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浙江路上的名人故居——“青岛首富”刘子山故居(浙江路26号)

$
0
0
浙江路上的名人故居——“青岛首富”刘子山故居(浙江路26号)

        说起浙江路26号老楼,很多老青岛都知道,这里曾是解放前的青岛首富——刘子山的府邸。这栋楼是德国商人罗伯特建的。罗伯特和他的儿子汉斯-卡普勒来到青岛,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代机械化生产的建筑砖瓦商,经营起了卡普勒砖瓦厂,这个砖瓦厂在大鲍岛和大港之间的大窑沟海滩上,约在1899年投入生产。
       这栋立面复杂的巴洛克式风格漂亮建筑,有过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安娜别墅。这是漂泊在青岛殖民地的卡普勒为了表达对在德国的女儿安娜的爱意,而特别命名的。安娜别墅1901年建造,是一座两层别墅,高13.4米,总面积719.2平方米,地上两层,有阁楼和地下室。老楼南立面以大理石方柱支撑挑台,环以瓶式围栏,辟有敞开的观海阳台,东立面则相应的建有一个四角的塔楼。阳台和塔楼之上各为山墙,南面的山墙则较东面的繁琐些。在该建筑建成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南面二层以上的阳台和窗户,都可以看到大海。老楼的顶部造型就像一个洋葱头,这是巴洛克式风格建筑的主要特点,这栋老楼于1903年建成时,浙江路上还没有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建成已经是31年后即1934年的事情了。
       1905年,罗伯特离开青岛去了慕尼黑,他的儿子汉斯继续留在青岛管理砖瓦工厂,直到德国溃败。在卡普勒家族离开青岛后,这栋别墅被一户闵姓华商巨富买下成为私宅,1918年,刘子山花大钱成为了“安娜别墅”的新主人。解放后,这座百年老楼先后住过很多人家。

  只要讲述起青岛城市史、华北金融史、中国保险史,刘子山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这位曾坐拥几千万银元的巨富被青岛人称为“刘半城”,其经历是本地百年史一部精彩传奇大片。他从农村一个弹棉花的贫寒少年经过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山东首富、华北巨商、国内前排富豪。他的创业经历了晚清、德占青岛、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胶澳商埠、北洋政府、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国民政府时期,影射了青岛自建置以来本地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影像,以及上海、天津等地近代贸易和金融、保险产业架构。他以天生的经商才略、不断地勤奋追求、传奇的家族故事堆筑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财富故事。

  他在国内多个大城市有持续营业34年的商业银行、公司等巨额盈利的实业,鼎盛时期所获利润以每秒钟为白银进账计时单位。其生意涵盖了全资的东莱银行、安平保险、建筑材料、进口木材、出口土产、美国债券、鸦片零售、铁工艺厂、营造工厂、汽车专卖、客车改装、长途运输、轮船配件、房产出租、农垦公司、交易市场、土建工程、煤矿销售、码头租赁、船运公司、炼油工厂、金店门市,出租的房产被用作青岛著名戏院、旅社、浴池等等,在很多行业、几十家公司持有股份,上世纪20年代仅在一家公司的股份就有45万美元,而且是大陆等其他五家银行的股东。其拥有的房屋不动产数量在全国居首。

  通过数据对比,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他的个人财富每年都等于青岛市连续近6年的财政总收入。

  根据当年黄金价格和今天的比对,其个人财富顶峰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亿人民币。他多年持续捐助巨资赞助教育、交通、平民住所,为五卅惨案和工人罢工捐款,家乡两千亩良田从来不收乡亲一分钱租子,任人耕种,在日本侵华期间坚守气节,闭关自珍,将全部田地捐给解放区……

       刘子山生平:
       刘子山本名碧云,字紫珊,又作子山,1880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沙河镇)湾头村。他童年读过私塾,1894年赴青岛谋生,初为街头叫卖小贩,后给德国人当西崽(仆役),因好学上进,先后自修德语和日语。1908年,刘子山当上德国建筑师的翻译,同时代办建筑材料,开始了其创业生涯。1910年,独资开设永和福杂货行,经营草帽辫,代销德国货。1914年,买下德国人办的红石崖窑厂,扩建成福和永窑场,专制洋式红色砖瓦,因产品适销对路,获利颇丰。他还受聘德商礼和洋行,担任华方经理,经营颜料和花生贸易等,佣金极为可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刘子山又筹集资金进口大宗木材,不久战争爆发木材价格猛涨,他又狠赚了一笔。
  刘子山生意虽然顺利,但真正发家,还是靠贩卖鸦片。最初是胶澳海关税务司赫德,找胶澳商会总经理丁敬臣及董事苏臣、陈克廉、刘子山等,要他们集股做鸦片专卖生意。丁等因不熟业务且赚钱不多,不久即商议撤股,惟有刘表示,他两肩扛一口,穷光蛋一个,大家不干他干。于是刘子山独自承揽了鸦片买卖,在河北路设店经营,前柜批发后院零售,并附设烟馆招揽烟客。1914年11月,日本当局借口对德宣战占领青岛,1916年开设“扶桑官膏局”,走私批发鸦片烟膏等。刘子山利用懂日语的便利,又与日军搭上关系。双方协议规定:贩卖鸦片既批发也零售,且不限于青岛,凡可去之地都是贩卖范围:鸦片运输由日军包办。刘实际上成为日军的买办批发商,短短数年之内,就获利4200万元之巨,成为青岛臭名昭著的“烟土大王”。刘子山将巨额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业,一度拥有青岛市天津路、肥城路、武定路、甘肃路、无棣二路等整条街道的房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无出其右者,故此,人送绰号“刘半城”。

  不甘贫穷来青打工
  刘子山是掖县湾头村人,1877年出生,兄弟姐妹共八人,四男四女,他在男孩中排行老二。父亲刘显邦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下地干活就是推独轮车帮人运货、弹棉花赚点钱贴补家用,一家过得贫困,村民在背后喊:“刘显邦,刘显邦,一天三遍糊涂汤”。但刘显邦明白一个道理,再穷也得送孩子去上学,认字有知识才能有出头之日,所幸湾头村当时办有村学,这才真正有了“刘子山”。他的原名叫云碧,教书先生见他写了一段励志的诗词甚是惊讶,于是向刘显邦要了他的生辰八字,细批流年,说此子今后必然出人头地!并为他取字为“子山”。
  在一个普通日子,14岁的他拿着几个窝窝头从家里跑了,说是去青岛闯荡了。刘子山属牛,还真是有这么个牛脾气,生来不怕苦不怕累脑子也灵活。那时他给一个教堂中的德国神父做仆役,发现德国人统治着青岛,要是学会德文将来肯定用处很大,便开始自学起来。起初那些德文都是他死记硬背的,并不是特别精通。但没待几年,18岁时他被父亲强令叫回老家娶亲成家,第二年就生下第一个女儿。家人心想有了老婆孩子就能让他好好留在家里了,没想到不顾家人反对,他穿着奶奶给做的夹裤夹袄又走了……
  再次回到青岛,1898年他便在一座驻有德国兵的大庙中正式学习德语。由于他聪颖过人,学习刻苦,德国老师让他提前结业,并介绍他到德国人经办的一家承建胶济铁路青岛到丈岭一段工程的工程公司做翻译。他的命运从此开始改变!
  他给张之洞做过德语翻译
  当年学德文的学生能学成毕业的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当了德国人辖下的巡捕。所谓巡捕,外穿洋式服装,留着辫子,戴着帽子,帽子上还有一个铜顶,如同清朝的顶戴,显得不伦不类。刘子山为自己没有沦为巡捕而感到骄傲,更庆幸不用穿得这么不伦不类。虽然在学校时德文学得不错,但刚开始做翻译他也闹过不少笑话。其中一则被刘子山的孙子刘植记录在自己的博客中:
  有一次,工程队马队路过驻有清巡防营的地方,清兵远处看不清,误以为工程队是一帮土匪,就开枪射击。工程队的人急忙喊话:“不要开枪,这里有修铁路的洋大人!”清兵管带走近一看,果然有“洋大人”在其中,吓得他立即跪倒在地求饶:“大人我眼瞎了,大人我眼瞎了……”德国人问刘子山那个管带说什么,刘子山就直译:“他说他眼瞎了”。德国佬看了看管带,管带的眼睛好好的。德国人十分不快地训斥刘子山:“你说谎,他眼睛没瞎”。刘子山把这些错误都一一记住并改正,德语提升得很快。
  如果安于现状,或许以后的刘子山至多当一名好翻译,或是在铁路上混上个站长当当,但他从小就立下了不甘人下的远大抱负,在胶济铁路上干了一年多就辞职了。往往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要在大冶勘探铁矿,聘了德国人负责勘探,有人推荐刘子山当了翻译。在大冶,开始时由于地位低,所以在街上德国人坐大轿,他在后面跟着跑,在屋内德国人坐的是高椅,他只能坐低凳。这让他感到羞辱,于是他用赚来的钱捐了个功名——正五品同知(同知为知府的副职)。刘子山在大冶的这一段经历,为他回青岛做生意,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生意角度讲,他绝对是个“万花筒”,天生就是个做买卖的,因为木材、砖窑、棉花、汽车、房屋、修船、鸦片等生意他都做过。
  太平路一家咖啡厅的展览厅内摆放着好几块红色的长方形砖瓦,上面用德文、中文和英文写着:青岛刘子山监制,这些砖瓦是从湖南路39号的建筑上拆下来的,顺着这条线索得知,当时刘子山的砖窑已经成为一个品牌。1914年,他买下德国人办的红石崖窑厂,扩建成福和永窑场,专制洋式红色砖瓦,因产品适销对路,获利颇丰。而在做砖瓦前,刘子山一直跟大哥刘文山一起做木材生意。刘文山闯关东到了东北,发现那里的木头挺好适合盖房子用,便跟刘子山商量,他从东北发货到青岛,刘子山再把木头卖出去。这样干了几年时间,利益也还不错。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日本占领了青岛。当时刘文山的木材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走海运时遇到日本鬼子拦截,木材被搁置在海上好多天。那边木材运不过来,这边青岛的一些房子还等着封屋顶呢,怎么办?这时刘文山鼓动了几个船老大,栽在日本人手里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赌一把,逃跑吧,或许还有活的希望。就这样,几艘船在夜里加足马力在海上逃命,刚到青岛码头,大家一听木材来了全来抢。东西少价格就贵,这把赚了不少。刘子山也单独做过木材生意,是从美国进口的红松原木。
  除了木材、砖瓦、房屋等这些生意,还有人说刘子山曾经是一位有名的粪商,说是地下管网雨污分流后,粪便污水跟雨水实现了分流。为了解决城市排污问题,德国人便把粪便收集的活交给刘子山,给他一部分钱,他把处理的粪便卖出去做肥料又是一笔钱。
       飘过胶州湾上空的毒雾
       有人将近代青岛鸦片贸易形象地比作“飘过胶州湾上空的毒雾”,刘子山曾经就是这场“毒雾”的散播者。日本人来青岛后,刘子山贩卖鸦片,确实是他发家史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接管胶澳商埠后承办贩毒生意,鸦片烟贩日增,刘子山也在其中。刘子山如何贩毒起家,至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德国人想捞外快,找来刘子山,让他搞鸦片走私。刘子山觉得没底,就把丁敬臣、李莲溪、古成章等人都请来合计。有人动了心思,想挣钱,但又犹豫不决;有人说这是伤天害理的事,不能干。最后只有刘子山干起来而且干大了,独揽青岛鸦片生意。1905年,拿到鸦片专卖权的刘子山开起立升官膏局,前柜批发,后院零售。1916年,日本人做后台扶桑官膏局开业,刘子山每天能卖鸦片300箱,一箱就赚300块。

       日进斗金的刘子山最先想到的是置办地产。从太平路漂亮的德国建筑到大鲍岛繁华的华人里院,从台西镇云南路到台东镇工场地再到小鲍岛周边武定路、上海路、吴淞路,到处都有刘子山的房产。甚至有好多街道,整整一条街的房产全在刘子山名下。不只是青岛,刘子山还握有一厚打上海、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房产证。1918年,他率先投资开设了本土银行东莱银行,资本最高达3000千万元,聘请总商会会长成兰圃当经理。他开的炼瓦厂规模超过傅炳昭,为青岛最大,直到今天很多老房子的牛舍瓦上还清楚地留着“刘子山”三个字。因为刘子山财大气粗,曾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甚至想把日本人作价4000千万元的胶济铁路,让他私人收回,改为商办。张宗昌曾想任命他做省财政厅长,他坚辞不就。好事者曾统计,鼎富之时,刘子山每秒净赚利息白银一两。

       成为青岛首富的刘子山,自然有了两个绰号:一是代表财富的“刘半城”,二是代表罪恶的“刘毒枭”。他想要洗白,尽管鸦片烟的味道很难散去。
       他办学校,捐善款,助公益。他捐资捐地创办了私立胶澳中学和东莱中学;平民院要不是靠刘子山捐助的5万大洋,这些青岛最早的廉租房不知何时方能启动;给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青岛农工银行,资本不足,最后还得找刘子山化缘,才填足15万元的差额;他出资20万,在东莱银行二楼、三楼办起抵制日货的国货公司;他捐资20万元疏浚小清河,又投入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路基……

       因长兄曾被绑票,所以晚年刘子山最怕绑票。从1927年起他就不长住青岛,而是往来于青沪之间,行迹飘忽。抗战爆发后,丁敬臣等商界巨头留下来,跟日本人合作赚钱,青岛光复后被送上汉奸法庭。而刘子山避居上海做寓公,深居简出,直到194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从贫寒农民到大银行家
  1918年发起创办东莱银行,无疑是刘子山生平中最精彩的一笔。
  1918年2月1日,刘子山与成兰圃(原青岛大清银行经理,后选为青岛总商会会长)、吕月塘共同出资200万元,以无限公司形式在青岛天津路办起了“东莱银行”。“东莱”二字,出自莱州古称,行址在天津路,刘子山任董事长,成兰圃任总经理,吕月塘任经理,是青岛最早的私营银行。随即,东莱银行在济南、天津、大连等地设立了分行,在上海设立了汇兑所。1923年初,东莱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00万元,第一大股东仍为刘子山。1924年,成兰圃因病退出,董事会公推刘子山为总经理。在青岛的金融势力依然操纵在手中。在这种金融背景下,东莱银行能够成立且有较大拓展,殊为不易。
  东莱银行的设立,使刘子山的经营有了更为充裕的资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在青岛独资开办东来贸易行,经营进口业务;开办永利汽车行,经销美国产“Buick”牌汽车;1922年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户运输;1926年,与吴蔚如、赵叔馨、徐新六、钱新之等发起成立安平保险公司。此外,他还在青岛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投资,担任董事等职务。
  随着财富的积累,刘子山开始深刻反思和忏悔贩卖鸦片的经历,颇有负罪感,遂自觉大范围涉足各种公益事业。他捐款兴办济南孤儿院,投资兴建山东大学;捐款20万元疏浚小清河,出资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捐款20万元兴办东莱中学,把莱阳路楼房及对面空地赠给青岛女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他因惧怕追究,刘子山将太平路37号大楼让予国民党市党部。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又将湖南路39号大楼送给宪兵司令部。
  移师天津和上海
  东莱银行1918年在青岛创办,转年即在天津设立分行,行址设宫北信成里。1919年3月1日,东莱银行天津分行正式营业,主要办理联行汇兑业务,高樾栽任经理。1921年迁址宫北大狮子胡同,除汇兑业务外又兼营存放款。
  1923年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改聘史润生为天津分行经理,并拨给津行营运基金60万元。1925年,天津分行再迁至法租界二十一号(今和平路)。1926年2月,为便于开展业务,东莱银行总管理处移至天津,津行成为总行,青岛改设分行。同年5月史润生病故,副经理李华(号秋岩)任津行代经理。1927年,薛秉琛(号赞庭)任津行经理。东莱银行总行移设天津,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当时天津金融业和工商业非常发达,金融市场十分广阔;二是东莱银行与盐商业务频繁,而各大盐商特别是长芦盐商,都在天津设有办事处,便利银钱往来。
  东莱银行总行移津后,业务发展很是红火,很快成为华北著名财团之一。1930年,该行在法租界行址兴建新楼(即今和平路287号天津市科委办公地)。该楼由德国工程师贝伦特(Behrent)设计,三层混合结构,并带地下室和顶层塔楼。大楼主入口处柱式、外檐、塔楼等等变化丰富,体现了浓郁的折衷主义意味。一层为营业大厅,中央有四根镶大理石圆柱,柱子周围为柜台,以营业大厅为中心,四周布置有经理室、办公室、接待室、候客厅及来宾办事处等。二层设有总公事房、大会议厅、秘书室、饭厅、洗澡间、厕所及储藏室等。三层主要是供职员休息的卧室和活动房等。
  1932年是天津东莱银行业务的鼎盛时期,当年银行存款余额954万元,放款余额528万元,有价证劵128万元,领用兑换券25万元。1932年3月,东莱银行召开第4届董事会,推选的组织架构如下:董事长刘子山,常务董事徐青甫,吴蔚如,董事刘星山、吴蔚如、常勉斋、徐泽山、徐青甫、刘文山,监察人刘锡三、刘占洪,总经理徐青甫兼,协理吴蔚如兼。
  天津东莱银行的业务,继1932年达到高峰后,1933年便开始急速下滑,甚至趋于半停滞状态。同年9月,刘子山将东莱银行总行移至上海,天津东莱银行改为分行。
  当时的上海,早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除了汇丰、渣打、横滨等大型外资银行以外,其他中小型银行、钱庄、当铺、交易所、保险公司满街都是,所谓“银行多于米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东莱银行跻身于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1937年,上海东莱银行营业大楼(位于今南京西路587号)建成并投入使用。 
  “匪气”折弯日本人的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取代了原由德华银行青岛分行经办的代收关税和铁路运费业务,成为青岛金融业的霸主。它以优惠利率发放大量贷款,支持日商在青岛开设工厂。不仅享有特权,而且操纵外汇、控制海关、发行货币、吸收存款,一度成为对青岛实施经济侵略的中心。面对日本的经济侵略,有一股子匪气的刘子山坐不住了,他拿出正金银行发行的巨额钞票,让东莱银行的全体员工放假一天,集体去正金银行兑换银元。当大批的员工聚集在正金银行的门口,而正金银行又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元。一时间,正金银行要破产的传言飞快地传播到青岛的大街小巷,更多的市民风闻而至,纷纷拿着正金银行发行的巨额钞票要求兑换。这一行动很快引起了正金银行高层的恐慌,一向嚣张的当时正金银行行长不得不亲自出面,在当时青岛最好的饭店春和楼,宴请刘子山央求缓提,从此以后气焰大为收敛。
  1937年后,刘子山避居天津法租界,拒不与日伪合作,并派儿子刘少山赴上海,召集东莱银行同人,传达他的指示:“国难时期,宜闭关自守,紧缩业务。本人自愿不再提取股息,以维同人生计。”此后,刘子山以体衰多病为由,将东莱银行业务交给长子刘少山管理。1948年春,刘子山从天津到上海就医,同年10月12日因心脏病发作辞世,享年68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东莱银行批准复业。1952年12月,其长子开明绅士刘少山主动将银行并入公私合营银行青岛分行。

  儿子刘少山与聊城海源阁
  刘少山出生在青岛,长在长岛,后随父亲移居天津。1937年以后,刘少山开始掌管东莱银行业务。在以后的十余年中,东莱银行的业务时好时坏,但基本上还是有所发展。截至1949年9月,上海总行、天津分行、青岛分行的资金总额均有所增加。
  刘少山掌管东莱银行的时间太短,未能在金融界一展身手。然而,他在古籍珍善本的收藏方面却颇有建树,尤其是抢救性收购聊城海源阁藏书,使这些国宝免遭厄运,留下了一段佳话。
  聊城海源阁乃中国北方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由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杨以增所办。杨以增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而后步入仕途。他曾多次易地为官,游历甚广,具有收藏书籍的条件。1840年,杨以增所收藏的书籍已相当可观,便返回聊城修建了海源阁。到其孙杨保彝一代,海源阁集南北精华于一楼,藏书多达20余万册,被誉为“北方图书之府”。彼时,海源阁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湖州陆氏百百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而尤以瞿氏铁琴铜剑楼和海源阁藏书最丰,世称“南瞿北杨”。
  至海源阁第四代传人杨敬夫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海源阁无专人管理,藏书偶有散出。1926年,杨敬夫迁居天津。为生活计,次年将海源阁珍籍26种运至天津后零星售出。
  自1928年至1930年间,海源阁屡遭兵燹,藏书或被焚毁,或被劫掠。1931年底,杨敬夫将劫后书籍先运至济南,后又运转天津。至此,海源阁书尽楼空,再无只字片纸。
  海源阁被劫书籍,大都散落于华北各地。自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一直有人在收购海源阁藏书。
  刘少山在天津曾与杨敬夫数次洽谈,购得海源阁珍善本26种,其中包括旷世珍籍宋本《楚辞集注》和《百川学海》。为防日人觊觎,刘少山对外秘而不宣。后来,他尽管辗转于青岛、上海等地,但将这批古籍一直妥为保管,无一散失。
  全国解放以后,青岛、天津、上海三地的东莱银行均实行了公私合营。1952年,天津东莱银行并入中国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刘少山出任副经理。随即,他将包括《楚辞集注》和《百川学海》在内的26种共计427册珍善本古籍悉数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后来,由中华局出版了《楚辞集注》的影印本。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将《楚辞集注》影印本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角荣。回国后,田中角荣将《楚辞集注》交给读卖新闻社进行了复制。次年,读卖新闻社得知了《楚辞集注》的历史渊源,遂将一部复制本回赠给已经定居上海的刘少山。1996年,经山东省民建的苗淑菊女士居中联络,刘少山后人将这部复制本捐赠给了重建后的聊城海源阁。至此,这段佳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7.2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