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5国庆亳州游——涡阳印象

$
0
0

2015国庆亳州游——涡阳印象


       涡阳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这里的徽州韵味十足,甚至比它的上级城市亳州还要有味道,也还要繁华。这样的水乡小景并不比人头攒动的宏村逊色......

       涡阳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涡阳县建于1864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以雉河集为中心,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浩大,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省。
       雉河集界于皖豫之间,距离四周州县皆百里以外,捻军失败后,清政府为防止再次爆发农民起义,于同治三年(1864),从亳州东部、阜阳北部、蒙城西部划、宿州南部各划出一部分,以雉河集为治所,成立涡阳县。
       涡阳建县虽晚,但其和亳州、蒙城一样,历史却非常悠久,秦代属城父县、铚县;汉代属沛郡城父、山桑、铚等县;魏晋属谯郡;南北朝至宋,涡阳大部分地区属亳州;元至清涡阳分属亳、寿、颍、宿等州;民国后属颍州、阜阳专署(行署、地区、市)。2000年,涡阳再次划归亳州市管辖。

       涡阳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张乐行的故里,也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四师的大本营。主要旅游景点和文物古迹有道教祖庭天静宫、张乐行故居、东岳庙、东太清宫、马公府、范蠡西施墓、嵇康墓、袁大化故居、道源国家湿地公园、店集镇“柘王宫”遗址、尹喜墓、陈抟卧迹等文物古迹。
       涡阳有“梁宋陈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为商贾往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还是捻军起义发源地,有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和美丽赋予传奇的涡河......
 


 


 

 


 
       小街上到处都是这样古老的店铺。涡阳干扣面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地区的一种独具风味的汉族传统面食,以煮熟的黄豆芽作铺垫,配以蒜汁、葱花、味精、胡椒、食醋、香油、酱油等为底料,煮熟的面条如雀巢一样覆盖其上,再以油榨辣椒作上料,充分搅拌以后即可。干扣面已成为涡阳街面上的一道迷人的风景。











       在去天静宫的路上,路过了道源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工程都是进行到一半的状态......

 

       涡阳也有自己现代化的一面。我们住在汉庭酒店,这一带高楼林立,大型商场比比皆是,一派现代化城市的风貌。感觉比亳州市区还要繁华许多,一点儿也不像小城镇......


 

       在汉庭吃早餐,可以自己煎蛋哦......

 

       盘子里绿绿的东西是涡阳本地有名的特产——涡阳苔干。
       涡阳苔干:产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是一种由莴苣状的植物加工成的半干品条状蔬菜,在产地已有几百年的加工种植历史。在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涡阳苔干均被地方官员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涡阳苔干含有17种氨基酸以及糖、粗蛋白、钙、磷、钾、钠、铁等营养元素,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清热、明目、解毒、利五脏、通经脉等功效。
       酒店里出售的涡阳特产......

       中午到达涡阳,去参观万佛塔,结果被告知两点才开门,于是找了家饭店消磨时光。这里的饭店基本没有大厅,来吃饭的人们都在单间。大厅里只有我们三个人......



       亳州真是美食之都啊,不仅美味,价格也超级便宜。
       点了这样几道亳州美食:蒙城馓子、利辛撒汤、金针菇肉松、鸭肉卷。

       利辛撒汤:撒汤,原名“肉粥”, 也叫辣糊汤和 “煞汤”,一种传统名吃,是流传于皖北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古颍州的黄湖,即现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现为鲁、豫、苏、皖四省交界姓的平常早餐。
       撒汤是以牛羊肉、鸡肉为原料,配以葱、姜、辣椒、胡椒、味精、食盐熬制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牛羊肉、鸡肉洗净,放入砂锅内,注入清水,放入各种佐料,大火煮至水开,将淀粉搅拌均匀,做成芡汁,一起兑入汤锅中,小火再将鸡汤炖开,将鸡蛋打散、倒入汤里拌成蛋花,至鸡蛋熟,盛出即可。喝汤之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香菜碎,醋,荆芥,麻油及黑胡椒粉。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了此汤大加赞赏,并欣然命笔提写“撒汤”二字。皇帝金口玉言,从此撒汤便成为风糜大江南北的一道名吃。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走河北,过山东,进入了安徽地界,这天中午时分,来到皖北的黄湖(今安徽省利辛),走得又饥又渴。抬头一看,前面有一家客店,遂走至店前。店主是位四十多岁的妇人,虽已半老,风韵犹存,女儿仅有十八九岁,长得月容花貌。老妈妈见来了几位贵客,虽然风尘满面,穿戴却十分整齐,其中一位,气宇轩昂,相貌不俗,知道定有来历,便笑脸相迎,一面殷勤端茶倒水,一面热情询问客官有什么吩咐。乾隆皇帝正饥肠辘辘,忙对妇人说:“可有什么好吃的?”妇人说:“今天我们这儿北集,也没有什么菜,仅有烧饼肉汤而已。”你想乾隆皇帝,一国之君,那一顿不是山珍海味呀,但此刻他那顾得上许多,先填饱肚子再说,说对妇人说:“有什么吃什么,快快端上!”妇人说了句“好嘞”,就一溜烟跑进了屋里。
       立即,屋里飘散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接着,妇人把一竹筐又大又酥又香的烧饼摆到了桌上,随即,女儿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肉汤端到了面前。乾隆一行,顾不得斯文,拿起烧饼,立即狼吞虎咽起来。只见那烧饼外观上长且薄,颜色橙黄,表面粘满芝麻;一经入口,色香味美,外脆内酥,可口宜人。再喝那肉汤,更是鲜美绝伦,比那烧饼更别具一番风味。乾隆一连吃了两个大烧饼,喝了三碗肉汤,仍觉意犹未尽。连声赞曰:“好汤,好汤!”
       乾隆吃饱喝好,心想,我虽为一朝人王地主,吃遍了山珍海味,何尝吃过如此美味佳肴。不如记下这汤的名字,回去后让御赐膳房依法制作,就问妇人这汤的名字,妇人也不知道这汤的名字,于是母女小声嘀咕了一句“啥汤”。这啥汤本是利辛土语“什么汤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误以为这汤就叫“撒汤”,就说“好一个撒汤!”乾隆本有个到处题词的雅好,于是命侍从取出文房四宝,提笔写“撒汤”二字,下边题了“乾隆御书”留给了店家。
       店家母女不识字,把乾隆题字拿给当地一位有学问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惊,说是当今乾隆皇帝的亲笔题字。事后店家请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块招牌,将乾隆题字刻在上面。过往行人见此招牌,都来品尝乾隆皇帝品尝过的“煞”汤。从此,小店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家见此,也模仿乾隆御书“煞汤”字样做出金字招牌,开起了煞汤店。
       从此,撒汤便成了流行皖北一带的传统小吃。

       蒙城馓子:在皖北吃馓子,数蒙城最为著名。蒙城馓子黄如金镯子,酥比麻花子,香如焦丸子。吃馓子,是一件雅事,远远要比啃排骨要雅得多。馓子拿起来,一根根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些许的黑芝麻,冷不丁地给你制造着惊喜。馓子,在味蕾上给你罩上了一顶美食的“伞”,让你私享着美食带给你的愉悦。
       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词人、美食家林洪考证:“粔籹乃蜜面而少润者”“餦餭乃寒具食,无可疑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寒具》的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肉松金针菇......

       鸭肉卷......

 
       晚餐准备去吃涡阳当地的美食——干扣面。于是资讯当地人,哪家干扣面最好吃?结果众口一词地推荐这家侠玲干扣面。开车前往,越走越心虚,怎么到处都是黑灯瞎火的?竟然还要过一个收费站......



       这就是著名的干扣面啊!还点了鸭头、酸汤鸡蛋、狗肉......

       涡阳干扣面:是涡阳的一种独具风味的面食。在涡阳,干扣面已不单单是一种食品,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符号。
       干扣面的历史众说纷纭,但它的鲜美可口、独具风味却是众口一词的。在这个淮北平原上稍嫌偏僻的县城,不论是在人流滚滚的大街,还是偏僻幽静的小巷,走上不远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干扣面馆。面馆的门面除了几个大字招牌外,并没有什么广告。但人没到店里,那干扣面特有的面香就扑鼻而来;进到店面,但见碗中的葱丝姜蒜,盆里的辣椒调油,篮里的狗肉,都飘着勾人食欲的异香。因了习俗与口味的不同,诸多人不吃狗肉,说真的,狗肉干扣面两者搅和在一起,狗肉还真是沾上了干扣面的光鲜。
       当一盆清香滑腻的豆芽汤、两只鲜嫩淌黄的荷包蛋端上桌来,一碗用红色辣椒油搅拌的干扣面呈放在面前,顿令食客口舌生津,狼吞虎咽起来。时有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一碗普普通通的干扣面,怎么令人吃的那么谗,喝的那么贫,更不理解对干扣面,当地人为什么总是那么的情有独钟……是的,饮食文化总是打上强烈的地域特色,就象广东人喜欢吃糖,四川人喜欢吃辣,山西人喜欢吃醋一样,涡阳人就是喜欢吃干扣面。干扣面,已成为涡阳人饮食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历史传说:涡河北有一个村子叫“甘园”,甘园有个村民叫甘贺之。老甘虽已五十出头,但心存凌云之志,一心想为家为国干些事儿。政策允许,他准备在涡阳县城开一家招待所;老甘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房子、内部设施准备好以后,他就想立刻投人运营,于是当天就准备把招待所的牌子挂上。老甘也不请人,自已凭着小时候的“功底”,把招待所仨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把黑板挂在了大门的左侧,一边盘算着当晚的事。谁知老甘写错了字,把招待所的“招”字写成了“扣”字,自己不知。别人看见了读出声来说:“老甘,你要办扣待所吗?”老甘一边说错了错了,心里却很难为情,装作会写的样子,待那人走后,心想,这招待旅客的事大概要出力吧,于是又在口字下面加了一个力字,变成了拐待所。老甘办拐待所的事很快在涡阳县城里传开了。最后传到了老甘这儿,老甘十分懊恼,再加上服务业生意难做,老甘一气之下,招待所不办了。可老甘又不甘心,不能就这样灰溜溜地回村去,那样岂不让乡亲们取笑?经过再三合计,老甘决定承传祖上留下的制作面条的工艺开一家面馆。
       可县城的面馆已有几十家,打出的牌子有什么荤汤面、肉丝面、干素面、清汤面、麻辣面、牛肉面、羊肉面、刀削面、手擀面、豆杂面等等,老甘嫌这些面的名字都太俗,太平常,老甘决定给自己的面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而且这名字里面,要体现我老甘在哪儿跌倒的还要在哪儿爬起来的思想。联想到面条的煮调工艺,老甘给自己的面起了一个名字,叫“甘扣面”。甘扣面问世后,由于面条工艺独特,调料配方独到,名字别致,很快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面条生意十分红火,老甘很快赚了。可哪知好景不长,割资本主义尾巴风一刮,老甘面馆也被“割”掉了。老甘只好回家重操旧业。
       文革一过就是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老甘已经年过七十,面条生意不可能再去做,可老甘的甘扣面人们都还记得,有人从老甘那儿打听到了甘扣面的工艺和调料秘方,改甘为干。在城里又干起了干扣面的生意。谁知这干扣面,象勾魂之面,吃过一次再难忘记,于扣面生意又一次在老子故里的县城里火了起来。经过老板们的多年不断摸索尝试创新,干扣面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涡阳人吃干扣面的瘾也越来越大。许多人不但中午吃面,早、晚都要吃面,犹如兰州人爱吃兰州拉面,新疆人爱吃羊肉串一样,一天不吃便觉少了点什么。

       老子故里之争 鹿邑还是涡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记·卷063·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他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载就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老子故里传说:老子故里究竟在哪里?对这一问题,以往无人作专门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即使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此一问题,也由于史料短缺,记载不详,而且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较多,以致聚讼纷纭,众说不一,难以定论,因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
  1990年,安徽省涡阳县确认老子是春秋时期宋国相人,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园址。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址,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宋、陈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西汉时,属沛。隋唐以来,为亳州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置涡阳县时,从亳州析地十三保为属地,太清宫随之划归涡阳。
  志载,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建庙期间,桓帝曾先后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奉敕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整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古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奉教至笃,先后两次亲谒此宫,其中天宝八年(749年)还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莅临朝竭,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竭太清宫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安徽涡阳说:
  郑店:老子的诞生地
  从涡阳县城向北驱车约4公里,经过一条新修的圣母路,很快就到达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太清宫)位于郑店村西侧,美丽的武家河东岸。长期以来,郑店村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但一直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这个现有1000多居民的小村中,并无郑姓人士。当地老人说,郑店村本名“正殿”,因时代久远谐音成现在的“郑店”。据当地专家考证,这里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郑店村也是一个佐证。 
  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初称老子庙。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庙为祖庙,隆重兴建。在唐宋时期,天静宫规模宏大,建筑辉煌。老君殿居中,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庙,北有三清殿等,占地3000亩。此后,天静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虽元明清以来加以修葺,但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衰落。 
  九龙井:传说得到证实
  老子故里有两大独特景观,流星园和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诞生时,“洵水”上空出现千古奇观,“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七真祖师列仙传》描述甚详,言四大真人刘长生、王玉阳、谭长真和郝太古寻到太上老子降生处,“见有九井并环着一座八角亭,亭边有株李树,相传太上生于李树下;四人步入亭内,亭中间有座石碑记着降生之事。”在叙述了太上出生时“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浴处遂成九井”之后特别强调:“其地神异载于经史,历有考证,非无据也。”
  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果然在村内寻找到九口井。井边是用陶制瓦圈拼在一起,一共17层。井底清理出数十片春秋时期的红陶片。考古人员确定,该井是春秋时期的井。其他8口井,有3口现代修理过,5口宋代曾重新修筑。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如今,涡阳不仅勘查出流星园旧址,还出土了“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 
  圣母墓:老子母亲的坟地
  在涡阳县太清宫东边、郑店村东北角,还有一座高大的土堆,就是被老百姓叫做老子娘坟的圣母墓。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去祭奠,希望她能给家人带来福音。
  在当地民间,至今流传着圣母为何怀孕的故事。有位白员外,家有一女,叫白莲子。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莲子正坐在后花园的李子林里赏月,只见一道流星划过,流星飞落在白莲子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
  白莲子借着月光摘下,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的李子“咕噜”一声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白莲子怀胎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亲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苔干做药引子为母和药治病,母亲的病慢慢好起来。一年夏天,“水母”作怪,“洵水”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母亲命他治水,老子便施法将那口大炼丹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为感谢母亲九九八十一难的孕育之恩,老子写《道德经》时就写了八十一章,以示纪念。
  尹喜墓:见证老子弟子的虔诚
  出天静宫向东行约两公里,有一处尹喜墓,俗称尹子孤堆,为涡阳县所独有。当地人说,尹喜墓以前占地1000平方米,高约9米,宛如小丘。传说尹喜为报答老子教诲之恩,嘱其后人将其遗骸移葬于尊师故里。
  1992年,涡阳县文管所对墓进行了清理。墓为砖石结构,有大型汉代方砖铺地,并存有巨石墓门两扇,每扇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上有兽头铺首浮雕。由于早期多次被盗,墓志铭及墓中物品大多流失。
  村民介绍说,以前该墓面积很大,墓门上有小孔。从小孔内观看,内有石桌、石凳和石台阶,像一个四合院。如今,由于耕地原因,孤堆已经不见,现场只略微比其他地方高出一点。此地已经被用来种植庄稼,在地里还能寻到一些破碎的汉砖,上面有菱形花纹。 
       河南鹿邑说: 
  鹿邑:老子遗迹成4A景区
  出涡阳县城行驶60公里,经亳州市向西20余公里,就是河南省鹿邑县。该县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包括县城的明道宫和县城东约5公里的太清宫两个景区。当地人说,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为老子诞生之地,县城东北角的明道宫为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的地方。 
  太清宫:现存明清时期遗址
  对于太清宫的历史,鹿邑的说法与涡阳的介绍大体相同。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当时汉桓帝刘志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其诞生地建“老子庙”以进行祭祀。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拜谒“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他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
  北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对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七年亲赴太清宫,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至此,太清宫的建筑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宫前的《先天太后赞》碑,是真宗皇帝亲笔所书。此碑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为现今中国国内道教同类碑刻之最。
  太清宫于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宋、金、元时都重修。韩林儿在亳州称帝,下令拆太清宫之材,运亳州盖宫殿。明万历七年(1579年),再次修缮太清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道圣等人募资重修,七年始成。
  近代太清宫又毁于战乱,现仅存前宫太极殿、后宫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金碑一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 
  明道宫:传为老子传道之地
  明道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与太清宫东西相望。该景区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
  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了唐代,随着皇室对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可惜又多次毁于兵火战乱中。
  老君台:传说中的老子升仙处
  鹿邑县明道宫内的老君台,为鹿邑独有的一大景观。老君台,为老子修道成仙飞升之地,故初名“升仙台”“拜仙台”。建于汉代,盛于唐代,多次毁于兵乱,后历代修葺,已有2000多年历史。台高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马炳文的道人点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烽火,一场持续近20年的纷争由此拉开序幕,最初卷入漩涡的学者已从壮年变成了垂暮老者,有的甚至带着遗憾去世。 
  离奇的募捐,拉开两县老子故里纷争序幕
  鹿邑、涡阳两县关于老子故里的纷争,可以追溯到1990年。
  1990年6月,鹿邑太清宫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
  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马炳文,此后,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募捐,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
  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
  马炳文在收到100多万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
  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援引马炳文外孙马杰的话说,1987年冬,马炳文回到故乡涡阳,一是探亲,二是寻找老子故里,返回台湾前托付马杰继续寻找老子故里。是年冬,已是涡阳县政协委员的马杰根据民间传说,在距离县城不远的闸北镇郑店村,发现当地遗存史料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之处,并把一篇《考察随笔》邮寄给远在台湾的外公。
  文章说,“次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

    老子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说“人之道,为而不争”,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可能无法想象,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不争”又有着什么样的理解。
  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燃起一场关于老子故里归属的论争,并不断升级。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
(文字部分整理于互联网)

——2015.10.2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