂。相传老子的得意门生庚桑子曾留宿数月向老子求道;
东厢房——是家人居住的地方;
仓楼——是主要盛放一些黍和麦子的地方;
出得前院,就可以看到一座小小的山包,山腹中被挖开,叫作“犹龙洞”。
隐山——传说这土山就是隐山遗址的一部分,少年的老子曾在此嬉戏;
静思亭——传说老子小时候在这亭子下思考过“如何让穷人变富有”、“愚钝变聪明”等一系列问题。挂冠归里后,又在这亭下思考过关于自然人生等一些问题;
观星台——作为周朝史官,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司天,即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订历法,也就是明天道。挂冠归里后,老子始终不辍观天象。
站在这里可以远远地眺望到李氏大宗祠始祖殿。中华李氏大宗祠是由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和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发起修建的,位于老子故里景区的太清宫东侧,总体布局包括门前区、祖祠区、祖源区,供奉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始祖理利贞和李氏先祖老子,以及历代李氏名君、名相、名将、名人。
先天太后之赞碑:碑亭下面的这块石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碑刻,它就是“御书御制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
”碑
。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但是和前宫宋碑不同的是,这个石碑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状,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
该碑可以同前宫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媲美。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虽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这两块碑也有不同,那就是这两块碑的基础高度不一样,宋碑比唐碑要高。因为唐王朝时,太清宫这个地方地势还比较低,北面的黄河每次泛滥时都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到北宋时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说,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时的太清宫,再上面是宋时太清宫,再上面才是明清时的太清宫,和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开封城一样,今天太清宫的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太清宫。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宫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宫、洞霄宫地表以下发现了唐宋时期完整的太清宫基址。
在宋朝的地平面上,原有一块砖头上面刻了一个“道”字,此字向外突出,显然不是后人刻写上去的。是谁在模具上刻下了这个“道”字?或许是当年的工匠,这个普通的工匠在为老子的母亲树碑时留下了这个道字,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许他没有想到后人会记住自己,甚至不会想到我们今天还会注意这样一个字。
李母坟:三御碑的后面就是李母坟,李母去世后一直葬在这里。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不断,尤其到了农历初一、十五,外地烧香朝拜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史料记载,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槐里到鹿邑千里迢迢,作为孝子的老子,无法长眠在慈母的身边,怕是一件千古的憾事!
三圣母殿:和太极殿建筑年代一样,这座圣母殿也建于民国初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从那时起,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现在圣母殿里供奉着三位圣母:中间的是李母、西边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东边的是孔子的母亲。这三位伟大母亲的并列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娃娃殿:是洞霄宫的附属建筑,和三圣母殿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主祀的是主管生育的神灵。过去,方圆不育的夫妇,到娃娃殿烧香祷告,便可喜得麟儿,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
听导游说,后面是扩建的圣母殿,但不知是何缘故荒废至今......
隐山文化遗址:在太清宫西侧,古时候就是一个高台,当地群众称它为隐阳山。1997年,为寻找老子的有关遗址,了解太清宫历史的本来面目,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地、县文物部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所谓的隐阳山,原来是一座商周大墓。墓内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乐器,根据殉葬品上的铭文,得知墓主人名叫长子(ci)口,从墓葬建筑遗迹分析,墓主人应为古厉国国君。墓内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乐器,其中铜铙数量之多,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长子口墓出土青铜器种类之齐全,几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类。也是商周玉器最为丰富的一座高级贵族墓葬。骨排箫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骨质排箫的发现,将排箫生产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同时,也表明这种乐器的原始形态是骨质而非竹质,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因墓葬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是商周中央王朝与东夷、淮夷统治势力范围的交会地带,因此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
老子庙会:老子庙会起源于汉代。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 鹿邑老子庙会延熹八年,汉桓帝派大臣到老子出生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从而形成了以祭祀老子为中心的庙会活动。老子庙会兴盛于唐。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李唐王朝把老子李耳当做自家祖宗。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三年以“老子庙”为太庙,“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亲率百官到鹿邑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二年钦封“老子祠”为“太清宫”。后来,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自到鹿邑朝拜老子。此外,金、元、明、清历代王朝也都有帝王到鹿邑亲谒或派大臣拜谒老子。
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唐朝时达到鼎盛,后因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但民间自发的小规模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过,并延续至今。
老子早期生活和活动的区域基本是陈、楚文化区。这个地方的原生文化应该属东夷文化区,这个文化区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祭祀活动。“陈风好巫,楚人信鬼”,《诗经》中的《宛丘》就是表现陈地典型祭祀场面的诗歌,郑玄解释说:“大姬无子,好巫觋,祈祷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