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龙江路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龙江路


       青岛的老马路很少有直来直去的,大多依山势或河流的走势而建。龙江路也不例外,它基本围绕信号山转了半个圈,与同样蜿蜒曲折的黄县路、黄县支路交界。


       黄县支路上的门牌号已经是龙江路了......





 

       在青岛5条以“龙”命名的马路(龙山路、龙口路、龙江路、龙华路、伏龙山路)中,龙江路是最长的。龙江路西起龙口路与太平路交界口,东至华山路,是条曲折的马路,马路一侧是青岛著名景点信号山公园(迎宾馆·总督官邸)。


       青岛湾的渔村青岛,自明代开放为港口称青岛口,清后期发展成市镇,随着人口房屋的增多,市镇向大石头山麓延伸,被称作“上青岛”。德占青岛后,“上青岛”是最早被拆除的村庄,德国总督在这里建了豪华的官邸。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在龙山(即信号山)下修了一条从原总督官邸门前通过的马路,叫龙山路。又在原总督官邸花园前修了一条马路叫龙江路,路名取自当时对黑龙江的简称。5条“龙”路中,有人说这条叫“龙江”的马路与原先的青岛河有关,可是青岛河只勉强算是条河,与“江”毫无关联。


       这个路口通向的是华山路。华山路很短,一端以石阶路与龙江路相联,一端直通龙江路,初期是日本人住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纺织工厂、纺织机械厂、印染厂等十几个工厂组建中国纺织公司青岛分公司,其产值占青岛工业半壁江山。在全国仅次于上海,而多于天津,三地当时有“上青天”之称。青岛纺织公司的经理是范澄川,受到共产党思想影响,当时他住在华山路13号,女画家赵仲玉与他同住一楼,分住楼上、楼下,赵仲玉是地下党组织成员,组织通过她与范澄川联系。在青岛解放前夕,范澄川不仅没迁走工厂,自己也留在青岛,并完整保护了公司的近20个工厂。解放后,他曾任纺织研究院副院长。

       许多年里,龙江路上建筑不多,因为它中间很长的一段,一边是原总督官邸的园林,一边是青岛河。

       有人说,青岛河可以算是青岛的“母亲河”,是初期青岛能够形成码头和港口的关键。资料显示,青岛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青岛山,青岛山的水流下来就在如今的青岛39中汇聚,河水沿着登州路、龙江路经过大学路一直流入现在的育才中学流入青岛湾,全长不到2.5公里。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的青岛河还比较宽,河上建了一道石坝,将河水围出一个人工湖,湖周围绿树成荫。石坝的中部呈“凹”型,河水溢出大坝时泻下,如同小的瀑布,在“凹”的底部又形成了一个池塘,人们称之为“下湖”。这段河床比龙江路低下去许多,如同山谷中的溪流,两旁是成片的白杨林,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叫它“白杨谷”,当时有文学社团常在这里聚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政府一时还未入城接管,这里清晨多次发现死尸,据说是敌伪政府把一些“知情人”枪杀灭口后抛尸这里,一时间人们都不敢来这里聚会游玩。
       近几十年,青岛河以被填平,建起了住宅,龙江路上的这段往事便成了历史。

       这里是恒山路和龙江路的交界处,恒山路从黄县路通过龙江路到华山路。20世纪50年代,迎宾馆修了围墙,把恒山路的一段围在了迎宾馆内,恒山路只余下了很短的一段。恒山路、龙江路口有一座优美的建筑,建于1935年,换过多次主人,沦陷时作为伪警察局局长的住宅,解放后长期作为招待所,现在为青年旅舍,还有一家咖啡馆。恒山路与黄县路的路口是文化名人台静农的故居。

 

 
 

 







 

       这座美丽小楼的对面,就是绿树掩映中的青岛迎宾馆了,也就是“提督楼”。


       顺着山势往上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这座赫赫有名的建筑了。由于迎宾馆现在不免费开放,所以只能在婆娑的树影中一窥它的全貌了......

       迎宾馆坐落于信号山南麓,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

       不过第一任总督托尔帕尔在里面却没住过几天,为什么呢?因为该建筑营造费用过大,达到了近100万马克。所以他回去的时候也被议会弹劾下台。换成了新的一任总督。


       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
       迎宾馆楼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砖石钢木结构,德国古典皇宫庭院建筑。屋顶设计丰富多变,墙身用大量石材料装饰,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墙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构墙,使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奇葩。楼分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底层为半地下房间,原为总督仆从及膳食用房。由西门进入既为第二层,习惯称为一楼,内设过门厅、中厅、大厅、会议室、舞厅、餐厅和花房等组成,大厅高为9米,顶部悬以华丽的吊灯。大厅的墙壁上装饰铜雕艺术品和油画,墙下部围以棕色的护板;一侧墙角处是一个嵌着绿色玉石的壁炉,另一角摆放着一架古老的德国三角架钢琴,大厅墙壁上挂有一只钟表是德国著名钟表设计家琼汉斯设计的,它有一个特点是一小时报四次时,每一刻响音乐,整点是敲钟点。整个大厅充满了古朴浓郁的西方情调。第三层习惯称为二楼,原为总督卧室和办公之处,装修的富丽堂皇。由于迎宾馆曾是政府接待贵宾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没有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大都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里面的家具均为德国原装产品,这是德国一家曾经专为皇家贵族生产家具的家具店,据说至今尚在,编制于奔驰公司。

       这座建筑历经沧桑近百年,曾几次易主。1914年11月日德交战,驻青德军战败离开,此处成为日本历任驻青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12月我国收回主权,此处为胶澳商埠督总办官邸,后为国民党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2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这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此处正式命名为“迎宾馆”;1938年--1945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此处为“国际俱乐部”;日军投降后,又改为“迎宾馆”。
       解放后,作为政府接待的宾馆,迎宾馆曾接待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贵宾。1957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毛泽东主席携夫人江青及女儿李纳、李敏来青岛时居住在此。当年总督住过的房间,亦曾经住过蒋经国、谢胡、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前澳大利亚总理希尔等领导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至1992年,迎宾馆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客人宾馆,毛泽东、陈云等及国际友人胡志明、谢胡、西哈努克、希尔等都曾在此下榻。
       1999年5月1日,青岛市政府将迎宾馆辟为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并因此有了个“别名”———青岛德国建筑德式官邸旧址。
       神秘的青岛迎宾馆青岛“迎宾馆”,一座欧式建筑,曾是德国驻青岛的提督府。昔日,袁世凯多次下榻;汪精卫在此召开成立汉奸政府的秘密会议;军阀张宗昌在此馆遭预谋暗算,人们称之为“凶宅”。

       青岛原是一个小渔村,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良港,成为了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从1891年青岛城市建置到1897年德国人的早期殖民开发,在青岛小鱼山公园附近,后来在青岛信号山山麓建起了总督官邸,由当时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进行设计,他按照德国柏林皇宫建筑图纸的原样缩小10倍,仿造建立了总督官邸。整个工程花费5年工期。工艺技术要求十分苛刻,前后有4家青岛的资本家公司承接施工,都因技术要求太高而被淘汰。据青岛老一辈人介绍,当时的木工制作护墙板、门窗等,只要德国监工在木制建造的接缝上能插上刮脸刀片,就算不合格,用斧子砍去重新制作。可见当时工艺技术要求的苛刻。至今一个世纪了,整个宾馆,没有一件木制家具因质量问题出现裂缝和变形。
       1908年竣工完成的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它的主体建筑4000平方米,除居室以外,有大小客厅、书房、宴会厅、室内花园。其建筑及设施之豪华,在当时大大优于香港、澳门总督的官邸,外部装饰有富丽堂皇的浮雕、雕塑,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总督官邸虽无围墙,但在四周设立着德文和中文的标牌:“私人领地,不准入内”。这年10月20日,巡抚袁世凯来青岛访问,总督托尔柏尔到车站迎接,袁世凯到官邸拜会,托尔柏尔宴请了袁世凯,给袁世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他后来当上了大总统,还在一次宴会上盛赞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扬言要在北京天安门前建一座像青岛德国总督官邸一样的欧式建筑,供他享用。袁世凯为近代史上青岛德国总督官邸迎接的第一位中国高官。
       托尔柏尔的继任者叫瓦德克,他在德国大学毕业后参加海军,从士官做到参谋,1908年到青岛任驻青岛的德军参谋长。托尔柏尔离职后,他升任了当时的胶澳总督。同他妻子和儿女住进了这座豪宅。1914年,日本和英国联军开始攻打青岛,一阵激战,孤立无援的驻青岛德国军队战败,瓦德克代表德军投降,黯然离开了这座官邸,全家被遣送回国。但德国皇帝并没因他战败追究责任,反而仍以他作战努力,赐予一枚国家荣誉奖章。
       1922年,中国国民政府收回了青岛,也同时收回了作为日本“胶澳总督办”的原德国总督官邸。1925年,时任奉系渤海舰队司令兼胶东护军使的毕庶澄进驻青岛,带着几个妻妾住进了这座大楼。他的一妻四妾住在二楼,一人一个房间,各配有侍女。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北上,毕庶澄进驻上海,战败后临阵脱逃,跑回了青岛,被当局以“临阵脱逃罪”处以死刑。他的一个姨太太在这座官邸吓得跳楼自杀。后来,曾来青游玩住在这里的军阀头目张宗昌,也遭到过他人预谋暗算。一时间,人称这座官邸为“凶宅”。


       1934年,这座美丽的德国建筑被青岛市政府命名为“迎宾馆”。1935年夏天,国民党中央政府“美龄”号专机徐徐降落在青岛机场,从机上下来了宋美龄和宋子文等国民党要员。早已等候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在机场举行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随后,他们乘车下榻“迎宾馆”。在举办的盛大欢迎晚宴上,宋美龄对奉上的正宗西餐佳肴赞不绝口。席间,市长沈鸿烈还将西餐厨师介绍给宋美龄。几天的青岛避暑游玩,使习惯了西方生活的宋美龄流连忘返。宋美龄回南京后,沈鸿烈写了一封推荐信,交给了迎宾馆的西餐厨师,令其到蒋介石的官邸报到,后这位厨师成了宋美龄的专职西餐厨师。
       三十年代,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常来青岛视察,国民党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将韩复榘安排在他喜欢的“迎宾馆”下榻。热情款待,酒过三旬,还投其所好为韩复榘招妓助兴。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军队节节溃退,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和周佛海等公开投敌成了大汉奸。1940年1月,日本为了在中国成立一个汉奸政府,在青岛“迎宾馆”召集全国各地汉奸开会。日本华北侵略军扶植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主席王克敏、日本海军部扶植的伪南京“维新政府”头子汪精卫、梁鸿志、周佛海等到会,会议确定了成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府”,以“反共亲日和平”为宗旨,公开投降日本。原汪伪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金雄白在回忆报告中写道:“汪精卫显得有些憔悴,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肃然走向‘迎宾馆’大厅的主席台,眼光向四面扫射了一下,当看到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和一些日本驻军官员在场,他微微地叹息了一声,低下了头,脸上挤出了一丝微笑。国歌后他发表了‘中日关系调整前途’的投降日本演说,声音很低,讲话无力。随后,汪精卫与日本高层官员完成了签署手续。典礼在汪精卫讲话后匆匆地结束,在‘迎宾馆’门口,汉奸们和板垣征四郎及日本驻青军官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金雄白的回忆录中形容道:“这张合影,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公开投降日本悲剧的序幕。”
       汪伪会议在青岛召开的当日,在重庆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立刻发布了通缉名单,汪精卫赫然排在名单之首。此时,日本政府并没有马上公开宣布支持汪伪政权,他们还和重庆蒋介石方面保持着联系,目的是想拉拢蒋介石投降日本。在当时,汪精卫对日本劝降蒋介石,感到非常紧张。按照周佛海所讲,他听说日本想劝降蒋介石,从没有睡好觉。他知道如果蒋介石与日本媾和,自己就没有任何价值。但日本想劝降蒋介石,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直到1940年11月30日,日本见蒋介石不从,才决定正式承认汪伪政府。


       南京档案馆的资料中显示:1940年1月11日下午4时,汪精卫刚到青岛,下榻在青岛“迎宾馆”103房间。大汉奸周佛海、伪青岛市政府市长赵琪和青岛市伪治安维持会总务长姚作宾,神情紧张地交给汪精卫一封刚收到的密告信,汪精卫接过密告信看后,心里十分恐慌。密告信透露,蒋介石已命令军统特务潜入了青岛,准备暗杀汪精卫和周佛海,以破坏他们的会议,汪精卫焦躁不安地在房间里踱起了步子。这时,伪市长赵琪赶紧拨通了伪青岛市警察局局长陆梦熊的电话,告诉他了密告信的内容。陆梦熊迅速赶到了“迎宾馆”,连夜部署军警和青岛帮会,把“迎宾馆”围成了个“铁桶”,严加防范。此时,汪精卫和周佛海又命令手下的特务头目李士群立刻赶赴青岛,在青岛伪市府的协助下,进行更加严密的清查部署,在“迎宾馆”周围增设了森严的戒备。同时,买通了蒋介石派来的军统特务王天木,并在日本青岛宪兵队的协助下,破获了这支军统派遣的特务组织,使这次暗杀活动失败。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专程到了青岛,下榻在“迎宾馆”,会见了汪精卫等人,为他们撑腰打气。最终全国各方汉奸云集青岛迎宾馆开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达成卖国共识,投降了日本,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伪“满洲国”还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


       在青岛档案馆的档案中,还记录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驻青岛的特高课组织的一个秘密邮政检查组,就住在青岛“迎宾馆”二楼北侧的一所房间内。日本军青岛宪兵总队在青岛实施了一项秘密制度,即所谓的“邮政检阅”。日军随意没收、扣押、删除当地信件,阻碍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限制通信自由。由于青岛从1890年沦为殖民地,日本为防止其他国家的在青人员和国民党要员反对日本,实行了每日秘密通信检查制度。青岛“迎宾馆”,是伪青岛市市长赵琪、青岛市伪治安维持会总务长兼社会局局长姚作宾、伪青岛市警察局局长陆梦熊和伪青岛市法院院长戚运机等汉奸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进行密谋,发现可疑信件,配合日本军一起抓获抗日志士。
       当时,由于邮政的国际性和特殊性,起初日本军还不敢立即全面接管青岛的邮政事务,但日军已经悄悄派遣宪兵进入邮局随意检查邮件和报纸刊物。日军制定的邮政检阅制度,是由日本青岛宪兵队具体实施。据原日本青岛宪兵队次长斋藤一郎在战后的审判中供认:“在青岛迎宾馆设立的邮政秘密检查组,采用秘密手段检查青岛往来的电报底稿、信件,以此发现可疑线索和侦查逮捕发信人,是日本青岛宪兵队实施邮政检阅破获案件的主要手段。”

       在青岛“迎宾馆”后院的地下室里,有一座水牢。据考证,这座水牢是1919年,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由比光卫到任后设立的“地下监狱”,以专门关押反日的中国人。建筑设施为花岗岩砌成,内有两处9平方米的刑讯室和一处半圆形的水牢。刑讯室门旁还设有“送饭窗”。水牢深达2.8米,半径3米,并有地下水道。阴森恐怖的水牢低头往下看时,黑洞洞一片。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爱国志士因从事抗日斗争,被关押于此倍受凌辱和折磨。这座水牢无疑是日本残暴统治青岛的罪证。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公开与英国和美国宣战。青岛中山路1号的“国际俱乐部”收为军用,“国际俱乐部”迁至“迎宾馆”。在青岛的英美人士被关进了当时的潍县集中营,日本人怕遭到暗杀,一般不来青岛迎宾馆玩乐,只有德国和其他国家驻青岛的达官贵人到此玩乐。直到1945年,陈公博继任汉奸政府主席,来青岛视察,仍住在青岛“迎宾馆”,四周还进行严密的防范戒备。


       抗战胜利后,“国际俱乐部”迁回中山路,这里仍做迎宾馆,国民党当局蒋经国等人来青岛就下榻在这里。这一时期,在青岛“迎宾馆”还举办过欧洲的各类画展,但只有达官贵人才得以迈进这座大楼观赏。


       解放后,青岛“迎宾馆”周围建起了围墙,作为青岛市政府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宾馆,仍不对外纳客,岛城人可望不可即。多少年来,迎宾馆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建国后的青岛“迎宾馆”以接待国家元首和中外贵宾而名闻遐迩,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曾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一进门的南侧103房间,就是毛主席所住的房间,他在这里写了《夏季形势报告》,为在全国掀起反右斗争撰写此文。在里面的会客厅他还召集进行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书记处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来青岛也曾下榻过青岛迎宾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迎宾馆”这座昔日的总督官邸正式对外开放了,曾经神秘的青岛“迎宾馆”,正以它独有的魅力,诠释着青岛走过的岁月。

       在龙江路与恒山路的交界处,还有另一条路的起点——龙山路。青岛的信号山公园、龙山地下商城都在这条路上......

       继续沿街向下走去......







       龙华路......

       从这里望去,可以看到青岛的另一处的是古堡建筑——江苏路基督教堂。

       好别致的酒吧......

 
 



 

       终于到达了今天重点探访的目的地——龙江路7号,这里是老山大校长——赵太侔的故居。

       赵太侔(1889—1968)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太侔为其字,后来即以字行(也有说法认为他又名赵畸,字海秋)。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人。原以戏剧创作与教授著名,后脱离戏剧工作,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执教引。


       在这个路口,龙江路再次与黄县路纠缠在了一起......
 

       叶石荪、王国华等文化名人也曾住在龙江路上......



       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盛放的鲜花昭示着现实...... 

 


 

       龙口路与龙江路的交界......


 

 




 
       参天的梧桐现出生命的活力,当年种植它的主人却早已飘然离去,也许连姓名也不会再被人提起,只有这些小楼在默默地回忆着它们当年的主人,以及喧嚣的生活......

 


       这才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路牌,比现在满大街都竖着的现代化路牌多了许多回忆与意境......

(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2015.5.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