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青岛老街——伏龙路
伏龙路是青岛的“五龙路”之一,青岛有5条带“龙”字的路名,它们是龙口路、龙山路、龙江路、龙华路和伏龙路。其中,龙江路建于德占时期,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后,又开辟了龙山路。伏龙路修建很晚,有资料显示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
伏龙路2号,是个二层的仿欧式独栋,红瓦的屋顶,灰色的墙面,花岗岩的筑基。入楼要通过拱形的门廊,门廊的上方是个不大的露台。这所独栋的小院不大,从大门到小楼所经过的院落有两株古树,它们的枝干都很粗壮,但确如敦煌的飞天一般,树干婀娜着由树脚处向一旁伸展。
伏龙路4号,很多资料都说这里是中华基督教会同道堂的旧址,虽然现在是民宅,但它独特又大气的外形,依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房子建在山坡处,位置十分高,想来当年也是岛城一处显眼的建筑。这栋房屋花岗岩的筑基,灰色的墙面,拱形的正门上方配有五彩玻璃的装饰。正门的最顶端是个非常漂亮的山墙,山墙上有一朵七瓣七芯石雕花做装饰。
礼拜堂大概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如此一来,联想到伏龙路的历史,顿时豁然开朗。想当时,这礼拜堂算是建在一个清静的山坡之上,因此少了几分尘世的喧闹。加之其“背山面海”的位置,怎么也算得上是“风水宝地”了。或许,原来,这里只是一座建于山间小路上的一座掩盖于丛林之中并不起眼的建筑。只是后来,这里的楼房越建越多,沿山的道路越修越长,给这条本来有些神秘感的伏龙路增添更多的“人情味”。
伏龙路得名于伏龙山,过去的青岛,有座大石头山,修了齐东路后,这座山就分成了信号山和伏龙山。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环绕伏龙山的伏龙路还是很荒凉的。据说,除了路一侧几座建于三十年代的单体小楼之外,这里几乎没有其他住户,用人烟稀少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那时,伏龙山上的泉水顺势流下,到莱芜一路汇聚,形成了莱芜一路上当时有名的“龙吟池”。只是,后来修路、建房,伏龙山被开发的同时,山上的泉源也被破坏了,“龙吟池”也渐渐消失了。
伏龙路6号甲,这是一栋二层的小楼,它的外形是由长方体和多边形柱体结合而成。小楼的院子很大,分上下两层,上下层的院子隔着十几级石阶的高度,并用花岗岩砌成的围栏相隔。院子里除了竹子,还有几株粗壮的松柏,都有近一抱粗。
伏龙路自江苏路至莱芜二路、齐东路,形成了一个“人”字形,环绕在这山与山之间。
伏龙路非常崎岖,全长809米。藏书家孟昭鸿(1883年-1947年)来青岛后居于伏龙路。其堂名“静远堂”,孟昭鸿,诸城人,伏龙山上孟宅也曾是诗人骚客雅集之处。1946年,青岛成立了一家话剧团叫“一鸣剧社”,初也在伏龙路上。
青岛市现存最长的石板路了吧?
顺着这条小路向上,就到了伏龙山的山顶,这里有青岛气象局。
1960年,山顶建起新的观象台和气象局,尔后渐渐显出声色。现在,伏龙山山腰的部分空地建起了晨练场所,保留部分绿地。但是岛城地图上已不将它标示为绿色山岳,山头公园也不包括它。现在,人们知道它,是由于气象台的存在。
青岛气象事业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学术团体——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1924年10月10日成立)。现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伏龙山4号。
从信号山上俯瞰气象台......
行走在伏龙路,总感觉周围的景象和房屋都与“老街”二字格格不入:零星的旧式房屋只散落于街道靠近莱芜一路的双号一侧,其他则全是较为现代的房子;房屋周围的绿化也都丝毫不见传统韵味。
伏龙路36号,是栋3层的小楼,花岗岩的筑基,灰色的墙面,两根石柱支起的门廊,进入的是小楼的二层。小楼顶部的山墙,两边像一级级上行的楼梯侧面,中间还配了圆形的气窗。
伏龙路37号,从37号起,是连续的几栋单元楼,如现在的单元楼一样,二、三层高,每单元一层两户或三户,楼房正门和侧面的山墙上有独特的云纹设计。这些楼是五六十年代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建造的,特别结实,前几天邻居装修从楼中砌出的几十年前的红砖,都像新的一样。
伏龙路40号,有资料显示当年著名的藏书家孟昭鸿来青岛后居于伏龙路“静远堂”,那里曾是诗人墨客雅集之处,据说就是这栋小楼。小楼有三层,伏龙路进入的是小楼的二层,小楼的侧面还有一个盘旋的外用楼梯。顺小楼西侧下二十几级台阶,就可以转到小楼的南面,从这里可以看到它的全貌,一层是花岗岩筑基延伸上去的墙面,二、三层的墙面则是灰色的,配上红瓦的屋顶,小楼的设计简洁大方。
说到伏龙路,不得不提起青岛有名的的"七路口",伏龙路以前只是很短的一段,起于青岛有名的七路口,后来经过不断开山修路,才修成了今天环绕伏龙山的伏龙路。
“七路口”,指的是江苏路、齐东路、苏州路、观象一路、莱芜一路、伏龙路以及龙山路七条路的交叉口。1956年,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来青,在往返迎宾馆途中,经过伏龙山与观象山之间的“七街口”时,十分惊叹,急忙下车考察起来。他说:“这些道路顺势而建,非常巧妙,这么多条道路组成坡度不一的路口,交通还能保持井然有序,非常难得。”“七街口”是江苏路从南至北拐弯后,分成两个路口,并与莱芜一路、伏龙路、龙山路、观象一路、苏州路形成的七条街道分岔处,道路错综复杂,坡度不一,即使这样,还能保持宽敞视野,通透,特别像伏龙路与龙山路这样急遽转弯竟然也十分容易解决了“难题”,让梁思成叹为观止。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2015.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