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题是“园丁之歌”,由《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组成。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先叙事后抒情,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古诗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习作1》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由《师恩难忘》引开去,范文引路,写一两件事。《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本单元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形式——记叙文、演讲稿、古诗,以此来感受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体验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感知演讲稿的语言形式。同时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师恩难忘》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陶校长的演讲》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古诗两首》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乡村田园风格的热爱。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学会请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
课时分配
《师恩难忘》………………………………2课时
《陶校长的演讲》…………………………2课时
《古诗两首》………………………………2课时
习作1………………………………………2课时
练习1………………………………………3课时
师恩难忘
教材分析:
《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主要是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田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反倒不如一个小故事来得有吸引力?真是咄咄怪事!可见,现代语文课堂的繁文缛节太多了。我们应该读一读回忆老师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老师的。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师不陌生,便与学生理解。
教学构想:
首先要营造情感氛围,通过故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其次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教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为什么使你难忘?
2、揭题:下面,我们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3、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再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读读。试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四、略读第一段。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作业设计:
A:抄写词语。
B:收集有关爱师尊师的名人故事与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回顾复习。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深入学习,再现情景。
1、速读课文第二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2、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3、你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朗读。
4、小组研读:开学第一天,田老师上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反复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并交流一下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默读课文第三段。
1、读一读,想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说说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对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3、自由读,再指名读。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全文。
1、跟着录音轻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五、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作业设计:
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送给你的教师表达自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编故事——让我入迷——终生难忘——师生情深
课后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
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青年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此文本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明白易懂,很少用生僻艰深的词语。二是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层次清晰,具有感召力,但是由于学生平时的阅读文体主要是记叙文,对于议论文的特点把握缺少必要的阅读体验和策略积累。
教学目标:
学会9个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锻炼”“堡垒”“源泉”等词语的意思。
能理清第一问的层次结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为什么每天要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为什么每天要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对演讲稿的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构想:
首先进行充分朗读。朗读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把词句训练寓于朗读训练中;学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因接触议论文的机会比较少,引读,由扶到放逐渐领悟“论点“论据”和“论证”间的关系;联系实际。处理好“走进文本”和“跳出文本”的关系。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层次结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搜集陶行知的资料。搜集一些演讲稿,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演讲中得到启示。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情感。
1、你了解陶校长吗?
2、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听录音朗读第2段。这段演讲发表了什么见解?
4、其实,刚才我们听的只是陶校长的演讲中的一个片段,那么,陶校长在这次演讲中究竟和同学们谈了哪些问题呢?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思考刚才的问题。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3、分段读,师生共同正音。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
(2)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引读的方法:
陶校长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陶校长希望我们怎么做?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小结
1、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练习演讲第2段,按此学习的方法自学课文的其它内容。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模拟演讲课文内容。学习演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生命之本 否则 锻炼 健康 堡垒
源泉 造福社会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彼岸
2、说说这篇演讲稿中陶校长共跟大家讲了哪几个问题。
3、用上上述两组词,演讲“问健康”部分。
二、继续感悟课文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读后练习演讲。
(二)自读自悟4、5自然段,练习演讲。
分工学习课文,1——4组同学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问工作”部分;5——8组同学重点学“问道德”部分,也可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想,也可和同桌讨论讨论。
4、交流读悟收获指导演讲
(1)“问工作”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B、重点句:“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都来承担学校工作,班级工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
C、扣关键词:因为——虽然……却能……——这也是
D、指导演讲重点句。
(2)“问道德”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要学做真人
B、举例说明“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不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有些什么表现?(在公共场所会怎样,中午吃饭了会怎样,课间活动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怎么办等。)
C、指导演讲重点句。
扣:因为——即使……也……——需要……也要……——除了……更要紧……
(3)练习有感情地演讲4、5自然段。
A、各自准备,看词语有感情地演讲。
B、指名演讲,组织评议。
4、学习第6自然段。
同学们对这篇讲稿领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那陶校长为什么要我们每天四问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从陶校长的结束语中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们不懂的。
三、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最近视力有没有提高;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XX有没有提高——
有,提高了多少;没有,是什么原因——
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作业设计:
做《同步》;预习《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做人根本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寻隐者不遇》和《所见》。《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构想
指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含义。指导学生在情景中感悟、讨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并背诵。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提示课题
1、读题。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访: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第三声。
2、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偏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看图理解诗意,练习背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怎样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整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第(1)题。
六、指导写话
看图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写下来。
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背诵《寻隐者不遇》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期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所见》,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并背诵。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背诵《寻隐者不遇》。
2、指名背诵。
二、学习古诗《所见》
1、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2、观察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指名简单说说,鼓励指导。
3、出示小黑板:古诗“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4、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三读法”来自学一下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5、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6、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7、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
8、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9、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10、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骑、振
四、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作业设计
背诵《所见》。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课后反思
习作一
教材分析
《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小事来写,要写得细腻感人。
教学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习作的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师比较了解,让他们充分搜集资料,大胆的去写。
教学构想
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走进学生的心灵,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求真、务实,上一节真实的、扎实的作文课,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的教学特色。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例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4、拟题,完成初稿。
5、组织修改。
板书设计
我的恩师
写一件事 叙述得生动具体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习作。
学生学习过程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推荐学生说一说,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2、学生回答,补充。
(1)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2)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品评习作,指导修改
读精彩片段──自己修改──同桌修改──修改反馈──朗读习作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读精彩片段──自己修改──同桌修改──修改反馈──朗读习作
课后反思
练习1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部分的内容。
“语文与生活”安排的一首诗歌,并要求学生按照两小节诗歌的样式,接着写下去,还安排了古诗积累。以“风”为主题。
“诵读与欣赏”中安排的是清代诗人王士写的《题秋江独钓图》。这是一幅题画诗。诗人连用九个“一”字,大胆而奇妙,使诗歌妙趣横生,体现了“独钓”的那一份悠闲和自在。
“口语交际”中安排的是“学会请教”。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联系实际,学会如何请教,别人才会真心相助。
教学目标:
学习模仿续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风”在古代诗歌中的文化面貌。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难点:能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观察几幅插图,找出“风”在哪儿,再根据规律只改变两节诗的第四句,来续写诗歌。读《题秋江独钓图》,感受诗中有画。写字部分先观察,老师再范写,然后学生再练习。口语交际练习请教别人的一般方法,能作到态度诚恳,把话说清楚。在大家面前说话,大方自然,能比较清楚响亮地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写字用品。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一二部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两节诗是写“风”的。
(2)细读两节诗,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诗歌复沓的规律。
(3)引导学生观察几幅插图,找出“风”在哪儿,再根据规律只改变两节诗的第四句,来续写诗歌。
(4)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让“风”在同学们的诗句中一一亮相。
(5)全班交流,看谁续得多,续得好。
2、教学第二部分。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句中带“风”
(2)分组交流,背一背。
(3)体会古诗中的“风”和现代诗歌的不同。
(4)简要介绍历代诗歌中的“风”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诵读与欣赏
1、教学第一部分:
(1)对照注释自读古诗。
(2)读准。
(3)说说这首诗的特点:九个“一”
(4)指导朗读、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背诵
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幅画?
(2)介绍古诗中的题画诗,这类诗“诗中有画”。
(3)自我感悟:读《题秋江独钓图》,感受诗中有画。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题,练好钢笔字。
板书设计: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偏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钢笔写楷书,能欣赏行款布局的美观,体悟每个字间架的匀称、合理。 学习偏旁:草字头和竹字头。学习写好“花”和“笑”。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中的,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及时小结,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的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学生再次描红。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草字头和竹字头。
2、指导。
(1)学生读帖,小结写好草字头、竹字头的要点。
(2)教师范写,讲解“花”和“笑”的结构和写法。
3、练习。学生仿写,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
4、反馈。
作业设计:
练一首诗,注意写硬笔书法的方法;预习口语交际
板书设计:
写好钢笔字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1)燕莉莉家里近来发现了蟑螂,她不知道该怎样消灭它们,就去请教教科学的魏老师。
(2)华运昌和赵东杰在一起装飞机模型,华运昌装不起来,就向赵东杰同学请教。
(3)端木林给家住上海四川北路的姑妈写了一封信,但他不知道邮政编码,就去问邮局的阿姨。
(4)赵友兰有道数学题做不出来,就去请教班长郭巧玲。
2、打投影片,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3、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作业设计:
预习第二单元
板书设计:
学会请教别人
问题说清楚
有礼貌
说话得体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