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庆亳州游——涡阳·天静宫
![]()
天静宫坐落在老子故里安徽涡阳涡北街道郑店村(正殿的谐音),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宋末元初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史料对此均有记载。天静宫是供奉老子的地方,故今人称其为“老子庙”。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养兵,未发迹时给老子许下愿,后成功登基称帝,依愿扩大重修了天静宫,辉煌后逐渐败落。现为国家4A级风景区。
![]()
这里距涡阳县城中心五公里。东南距武家河入涡处八华里,环境清幽。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籍不堪。现在的涡阳天静宫景区是1993年5月28号兴建的,是由台湾道教学院教授马炳文道长、香港道教学院院长、香港青松观观主候宝垣道长,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长谭兆三位大德善士筹资兴建的。这位马炳文道长可是引起涡阳和鹿邑老子故里之争的关键人物呀!
![]()
天静宫建于汉代,文献皆有确切记载。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太清宫。
宫高道贾善翔在宋哲宗朝(1086~1100)所撰的《犹龙传》。《犹龙传》言:“商第十八王阳甲十七年庚申之岁,至降凡有二十一事……第一“大道应化”,托孕人间,化日精,为五色之珠,此阳明德也……第二“驾九龙之车”,凝结变化,五色交辉,流入玄妙玉女口中,此明九龙阳清之华也。今有流星坛,在亳州之城父县天静宫也”。乾隆《亳州志》卷三所言天静宫“流星之说,自宋时已有之”,即指这一记载。由此可知,天静宫在宋哲宗时期就已经存在。
其后,南宋李焘(1115~1184)于宋孝宗时期(1163~1183)编著的私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再次提到天静宫。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四子李明)的后代,对李氏先祖李耳的身世传说非常感兴趣。他本着“宁失於繁,无失於略”的原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中记载:天禧元年(1017)二月,“亳州言修天静宫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静宫,言李母感星之所也,上将朝谒太清宫,丁谓绘图以闻,遣内侍诣宫设醮,遂诏重修”。这一段文字对天静宫在北宋时期的诏修作了详细记载,肯定了宋真宗初年宿州临涣县(战国时期的“铚”地)建有天静宫,肯定了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今鹿邑太清宫)的历史事实,肯定了天静宫在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前夕始得诏修。史料还记载,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一日确定“以来春亲谒亳州太清宫”,第二年正月十五正式启程朝拜太清宫。天静宫大约始建于什么时间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言:“初,宿州临涣县有天静宫”。宋真宗于公元998年~1023年在位,宋真宗“初”年最早不过公元998年,而大中祥符“初”年最早不过公元1008年。张起岩《亳州天静宫兴造碑》载元代天静宫建筑群中有太霄宫;明寿州方震孺所撰《天静宫重修碑》云“(天静)宫之南有圣母殿,旧题为紫霄宫”。查阅有关史料,太霄、紫霄之名,均来源于北宋道士林灵素在宋徽宗时期编造的“九霄”神话,九霄即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神霄最高,太霄最低。由于“九霄”神话深得宋徽宗的喜爱,其时“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见《宋史》)。因此,从名称上分析,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太霄宫、圣母殿最早建设年代也不会超过宋徽宗时期,最有可能是元代天静宫提点刘道广“师徒经营三纪”时建造的。1991年天静宫考古发掘天静宫。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天静宫遗址考古发掘小结》显示,天静宫考古发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老君殿”基址。该基址在发掘区的东南部,“亚”字型高台建筑,东西长30.3米,南北宽14.5米,台基高0.60米,南面正门凸出,经专家鉴定:该遗址为宋砖砌筑。
据明朝正野两史考证,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统江山,建大明改元洪武定都奉天(今南京),朱元璋生有26个皇子,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亡外,至其立国前共存二十四个儿子,因其马皇后所生太子朱标作事优柔软弱,翁贵妃所生的四皇子朱棣英勇神武,朱元璋有意立为皇储,遭马皇后反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身体虚弱多病,朝中大事全由马皇后处理,所以马皇后利用这个机会,以分封诸王屏藩皇室为借口,夜封十王,把朱元璋二十四个皇子中,其他贵妃所出的九个皇子一个皇孙分封成藩王,其中把朱元璋最为看好的、翁贵妃所生的英勇神武的四皇子朱棣,封成燕王,并与国舅马兰、京营殿帅驸马韩金虎串通一气,假传圣旨,令其领三千人马既时离开京城,扫荡北元残余。
马皇后令燕王朱棣扫北,表面上名正言顺,实则是想把四皇子燕王朱棣赶出南京,以清除太子朱标身边的对手,圣旨难违,燕王朱棣叩别皇宫,领着三千人马,离开京城,说是三千人马,其实是老的老、小的小,老的不能骑马、小的拿不动刀枪,面黄肌瘦,皆是病夫,甲仗不全,器械短缺,装备不整,毫无战力,怎么扫北,就是想至燕王朱棣于死地,这燕王朱棣领着三千老少不齐的人马,根本无法作战,离开京城后,便在涡阳屯田养兵。。燕王朱棣在涡阳屯田养兵近十年,招兵买马,粮草丰足,京城带出三千人马中的老兵死了,年龄小的也长大了,军威势力大增,挥兵北进时,燕王朱棣跪在老君像前许了个愿,说本王如果扫北成功,有朝一日能登上帝位,便给老君爷翻盖庙宇、重塑金身。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后,燕王朱棣在向北扫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发展壮大,雄居北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马皇后便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便对二十五位雄踞全国各地当藩王的皇叔厉行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又有图谋,未敢向他动手,决定先削去了周王、齐王的藩位,剪去燕王朱棣的手足,然后向燕王朱棣开刀,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至第二年(即建文元年)元月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削去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废为庶人。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因削藩刺到了自己的痛处,撕下了假面具,为了万世瞩目的帝位,也为了自保,揭竿而起,擒杀了北平路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丙,一场夺帝之战拉开了大幕。
燕王朱棣起兵为证明行动的正义,引用朱元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作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须加诛杀。自称举兵为“靖难”,所以后世史书称这场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为“靖难之役”。
经三年多“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从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下。降将打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燕王朱棣荣登皇位即永乐大帝,就这样一场为时四年的叔侄夺帝大战,以燕王(朱棣)的全胜而结束。
迎仙桥:意指仙人聚会的桥,桥的色彩为是白色,给人一种圣洁之感。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能写下今日都研究不透的厚重的《道德经》,以五千言定世界,难免会有人把他当神来看。
![]()
燕王朱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后,不忘在涡阳天静宫许下的愿,便派人将涡阳天静宫庙宇重新翻盖、重塑了老君爷金身。这段缘份使得涡阳天静宫名声鹤起,成为当时显耀一时的道教祖庭。
当时的明王朝历代皇帝均对永乐皇帝的发迹地——天静宫兴建有加,至明朝末叶天静宫仍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宫观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庙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而鹿邑的老子在当时并没有修建。
到了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籍不堪。解放前,军阀混战,国民党军涡北区分队尹松的部下,窜据残存殿宇,道教全真龙门派十九代道士郑元修、二十代道士马明德等拼死护庙,至1948年,仅剩天静宫东侧东岳天齐庙得以保存,解放后改作学校。此后天静宫兴建有加。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
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
![]()
天静宫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这里重新修建九口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
![]()
涡阳历代都有老子庙会是纪念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老子庙会起于唐代,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庚申敕老子诞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节,此后信众云集,庙会日久成形。老子庙会从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原生态,以其独有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庙会文化中具有独特性。
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宫内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天齐庙、九龙井、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
这座历史悠久而又风貌全新的道观坐落于涡阳县城北,三面环水,环境清幽。除了涡阳人耳熟能详的老子庙,天静宫还有另一个名称——中太清宫。
为什么同一座宫观会有3个看似毫无牵连的名称呢?这还得从天静宫悠久的历史说起。据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此立祠供奉。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隋开皇元年(581)都奉敕有所扩建。至唐朝,老子庙深受皇室推崇,钦赐“太清宫”庙额,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唐末战乱,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至天禧二年(1018)间奉敕重建,翰林学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元、明两代再次重建,并改名天静宫,宫观占地3000亩,建筑亦蔚为壮观。
清末以来,战乱频仍,水火不定,殿宇日趋颓废,一时有了“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说。新中国成立前,天静宫故址已然成了一片废墟;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专家学者从地理方位、文化遗存及典志等方面考查论证,确认天静宫旧址的规模。故而,海内外的高道大德广募善款,重修天静宫。
此番重修依其鼎盛时期——北宋时的规制复修。全宫分中路和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殿所在,前后有山门、会仙桥、老君殿、三清殿、灵官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钟鼓楼、“道之源”、“德之初”陈列室和乾坤道舍。其东有东岳庙、圣母殿、流星园及九龙井。西有讲经堂及藏经阁。2007年,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老君殿、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已巍然有当年之貌。
灵官殿:殿内居中供奉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左右分别供奉岳飞、赵公明、马胜、温琼四大元帅。王灵官姓王名善,玉帝封他为“豁落先天主将”,赐金印掌管天上人间监察之职。
![]()
王灵官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属于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与佛教的韦驮相似。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明史·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
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
又据《列仙全传》卷八说:王灵官是淮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
另外一种说法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书中称萨真人路过此处、见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处庙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一记载,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曰:“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可见王灵官还是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但根据《明史·礼志四》曰:“宋徽宗时,尝从萨守坚传符法”,又曰:“灵官受法萨守坚,萨复受法于林灵素,而林乃一诗弃道士耳。”由此表明,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相传为武财神。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君」,简称「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晋宝」、「招财使者邓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後来,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之能。
赵公明为道教中的神明,是虚构的人物。道教称其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所化生。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避世山中,虔诚修道。汉代张道陵张天师入鹤鸣山精修时,收之为徒,并使其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称"黑虎玄坛"。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他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是源于元明朝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绘
赵公明形象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
这正是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图像。书中又称其授正一元帅,手下有八元猛将,六毒大神,还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等。又称他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功莫大焉。据此,道教又将其与灵官马元帅、关羽、温琼合为四大天将。
关于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备受欢迎。至近代,又有人附会赵公明为回人,不食猪肉,"每祀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铸鼎余闻》卷四。本属虚构,他的回回族籍,更属无稽之谈。
民间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 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
珊瑚之类,以加强财源福辏之效果。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名将、抗金英雄,他组建的岳家军战斗力极强,在对金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不仅有很高的指挥作战能力,他本人的武艺也是十分高强,这是有正史作为依据的,《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关于岳飞使什么兵器,同样也是正史有所记载的,《宋史·岳飞传》记载“居数日,复遇敌,飞单骑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岳飞对敌时使用丈八铁枪,清代钱彩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说岳全传》便以此为依据加以演绎,说岳飞使的是沥泉山沥泉洞的一条怪蛇变化而成的丈八神枪,名为“沥泉神矛”。
在道教画像塑像中,岳飞所持的大斧并不是武器,而是一种象征,大斧也称为钺,在我国古代是军权的象征。青铜钺最早是古代兵器,穿透力很强,它出现于商朝或更早,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后来在实战中已渐渐失去了武器的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军权的象征,有浓厚的权力象征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殷墟出土的早期甲骨文字中以及后来的金文中,王字的写法都有斧钺之形。史载公元前11世纪某年初春,周武王率军渡黄河北上,在商都朝歌郊外牧野誓师,宣布了纣王罪状,这时武王左手就持着黄钺,右手拿着白色的战旗。商纣军队被击败后,商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就是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权的铜钺,斩下纣王的头,悬于白旗之上;又用铜钺斩下纣王宠爱的妲己的头,悬于较小的白旗之上。由此可见,钺一方面代表着王权,一方面又有执行刑罚的权柄。战国之前,钺一直代表军权,后来才用比较轻量化的兵符代替,再往后至少到汉代,钺都是军权和统帅权力的象征,一直到清代,大斧(钺)都作为军队中的仪仗礼器在使用,可见钺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用意义,它的形式代表了无上的威严和权力,我们都知道“斧声烛影”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最钟爱的物件就是他的那柄代表着威严、权力的玉斧。我们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某武将“假节钺”,比如《三国志·关羽传》就记载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并“假节钺”,“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钺”就是大斧,是军权的象征,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的“斧钺”。“斧钺”专属君王,偶尔会暂借给人臣,称为“假节钺”。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部将的权力。岳飞身前曾官拜太尉、枢密副使,身为统帅,当然拥有极高的军权,死后既被道教尊为护法元帅之一,仍然掌握兵权,所以塑造其手持斧钺的形象,正是象征着元帅的威严和权力。
温琼:在我国浙江沿海一带,温琼元帅是颇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与马、赵、关同为护法四元帅。温元帅形象较为特别,不象王元帅遍体赤色,赵元帅遍体黑色。据《三定太监西洋记》描绘说:“蓝靛包巾光满目,翡翠长袍花一簇。朱砂发梁遍通红,青面擦牙形太毒。祥云露露离天宫,狼狼牙妖精尽伏。”可见温元帅遍身青色。
明代学者来赚《温忠靖公庙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说温元帅是泰山神,为东岳大帝的部将。他姓温,名琼,浙东温州人,字永清。父亲温望,曾中科第,但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于汉顺帝汉安(142—144)元年(142)辛已五月初五午时生下温琼。生时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对家人(其母)记梦见神人送给玉环,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此后,温琼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岁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十九岁科举不中,二十六岁进士不第,遂抚几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然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捡起吞下后,瞬间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为佑岳神像,后来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其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不久,玉帝敕封他为“元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样可以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后来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用其符召之法,为人除决,十分灵应。宋代,温琼又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候、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在温琼传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又有了雷琼的故事。《北游记》第十九回,描绘的威灵瘟元帅,形象、法宝及武器均与温琼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这个瘟元帅姓雷名琼,成神前是个卖豆腐的平民。说是班付村众人作恶,玉帝大怒,派瘟神使者去灭班什村。使者将药交给土地爷,命他投入井中,瘟死村里人。全村只有雷琼是个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土地爷遂将内幕俱告雷琼。雷琼不愿独生。心想:以吾性命救众人之命,岂不更好。于是将土地爷手中之药抢而吞之,立刻四肢发热,瘟死在地。玉帝闻迅,大为感动,就封他为“威灵瘟元帅”——即遭瘟而死。并赐予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出入天门无拘无忌。后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将,凭借玉环和铁箭降妖伏魔。故而民间道士为斋主作法祈攘时,都要供奉其名号。
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浙江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
马胜: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系道教护法四圣之一。相传他姓马名灵耀,因生有三只眼,故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
据道书记载,华光大帝先投胎于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绍,马灵耀曾经三次“显圣”,降五百火鸦,杀东海龙王,为救母亲大闹地狱,后来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将才,封他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中描述马灵宫善于要火。身上藏有金砖火丹,随时用火降伏魔怪,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他视作“火神”,常在八、九月间举行“华光酷”,祈求免除火灾,长年康顺。专门奉把华光大帝的庙大多称华光庙,但也有马王爷的神像塑在城隍庙中加以祭扫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描绘马元帅的形象是白白的,白如雪:一称元帅二华光、眉生三眼照天堂。头戴
攒顶帽,五金砖在神儿藏。相传华光大帝的神诞是农历九月十八日。
大约在明朝前期,华光大帝马灵官又化为王灵官。关于王灵宫的行略,《新搜神记》、《通俗编》》都有记载,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时人,原为术上,后曾从蜀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死后由玉皇大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明永乐(1403-1424)中封为“隆恩真君”,并敕建“天将庙”。宣德(1426—1435)中改为“火德观”。道观中多塑王灵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作为镇守山门之神。
![]()
老君殿始建于东汉,唐宋时鼎盛,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环境清幽。风光秀丽。元朝更名为天静宫,殿宇蔚为壮观,老君殿、三清殿居中,东有天齐庙、问礼堂,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前有圣母殿、流星园,另有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等建筑百余间。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天静宫前有九龙井,东有柏林,中有老子生母冢。再东一公里处有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天静宫东北10余公里处有天心宫,俗称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明清时期,天静宫尚称殿宇宏深,规模整丽。清末战乱频仍,天静宫屡经兵燹毁坏.加上洪水肆虐,殿宇日趋颓废,后人留下"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
![]()
1991年、199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老君殿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8层。第1层为表土层。第2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3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第4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5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且土层较厚。第6、7、8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亳瓷片、宋代钱币、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出土有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
老君殿遗址还发掘出土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钉纹、几何形纹、绳纹砖、板瓦、莲花瓦当以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汉至六朝时期老君殿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
灵官殿通往老君殿的两侧长廊中的侧殿中供奉着许多道教名人......
吕祖殿:吕祖殿主供吕洞宾。吕洞宾
(798--?)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
“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
慈航殿:供奉慈航真人,送子娘娘、天妃娘娘。慈航真人,道教称其为慈航道人,圆通救苦天尊,俗称观音大士。佛教称为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又称“子孙娘娘”。天妃是海上救难行善的海神,而且还可授人儿孙。
财神殿:财神殿供奉武财神关公、赵公明,文财神文昌帝君。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道教中关羽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武财神。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武财神。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老祖殿:老祖殿供奉陈抟老祖。陈抟(tuán)(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供奉陈抟老祖。
元辰殿:中间供奉的是斗姆元君,简称“斗姆”,又作“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道教神名。“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道教的朝斗法科均以斗姥为主神,民间尊称“斗母”,斗姥的神号全称是“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无尊”。道观中供奉的斗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并称斗姆元君的圣诞是农历的九月初九。《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真经》记述,斗姆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爱妃,号“紫光夫人”,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周围是六十元辰像,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
![]()
第二进正殿就是老君殿了......
老君殿:现老君殿,坐北朝南,9开间,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因老子为孔子之师,略高于孔庙,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
![]()
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修建过,规模渐大,唐李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却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两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动,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相差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以新建,并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奉敕撰文产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装修。近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历代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庭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皇帝”。唐玄宗奉教至笃,天宝八年(749)亲谒此宫,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大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宫莅临朝谒,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谒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殿内屹立奉太上老君、文始真人尹喜、东华帝君王玄甫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殿内还藏有赵孟俯书迹《道德经》石刻。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前在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流星院址,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教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自汉朝起,人们把老子的思想发展为道教,老子本人也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中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南绕涡水,三面碧波,北枕龙山,环境清静风光宜人。公元前571年,老子即降生在太清宫流星园址。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为老子庙,盖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庭,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后在曹魏黄初三年,隋开皇元年奉旨修复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宫为祖庙,大兴土木兴建,后毁于兵火。唐、宋时,殿宇林立,不逊帝王之都。帝王对老子尊崇至极,不仅屡赐宫名,先为太清,后为天静,而且亲往朝谒。
据史书记载,老君殿规模宏大,建筑辉煌,环境清幽,风光秀丽。元朝更名为天静宫,占地3000亩,食客数千人。天静宫前九龙井,今尚存。天静宫东北10余公里有天心宫,俗称东太清宫,旧有老子骑青牛像。天静宫周围有老子出生地古流星园和九龙井遗址,有被称为圣母亲尹氏的墓冢,殿东一公里处还有恳请老子著书立说的函谷关关令尹喜之墓,俗称尹子孤堆。
![]()
![]()
![]()
![]()
宋代老君殿建筑遗址,殿基呈亚字形,坐北朝南,属高台建筑。台基外包砖基,内填黄土,整组建筑布局严谨,修建工整,保存较好。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处唐代建筑基址,其下层南北两侧各有一段汉代墙基。
三清殿:主要供奉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中间为玉清元始天尊,东侧的为上清灵宝天尊,西侧的为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道教用语。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秘道,开劫度人。
![]()
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
三清殿两侧侧殿为天师殿和重阳殿......
天师殿:天师殿是供奉道教的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两侧分列道教正一派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真君、四十三代张宇初真君。张陵,道教称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道陵自幼聪慧,汉明帝继位后,秉承皇帝遗旨,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信徒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天魔王”、“五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重阳殿:重阳殿中间供奉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祖师,两侧分列其弟子马丹阳真人、丘处机真人。
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揉合儒家和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声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
马丹阳(1123一1183)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初名从义,字宣甫,更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平)。擅针灸疗法。金贞元年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同拜王重阳为师,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菜阳游仙宫羽化。后开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世称丹阳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中国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病逝于天长观,终年80岁。元世祖时,追封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
![]()
考古人员在流星园旧址,共发现9眼古井,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其他8眼井,曾经汉代、宋代重新修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走到......
在天静宫里,有两处景点颇有意义,一是德之初展厅,主要展示一九九0年在天静宫遗址考古挖掘出土的供器及道士生活用具,展板上图文并茂的讲述老子的一些故事。二是道之源厅,主要是介绍道祖老子简介,老子降诞生地的相关佐证,以及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我们到来的时候,这两座侧殿均挂着厚重的大锁......
![]()
天静宫的大门叫做山门。偌大的广场上没停几辆车,竟然还有一辆是鲁B,好亲切呀......
老子故里之争 鹿邑还是涡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记·卷063·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载就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老子故里传说:老子故里究竟在哪里?对这一问题,以往无人作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此一问题,也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一,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1990年,安徽省涡阳县确认老子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址,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宋、陈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西汉时,属沛。隋唐以来,为亳州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置涡阳县时,从亳州析地十三保为属地,太清宫随之划归涡阳。
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建庙期间,桓帝曾先后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奉敕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整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古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奉教至笃,先后两次亲谒此宫,其中天宝八年(749年)还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莅临朝竭,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竭太清宫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安徽涡阳说:
郑店:老子的诞生地
从涡阳县城向北驱车约4公里,经过一条新修的圣母路,很快就到达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太清宫)位于郑店村西侧,美丽的武家河东岸。长期以来,郑店村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但一直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这个
![]()
现有1000多居民的小村中,并无郑姓人士。当地老人说,郑店村本名“正殿”,因时代久远谐音成现在的“郑店”。据当地专家考证,这里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郑店村也是一个佐证。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初称老子庙。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隆重兴建。在唐宋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占地3000亩。此后,天静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虽元明清以来加以修葺,但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衰落。
九龙井:传说得到证实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井边是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层。井底清理出数十片春秋时期的红陶片。考古人员确定,该井是春秋时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现代修理过,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如今,涡阳不仅勘查出流星园旧址,还出土了“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
圣母墓:老子母亲的坟地
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还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
在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
白莲子借着月光摘下,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的李子“咕噜”一声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白莲子怀胎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亲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苔干做药引子为母和药治病,母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母亲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将那口大炼丹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为感谢母亲九九八十一难的孕育之恩,老子写《道德经》时就写了八十一章,以示纪念。
尹喜墓:见证老子弟子的虔诚
出天静宫向东行约两公里,有一处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为涡阳县所独有。当地人说,尹喜墓以前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宛如小丘。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1992年,涡阳县文管所对墓进行了清理。墓为砖石结构,有大型汉代方砖铺地,并存有巨石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兽头铺首浮雕。由于早期多次被盗,墓志铭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绍说,以前该墓面积很大,墓门上有小孔。从小孔内观看,内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阶,像一个四合院。如今,由于耕地原因,孤堆已经不见,现场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点。此地已经被用来种植庄稼,在地里还能寻到一些破碎的汉砖,上面有菱形花纹。
河南鹿邑说:
鹿邑:老子遗迹成4A景区
出涡阳县城行驶60公里,经亳州市向西20余公里,就是河南省鹿邑县。该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包括县城的明道宫和县城东约5公里的太清宫两个景区。当地人说,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为老子诞生之地,县城东北角的明道宫为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地方。
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
对于太清宫的历史,鹿邑的说法与涡阳的介绍大体相同。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他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
北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对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赴太清宫,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至此,太清宫的建筑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宫前的《先天太后赞》碑,是真宗皇帝亲笔所书。此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为现今中国国内道教同类碑刻之最。
太清宫于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宋、金、元时都重修。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太清宫之材,运亳州盖宫殿。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太清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圣等人募资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宫又毁于战乱,现仅存前宫太极殿、后宫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宫:传为老子传道之地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与太清宫东西相望。该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
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代,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毁于兵火战乱中。
老君台:传说中的老子升仙处
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马炳文的道人点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烽火,一场持续近20年的纷争由此拉开序幕,最初卷入漩涡的学者已从壮年变成了垂暮老者,有的甚至带着遗憾去世。
离奇的募捐,拉开两县老子故里纷争序幕
鹿邑、涡阳两县关于老子故里的纷争,可以追溯到1990年。
1990年6月,鹿邑太清宫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
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马炳文,此后,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募捐,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
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
马炳文在收到100多万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
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援引马炳文外孙马杰的话说,1987年冬,马炳文回到故乡涡阳,一是探亲,二是寻找老子故里,返回台湾前托付马杰继续寻找老子故里。是年冬,已是涡阳县政协委员的马杰根据民间传说,在距离县城不远的闸北镇郑店村,发现当地遗存史料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之处,并把一篇《考察随笔》邮寄给远在台湾的外公。
文章说,“次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
老子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可能无法想象,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不争”又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燃起一场关于老子故里归属的论争,并不断升级。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