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象一路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观象一路

  观象一路,但听名字,就知道其由来:观象山上观万象,望火楼上望千景。从观象山公园下山,就是眼前这个三岔路口,无论你往哪边走,只要能走通的地方,都叫做观象一路。

       观象山,曾名小名头山、水道山、测候山,1918年修了一条马路千叶通,这条路很不规则,后改叫观象一路。它由江苏路口沿观象山向西而去,绕山转了半个圈。在中部形成一个“十”字,向北通向观象山巅,向南通往平原路,向西至望火楼,但都属观象一路。这也是青岛马路的特色——不规则,没有方向概念。

      这条路上第一个建筑就是望火楼,站在上面,能够眺望市区的火情,也能一览青岛前海的迷人风貌。随着历史的推移,一栋栋建筑逐渐出现在了观象山脚,根据专家和市民的讲述,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依山而建,为了不影响观象台而最高不超过四楼的建筑们,用与城市相称的欧式风格诉说着历史的进程。进出在路上的人们有资本家、政治家,有艺界名伶,也有文化界翘楚。

       青岛解放后,随着普通老百姓的加入,这里的生活气息日渐浓厚。几十年过去了,走在观象一路上,随便问一个老人都有可能超过了80岁,超过百岁的就有好几位,此地居民自豪地称这条路为长寿路。



       顺着山势往下走,可以走到平原路、黄岛路、观海二路的交叉口......

       观象一路是在1918年修建的,是条环山路,整条路上都是以花岗岩为基、居高临下的欧式小楼,路边有石阶通向一个个院落。当年这种高度能够随时临窗观海,如今城市的建设遮挡了前方的视线,制高点已经远远提升。沿着观象一路继续走,需要不时地躲避轰鸣而上的车辆,因为这条依山而建的道路坡陡路窄,加上停在一旁的车辆占路,人与车只能交叉通行,“这条路很考验开车技术,尤其是半坡起步”,市民脸上的笑容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观象一路亦是如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要道”,加上背靠观象山,一些人物开始在这里建屋搭舍,以期过上背山面海的仙境般的生活。

  建设之初,能住到观象一路上的都是有头有面的人物,最起码也是资本家,还有文化界和政界的名人,要不就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一般老百姓是住不起的,这里的地段价格非常高。现在我们看到的单号一边的房子是资本家自己盖的,有的出租收钱。当然,也有过其他的行政、教育、医院等机构,比如“济南高等特种刑事法庭”就曾于1948年迁到观象一路1号办公;1939年,“教育局嘱托冈田瓢在观象一路13号教授日语”;观象一路11号曾是中九医院…… 后来的老百姓大多数是解放后住进来的,青岛解放后,资本家逃跑了,一些房产便收归国有,政府向老百姓出租,房租并不高,后来政府落实政策,便宜卖给了住户。

 




 

       观象山公园大门的对面,在这座圆弧形的欧式建筑墙上,有个略显陈旧的标识:观象一路,两边的箭头揭示了观象一路的独特之处。路口的上游是27号,而下游就是63号,沿着一条青石板路上坡,两边都是观象一路的单号门牌。这段岔路是青石板路,而观象一路是柏油路,其实,观象一路建设之初并非柏油路,而是土路。1930年青岛《民国日报》刊载了一篇名为《观象一路居民呈请改建油路》的文章,大致内容如下:“胶澳社讯:观象一路为市内过江苏路一带必经地点,因路政失修,以致遭遇阴雨,即泥泞难行,工务局有鉴于此,自即日起已准予翻修……因该路为往来要道,趁此翻修,改为油路……”可见,当年交通状况并不佳,后来几经翻修。

  《胶澳志》的“交通志”中记载了一条望火台路,它长度为 79.08公尺,面积为 96.18平方公尺,是一条小路,根据它的名称初步判断,此路应该和观象一路这段岔路有关。

 

       这条小巷叫做平原路,路口的这座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吴伯萧故居。

       德占青岛时期在观象山西建了望火楼,是消防队的一座了望塔,这里位于山顶又是高塔,在塔顶开四面了望窗,可俯瞰当时的全市。上面有人24小时值班,见到“火情”立即通知消防队。这座百年高塔至今仍存。

  再走两步,久负盛名的望火楼终于露面了。花岗岩底座,红褐色波纹水泥石墙,八边形楼体,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虽然已经经过拆除重建,上面仍然保留了一些烟熏的痕迹。楼体的南侧挂着望火楼的名片:“历史优秀建筑望火楼旧址,建于1905年,德式建筑,初为消防观测报警而建。楼高约16米,建筑面积约170平方米。”

  望火楼是德占时期在观象山西麓建设的,位于观象一路45号,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是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上面有人24小时值班,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1924年4月的《中国青岛报》刊登了一则《望火楼改变岗制》的新闻,提到本来望火楼上是“由消防队委派巡长一人,消防警察四人,常驻该处以资预防”,后“消防队陈见龙现恐日久玩生,为预防流弊起见,特自四月一日起,将驻该处长警撤回,改设临时瞭望二人,站三歇六,于大队同一操勤,值班轮流云”。“当时的消防队在沂水路上”,鲁海告诉记者。这种报火警的方式虽然原始,但因为这里是山顶又是座高塔,可以俯瞰当时的全市,哪里有火情一目了然。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2009年5月望火楼被拆除重建,记者看到的望火楼就是翻修后的模样。望火楼大红正门紧锁,周围有几个小窗户,据董宝弟说,里面是旋转而上的楼梯,“我和小伙伴经常翻窗进去玩”。如今,窗框已然破烂不堪,几个木条看得出是新钉上去的,显然是为了防止调皮的孩子,也为了防止不讲道德的人,“以前经常有人进去大小便”,鲁海说。从窗户缝里看,里面比较破旧,空空荡荡的。记者向东走到了观象山上,爬到山顶的一处亭子上,眼前一片开阔,大海、栈桥一览无余。这个高度和望火楼差不多,然而,不远处的望火楼已经快淹没在了林立高耸的水泥建筑里。它的高度,已经没有多大优势了。不过可以想象,站在望火楼上,还可以瞭望市南区的红顶建筑,鳞次栉比的小洋楼与穿插其中的花草树木,仍不失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鲁海觉得,望火楼可以改造成一个瞭望老城区的优秀景点。
























       又回到了观象山公园的大门口,沿该路口上行,就可以寻觅到观象一路5号和1号......



















































  观象一路8号是《胶澳日报》社,隔壁是胶澳通讯社,均为陈无我创办。中共“一大”代表、青岛党的创始人邓恩铭在这家报纸任过编辑。
       提到8 号,就不得不提到一份报纸:《胶澳日报》。该报1923年创刊于观象一路8号,日刊,对开6 版,除在青岛发行外,还向日本、朝鲜及欧美各国发行,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一家民办报纸。那时,邓恩铭受中共济南直属支部委派到青岛,以《胶澳日报》编辑的身份作掩护,联络青岛各界进步人士,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4年9月,《大青岛报》记载了报社迁址到黄岛路一号的新闻。该报社长王静一,总编辑是崔信功。王静一等办报没有明确的宗旨,只是以此为进身之阶,当他钻营到“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校长职位后,即弃报而去。继任社长郑吟谢,在谋得青岛货物局大港分卡肥缺后,该报编辑部人员几乎全部跟他到那里做了高级职员。因此,该报遂于1927年倒闭。1934年,《胶澳日报》的报头被胶澳通讯社的陈无我买去,由他重新出版《胶澳日报》。新出版的《胶澳日报》为4开12版,内容格调低下,变成一份黄色小报,声誉大降。记者注意到,该报社关于花边新闻和妓女之类的报道比较多。1937年12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市所有中国人办的报纸全部停刊,《胶澳日报》却继续出版,并改名为《大东亚报》,成为公开卖身投靠的汉奸报纸。陈无我的儿子是四小名旦陈永玲。





  除了陈永玲,萧红、萧军、舒群、倪菁华、陈干、林济青都曾在观象一路居住过,康有为作为陈干的好友,也曾短暂居住。其实还有一位名人也与观象一路有过交集,他住在平原路55号,但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穿过观象一路到观象山上散步,而且,虽然门牌号是平原路55 号,但他的家其实离观象一路更近。这就是吴伯箫故居。1936年,吴伯箫搬到观象山麓“两层楼房,坐落在一个小山顶上”。他的一篇著名散文《记岛上居室》就诞生在这里,“从济宁路走,爬一条小巷,小巷很窄,石头台阶”。侯修圃告诉记者,吴伯箫数的是从山底到他的房子有六十二级阶梯。“我专门去数了数,是七十二级”。为了证实这一点,记者第三次来到了位于观象一路望火楼附近的阶梯处,找到了平原路55号的门牌,一级一级地走下去,确实是七十二级阶梯,城市已改造,这便也不奇怪。

       陈干曾住在观象一路。陈干,字明侯,山东昌邑人,生于1881年10月22日。幼从胡铁霜学习经史,1902年参加军队,在军中从事写作。后在陆军学堂学习,1905年东渡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1908年,以同盟会主盟人身份在青岛胶州路上创办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机关,后被德国当局查封。1912年1月被任为山东民军统领,3月任为少将站长,1913年任中将,1916年任山东省政务厅厅长,1921年任孙中山谘议。
       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要求日本交还青岛及山东权益,陈干被任为鲁案谈判第一部委员,参加与日本的谈判,力争国家权益不受损失。在收回青岛中立下功劳。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建胶澳商埠,他任顾问,住在观象一路。
       陈干在晚年政治生涯多变,曾写诗抒怀:
       “生成傲骨不宜官,收拾行装去故山。
       一路风光真个好,落花流水两闲闲。”

       陈干,生于1881年,山东昌邑人,是近代山东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
       1908年,陈干与陶成章、刘冠三等在青岛胶州路创办震旦公学。1922年,陈干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鲁案”第一部委员,参与青岛接收。经过据理力争,陈干谈判成功,最终守定范围,如期完成协定签字,为中国为山东挽回了尊严与权益。也就是这一年,陈干住进了观象一路5号。青岛接收后,陈干被聘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顾问和胶济铁路理事,在此期间,陈干将办理鲁案交涉时往来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他参与发起成立了青岛一个文学组织“涛声社”,借当时青岛《胶澳日报》副刊的位置每周发行《涛声周刊》,和由共产党人严恨余主编的副刊《海啸》一度成为《胶澳日报》颇有影响的栏目。
       陈干早年经启蒙老师胡铁霜推荐,与康有为结识。1923年春,浪迹天涯的康有为来到青岛,暂住陈干府上,也就是观象一路5号。后康有为在陈干的协助下,购买了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的旧提督楼,康有为搬入。“倒霉”校长林济青
       林济青又名林则衣,1924年曾任私立青岛大学校务主任,1936年临危受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
       1936年国立山东大学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罢课斗争,校长赵太侔、教授老舍、洪深先后辞职,当年7月,林济青临危受命担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这名毕业于美国里海大学的矿学硕士,回国后就在青岛任教,1924年曾任私立青岛大学校务主任,后去济南担任当时著名的齐鲁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而重返青岛的他,因赵太侔仍住在荣成路的校长公舍,不得不另寻房子,于是,他购下了观象一路5号的别墅,住了一年半。其担任校长之职后,学潮并未平息,而学者名流大都云散。待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筹措经费聘请名教,补齐各院系师资阵容,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七七事变”猝然爆发,不久山东大学奉命南迁,林济青便由努力办学改为仓皇迁校,林济青也随之离开青岛。他的儿子在青岛出生,至今还住在青岛。





  观象一路1号,这是一座由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萧红、萧军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分别租了一层的两间房子。这里地处海边,环境优美,左右两边都可以看到大海。那碧蓝的海水,起伏的群山,翠绿的树林,飘荡的船帆……

  1934年6月,因《跋涉》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引起特务机关怀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萧红、萧军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萧军被朋友介绍到《青岛晨报》文艺副刊当编辑,工作之余便创作长篇小说;萧红则一面创作,一面在家操持家务。此时他们的生活,是相当困苦的。据他们的朋友回忆说:这时萧红身穿旧布旗袍,脚穿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头发用一根天蓝色的粗糙绸带束着,每天要到街上买菜,再回到家中劈柴烧饭,做俄式大菜汤和烙葱油饼吃。后来穷得连大菜汤、葱油饼也吃不成了,就到马路上去卖家具……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仍勤勉不辍地潜心创作。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萧军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也完成了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这两部作品,是他们奉献给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好礼品,也是奠定他俩文学史地位的成功之作。

    舒群原名李旭东。生于1913年,吉林省滨江县人,1932年加入共产党。
    从七岔路口进入观象一路,就能看到1号的由花岗岩石砌成的二层小楼,墙上钉有一块铜牌,是青岛市人民政府2003年制作的,名为“萧军、萧红、舒群故居”。这里1934年夏住了两对夫妇:萧红和萧军,舒群和倪菁华。舒群当年原名李旭东,1934年初到青岛,担任《磊报》的副刊编辑。倪鲁平在《磊报》兼任主编,他很喜欢李旭东,便把自己的妹妹倪菁华嫁给了李旭东。婚后,李旭东将妻子发展成了“左联”成员。1934年6月15日,他们到青岛大港码头,迎来萧军、萧红。两对年轻人开始住在青岛上四方村70号倪家,后来倪鲁平在观象一路1号给两对年轻人各租了一间小房。然而,由于中共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时任市委书记高嵩被捕,倪鲁平和舒群夫妇等也一起被捕。在狱中,舒群写下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由于没有找到舒群是中共党员的证据,国民党当局只好释放。1935年3月,舒群被保释出狱,在同学的资助下离开了青岛。

  


        1934年,萧军与萧红,舒群与倪青华两对夫妻在观象一路1号比邻而居。萧军在青岛《晨报》任副刊编辑,萧红主编《新女性周刊》,二人都在创作长篇小说,萧军在这里写成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
       舒群当时已是地下党员,从事革命工作,这年中秋之夜被捕,在狱中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也是一部名著。
       萧军写有一篇散文《邻居》,就是写的这一带居民。他在诗中写道:“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其实他窗前不是三叉路口,而是七叉路口。
       路旁有一条石阶小巷,通往观象二路。

(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1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