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
进入殷墟的大门,往前走一二百米,右手边就是殷墟博物馆了。殷墟博物馆是一座地下博物馆,不影响殷墟的整体景观,又突出了一个青铜的结构,这个结构高于地面3米。整个博物馆的形状是模仿了洹河的洹字。这家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在我国的独创的,她独特的地方在于,5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供,而且展示手段非常先进。
博物馆的地面设计非常新颖,是以时间的顺序倒流的,从现代沿着你的脚步一直倒流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踩在这样的地砖上,胸中涌起的是历史的厚重感,也许穿越小说看多了吧,竟然还体会到了现代的穿越感。
主题水院:底下是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一个龟腹甲。董作宾是第一个主持殷墟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刚刚进入黄昏。通过水池、龟板和文字,强调甲骨文是博物馆的重点。
序厅:殷墟和商王朝的关系,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商朝的基本情况……。商朝最后两个半世纪多不再迁都。《竹书纪年》记载273年不迁都,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是殷墟年代应是255年。这个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袭表、商朝文化图(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图),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河北,东——山东、江苏,西——山西、陕西,南——湖南、湖北。
盘庚迁殷图:画面表现的这队人马弯弯曲曲的向前。上面的图示都是有证可考的:酉、鬲、狗、马车、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商朝人自己给自己都城的概念。这个厅讲的是都邑。整个展厅是根据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对“文明”的解释:1.有城市;2.有成套的礼制;3.铸造术。博物馆三个厅外加玉器厅来诠释3000多年前中国的文明。
在陕西参观博物院时,就感叹两千年前的人类,居然就会使用下水管道来建造房屋,到这里一看,原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三千多年前,人们在自己家中也安装了下水道,而且如此先进和坚固......
展柜里陈列的是一节三通,它是用灰陶烧制而成的,可见当时的地下排水设备已经非常完善了。
商朝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的房屋建筑。商朝的房屋台阶是以黄土夯实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为主的,而我们看到的这扇墙只是起到一个挡风和隔间的作用,真正承载整个房子重量的是这些柱子,是一个非常好的框架结构。在我们老百姓讲的谚语中就体现了出来:墙倒屋不塌,或拆东墙补西墙。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
商代的科技已经十分发达,在农业方面平整土地,施农家肥,种植稻、稷、黍、麦已经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在医治疾病方面,已经开设内、外、脑、耳鼻喉、小儿科、妇科等。
食物:羊、猪、小麦。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
装饰:骨笄、佩玉等。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海贝达6800余枚。
商代的商业贸易已经非常发达,据说殷人王亥是商旅的先驱者,他经常赶牛羊和用驯服的牛驮运的土物产品与周边方国交换,这样来往多了,大家知道他是商族人,都管他叫商人。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里面放有两个人头。它是用来祭祀的。蒸人头非常的残忍,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要么是祖乙伐方国,这又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的首领,他把人家国家灭了,这是很有地位的方国的首领的人头。(不想也不敢取近景,这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的残忍画面。)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当时会把狗殉葬,放于墓葬底部的腰坑里。为什么这样呢?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在当时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个很残忍的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
面具: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这张脸谱,竟然是商代最崇尚的美男子,我晕!!!
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刀具有什么不同呢?3300多年前人类的智慧,真是令人无比敬佩!
商朝的铸造水平不仅很高,手工业水平也到了相当繁荣的阶段了。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需要以下的工序:首先要用泥巴做好一只模子,然后再利用模子来做陶范。陶范分为两种,内范和外范,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是这个样子的,中间有一个空隙,他们利用这个空隙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去掉陶范就做出来这样的青铜器具了。两只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词语“模范”。
有的兵器上带有木头,这是告诉我们它的安装方式。戈真正打仗时用的高度只达到人耳朵的高度。
带箭头的头骨有四处伤,当时未死,是从战场上回来后死的。
圆鼎:一般贵族墓中都会有,成对陪葬。但像这样的大圆鼎没有成对的。
这一展柜基本上是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体现一个完整的青铜器的组合。觚爵数量的多少体现墓主身份的高低。小方鼎: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纹是最漂亮的,乳钉纹做的比较高,凤鸟纹纹饰精美。觚、角九套,角与爵的不同,爵是一个流一个尾,而角是两个流。斝:这对斝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一对。花纹主要是饕餮纹,但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司母辛:祭祀母亲辛。商朝晚期一个叫武丁的国王他的妻子妇好死后,她的儿子为祭祀她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上有乳钉纹很大气。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会使用方鼎。世界上的十大商代青铜器,日本4件,2件台湾,妇好鼎在社科院。
有盖提梁鼎,1990年,这个鼎是发掘于安阳市郊的郭家庄,当考古工作站的杨教授把那个鼎盖打开后,在里边竟发现了一块完整的猪肉,并经专家们鉴定,里边放置的是距今历时3000多年的猪肉,保留的特别完整。
商周时期是礼制的定形时期,礼制如果离开乐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参考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复原的。安丰乡渔洋村(就在漳河旁边,一个6000年文化并存的村落。)一个叫龙振山的老先生捡到了一块陶片,上面刻的图案就和这个木鼓是一样的。
好精致的器具呀,会令今天的匠人汗颜......
玻璃上的甲骨文:商朝人心目中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关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博物馆的馆标,是个儿子的“子”字,是商朝王族的姓。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样子看起来很有生命力,下边的这个弯就好像在指引游客向前走。青铜器的铭文,表示3000年前的一个人右手拿戈,左手拿盾,他在守卫他们创造的文化。
青铜板上的是“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商朝的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外边的边框其实是个“亚”字,在商朝这是代表有一定职位,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
文字厅: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甲骨有正反两面,它主要是商王占卜用的。
一片甲骨惊天下:讲述的是商王带人打猎,占卜明天会不会遭受到灾难。
甲骨坑:表示的是在安阳河畔出土了甲骨文。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对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关殷墟的内容。
司母戊鼎:镇国之宝。它本身是个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儿子为纪念她铸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种家族关系,一种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重875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
鼎耳有焊接纹,说明这个耳朵是真的,当时住新乡第31军团军长王仲廉把这只鼎送给蒋介石的时候,他非常高兴,于是说你把这只锯掉的耳朵再给我焊上去,但因当是技术有限还没有无缝焊接技术,是后来按上去的。那么我们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协调,说明这也是后来铸造的。这只鼎这么大,那么它们当时是扣过来浇筑的,商人当时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锅一锅往里浇筑的话,中间会存在一个时间差,会形成“冷隔”。那么我们推测,他们当时首先先算好浇筑鼎所需要用的铜液的数量,然后应该是在地上挖了个坑和多条地沟,把地沟先加温到900度左右的时候一起往地沟浇筑,这样铜液在浇注的时候热量并不损耗。最后浇筑完后打开一看,发现当初计算错了,鼎足上还有一段没有铸完,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重新浇筑。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它的脚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
这个鼎本身有很多花纹,花纹有很多很多的谜在里面。我们首先看中间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个兽面,其实“扉棱”两侧是两个独立的纹饰,这个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地下和上面的一样,只是耳朵处有不同。旁边上面是牛,中间是鹿,下面是虎。鼎耳上看似鱼形,可现在也没有确定。侧面上有两只老虎在吃一个人头。《吕氏春秋》:饕餮食量很大,如果给它的食物不够的话,它会让你倒霉,所以人们供奉它,将它刻在鼎上。中国有位美学家认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狰狞美。
人兽题材:大家仔细看这个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详,带有微笑,那么就应该表示人兽的和谐。所以有人认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萨满教”,巫师为了沟通天和地,这是巫师变成老虎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沟通人神,沟通天地。
辛和戊是两个人,据说她们是同一个国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妇好了不起,但是从地位上说妇好比不上戊。因为一从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妇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子形墓有1360立方米。
为馆中的文物所惊叹,很有时光交错之感。仿佛3000年前的祖先正在和我们无声的交流。沿着这条时光隧道走到阳光下,才突然感到,原来这是3000年以后......
——2013.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