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国庆亳州游——涡阳·嵇康墓

$
0
0
2015国庆亳州游——涡阳·嵇康墓
       嵇康墓虽说隶属涡阳,但其实离涡阳县城的距离很远,而且已被盗掘得空无一物,因此没有涉足。但是,嵇康此人也是我很崇拜的一位先哲,在亳州复原的谯望楼中看到嵇康塑像时,就有了纪念他的冲动......
       认识嵇康,是因为课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后来得知他在死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这位与之绝交的山涛先生,而这位山涛先生竟然视其子为己子,精心抚养其长大,不禁为之咋舌。再后来,发现这位崇尚老庄学说的官二代竟然狂放不羁,直言不讳,视权贵为粪土,最后为之殒命,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嵇康先生保留至今的书信只有两封,分别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这两封信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的个性,也正是这两封信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

       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 , 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 , 琴声悠扬 , 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 , 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魏氏春秋》记载 : “康临刑自若 , 援琴而鼓” ; 《晋书》说他“顾视日影 , 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 , 《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 , 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 , 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 , 叹道 : “《广陵散》于今绝矣 ! ”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 , 并允诺不再他传 , 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嵇康活得坦荡 , 走得潇洒 , 他没有过多的牵挂 , 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 , 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 
       嵇康,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他的祖先本姓奚,原是会嵇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因避仇而迁徙至铚。铚地有座山叫嵇山,他们在山旁安了家,于是依山名而改姓嵇。嵇康的父亲嵇昭曾做过小官,社会地位不高,嵇康出生后不久(约7岁时)他就去世了。嵇康是在母亲和哥哥的抚养下成长的。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字公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出任徐州刺史和执掌皇族事务的长官宗正等职。
       嵇康从小博览群书,熟知先代典籍,擅长写文章,且言谈优雅,相貌堂堂,是公认的美男子。嵇康为人散淡,尤喜黄老,在当时士大夫中颇有威名。大约在正始五年,曹林将自己的女儿长乐亭主(曹操的曾孙女)许配给嵇康。嵇康和曹魏宗室结亲后,被朝廷拜为中散大夫,成了朝中的顾问议论官,俸禄六百石。按说,嵇康仕途还算顺利。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就在嵇康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曹魏政权却一步步地被司马氏控制和篡夺了。此时,嵇康出于对官场斗争的厌恶,举家搬到山阳,过起了避世隐居的生活。嵇康在山阳隐居期间,与他交游的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阮籍兄阮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他们志趣相投,相与友善,都爱谈玄论道、赋诗饮酒,人称“竹林七贤”。
       乱世避祸,这本是很多知识分子的立身之道,远离官场、澹泊名利,用出世的意向躲开入世的危险。但是,要真正做到不介入政治斗争却很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很多时候,就算你不招惹政治,政治也会招惹你。
       正元二年,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后,为了巩固权力加快篡夺的步伐,他一方面残酷地诛杀曹氏党人,一方面又安抚、笼络人心。在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强权政治的压迫下,不少知名人士都倒向司马氏,其中也包括嵇康的好朋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由于嵇康是竹林名士集团的首领,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因此司马氏便千方百计的拉拢他。为此,他们让山涛出面,以山涛即将转迁散骑侍郎而吏部郎出缺为由,推荐嵇康出任吏部郎。谁知,秉性刚直的嵇康非但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写了一首《与山巨源绝交书》。司马氏得知后脑羞大怒,终于起了杀嵇康之心。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吕安事件”。
       吕安和吕巽本来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后来吕巽投靠了司马昭。他见弟弟吕安的妻子长的漂亮动了邪念,遂将其强奸并想长期占有。吕安得知后大怒,他想到官府去告发哥哥。于是去找嵇康商量。嵇康听后气愤异常,但考虑到这件事如果闹到公堂,会对吕家的名声有损,因此他劝吕安先忍耐一下,他愿做调解人去找吕巽。吕巽因为做贼心虚,当下答应以后不再欺辱吕安的妻子,并保证自己绝不加害吕安。嵇康得到答复后回去好言安慰了吕安一番。由于家丑不可外扬,这件事到此就算结束了。
       可是谁知,没过多久,吕巽竟暗中向司马昭诬告吕安“不孝”,打母亲,要求治其罪。司马昭向来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反对“名教”的大罪状,于是逮捕了吕安,并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在得知这件事后,非常震惊也很内疚,他本来是出于好心调停,想不到吕巽如此卑鄙,致使吕安蒙冤受辱。于是他挺身而出证明吕安无罪,同时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斥吕巽失信忘义、残害手足。但是,嵇康万万没有料到竟会有人用这份绝交书来做他的文章。这个人叫钟会。
       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三国时魏国名臣,著名书法家,创制楷书)的次子,善于清谈,是当时有名的公子哥。他投靠司马氏集团后,深的司马氏兄弟信任。为了扩大和提高自己在魏晋名士中的地位和影响,钟会一直想讨好当时文坛领袖嵇康。钟会写了一本书《四本论》,想找嵇康写个序替自己吹捧一番。但又惧怕嵇康的为人,不敢贸然前往。思来想去终于想了个办法。钟会把写好的文章揣在怀里,悄悄来到嵇康住所门外,远远地把文章扔进去就急忙走开了。钟会原想着这样,嵇康会阅览自己的大作击节叹赏。可是一天天过去了。丝毫不见嵇康的动作。钟会终于失望。此后不久,钟会因平叛有功,而成了司马昭的心腹。他又一次拜访了嵇康。这次他不像上次一个人偷偷摸摸,而是带了一帮人,前呼后拥。钟会去的时候,嵇康正忙于打铁(嵇康有一特别嗜好,爱好打铁,一生如此),连眼皮都不翻一下,他压根就瞧不起钟会。钟会见嵇康不理他,知道自讨没趣,便带着人离开。这时,嵇康说:“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明白嵇康这是在讥讽他,但又没有办法,只好讪讪答道:“我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气烘烘的走了。钟会一次次地向嵇康示好,但一次次地失望。于是他在心里恨起嵇康。
       “吕安事件”终于给了他一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他岂能错过。于是,自诩算无所失的钟会向司马昭进言时说:“嵇康是卧龙,不杀他祸患无穷,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诽谤圣贤的名人,来正听社会,如果您心慈手软,只怕礼教都会颠覆。”卧龙,司马昭立即想到蜀国的诸葛亮;不为所用,必为所累。嵇康在魏国满腹牢骚,处处和司马氏政权唱反调,杀了“卧龙”可以儆百示众。钟会的话正中司马昭的下怀。于是他接受了建议,把嵇康下狱。嵇康上不作天子臣,下不事诸侯王,轻时傲世,不为所用,无益于今,有败风俗。今日不诛嵇康,何以清洁王道!
       嵇康入狱后,“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是豪杰,皆随康入狱”。不仅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不要杀掉嵇康,让他到太学当老师,而且还有许多豪杰甘愿陪嵇康一起坐牢。这无异于一次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能救出嵇康,反而坚定了司马昭诛杀嵇康的决心。就这样,嵇康终于在公元262年那个下午血染刑场。
       嵇康尽管是名誉天下、孤绝突兀、不同流俗,但终未能逃脱一死。
 
       嵇康生得很美。《晋书》很严肃 , 极少在人物的相貌上花费笔墨 , 对嵇康却破例作了详尽描述 : “身长七尺八寸 , 美词气 , 有风仪 , 而土木形骸 , 不自藻饰 , 人以为龙章凤姿 , 天质自然。”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 , 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 嵇康的朋友山涛这样形容嵇康 : “叔夜之为人也 ,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 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嵇康伟岸正直清峻卓立 , 冰清玉洁通体透明 , 超凡脱俗高远飘逸。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 , 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 挺如松 , 劲如竹 , 坚如石 , 傲如山 , 洁如玉 , 清如冰。 
       嵇康活得很美。《魏氏春秋》说嵇康“学不师授 , 博洽多闻” , 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 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 他崇尚自然 , 怡悦山林 , 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 , 他的诗气峻辞清 , 立意高远 ;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 , 深刻犀利。嵇康精通音律 , 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 , 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 , 鼓吹自然和谐 , 呼唤心灵回归 , 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嵇康“志趣非常” , 一身雅好 , 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晋书》说他“性绝巧而好锻” ; 又说“康居贫 , 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 , 以自赡给。”出于爱好也罢 , 为了生计也罢 , 嵇康打铁肯定是想展示点什么。展示他穷不失志不向政府伸手 , 还是展示他健康的体魄、绝巧的锻艺 ? 嵇康在锻铁的同时 , 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 ! 炉火通红 , 力智交辉 , 锤声铿锵 , 汗香四溢 , 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的时候 , 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 , 这个公子哥儿派头十足 , “乘肥衣轻 , 宾从如云”。 ( 《魏氏春秋》 ) 嵇康懒得理他 , 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 , 嵇康问话了 , 很幽默 : “何所闻而来 ? 何所见而去 ? ”钟会答得也很机巧 : “闻所闻而来 , 见所见而去。”《晋书》说“会以此憾之” , 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 , 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嵇康死得很美 , 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 嵇康因思想而死。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 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 它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统治者当作幌子的虚伪礼教。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 , 宁济四海蒸民”。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 , 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 , 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 , 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 , 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浪漫在于此 , 悲剧也在于此。
 
       嵇康墓:

       嵇康墓又称嵇中散墓,位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为涡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涣县有嵇山,在县西二十里。晋嵇康家于銍嵇山,因姓嵇氏。涡阳古属宿州,清嘉庆十年(1805年),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存空墓。

       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涣县(今临涣集)有嵇山,在县西二十里。晋嵇康家于銍(今临涣集,晋以前称銍)嵇山,因姓嵇氏。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墓,载在州乘。”这些记载与《晋书·嵇康传》一致。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极难发现。 
 
       附:嵇康的两封书信原文及译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当时,政治上正面临着王朝更迭的风暴。“七贤”的政治倾向亲魏,后来,司马氏日兴,魏氏日衰,胜负之势分明,他们便分化了。首先是山涛,即山巨源,投靠司马氏作了官,随之他又出面拉嵇康。嵇康是“七贤”的精神领袖,出身寒门,与魏宗室通婚,故对司马氏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表明自己的这一态度,也为了抒发对山巨源的鄙夷和对黑暗时局的不满,他写下了这篇有名的《绝交书》。
       【原文】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尝谓之知音。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
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飧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注1]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忄良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共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译文】
       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前年我从河东回来,显宗和阿都对我说,您曾经打算要我来接替您的职务,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实现,但由此知道您以往并不了解我。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以向您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我从前读书的时候,听说有一种既能兼济天下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总认为是不可能的,现在才真正相信了。性格决定有的人对某些事情不能忍受,真不必勉强。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对任何事情都能忍受的通达的人,他们外表上跟一般世俗的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仍能保持正道,能够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没有悔恨的心情,但这只是一种空话罢了。老子和庄周都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人,他们的职位都很低下;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安于贱职,我哪里敢轻视议论他们呢!又如孔子主张博爱无私,为了追求道义,即使去执鞭赶车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子文没有当卿相的愿望,而三次登上令尹的高位,这就是君子想救世济民的心意。这也是前人所说的在显达的时候能够兼善天下而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失意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而内心不觉得苦闷。从以上所讲的道理来看,尧、舜做皇帝,许由隐居山林,张良辅助汉王朝,接舆唱着歌劝孔子归隐,彼此的处世之道是一致的。看看上面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能够实现他们自己志向的了。所以君子表现的行为、所走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顺着各自的本性去做,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就有朝廷做官的人为了禄位,因此入而不出,隐居山林的人为了名声,因此往而不返的说法。季札推崇子臧的高尚情操,司马相如爱慕蔺相如的气节,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是没有办法可以勉强改变的。每当我读尚子平和台孝威传的时候,对他们十分赞叹和钦慕,经常想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再加上我年轻时就失去了父亲,身体也比较瘦弱,母亲和哥哥对我很娇宠,不去读那些修身致仕的经书。我的性情又比较懒惰散漫,筋骨迟钝,肌肉松弛,头发和脸经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别发闷发痒,我是不愿意洗的。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发胀得几乎要转动,才起身去便。又因为放纵过久,性情变得孤傲散漫,行为简慢,与礼法相违背,懒散与傲慢却相辅相成,而这些都受到朋辈的宽容,从不加以责备。又读了《庄子》和《老子》之后,我的行为更加放任。因此,追求仕进荣华的热情日益减弱,而放任率真的本性则日益加强。这像麋鹿一样,如果从小就捕捉来加以驯服养育,那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约束;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那就一定会疯狂地乱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索,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顾;虽然给它带上金的笼头,喂它最精美的饲料,但它还是强烈思念着生活惯了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百草。
       阮籍嘴里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想学习他但没有能够做到;他天性淳厚超过一般人,待人接物毫无伤害之心,只有饮酒过度是他的缺点。以致因此受到那些维护礼法的人们的攻击,像仇人一样的憎恨他,幸亏得到了大将军的保护。我没有阮籍那种天赋,却有傲慢懒散的缺点;又不懂得人情世故,不能随机应变;缺少万石君那样的谨慎,而有直言不知忌讳的毛病。倘若长久与人事接触,得罪人的事情就会每天发生,虽然想避掉灾祸,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还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都有一定的礼法,国家也有一定的法度,我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有七件事情我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有两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我喜欢睡懒觉,但做官以后,差役就要叫我起来,这是第一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喜欢抱着琴随意边走边吟,或者到郊外去射鸟钓鱼,做官以后,吏卒就要经常守在我身边,我就不能随意行动,这是第二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做官以后,就要端端正正地坐着办公,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我身上又多虱子,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级官长,这是第三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向来不善于写信,也不喜欢写信,但做官以后,要处理很多人间世俗的事情,公文信札堆满案桌,如果不去应酬,就触犯礼教失去礼仪,倘使勉强应酬,又不能持久,这是第四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出去吊丧,但世俗对这件事情却非常重视,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被不肯谅解我的人所怨恨,甚至还有人想借此对我进行中伤;虽然我自己也警惕到这一点而责备自己,但是本性还是不能改变,也想抑制住自己的本性而随顺世俗,但违背本性又是我所不愿意的,而且最后也无法做到像现在这样的既不遭到罪责也得不到称赞,这是第五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不喜欢俗人,但做官以后,就要跟他们在一起办事,或者宾客满坐,满耳嘈杂喧闹的声音,处在吵吵闹闹的污浊环境中,各种千奇百怪的花招伎俩,整天可以看到,这是第六件我不能忍受的事情。我生就不耐烦的性格,但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上,世俗的交往也要化费很多精力,这是第七件我所不能忍受的事情。还有我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如果做官以后不停止这种议论,这件事情总有一天会张扬出去,为众人所知,必为世俗礼教所不容,这是第一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我的性格倔强,憎恨坏人坏事,说话轻率放肆,直言不讳,碰到看不惯的事情脾气就要发作,这是第二件无论如何不可以这样做的事情。以我这种心胸狭隘的性格,再加上上面所说的九种毛病,即使没有外来的灾祸,自身也一定会产生病痛,哪里还能长久地活在人世间呢?又听道士说,服食术和黄精,可以使人长寿,心里非常相信;又喜欢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的鱼鸟,对这种生活心里感到很高兴;一旦做官以后,就失去了这种生活乐趣,怎么能够丢掉自己乐意做的事情而去做那种自己害怕做的事情呢?
       人与人之间相互成为好朋友,重要的是要了解彼此天生的本性,然后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上这些人才可以说始终如一,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都各有自己的专业,都能以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一点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理解,它应该是在您意料之中的。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来喂养鸳雏。我近来正在学习养生的方法,正疏远荣华,摒弃美味,心情安静恬淡,追求“无为”的最高境界。即使没有上面所说的“九患”,我尚且不屑一顾您所爱好的那些东西。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我已经考虑明确,如果无路可走也就算了。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欢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山野里的人以太阳晒背为最愉快的事,以芹菜为最美的食物,因此想把它献给君主,虽然出于一片至诚,但却太不切合实际了。希望您不要像他们那样。我的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写这封信既是为了向您把事情说清楚,并且也是向您告别。嵇康谨启。 
       与吕长悌绝交书》: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浮华的文笔。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沉重肮脏的现实。吕巽,字长悌。这个人说他是畜生,恐怕都是抬举了他,他是一位名士——吕安的同父异母哥哥。嵇康和吕安是很要好的朋友,文中的“阿都”,就是他对吕安的称呼。阿都的妻子徐氏,是个出名的美人。终于,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说起来俗得不能再俗,俗得像千百年后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的肥皂剧——吕巽趁弟弟不在家,灌醉了弟媳妇,迷奸了她。阿都回家后,妻子告诉他这件事,他气昏了,第一个冲动就是到官府去告这禽兽不如的兄长,同时也把这事告诉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嵇康。吕巽求嵇康为自己斡旋。嵇康安抚阿都,为他家的名誉考虑,觉得家丑最好不要外扬。由于嵇康的出面,阿都终于撤诉。谁知吕巽一转眼,倒是先去官府诬告弟弟一个“不孝”,把阿都送进了监狱。这时候,嵇康当然很愤怒了。这件“不孝”的冤案,他是惟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于是挺身而出,为阿都作证。这下他自己送到了枪口上。他曾经在给山涛的绝交书里说自己“薄汤武而非周孔”,以最不合作的态度,屡屡得罪推崇孔孟之道的当权者。于是钟会在背后怂恿吕巽,让他不但告阿都“不孝”,而且再告弟弟一个“谋反”,借此闹大事态,把为阿都作证的嵇康趁机牵连进来。结局是阿都因为不孝、涉嫌谋反的重罪,被流放。而嵇康呢,因为为不孝、涉嫌谋反的人作证,被判死刑。主犯尚且只是流放,证人却因此被判了个死刑。
       不过,这个审判结果其实也很在情理之中:晋朝皇室想除掉的人,是那个能让三千太学生为自己请愿的嵇康,并非年轻的阿都。嵇康提出“薄汤武而非周孔”,其实就是在制衡当时重礼法儒学的名教体制。他这么做,或许经过了深思熟虑,也或许,只是出于本能罢了。米兰昆德说过“知识分子的本能,往往是站到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去。” 很可惜,在他那个时候,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太少了,最优秀的也不过像阮籍那样胆小怕事。嵇康站到了对立面去,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原文】
       康白: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故数面相亲,足下笃意,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虽出处殊途,而欢爱不衰也。及中间少知阿都,志力开悟。每喜足下家复有此弟。而阿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亦自恃每谓足下不足迫之,故从吾言。间令足下因其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又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复兴意。足下阴自阻疑,密表击都,先首服诬都,此为都故,信吾,又无言。何意足下苞藏祸心邪?都之含忍足下,实由吾言。今都获罪,吾为负之。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白。
       【译文】
       与你相识后,见你还算诚实,就答应你做我的朋友,并因此认识了阿都(吕安小名),我为你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弟弟而由衷高兴。  
       去年阿都对我说,他对你很气愤,打算控告你,我劝阻了他,我这是为了你们吕家着想。后来你又以你们父子六人的名义起誓,答应我永远不再伤害阿都。我相信了你,再次劝慰阿都,阿都也就放弃了告你的想法。没想到你包藏祸心,暗递诉状于官府,诬告阿都。  
       阿都原谅了你,是听了我的话,现在阿都获罪,是我对不起他,而这又是因为你对不起我。  
       我没来得及救阿都,我无话可说,事已至此,我也没有心思再和你做朋友了,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白。  
(部分图片与文字整理于互联网)

——2015.11.8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