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济宁路(浸信会礼拜堂旧址)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济宁路


       济宁路与平原路、安徽路相汇,成“三叉口”于观象山高处,它没有绕观象(绕观象山的叫禹城路)而是向西北下坡奔向昔日的大窑沟。


       山麓一段,近山一侧有几条小巷通向观象山,入夜之后,灯光点点,疑为高楼。

       不要小看这些小路口,一不小心,就会和二三十年代的名人擦身而过。这个小路口,隶属于平原路,吴伯萧故居就隐藏在其中......

       宅宅的小巷中别有洞天,还有一条条的通道,并且路名不同,这条仍然叫做济宁路。青岛的小路啊,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清朝末年,胶州开办了成文堂书局,雕版印刷经书及其他读物并批发零售。青岛开埠以后,进入青岛,在高密路开了成文堂,在济宁路开了成和堂。
       成和堂在面积上,在青岛各书店中仅次于中华、世界两大书店,但它并不是完全的书店,店堂的大半经营文房四宝等文具,仅一小部分经营图书,早期经营自印的经书,后期也仍以经营古籍为主。


       青岛沦陷时期,敌伪统治下的广大青年处于苦闷当中,1944年部分青年组织了艺兴剧艺社。中共青岛地下党把它改组为青岛群星话剧团,1944年8月正式成立,是一个业余话剧团,团址设在济宁路袁静萍家中。团长为董为群(董俊秀、董莫),成员有朱祺(禹爽)、周宝骅(与华)、常崇信(常端)、年兆海(石磊)、苏爱梅(帆影)、于巫(于千)、石涤尘(石玺)等几十人。团内有党小组具体领导。
       剧团在敌伪统治下在江苏路小学、毛秉信英文学校等演出了《湖上的悲剧》、《佳偶天成》等剧目。
       抗日战争胜利后,利用地下党在敌人内部的关系,剧团公开化,先后公演过柯灵编剧的《沉渊》,陈白尘编剧的《结婚进行曲》等几十出戏。
       解放后原群星话剧团中的于千成为山东省话剧团编导,石玺是重庆市话剧团编导……
       从济宁路到黄岛路有一条支路,是曲尺型,隐藏在岛城中部,早期曾住过逊清遗老。一度是马路市场。

 

济宁路上的名建筑——浸信会礼拜堂旧址(济宁路31号)

       在禹城路口有一座罗马式圆柱的教堂,是基督教浸信会所在地。在青岛的基督教派别中,浸信会是较大的派别之一。其于1912年进入青岛,首先建了这座教堂,又在台东五路、范县路、沧口营子等处建教堂,以信徒人数来说仅次于信义会。

 

       济宁路这座教堂也十分宏伟、庄重。由于筑在陡坡上,一楼并不是教堂聚会处,二、三楼才是,它的内部构造不同于一般教堂。一般教堂高大,为一层,有的仅在后部有小二楼做“唱诗班”用,而济宁路这座教堂有二楼并且是三面相连,如同传统戏园的建筑。

       解放后,基督教不再分教派,信徒人数也减少,这里曾作为一处工厂。像有些教会同时建有学校一样,浸信会建有培基小学,解放后改为济宁路小学。

       现在,这里是一所国际青年旅馆......



       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市区基督教有教派21个,礼拜堂60处。解放后,青岛的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8年各教派实行联合聚会,聚会场所由解放初的50处合并为10个联合聚会点。    

  青岛解放,该堂于1949年12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没收,房屋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经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发达,经过整修后于同年11月2日该堂恢复礼拜,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市第一个正式开放的基督教礼拜堂。该堂亦是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岛市基督教协会的办公地址。


  济宁路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 1928年,信徒于墨林出资于济宁路31号创建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占地面积93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693.43平方米,为西式二层楼房。该堂建成后,先后有美国传教士崔怡美、道哲斐、纽敦、孙约翰即华籍传教士高德政、王之仆任牧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堂被日本人接管,并被迫停止聚会。1942年5月,日本人又将该堂发还给教会,聚会又得以恢复。王之仆仍任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约翰重回该堂任终师。1948年王矶法任该掌牧师,直到1965年。1958年该堂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聚会。

       济宁路浸信会为美南浸信会在青岛早期设立的一个教会,于1908年浸信会信徒在四方路一处聚会,后来迁到海泊路,又迁到大沽路,1923年济宁路31号礼拜堂建立后,迁于其中聚会。
       创办人为于墨林1927——1945年间先后有美国传教士崔怡美、道哲斐、纽敦、葛纳理、孙约翰任该会牧师。
       1930年高德政任牧师,1936年陶道泉任传道,1939年以后王之仆为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孙约翰重来任牧师(后王之仆离开济宁路1948年成立中华浸信会),1948年王矶法任牧师直到1965年李被爱曾于1951年任过该堂牧师。
       1958年基督教合并后,该堂为联合礼拜聚会点,为乐陵路浸信会,松山路浸信会,平阴路浸信会,河南路耶稣教会等均合并于此聚会礼拜,以后又有河南路32号聚会点(卫理公会)等亦合并于此,1965年停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伪管理,1942年5月底始得正式聚会。


       浸信会一般指浸礼宗。浸礼宗(Baptists),又称浸信会,是17世纪从英国清教徒独立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此宗派的特点是反对婴儿受洗,坚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礼;实行公理制教会制度。该宗的国际组织为浸礼宗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建立于1905年,有106个教会团体参加,成员遍及各大洲。

       浸礼宗深受三个教派之影响。神学思想受加尔文主义的影响,洗礼观念属于重洗派(门诺会),而教会体制则为会众制受公理会的影响。
       (一)浸礼宗强调信徒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无须神职人员和教会为中介;只承认基督和圣经在信仰与实践上的权威,浸礼宗的宣言并非强制信徒的信条,并不具有权威性、约束性。
       (二)坚持信仰自由和自愿的原则,因而只吸收具有判断力的志愿者入教,为维护信仰自由原则,反对政府干涉宗教信仰和教会事务。
       (三)不承认礼仪为圣礼,而称之为“礼节”(ordinance)。在它看来,仪节并无神圣价值和意义;信徒仅因信仰而获恩典,而非仪节本身。该宗实行浸礼与圣餐两种仪节。浸礼象征着耶稣的埋葬与复活,也是对信徒罪的埋葬,获得新生的标志。
       (四)教会实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信徒自愿结合而成的地方教会为最重要的教政单位,拥有全部自治权,可以自行决定仪节、规则及其与其他教会的关系和成员的接纳与清除。牧师由会众聘任,不设执事。各地地方教会自愿组成同盟处理共同的问题和任务,但其决定对地方教会不具有权威性。由此可见浸礼宗在教义和礼仪上具有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在教会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们视为较典型的自由教会。 


  

       禹城路口......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17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