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浙江路26号老楼,很多老青岛都知道,这里曾是解放前的青岛首富——刘子山的府邸。这栋楼是德国商人罗伯特建的。罗伯特和他的儿子汉斯-卡普勒来到青岛,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代机械化生产的建筑砖瓦商,经营起了卡普勒砖瓦厂,这个砖瓦厂在大鲍岛和大港之间的大窑沟海滩上,约在1899年投入生产。
这栋立面复杂的巴洛克式风格漂亮建筑,有过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安娜别墅。这是漂泊在青岛殖民地的卡普勒为了表达对在德国的女儿安娜的爱意,而特别命名的。安娜别墅1901年建造,是一座两层别墅,高13.4米,总面积719.2平方米,地上两层,有阁楼和地下室。老楼南立面以大理石方柱支撑挑台,环以瓶式围栏,辟有敞开的观海阳台,东立面则相应的建有一个四角的塔楼。阳台和塔楼之上各为山墙,南面的山墙则较东面的繁琐些。在该建筑建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南面二层以上的阳台和窗户,都可以看到大海。老楼的顶部造型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是巴洛克式风格建筑的主要特点,这栋老楼于1903年建成时,浙江路上还没有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建成已经是31年后即1934年的事情了。
只要讲述起青岛城市史、华北金融史、中国保险史,刘子山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这位曾坐拥几千万银元的巨富被青岛人称为“刘半城”,其经历是本地百年史一部精彩传奇大片。他从农村一个弹棉花的贫寒少年经过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山东首富、华北巨商、国内前排富豪。他的创业经历了晚清、德占青岛、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胶澳商埠、北洋政府、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国民政府时期,影射了青岛自建置以来本地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影像,以及上海、天津等地近代贸易和金融、保险产业架构。他以天生的经商才略、不断地勤奋追求、传奇的家族故事堆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财富故事。
他在国内多个大城市有持续营业34年的商业银行、公司等巨额盈利的实业,鼎盛时期所获利润以每秒钟为白银进账计时单位。其生意涵盖了全资的东莱银行、安平保险、建筑材料、进口木材、出口土产、美国债券、鸦片零售、铁工艺厂、营造工厂、汽车专卖、客车改装、长途运输、轮船配件、房产出租、农垦公司、交易市场、土建工程、煤矿销售、码头租赁、船运公司、炼油工厂、金店门市,出租的房产被用作青岛著名戏院、旅社、浴池等等,在很多行业、几十家公司持有股份,上世纪20年代仅在一家公司的股份就有45万美元,而且是大陆等其他五家银行的股东。其拥有的房屋不动产数量在全国居首。
通过数据对比,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他的个人财富每年都等于青岛市连续近6年的财政总收入。
根据当年黄金价格和今天的比对,其个人财富顶峰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亿人民币。他多年持续捐助巨资赞助教育、交通、平民住所,为五卅惨案和工人罢工捐款,家乡两千亩良田从来不收乡亲一分钱租子,任人耕种,在日本侵华期间坚守气节,闭关自珍,将全部田地捐给解放区……
刘子山生平:
刘子山本名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1880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沙河镇)湾头村。他童年读过私塾,1894年赴青岛谋生,初为街头叫卖小贩,后给德国人当西崽(仆役),因好学上进,先后自修德语和日语。1908年,刘子山当上德国建筑师的翻译,同时代办建筑材料,开始了其创业生涯。1910年,独资开设永和福杂货行,经营草帽辫,代销德国货。1914年,买下德国人办的红石崖窑厂,扩建成福和永窑场,专制洋式红色砖瓦,因产品适销对路,获利颇丰。他还受聘德商礼和洋行,担任华方经理,经营颜料和花生贸易等,佣金极为可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刘子山又筹集资金进口大宗木材,不久战争爆发木材价格猛涨,他又狠赚了一笔。
刘子山生意虽然顺利,但真正发家,还是靠贩卖鸦片。最初是胶澳海关税务司赫德,找胶澳商会总经理丁敬臣及董事苏臣、陈克廉、刘子山等,要他们集股做鸦片专卖生意。丁等因不熟业务且赚钱不多,不久即商议撤股,惟有刘表示,他两肩扛一口,穷光蛋一个,大家不干他干。于是刘子山独自承揽了鸦片买卖,在河北路设店经营,前柜批发后院零售,并附设烟馆招揽烟客。1914年11月,日本当局借口对德宣战占领青岛,1916年开设“扶桑官膏局”,走私批发鸦片烟膏等。刘子山利用懂日语的便利,又与日军搭上关系。双方协议规定:贩卖鸦片既批发也零售,且不限于青岛,凡可去之地都是贩卖范围:鸦片运输由日军包办。刘实际上成为日军的买办批发商,短短数年之内,就获利4200万元之巨,成为青岛臭名昭著的“烟土大王”。刘子山将巨额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业,一度拥有青岛市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无棣二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出其右者,故此,人送绰号“刘半城”。
日进斗金的刘子山最先想到的是置办地产。从太平路漂亮的德国建筑到大鲍岛繁华的华人里院,从台西镇云南路到台东镇工场地再到小鲍岛周边武定路、上海路、吴淞路,到处都有刘子山的房产。甚至有好多街道,整整一条街的房产全在刘子山名下。不只是青岛,刘子山还握有一厚打上海、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房产证。1918年,他率先投资开设了本土银行东莱银行,资本最高达3000千万元,聘请总商会会长成兰圃当经理。他开的炼瓦厂规模超过傅炳昭,为青岛最大,直到今天很多老房子的牛舍瓦上还清楚地留着“刘子山”三个字。因为刘子山财大气粗,曾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甚至想把日本人作价4000千万元的胶济铁路,让他私人收回,改为商办。张宗昌曾想任命他做省财政厅长,他坚辞不就。好事者曾统计,鼎富之时,刘子山每秒净赚利息白银一两。
成为青岛首富的刘子山,自然有了两个绰号:一是代表财富的“刘半城”,二是代表罪恶的“刘毒枭”。他想要洗白,尽管鸦片烟的味道很难散去。
他办学校,捐善款,助公益。他捐资捐地创办了私立胶澳中学和东莱中学;平民院要不是靠刘子山捐助的5万大洋,这些青岛最早的廉租房不知何时方能启动;给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青岛农工银行,资本不足,最后还得找刘子山化缘,才填足15万元的差额;他出资20万,在东莱银行二楼、三楼办起抵制日货的国货公司;他捐资20万元疏浚小清河,又投入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路基……
因长兄曾被绑票,所以晚年刘子山最怕绑票。从1927年起他就不长住青岛,而是往来于青沪之间,行迹飘忽。抗战爆发后,丁敬臣等商界巨头留下来,跟日本人合作赚钱,青岛光复后被送上汉奸法庭。而刘子山避居上海做寓公,深居简出,直到194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匪气”折弯日本人的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取代了原由德华银行青岛分行经办的代收关税和铁路运费业务,成为青岛金融业的霸主。它以优惠利率发放大量贷款,支持日商在青岛开设工厂。不仅享有特权,而且操纵外汇、控制海关、发行货币、吸收存款,一度成为对青岛实施经济侵略的中心。面对日本的经济侵略,有一股子匪气的刘子山坐不住了,他拿出正金银行发行的巨额钞票,让东莱银行的全体员工放假一天,集体去正金银行兑换银元。当大批的员工聚集在正金银行的门口,而正金银行又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元。一时间,正金银行要破产的传言飞快地传播到青岛的大街小巷,更多的市民风闻而至,纷纷拿着正金银行发行的巨额钞票要求兑换。这一行动很快引起了正金银行高层的恐慌,一向嚣张的当时正金银行行长不得不亲自出面,在当时青岛最好的饭店春和楼,宴请刘子山央求缓提,从此以后气焰大为收敛。
1937年后,刘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与日伪合作,并派儿子刘少山赴上海,召集东莱银行同人,传达他的指示:“国难时期,宜闭关自守,紧缩业务。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维同人生计。”此后,刘子山以体衰多病为由,将东莱银行业务交给长子刘少山管理。1948年春,刘子山从天津到上海就医,同年10月12日因心脏病发作辞世,享年68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东莱银行批准复业。1952年12月,其长子开明绅士刘少山主动将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
儿子刘少山与聊城海源阁
刘少山出生在青岛,长在长岛,后随父亲移居天津。1937年以后,刘少山开始掌管东莱银行业务。在以后的十余年中,东莱银行的业务时好时坏,但基本上还是有所发展。截至1949年9月,上海总行、天津分行、青岛分行的资金总额均有所增加。
刘少山掌管东莱银行的时间太短,未能在金融界一展身手。然而,他在古籍珍善本的收藏方面却颇有建树,尤其是抢救性收购聊城海源阁藏书,使这些国宝免遭厄运,留下了一段佳话。
聊城海源阁乃中国北方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由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杨以增所办。杨以增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而后步入仕途。他曾多次易地为官,游历甚广,具有收藏书籍的条件。1840年,杨以增所收藏的书籍已相当可观,便返回聊城修建了海源阁。到其孙杨保彝一代,海源阁集南北精华于一楼,藏书多达20余万册,被誉为“北方图书之府”。彼时,海源阁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湖州陆氏百百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而尤以瞿氏铁琴铜剑楼和海源阁藏书最丰,世称“南瞿北杨”。
至海源阁第四代传人杨敬夫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海源阁无专人管理,藏书偶有散出。1926年,杨敬夫迁居天津。为生活计,次年将海源阁珍籍26种运至天津后零星售出。
自1928年至1930年间,海源阁屡遭兵燹,藏书或被焚毁,或被劫掠。1931年底,杨敬夫将劫后书籍先运至济南,后又运转天津。至此,海源阁书尽楼空,再无只字片纸。
海源阁被劫书籍,大都散落于华北各地。自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一直有人在收购海源阁藏书。
刘少山在天津曾与杨敬夫数次洽谈,购得海源阁珍善本26种,其中包括旷世珍籍宋本《楚辞集注》和《百川学海》。为防日人觊觎,刘少山对外秘而不宣。后来,他尽管辗转于青岛、上海等地,但将这批古籍一直妥为保管,无一散失。
全国解放以后,青岛、天津、上海三地的东莱银行均实行了公私合营。1952年,天津东莱银行并入中国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刘少山出任副经理。随即,他将包括《楚辞集注》和《百川学海》在内的26种共计427册珍善本古籍悉数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后来,由中华局出版了《楚辞集注》的影印本。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将《楚辞集注》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角荣。回国后,田中角荣将《楚辞集注》交给读卖新闻社进行了复制。次年,读卖新闻社得知了《楚辞集注》的历史渊源,遂将一部复制本回赠给已经定居上海的刘少山。1996年,经山东省民建的苗淑菊女士居中联络,刘少山后人将这部复制本捐赠给了重建后的聊城海源阁。至此,这段佳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