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随手拍青岛——青岛风采年画艺术馆

$
0
0

青岛风采年画艺术馆


       今年六一,学校送给孩子的礼物之一,是去风采年画艺术馆动手实践,感受我们的民俗文化。青岛风采年画艺术馆地点在崂山高昌路12号。有民俗文化项目泥老虎、木版年画;现代艺术彩色蜡烛、陶艺、魔术气球等项目,非常适合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

       大厅里展览的各地的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汉族民间版画。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乡土气息浓厚,制作工艺别具特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木刻版画三大产地,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明代洪武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已初具工艺基础。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后,杨家埠先人先后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四家画店。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兴号”年画作坊,面积239.4平方米,房屋11间,保存完好。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年画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此时画店纷开,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清代咸丰年间杨家埠年画达到辉煌期,画店百家,画种上千,年画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

       制作工艺: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艺术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为:不受自然的约束,以丰富的想象力,概括、浪漫主义、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简练、粗犷、朴实。制作年画时,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再手工补上各种颜色并进行简单描绘,使其更加自然生动。






       题材作品:杨家埠木版年画按张贴部位可以分为:门神类、炕头画类、窗帘画类、中堂画类、实用年画、条屏画类等。按题材分类,有祈福迎祥年画、辟邪保安的神像、吉祥年画、风俗年画、生产劳动题材年画、小说戏出和神话传说年画、山水花卉、珍禽瑞兽年画、时事幽默、百戏娱乐的年画等等。它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美女娃娃、吉祥欢乐;人情世事、男耕女织;小说戏曲、神话传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时事新闻、讽刺幽默;还有些以实用为目的,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迎合民间迷信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如《三代宗亲》、《神荼郁垒门神》等;一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
       清代前期,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

       清末,年画艺人不再沿例其本,开始创新。首先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等。其次是“发福生财”的吉庆画,如《五路进财,发财还家》、《摇钱树》、《大春牛》、《三大家》等等。这些作品给深受列强入侵、盗贼蜂起之苦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
       清末民初,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他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刷成“墨货”,如《山水四条屏》,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
       新中国建立后,民间艺人创作了大批的年画作品,如《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河北省武强县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传统观念和古老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民间乡土艺术。其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


       发展历史:武强年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定为宋元时期是较为可信的,“年画”之称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明代初年,武强年画已有相当高的造型设计能力和镌刻水平,已趋成熟阶段。武强年画发展到清康煕、嘉庆年间,社会安定,各业繁荣,为年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这时,武强年画的生产以县城南关为中心,辐射周围68个村庄,很多农民以年画为副业,多数农忙务农,农闲印画。武强县城南关形成全国最大的年画集散中心,出现的著名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之后相继出现了“祥顺”、“德隆”、“东大兴”、“义盛昌”、“新义成”、“吉庆斋”、“同兴”、“大福兴”等八大家。各村小作坊难以数计。这些大的画店都是长年生产,皆为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有的画店长期雇工五六十人,几十台刷画案子,最大的“宁泰”长年雇工300多人,在武强的南关有画案100多台。在该村旧城村有50多名,还在西安、内蒙等地设有外加工点。清朝后期,最为兴盛的是“双兴顺、正兴和、乾兴、福兴德、德义祥、德祥”还有从前老八家中的“同兴、新义成”加在一起,被称为“新八家”。仍以南关为中心,设有“画业公议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变化,人民的观念随着时代变革而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天津出现了石印版画,上海出现了胶印月份版年画,给木版年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到20世纪30年代,各大城镇几乎为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一统天下。各地年画产地的木版年画连续垮下来。这时,武强年画仍然保持着一定规模和发展势头。直到“七·七”事变以前,武强南关开业的大小画店还有77家之多,武强年画生产仍保持一定规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延安鲁艺和华北联大的专业画家来到冀中,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创作了武强年画史上又一新的创举。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强年画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51年,老画师贾灵奎和张春峰作为武强年画界的特邀代表参加了河北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省文联胡苏主席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对武强年画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改革创新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1954年,在全县有9个乡的17个村庄恢复了画业生产,35家注册的画店共出版年画109种,其中新题材的作品16种。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武强县手工业联合社把已经组织起来的红星画社、九星画社、光明画组等单位和个体画户联合起来,成立了远大画业合作社。1958年改为武强县画业合作工厂,后简称武强画厂。1961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作出“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的指示,为了加强河北美术出版物的地方特色,弘扬优良传统,重振历史雄风更好的为现实服务指出了方向。9月,为贯彻“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文化局新闻出版处及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组成调查组,深入武强民间年画艺术之乡,进行调查。了解它的历史和形状,并和地、县领导及职能部门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探讨恢复和发展武强年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1962年1月,经省领导批准,组成了以河北人民艺术出版社为主的武强年画工作室,后定名为河北武强画店,亦设在武强南关与武强画厂联合办公。1963年3月25日至31日,在当时的河北省会天津、河北省艺术师范学院举办了武强木版年画首次展览,展出作品239件,其中新作33件。为“振兴武强年画,发展河北美术”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武强画店向全国重点木版年画产地和美术院校及研究单位提交有关资料。进行学术交流,为研究和发展武强年画注入新的活力。1963年8月,武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武强年画在生产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开始,武强年画受到极大的冲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武强画厂首先受到冲击,几万方木版被付之一炬,年画生产再次受到历史上最大的打击。年画业陷入极端困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强年画开始恢复生机。1985年,武强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后来成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省级重点博物馆、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点,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的教学研究基地。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强为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1992年和1994年举办了两届“中国武强年画艺术节”。2005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1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为武强年画发行四枚特种邮票,成为国家名片。

       制作工艺:武强年画一般是“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古代的武强年画,是纯手工描绘。随着市场的需求和雕版印刷术的兴起,逐渐形成了木版套色年画,其创作一般是集体完成,画师设计样稿,刻版师镌刻画版,印刷师印刷。三道工序相互照顾。创作设计要符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主题突出,用线简练,着色单纯精练,对比强烈的风格及特点。刻版要求陡刀立线,体现刀味木趣。
       制作工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墨线版:第一道工序,是把备好的杜木板和画稿做好标记,然后用浆糊粘牢粘实,待干后,起样子,涂香油,上样子完成;第二道工序,用主刻刀镌刻,刀法有:发刀、挑刀、补刀、过刀、掖刀。第三道工序,剔空、平空、拨空,完成线版刻制。第二部分,套色版:画师设计的分色(择套)样稿分别粘在备好的杜木板上,操作和墨线第一道工序相同,第二道工序是行空,围绕色块轮廓保持一定深度和距离,切断图案与空处的连接,第三道工序是剔空、平空,把所需色块之外的空处剔除,再把行空挤压的现象喷水使其复原,晾干;第四道工序:用主刻刀刻除色块或图案边缘的空白处;第五道工序:平空、拨空,套色版完成。然后打样试版,做最后修整,再交付印刷。印刷首先按照画版的大小,把纸裁切好,固定在印刷案子(工作台)上,传统制作是先印墨线,然后印套色,由浅色到深色,要求套色准确,不秃、不污、四角齐全,颜色鲜艳。
       武强年画在刻版技法上变化多样,有的精雕细刻,表现入微,有的粗细相兼,适得其妙。运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分味木趣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版画风格。
       年画艺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总结了丰富的用色经验,或以不同颜色的块面大小,或以深浅浓淡,或以近似排列,达对比鲜明而统一的效果。要求用色少而变化多,使平面色块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用同一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复印重点部位,使色彩饱满丰富,变化万千。图案花纹有明有暗,米黄争盛,兰紫相同,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调,形成单纯明快,强烈响亮的旋律,给人以闪跃跳动的感觉。
       随着时代发展,武强年画除保持传统的木版印刷和丝绸印刷外,还采用新技术,进行木版年画胶印。
       武强年画在刻版上以大刀阔斧的手法见长,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粗犷奔放、挺拔劲健,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长的杜木和梨木,木质较硬、纹理细腻,便于雕刻,耐磨损且印刷粘水不易变形。最基础的是墨线版,用来印制画面轮廓线。彩色套版一般有红、黄、蓝三色,有的还有粉红和灰色,这样,制作一幅完整的武强年画通常需要4到6块画版。
       武强年画早期印刷所用的是当地芦苇和麦秸制成的草纸,后来使用熟宣纸。传统上使用植物颜料,后来使用的是国画色或广告色。为便于人们收藏和观赏,武强年画艺人把许多年画作品装裱成画轴、画片、画镜等形式,从而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武强木版年画的装裱与包装工艺逐渐走向高档化。

 

       艺术特点:武强年画因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所以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和民间艺术色彩,背景简括,不拘细节,主题突出,选材大都与民间习俗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武强年画的题材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欣赏习惯和要求,所以它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武强年画主要是木版套色水印。由于工艺制作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匀称饱满,装饰性很强,线条粗犷简练,挺拔疏落,遒劲健美,直朴稚拙;色彩强烈,浓烈而不凝滞,单纯而有变化,常以大红大绿等明快舒畅的色调,形成一种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来装点节日。还有一种淡洁素雅、清秀爽目的山水墨画,也颇受欢迎。
       武强年画的造型突出重点,刻画人物为五段身材,着重表现头部和眼睛,着笔不多而仪表生动。"鱼钩鼻子单框眼,淡施脂粉懒画眉",而内在的情感却表现得很充分。
       武强年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除墨线外,一般有3到7种套色,色彩丰富,调子明快。造型夸张,简练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头部和眼睛。动物塑造也是如此,“十斤狮子九斤头”,大力度地渲染出动物勇猛伟岸又驯顺可亲的性格特征。武强年画构图饱满,整个画面几无空闲,体现出一种丰满富足的感觉。武强年画常以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作品,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连(莲花)年有余(鱼)”、“喜(喜鹊)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贵”、“封(蜜蜂)侯(猴子)挂印”等等。

 


       艺术风格

       题材广泛: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多彩,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风趣幽默、娱乐百戏、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谜、智力游戏、山水、人物、动物花卉、春宫图等,品类繁多,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形式多样:适应各地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房间布局,武强年画分门别类“量体裁衣”,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绣样儿、张哒、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有讲究地张贴或应用于不同部位,满足了广大人民美化生活环境、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种需求。
       构图饱满:构图饱满首先是适应木版印制工艺的要求。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因此,艺人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几无空闲,在无法补起的空间上,也是添加一些与主题相关、象征吉祥、发财之类的图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独立的“垫版符号”,这种丰满的画面有助于造成一种充实感,一种热闹气氛。也表达出人们希望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
       造型夸张:武强年画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目语心声。注重表现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气质,讲究“武将要威风煞气,文官要舒展大气,美女要窈窕秀气,童子要活泼稚气”。艺人笔下的动物更是大胆夸张头部的刻绘,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
       线条粗犷:武强年画在绘稿上用线简练,线刻大刀阔斧,粗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现出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也有一些作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区分大的轮廓结构,以委婉顿挫的线条勾勒细部装饰,通篇看去整体感强,既大气磅礴又精制细腻。
       色调鲜明:武强年画印刷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通常神品为红、黄、蓝三套色,戏出花卉类则增加一个品红。因黄、蓝重叠可压出绿,黄和粉红重叠可压出桔红,粉红与蓝重叠可压出紫,这样,三套色版可印出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红、粉、黄、蓝、绿、桔、紫七种颜色,收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吉祥寓意:武强年画常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画面,即选定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牡丹、花瓶寓意“平安富贵”等等。
       图文并茂:武强年画许多作品都配有简明诗词,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装饰画面,突出主题。题词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十言(三三四排列)句,读来朗朗上口,饶有韵味。寓教于乐,于乡土特色中透露出文雅情趣。

 

 


       题材形式: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花卉、神像、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组字花谜等品类繁多,是中国北方劳动人民思想愿望、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和生活的反映,被誉为“农耕社会的艺术代表”、“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武强年画分门别类,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枕顶、兜肚、鞋底儿、手帕、荷包、张搭、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甚至牛棚马厩也有专门张贴的年画。





       除了常见的轴画、托片、册页等形式,武强年画还开发了门票、明信片、首日封、书籍、画册、珠光板、景泰蓝、挂历、水晶内画、陶瓷、木版等工艺,有的结合中国结等其他饰品,精美独特,成为年节馈赠亲友及国外友人的精美礼品。



 


 
















 


       泥叫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 泥老虎腰部是断开后用牛皮连接的,拿着头和尾挤压后,泥老虎会发出响声,因此称之为泥叫虎。
       “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这其中会咕咕叫的“泥老虎”就是高密聂家庄泥塑中最典型的代表。不过“两毛五”的价钱早已经是老黄历了,现在一件泥老虎,少则五元,多则几百元。
       聂家庄的泥老虎除了作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镇宅吉祥物。造型优美,颜色干净漂亮是聂家庄泥塑的特点,彩绘更是泥塑的点睛之笔。看似简单的泥老虎,从开始挖土到最后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不仅对土、制成的坯有要求,对画的技术、颜色的选择都很讲究。刷完粉子之后的泥老虎坯先上哪种色,后上哪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

       魔术气球(Magical balloon),在中国也叫长条气球,也是橡胶气球的一种,这种气球经过手来回的扭折,随心所欲地扭成各种气球小造型,如爱情鸟、小狗、刀箭、花朵、飞机、猴子爬树、郁金香花等多种变化万千的造型……在台上表演时,就像变魔术一样让人惊奇,因此俗称为魔术气球,也称为百变魔术意念气球等。能带给小朋友甚至成人很大的乐趣,魔术师、小丑有时也会也舞台上表演。魔术气球编制是一门非常具有创意、乐趣的手工艺术!因为它的趣味性、互动性也很受人们喜欢,再加上气球自身无可比拟的亲和力,自然深受小朋友及年青人的喜爱、捧场。在一些晚会、活动场合更能很好的调节气氛!
       这种气球可增进创造儿童思考能力,透过气球造型的模仿到造型的设计,让儿童手部与眼部发展达到协调,并刺激大脑的创造思考能力。

       魔术气球的创作比较随便,题材广泛且趣味性强。其造型小巧玲珑、千姿百态,神似多于形似,抽象多于具体;作品主体含蓄朦胧,外观似象非象是其明显特征。在国外,魔术气球已成为人们寓教娱乐,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特别受到少年儿童们的喜爱;现场制作人常被孩子们“围困”而不得脱身。人们还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幼儿的课堂上或家庭中去演练,即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意思维,也为课堂教学与家庭休闲增添了更多情趣。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