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庆亳州游——花戏楼
在亳州老街(也叫花戏楼街)的庙会广场上,一眼就可以看到这座著名的建筑——花戏楼。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为亳州一大名胜古迹,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以其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是以大关帝庙为主,由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和一座戏台组成的建筑群。紧凑的布局给人强烈的反差,色彩对比鲜明,一个是仿木土青色建筑,另一个则是涂金描红、龙飞凤舞。
花戏楼,本是大关帝庙的一座舞台,旧时当地人称其为歌台,是当时山西和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集散地,整个建筑面积达3163平方米。由于戏楼砖雕、木雕彩绘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对大关帝庙重修一次。这座300多年前的古戏院,分为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5个部分。是安徽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关帝庙照壁,照壁上写着“中原宝藏”四个泥金大字。绕过照壁,穿过拱门,眼前豁然开朗,关帝庙前的空地被岳武穆王庙、钟楼、鼓楼和朱公书院等围成一个大院,给人空旷、凝重的感觉。而当你穿过关帝庙前的山门,眼前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如果说前院是宁静肃远、淡雅平和,这山门后的院落则是光华艳丽、富丽堂皇。
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其实是山陕两地的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足迹。有趣的是,山陕两地崇敬关羽,所建会馆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关帝的家庙,而亳州则是三国故地,曹操的家乡。千年未解的恩怨,在一座戏台上继续着,而生活富足的药商,也在故乡与异地、梦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的冲突中寻求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在鼓已不知去向,只有康熙二年所铸造的钟还孤独地矗立在那里......
最初来到亳州的这群药商有着怎样的遭际,已经无从考证,总之,经历了商场的生死搏杀,尝尽了人生的酸苦冷暖,看透了世间的变幻无常,他们成功了。虽然在过去,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是凭借手中优厚的资本,他们同样也能交接官场,混迹士林,周旋于上流社会。日子可以不疾不徐的轻缓,世事可以不卑不亢地周旋,也许就在一场盛大的午宴之上,觥筹交错之时,或者在携眷夜游,静思以往之际,某位药商突然心有所感,想起了当初离乡时亲人凄婉的歌声和眼含的泪光,不觉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修一座会馆,一则祭祀神灵,二则娱乐亲朋,三则也为那些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的同乡们提供一个安身之所。于是,他召集同伴,宣布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一拍即合,大家纷纷慷概解囊。若干年后,一座接纳寒士的会馆和一座美轮美奂的戏楼,从梦想变成现实,落户亳州。
![]()
花戏楼但是其中的精华之处还是体现在令人神往的"三绝"之上——即:砖雕、木雕、铁旗杆。 ![]()
正门前这两根铁旗杆就是花戏楼的一绝。它们每根重15吨,高16米多,旗杆分5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飞凤等图案,在铁旗杆的顶端有飞鸟展翅,左边的旗杆预示着太阳升起,右边的是夕阳西下。杆上还悬挂着一幅铁对联,“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九霄”。每根杆上还悬挂有24只玲珑的铁风铃,象征着二十四节气,每当风力达到三级以上,便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铁旗杆的铸铁座上铸有铭文:“皇大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众药材帮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说明了铸造者及铸造时间和目的。
在现在看来,这样一对铁旗杆没什么奇怪,可是在明清时期没有起重机器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把这两根12吨重的旗杆竖起来的,一直以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直到近年,考古学家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神奇的能工巧匠们是先在地上用竹竿造两个铁杆模型,然后用铁水浇铸而成。
花戏楼的第二绝,就是大家眼前这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山门。它的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砖雕上共刻有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车马、城池、山林、花卉、楼台殿阁多处,在这里造就了16幅人物故事,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髓。《达摩渡江》是佛,《老君炼丹》是道,《魁星点元》是儒。几乎无所不容,方寸之地展现了大千世界。
![]()
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国务院正式将亳州花戏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关帝庙的山门是水磨青砖牌坊架式的仿木结构建筑。中间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两侧为二柱单楼式门楼,分别挂有“钟楼”、“鼓楼”匾额。中间拱门正上方有泥金的“大关帝庙”四字,点名建筑名称。上方正中镶嵌“参天地”三字,为中国道教名词。语出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思想著作《中庸》中说:“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意思是:“道教法则源于天地自然,揭示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民族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里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国务院正式将亳州花戏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帝庙的山门是水磨青砖牌坊架式的仿木结构建筑。中间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两侧为二柱单楼式门楼,分别挂有“钟楼”、“鼓楼”匾额。中间拱门正上方有泥金的“大关帝庙”四字,点名建筑名称。上方正中镶嵌“参天地”三字,为中国道教名词。语出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思想著作《中庸》中说:“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意思是:“道教法则源于天地自然,揭示了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汉民族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里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大关帝庙前的山门是极其讲究、别具匠心的建筑,精致的砖雕把原本普通、暗淡的山门装点得蓬荜生辉,绝不亚于皖南古徽州的三雕。在厚度仅为数厘米,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青砖面上,犹如一个无限宽阔的舞台,雕有52幅作品,雕刻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山水、车马、城池、亭台、楼阁等各种事物。砖雕内容有戏文6出,人物故事16幅,动物典故24幅,还有装饰图案如葵花、二方连续、织锦图案、万字图、缠织花卉、福寿子等。方寸之地,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大千世界奇妙故事。其中戏文故事有:“李娘娘住寒窑”、“白蛇传”、“三顾茅庐”、“郭子仪拜寿图”、“范睢逃秦”、“吴越之战”等;人物故事有:“鲁隐公观鱼”、“三酸图”、“甘露寺~拜乔国老”、“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燕山教子”、“达摩渡江”、“老君炼丹”、“蟠桃孝母”、“王质烂柯”、“福禄寿三星”、“曾黎休妻”、“魁星点元”等;动物典故有:“虎落平原”、“三阳(羊)开泰”、“鸡鸣富贵”、“鸳鸯戏莲”、“五世其昌”、“夔龙一足”、“万象更新”等。
这幅砖雕艺术叫“全家福”,它位于“大关帝庙”这四字的正下方。又称郭子仪上寿。这幅图表现的是郭子仪六十大寿之时,他的七子八婿前来祝寿的场景。郭子仪平安禄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九千岁,德宗即位尊为尚父。共雕刻有42个人物。人物形像各不相同,但都满面春风、喜气洋洋,有扶老携幼的,有骑马坐轿的,有楼台亭阁。正堂中端坐者为郭子仪,胡须垂胸,慈祥可亲,身后有一个“寿”字。身后的案几上安放着十块笏板,应该是他儿子女婿的,堂下面的院落里是文武百官,有的手捧贡品,有的作揖而至,满面笑容前来祝寿。七子八婿满面荣光,喜气洋洋。站在堂下面的是他的儿子郭瑷,郭瑷孤身前来,是因为公主碍于礼节,没有前来。因此,郭瑷招到姐姐嫂嫂们的奚落,他一气之下,回到家中,给自己的老婆施行了“家庭暴力”,上演了一处打金枝的喜剧。画面的两侧是携妻抱子,扶老携幼的看热闹的人群。整个画面雕刻人物数十个,虽然人物小如花生米粒,但是场面恢弘,人物各具表情,栩栩如生。值得注意的是右侧门洞里还刻着“福”字呢!
“鼓楼”上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三顾茅庐”,图的左边是刘关张,其中左右为关羽和张飞,面露怒色,极为不情愿;中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背对观众,面向刘备,双手在后,悠然而洒脱;右侧房前有一茶童,手持蒲扇,扇火烧茶,面露喜色,不紧不慢,茶壶嘴和茶壶盖上似有烟气冒出;房内卧在榻上的就是诸葛亮,侧卧睡姿,右手内还持有一卷书,窗前有一双不屑,鞋口清晰可见;房前有一雨塔,雨塔用两根细棍支撑,这两根细棍比火柴还要细,可是历经三百多年,仍然如初!
“鼓楼”下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李娘娘住寒窑”,他取材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画面讲的是包拯与李娘娘相见的场景,共雕刻人物十人,包拯神色恭敬,李娘娘慈祥端庄,衣衫上补丁清清楚楚,依仗们窃窃私语,轿夫们指手画脚,途中人争相传说,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画面右侧有顶官轿,在后面有一深宅大院,拱形大门,围墙门楼上脊饰筒瓦,院落很深,正房有拱形大门。整幅画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运。
“钟楼”上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范雎逃秦”,画面呈现的是范雎逃出大梁城的场景:车中右边是范雎,王稽驾车,郑安平紧跟其后,大梁城城门大开,城内百姓游走,城门上“大梁城”三个字清晰可见。其主题是:在上不可妒才,在下要择良主,人要有人相帮,才能成功!
“钟楼”下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水漫金山”,它取材于《白蛇传》的故事,图左上方是雷峰塔,塔前是白娘子,小桥右侧手持兵器的二人是奉命而来的天兵天将,手持佛尘者是法海,法海的前面跪着的是许仙。右上方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透过敞开的山门,可以看到墙壁上的“佛”字,后面是一个庭院。整个画面塔、水、桥、亭、山、树、房、廊,无不精巧细致,且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场面宏大而空旷,无一点拥挤的感觉。
这些砖雕艺术,题材丰富,造型别致,玲珑剔透,玲珑满目,可谓巧夺天工,让人拍案叫绝。它把阴柔之美呈现到了美学的极致。方寸之间,展现着大千世界,且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细腻圆润,刀法娴熟,层次清晰,微妙之处都刻得极为清晰,甚至连人物的头发丝儿,衣服的褶皱都刻得历历可见,清清楚楚,极强的立体感、真实感、透视感,让人赞不绝口,心海激荡!
![]()
狮子舞绣球......
![]()
狮子舞绣球......
三阳开泰、一马当先......
![]()
让人惊叹不已的是砖雕最精细处不过几毫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经历了35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完好无损!这就是古徽州砖雕绝活的秘密所在。原来在烧制这些青砖的泥土里掺和了发丝、棉絮等调和物,烧制成的青砖抗腐蚀能力极强。
![]()
![]()
进门了......
![]()
眼前的建筑为花戏楼大殿。这里是整个戏楼的主体建筑,戏楼为辅衬。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
让人惊叹不已的是砖雕最精细处不过几毫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经历了35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完好无损!这就是古徽州砖雕绝活的秘密所在。原来在烧制这些青砖的泥土里掺和了发丝、棉絮等调和物,烧制成的青砖抗腐蚀能力极强。
进门了......
眼前的建筑为花戏楼大殿。这里是整个戏楼的主体建筑,戏楼为辅衬。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山墙开了两个便门,西门是“便禅门”,东门是“通神道”。登四步台阶走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据说后殿所在的位置是亳州城地势最高的地方,风水最好,因此这里原本是敬关公的,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殿宇高达9.9米,在古代这是一个极限数字,包含着建造者们对关公无限的敬仰。![]()
从大殿回眸,即可见戏楼的第三绝——戏台木雕。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系仿木结构三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
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柱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
在戏台下仔细观看才发现整个舞台用8根抱柱顶立,没有一钉,330多年来完全依靠木与木之间穴巢相卡来支撑这个高达10米的戏台,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在戏台下仔细观看才发现整个舞台用8根抱柱顶立,没有一钉,330多年来完全依靠木与木之间穴巢相卡来支撑这个高达10米的戏台,至今依然坚固如初。
花戏楼的第三绝——木雕,共雕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神态各异。即:《长坂坡》、《割须弃袍》、《濮阳之战》、《舌战群儒》、《火烧上方谷》、《三气周瑜》、《孟德献刀》、《千里走单骑》、《许褚战马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吕布剌丁原》、《空城计》、《阚泽献诈降书》、《张飞夜占马超》、《智取三城》、《吕范说亲》、《七擒孟获》等。在众多的木雕中最动人的要算《长坂坡》了,居于舞台的上方中间位置,歌颂了赵子龙救阿斗的英勇故事,同时也赞扬了曹操爱将惜才的品德,画面是用一块模板透雕的,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在长坂坡的战争场景。花戏楼除了精美的木雕外,还有大量的彩绘,包括《伯牙碎琴谢知音》、《三借笆蕉扇》、《渭水访贤》、《蟠桃大会》等,其中仍以三国故事居多,有《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关云长夜观春秋》等。这些戏文不仅人物形态逼真,战马奔驰如飞,而且还紧紧配合自然环境,或城池、或山野、或室内、或公堂,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像一张永不消失的“戏剧海报”在招揽观众。
位于舞台上方中间的是《长坂坡》,它向我们讲述了曹操爱将惜才的故事。这样看来,司马迁笔下所描述的一代奸雄在他的故乡还是是很受尊敬的。
借东风场景......
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内容为三国戏文十八出,配饰垂莲、悬狮、鳌鱼、藻井图案;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堂皇绚丽。有上下场门四。屏风透雕二龙戏珠。戏台前左右各有6间看楼,戏台正面对大殿,大殿前厅彩绘富丽,后厅高大宏伟,供奉关羽像。
![]()
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
![]()
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
来张全景......
![]()
钟楼两边有六间两层楼房,是晋、陕商人的临时居所,它们与高大的戏台组成四合院,四周围成封闭空间,声音不容易疏散,甚至还有回音相伴,为戏台增色不少。旁边还有供药商们看戏饮酒用的看台......
![]()
旧时亳州俗语云:“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钟楼两边有六间两层楼房,是晋、陕商人的临时居所,它们与高大的戏台组成四合院,四周围成封闭空间,声音不容易疏散,甚至还有回音相伴,为戏台增色不少。旁边还有供药商们看戏饮酒用的看台......
旧时亳州俗语云:“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修竹幽径,清雅宜人,藏有元赵孟顺、清梁巘书刻。此楼对研究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雕、绘、戏曲艺术有着极其重要价值。近年又多次进行修茸,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安徽省重要旅游景点。
岳飞庙......
![]()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参见《名人》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
朱公书院坐北朝南,现存山门、过厅、后楼等建筑。山门3间,为1984年重修,硬山式建筑,黛色蝴蝶瓦屋面。正门匾额镶嵌“朱公书院”四字,为亳州现代书法家张荫庭手书,字迹结体浑朴,行笔苍劲有力。山墙镶嵌康熙四十六年八月亳州人吴楚奇撰文并书《朱公书院记》石碑。过厅3间,圆山卷棚式建筑,五架梁结构,灰筒瓦屋面,柱头饰圆雕悬狮、垂鱼,檐枋饰大木立体透雕,有戏文、花鸟图案,雕刻精湛,可与花戏楼木雕媲美。后楼3间,为尖山式硬山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灰筒瓦屋面。底层为祀奉朱之琏的场所。
从建生祠祀奉,到年年祭祀,朱公书院的香火长时间不断,说明朱之琏一直活在亳州人民的心里。
朱之琏(?-1730),字商玉,号苍岩,满清政府称其为明朝皇室后裔,但字辈与明朝皇室不符合,恐怕为远支或易名。雍正二年12月被清世宗封为一等侯,往江宁、昌平致祭,世奉明祀。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十四年八月,追赠一等延恩侯,世袭。属正白旗汉军。
朱之琏为三韩世胄,世袭一等候,康熙31年(1692年)中进士,同年敕封为亳州知府。他“绝请托,寡宴会,治梗顽,不累民,重农桑,铁面无私”,后改赴安庆府任职。康熙46年(1707年)亳州百姓为其建生祠以示感谢。但他在感谢之余,把这里改为朱公书院,教育平民的孩子读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亳地水灾,温疫四起,民不聊生。朱之琏又被调回亳州,带领人民渡过了灾害。朱之琏在亳州人民心目中又一次留下美好印象。朱之琏两次知亳州长达十八年。
崇祯时其祖父朱彝某为洪承畴监军于松山,洪承畴军败,朱彝某与其侄朱文元被俘,降清,隶镶白旗下。朱之琏生于康熙年间,入仕,官正定知府。为官政绩尚可,颇有民望。雍正时,察访明裔,得朱之琏。雍正二年(1724),赐朱之琏一等延恩侯,抬入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朱之琏虽有司明孝陵延春秋案扫之命,却无服明服,行明朔,用明礼之实。春秋二祭,都有必须“呈明前往”。可以说是有名无实。朱之琏卒于雍正八年(1730)。此后其后代世袭延恩侯,至清末。
民俗展馆......
特色小吃......
火神庙......
戏说花戏楼: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名人——曹操、华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人其事,大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若问他们是何处人氏?知者可能就不多了。那我告诉你,他们是地地道道的老乡,都是亳州人。说花戏楼为何要提他们二人?有所不知,这花戏楼与他们或多或少有着似有似无的牵连,或者说因为他们才让花戏楼牵扯出许多恩恩怨怨的轶事来。
话得从华佗说起,华佗乃东汉末年一代神医,继承神农氏遗志,迁居到神农氏的衣冠冢,也就是现在的华祖庵,并在他的房前屋后开辟了药圃,在药圃内遍植中药材,也就是华佗开辟的这块药圃拉开了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序幕。他的家乡人民渐渐发现了种植中药材的巨大前景,便弃粮种药,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叫调整产业结构。正因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从而使亳州成为了中华“药都”,中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
由于亳州在古代就是中药材交易的中心,所以,在明清时期,精明的山西、陕西两地的药材商便迅速聚集到了这里。背井离乡,初来乍到的药材商们有着怎样的艰辛际遇,已经无从考证,留下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传说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山西人,姓王名璧;一个是陕西人,姓朱名孔领。二人结拜为兄弟,一同出外谋生。当他们听说亳州的药材市场很大时,便借了一笔钱,买了大批药材到亳州来卖。不料药材霉烂,折了大本,最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这可怎么过呀?左想右想,无计可施,人活百岁也是死,不如早死早托生,他们决定一死了之。于是,来到野外的树林中,各自把挽好的绳套搭在树枝上,正要上吊,被人喊住了:“慢着!”只见一位老者快步走了过来。“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活不下去了!”二人伤心地说。“有什么过不去的事,能给我说说吗?”二人把自己的遭遇向老人述说了一遍。老人笑道:“真是年轻人不懂事,做生意哪有不折本的?折了本再赚回来就是了!折了本就去死,天下还能有生意人吗?”二人突然醒悟,点头称是,擦干了眼泪。老人刚从集上卖了一只羊回来,就从腰包里掏出剩余的两吊钱给他们说:“年轻人,继续干,由小到大,不信翻不过身来!”
老人说罢作别而去,连姓名也不愿留下来。王璧、朱孔领两位年轻人来到街上,吃了一顿饱饭,接着就商量起眼前的营生来。眼前的路怎么走呢?二人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王璧说:“我会做泥鸡、泥狗、泥娃娃。”朱孔领说:“我会做竹篾小响。”这些都是小孩玩耍的小玩意儿。于是二人决定就从小玩具做起,把小响安在泥鸡、泥狗、泥娃娃里面,既好看,又能吹响,小孩子一定很喜欢。于是,他们做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玩具。说来也巧,他们的玩具刚上市,正好赶上亳州观音庙香火盛会,他们的玩具立刻就被抢购一空,一下子赚了不少的钱。有了本钱,他们决定把生意做大一些,贩运亳州的名贵药材“亳芍”到陕西山西去卖,结果发了大财,不仅还清了原来的欠账,而且又把西北非常便宜的甘草贩运到亳州来卖,很快积累了巨额资产,成为了亳州最大的药材商。据说花戏楼就是他们二人出资建造的。
传说当不得真,但他们的际遇在药材商中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他们中的姣姣者,绝对是经历了商场的生死搏杀,应对了世间的无常变幻,尝尽了人间的酸苦冷暖后,才取得成功的。成功以后的富商巨贾们,心里非常明白,封建时代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他们凭借手中优厚的资本,一样也能交接官场,混迹士林,周旋于上流社会。日子可以不疾不徐的轻缓,世事可以不卑不亢地周旋。也许就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之上,觥筹交错之时,或者在漫无边际的夜游之季,静思以往之际,某位药商突然心有所感,想起了当初离乡时亲人凄婉的歌声和眼含的泪光,不觉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修一座会馆,一则祭祀神灵,二则处理商务,三则娱乐亲朋,四则也为那些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的同乡们提供一个安身之所。于是,他召集同乡,宣布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一拍即合,大家纷纷慷概解囊。若干年后,一座接纳商贾的会馆和一座美轮美奂的戏楼,从梦想变成现实,落户亳州。
亳州本是三国故地,曹操的故乡。曹操何许人也?三国魏的核心人物,一代枭雄,几乎占据着长江以北所有的土地。他是亳州人的骄傲,心目中的英雄。可恨罗贯中竟把他们的偶像描写成一代奸雄,心中本就有怨无处泄,这亳州本是曹操土生土长的地方,岂容他人染指。可这些山陕药材商们硬是不知趣,竟在曹操离世1400多年后建起了一座花戏楼。问题不在花戏楼本身,关键这花戏楼的前身是一个山陕商人聚会的场所,又主要用作祭祀关公,故称大关帝庙。虽然关羽在世时,曹操也非常敬重,并想方设法想留在身边以为已用,怎奈关羽乃性情中人,岂能忘记结义之情,便不顾曹操真心挽留,过五关斩六将,终成曹操敌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祭祀自己的敌人,曹操的在天之灵当作何想?但山陕药材商们才不管你曹操的感受,一来关羽是民间公认的武财神,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二来人们都希望商贾们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敬奉关公也是对自己坚守诚信的标榜;三来关羽乃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亦有老乡情结,且山陕两地更为崇敬关羽。
建则建罢,关羽其实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敌友,大家都很尊重,也都能接纳,祭祀他也无可非议。建一个会馆,不过是商人们交流探讨处理商务的地方,对当地经济发展亦无坏处;建一个花戏楼不是还可以繁荣当地文化,提高地方娱乐层次吗?有何不可?问题又来了,这花戏楼虽雕刻、彩绘富丽堂皇,令人叫绝,可内容却让亳州人难以接受。花戏楼上雕刻、彩绘的大多是三国戏曲故事,这些故事中竟有多处是骂曹操或揭曹氏伤疤的,诸如:割须弃袍、击鼓骂曹、蒋干盗书、阚泽献诈降书等等。
药材商们心知肚明,曹操即使在天有灵,知道这些也无可奈何。他们要的就是这种精明和霸气,他们要在故乡与异地、梦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的冲突中寻求一种奇妙的平衡。可他们平衡了,亳州人不平衡了。于是,千年未解的恩怨,在一座戏台上继续着。当初药材商们在建造花戏楼时,亳州市民就可能进行过抗争,可有什么用呢!药材商们有的是钱,有钱能使鬼推磨,县令也好,知府也罢,没有摆不平的。可怜的小市民们在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和丧失了为曹魏家族树碑立传的权利情况下,只能做一名没有话语权的围观者,泪眼汪汪地望着重二万四千斤的一对铁旗杆,插在自己的家门口。也许亳州的小市民们对尊关贬操进行了越级上访,但弱势群体的定位最终碰壁于新贵的金钱,那些道貌岸然的知府官员们在利益的驱赶下,自然不会为一个历史人物而拒绝金钱。据说解放以后,过去的受压迫者成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他们又想起了这件事,要荡平花戏楼。可花戏楼成了国家文物,受法律保护,在多方的努力劝说下,虽有所破坏,但终归保存了下来。现在的亳州人已经习惯了,曹操已经去世近1800年了,历史功过已盖棺定论。虽说花戏楼的美不可推卸地裹着暴发户们金钱的铜臭,但她精美绝伦的雕刻彩绘艺术已根植于善良的亳州人的心底。更何况,因花戏楼的美名,引来无数参观的游人,已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
花戏楼左侧还有祭祀张飞和华佗的殿阁......
![]()
![]()
![]()
花戏楼左侧还有祭祀张飞和华佗的殿阁......
粮坊会馆......
出口不知为何塑有陆羽的塑像。喜欢旁边的两句话: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静静伫立花戏楼下,仰观细品这些精雕彩绘的戏文,蓦然间掩饰不住内心一阵骚动,不禁让人笑出声来:亳州乃是一代枭雄曹操的故里,花戏楼上木雕彩绘都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尊关贬曹”,且多处指桑骂槐,揭露曹氏的伤疤。修建花戏楼时,曹操已然无可奈何,难道亳州的百姓也以为家乡出的就是一代奸雄而蒙羞汗颜,故而不屑一顾吗?若是如此,那得多谢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引导而化解了山陕商人与亳州百姓的矛盾。不过,细细观之,为了缓和亳州百姓的情绪,雕刻彩绘中的“尊关贬曹”还是作了一些调和,在花戏楼的雕刻彩绘中隐去了曹操狡诈的“白脸”,多了几分文人的风度,添了几分英雄的豪迈。曹操的形象一般都没有被刻意歪曲,即使是《割须弃袍》中的曹操,也是身穿红袍,腰系玉带,佩宝剑,跨骏马。割须时神态从容,亳无惊慌失措之态。《孟德献刀》中的曹操也是红袍佩刀,面目白净,几绺美髯,眼神镇定。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曹操,才让亳州百姓心中多少有了些安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