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追寻老子的脚步——河南·鹿邑印象

$
0
0
追寻老子的脚步——河南·鹿邑印象

       去河南鹿邑,完全是一时兴起。亳州的道德中宫、江宁会馆等许多著名的景点都在十月一大修,闭门谢客,给我们腾出了一天的时间。特别是在涡阳游玩时,对老子的出生地产生了质疑,更是迫切地想到鹿邑来寻根探源......

       鹿邑是座古老的小城镇,现代化的气息不浓厚。这里的马路不宽,汽车走过,扬起的灰尘可以迷住你的眼睛,空气中也洋溢着刺鼻的味道,让人很是不舒服。不过住的鹿邑饭店倒是挺有特色的。这里没有家庭房,我们租到的房间是里外间,两张单人床,一张双人床,双卫生间,很有家的感觉,价格还不贵,只是早饭超级难吃。这简直是几天来最难吃的一顿饭了......
       鹿邑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境内置小诸侯国(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始称“厉(Lài)”,属豫州。此乃鹿邑县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距今已有4000余年。此设置一直延续至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名相和鸣鹿(今鹿邑县辛集镇),均属豫州陈国。公 元前 571年,周敬王42年7月(前478年),楚惠王灭陈,苦又属楚。秦时,苦县属豫州陈国。
  西汉,苦县属兖州淮阳国。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赖陵复苦县。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食邑于此,属豫州陈国。现鹿邑县境内还存有三国曹魏修建的武平城(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及观武台(今鹿邑县玄武镇)遗址。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为父阳和武平属陈留郡。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间改父阳为谷阳,属陈留郡。
       隋,谷阳属豫州谯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武平为鹿邑,并移治今试量镇属淮阳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军田黑社占据鹿邑,改鹿邑为涡州。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田黑社败,更涡州复名鹿邑。
  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和鹿邑同属淮南东路亳州辖。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取名鹿邑,治所设置在今县城,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从此,县名始一,境域至清末亦无大变化。
  明清时期,鹿邑均隶属河南归德。
       鹿邑名称的由来:
      
鹿邑古称“苦”(hu)、“真源”、“谷阳”、“仙源”、“卫真”等。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隋朝开皇18年,与之相邻的武平县内因“麋鹿甚多,常闻鹿鸣”而已经将县名改为鹿邑县。《许志》曰:“元初避水东迁,今地并卫真,仍曰鹿邑,而旧鹿邑废。”区划设置十分明了:卫真和鹿邑两县合并后,县名沿用“鹿邑”,治所迁至“卫真”。自元朝开始,县名沿用至今。

       说说老子故里之争吧:
      
老子故里究竟在哪里?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一,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涡阳说】
  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址,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宋、陈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西汉时,属沛。隋唐以来,为亳州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置涡阳县时,从亳州析地十三保为属地,太清宫随之划归涡阳。
  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建庙期间,桓帝曾先后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奉敕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整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古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奉教至笃,先后两次亲谒此宫,其中天宝八年(749年)还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莅临朝竭,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竭太清宫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店:老子的诞生地
  从涡阳县城向北驱车约4公里,经过一条新修的圣母路,很快就到达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太清宫)位于郑店村西侧,美丽的武家河东岸。从远处观看,偌大的天静宫掩映于绿树之中,殿阁林立,气势恢弘,显得十分静谧。
  长期以来,郑店村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但一直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这个现有1000多居民的小村中,并无郑姓人士。当地老人说,郑店村本名“正殿”,因时代久远谐音成现在的“郑店”。据当地专家考证,这里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郑店村也是一个佐证。 
  天静宫:老子故里所在地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初称老子庙。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隆重兴建。在唐宋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占地3000亩。此后,天静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虽元明清以来加以修葺,但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衰落。
  郑店村村民回忆说,小时候现遗迹处有老子庙,五间房屋,一个大院,村西面都是老庙,面积很大。文革时期,附近村庄建设房屋没有砖头,大家都扒老庙,把砖头往自己村里拉。由于是白捡,大多数庙宇被一扫而空。对于一些石像之类的“鬼神”,也全部砸毁,或者推到河里、沟里。有村民说,当时老子庙前有个石牛。传说石牛一夜能吃百亩麦子。村民把牛头砸掉后,又嫌不过瘾,用炮将牛身子炸了。炸碎的石头铺满了三间房屋。当扒最后三间庙宇(东岳庙,元代建筑)时,上级来了通知保护文物,于是仅剩下的三间庙保存了下来。
  九龙井:传说得到证实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根据村里老人回忆,很快找到8口井。当时,有些井仍在使用,有的埋没在墙下。最后一口井,询问多人,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才回忆出来,井在塘下面。天旱时,挖塘取水,井就沉在塘底了。1992年将塘内的水抽干,泥清理出来后,井就出来了。井边是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层。井底清理出数十片春秋时期的红陶片。考古人员确定,该井是春秋时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现代修理过,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史料记载,每井有一小亭,井口之上为石刻蟠龙井圈。九井之间,用曲桥相连,井浮水中。并另有一座小亭,亭内立一块大型石碑,记述老子降生之事和九龙井的来历。
  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如今,涡阳不仅勘查出流星园旧址,还出土了“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
  圣母墓:老子母亲的坟地
  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记者看到,该墓有两米高,墓边有几棵柏树。在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白莲子借着月光摘下,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的李子“咕噜”一声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白莲子怀胎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亲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老子出生后,见母亲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苔干做药引子为母和药治病,母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母亲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将那口大炼丹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为感谢母亲九九八十一难的孕育之恩,老子写《道德经》时就写了八十一章,以示纪念。
       尹喜墓:见证老子弟子的虔诚
  出天静宫向东行约两公里,有一处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为涡阳县所独有。当地人说,尹喜墓以前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宛如小丘。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墓为砖石结构,有大型汉代方砖铺地,并存有巨石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兽头铺首浮雕。由于早期多次被盗,墓志铭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村民介绍说,以前该墓面积很大,墓门上有小孔。从小孔内观看,内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阶,像一个四合院。如今,由于耕地原因,孤堆已经不见,现场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点。此地已经被用来种植庄稼,在地里还能寻到一些破碎的汉砖,上面有菱形花纹。

       皖北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辞海》涉及老子采取折中调和的两种说法并存的态度。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如果再追问“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在哪里?依据《水经注》“在今河南鹿邑”。这实际上是由于清代研究《水经注》的学者错认了老子故里。
  明清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兵火不断,加上洪水灾害,涡阳县老子故里的地理环境和古迹被破坏,导致历史地理学家无从寻找。相反,那些在河南鹿邑附近所存在的历史文物,例如宋真宗所立的《先天太后碑》以及“老君台”的存在,加上出于道教派系争夺势力的宣传,使人一时弄不清哪里是真正的老子故里。
  在乾隆39年的亳州知府郑交泰为编写《亳州志》,曾经两次亲临涡阳和鹿邑做对比考察老子庙,并写下《两过赵旗屯》诗记述此事。最后,郑交泰得出结论,老子故里“西太清宫当不敢为先也”。
  当代郦学泰斗、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教授,早在1998年,就带领国内一些《水经注》研究专家沿着涡河以及涡河的支流武家河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今本《水经注》关于涡河、谷水的记载,关于老子故里苦县的记载是错误的,必须改正。陈桥驿教授在《<水经注>记载的淮河》一文中写道,“我在涡阳、淮北、亳州、河南鹿邑等地作了几天考察,对这一带的涡水支流都作了察看。通过自然地理(河流流向、河床、河谷阶地等),和人文地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的老子故迹),得到了《水经注》谷水就是涡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的结论”。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说,不仅正面论据少,而且有永远不可逾越的“历史屏障”。在老子时代,鹿邑不属于楚国而属于陈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从《史记》开始,一致记载老子是楚国人。而老子时代涡阳是在楚国范围之中的;在地理方面,鹿邑总是把现在的鹿邑往西移20公里,把苦县安插在现在的太清宫镇。而这既不能解决古代“百里之城”的问题,也不解决“涡水处其阳”的问题。至于他们提出所谓的涡水改道问题,早被专家的地址勘察否定啦——鹿邑地区的涡河从来没有改过道。鹿邑的天静宫自始至终都处在涡水之阴。还有九龙井、流星园的问题、谷水注入涡水的问题,鹿邑更没有依据了。
       【鹿邑说】
       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始祖,也被孔子尊称为“师”,但其人如同其微言大义的《道德经》一样神秘,历史记载颇有语焉不详处。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被认为地点在今天的河南鹿邑。鹿邑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自司马迁著述《史记》以来,包括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和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的《辞海》,都注明了老子诞生地在河南鹿邑。并且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把老子尊奉为始祖,家庙就设置在鹿邑太清宫,唐宋几代都有帝王在鹿邑太清宫立有亲笔御书的巨碑,至少到1990年时,老子诞生在鹿邑,正史中没有任何争议。
  鹿邑:老子遗迹成4A景区
  出涡阳县城行驶60公里,经亳州市向西20余公里,就是河南省鹿邑县。该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包括县城的明道宫和县城东约5公里的太清宫两个景区。当地人说,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为老子诞生之地,县城东北角的明道宫为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地方。这两个景区从2004年开始建造,今年捆绑在一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
  该遗址现存有明、清或民国时期修建的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等。对于太清宫的历史,鹿邑的说法与涡阳的介绍大体相同。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他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
  北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对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赴太清宫,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至此,太清宫的建筑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宫前的《先天太后赞》碑,是真宗皇帝亲笔所书。此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为现今中国国内道教同类碑刻之最。
  太清宫于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宋、金、元时都重修。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太清宫之材,运亳州盖宫殿。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太清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圣等人募资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宫又毁于战乱,现仅存前宫太极殿、后宫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宫:传为老子传道之地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与太清宫东西相望。该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
  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代,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毁于兵火战乱中。
  老君台:传说中的老子升仙处
  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在老君台上还放置着4发炮弹。上面记载,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四),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这些炮弹是当年日军炮击老君台的哑弹。老君台下,有和平碑。该碑立于1997年9月19日,是1938年侵华日军炮兵梅川太郎等人所立,当年日军向老君台打13发炮弹均没有爆炸。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祝愿全人类和平,特立此碑。
 
  离奇的募捐,拉开两县老子故里纷争序幕
  鹿邑、涡阳两县关于老子故里的纷争,可以追溯到1990年。
  现任鹿邑老子学会会长、鹿邑县原政协主席陈万敏告诉记者的版本是,1990年6月,鹿邑太清宫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
  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马炳文,此后,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募捐,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
  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
  马炳文在收到100多万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
  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援引马炳文外孙马杰的话说,1987年冬,马炳文回到故乡涡阳,一是探亲,二是寻找老子故里,返回台湾前托付马杰继续寻找老子故里。是年冬,已是涡阳县政协委员的马杰根据民间传说,在距离县城不远的闸北镇郑店村,发现当地遗存史料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之处,并把一篇《考察随笔》邮寄给远在台湾的外公。
  文章说,“次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 
(文字部分整理于网络)
——2015.10.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