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国庆亳州游——蒙城印象

$
0
0
2015国庆亳州游——蒙城印象

       驱车来到庄子故里——蒙城。蒙城和涡阳同属于亳州的下属县城,但是发展的程度大不一样。从涡阳来到蒙城,来回经过这样的一座桥,车技不好的同志都很难过得去啊。这里的道路修整和城市的繁华程度均逊色于同级别的涡阳。不过,安徽的民居的确很有特色。

     蒙城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淮北平原中南部,面积2091平方公里,人口115万。“蒙”字的含义有三种说法:蒙是《易经》第四卦的卦名,意为蒙昧无知、童蒙幼稚,《蒙》卦推崇启蒙教育,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许慎《说文解字》说:蒙,王女也,从屮,省,冡声;境内有北冡山,因北冡竖写连成现在的蒙字。蒙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境西北为有虞氏,东南为涂山氏;商朝建嵇方国;春秋时分属焦国、胡国、徐国,战国时属楚;秦时分属四水郡之蕲县、城父县;西汉始设山桑县,属沛郡;三国及晋为山桑县、属谯郡、谯国;南北朝以来,先后设山桑县(属谯郡)涡阳县(南兖州马头郡治所),南谯郡;隋代设淝水县、山桑县,属谯郡;唐初为山桑县,属亳州,唐天宝元年(742)改称蒙城县,一直沿用至今。唐至元蒙城一直属亳州管辖;元以后至清雍正年间,蒙城属寿州管辖;清雍正13年(1735)至民国元(1912),蒙城属颍州管辖;后又先后由寿州、安徽省淮泗道、第六(泗县)行政督察区、第三(阜阳)行政督察区等管辖;1949年4月,蒙城解放,由阜阳行署(专区、地区、市)管辖;2000年,又划为亳州市管辖。
     蒙城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其他主要历史人物还有刘金定、高琼、高太后、何惟敬、马玉坤等。主要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有庄子词、万佛塔、文庙、九鼎灵山寺、双公庙、马玉坤故居、陆公府、板桥战斗纪念馆和雪枫公园等。

       中午到达蒙城,去参观万佛塔,结果被告知两点才开门,于是找了家饭店消磨时光。这里的饭店基本没有大厅,来吃饭的人们都在单间。大厅里只有我们三个人......



       亳州真是美食之都啊,不仅美味,价格也超级便宜。
       点了这样几道亳州美食:蒙城馓子、利辛撒汤、金针菇肉松、鸭肉卷。

       利辛撒汤:撒汤,原名“肉粥”, 也叫辣糊汤和 “煞汤”,一种传统名吃,是流传于皖北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古颍州的黄湖,即现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现为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姓的平常早餐。
       撒汤是以牛羊肉、鸡肉为原料,配以葱、姜、辣椒、胡椒、味精、食盐熬制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牛羊肉、鸡肉洗净,放入砂锅内,注入清水,放入各种佐料,大火煮至水开,将淀粉搅拌均匀,做成芡汁,一起兑入汤锅中,小火再将鸡汤炖开,将鸡蛋打散、倒入汤里拌成蛋花,至鸡蛋熟,盛出即可。喝汤之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香菜碎,醋,荆芥,麻油及黑胡椒粉。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了此汤大加赞赏,并欣然命笔提写“撒汤”二字。皇帝金口玉言,从此撒汤便成为风糜大江南北的一道名吃。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走河北,过山东,进入了安徽地界,这天中午时分,来到皖北的黄湖(今安徽省利辛),走得又饥又渴。抬头一看,前面有一家客店,遂走至店前。店主是位四十多岁的妇人,虽已半老,风韵犹存,女儿仅有十八九岁,长得月容花貌。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其中一位,气宇轩昂,相貌不俗,知道定有来历,便笑脸相迎,一面殷勤端茶倒水,一面热情询问客官有什么吩咐。乾隆皇帝正饥肠辘辘,忙对妇人说:“可有什么好吃的?”妇人说:“今天我们这儿北集,也没有什么菜,仅有烧饼肉汤而已。”你想乾隆皇帝,一国之君,那一顿不是山珍海味呀,但此刻他那顾得上许多,先填饱肚子再说,说对妇人说:“有什么吃什么,快快端上!”妇人说了句“好嘞”,就一溜烟跑进了屋里。
       立即,屋里飘散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接着,妇人把一竹筐又大又酥又香的烧饼摆到了桌上,随即,女儿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肉汤端到了面前。乾隆一行,顾不得斯文,拿起烧饼,立即狼吞虎咽起来。只见那烧饼外观上长且薄,颜色橙黄,表面粘满芝麻;一经入口,色香味美,外脆内酥,可口宜人。再喝那肉汤,更是鲜美绝伦,比那烧饼更别具一番风味。乾隆一连吃了两个大烧饼,喝了三碗肉汤,仍觉意犹未尽。连声赞曰:“好汤,好汤!”
       乾隆吃饱喝好,心想,我虽为一朝人王地主,吃遍了山珍海味,何尝吃过如此美味佳肴。不如记下这汤的名字,回去后让御赐膳房依法制作,就问妇人这汤的名字,妇人也不知道这汤的名字,于是母女小声嘀咕了一句“啥汤”。这啥汤本是利辛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撒汤”,就说“好一个撒汤!”乾隆本有个到处题词的雅好,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撒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母女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煞”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煞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煞汤店。
       从此,撒汤便成了流行皖北一带的传统小吃。

       蒙城馓子:在皖北吃馓子,数蒙城最为著名。蒙城馓子黄如金镯子,酥比麻花子,香如焦丸子。吃馓子,是一件雅事,远远要比啃排骨要雅得多。馓子拿起来,一根根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些许的黑芝麻,冷不丁地给你制造着惊喜。馓子,在味蕾上给你罩上了一顶美食的“伞”,让你私享着美食带给你的愉悦。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肉松金针菇......

       鸭肉卷......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2015.10.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