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街头公园——榉林山公园
在榉林山公园的门外,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绿意......
站在公园外,可以眺望到青岛电视塔......
20世纪90年代在海拔110米处新建一座旅游观光电视塔,塔高230米,堪称“中国第一钢塔”,在世界上仅次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日本东京电视塔。主体全部钢结构,具有电视接收发射和旅游娱乐多功能。乘高速电梯升至160米的旋转餐厅,可眺望海上日出,海天月色,岛城风光尽收眼底。
青岛榉林公园位于中山公园东侧的太平山下。太平山是横跨市南市北的一座具有战略历史意义的山头,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所在地。1898年,德国殖民者占领了这座城市,在山上修筑工事,暗道,碉堡,建有炮台。太平山原称“会山”,海拔150余米,市区第一高峰。德占时期,称其为“伊尔梯斯山”,建有炮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称“旭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太平山”。
太平山是青岛的登高观景地之一,1984年封山建园,1986年建成开放。由于园内榉树成片,郁郁葱葱,故取名为“榉林公园”。公园建有亭、阁和1组花岗岩“大象”雕塑,建有人工湖、母子像、走廊、榉林乐园等设施和景点。
榉林公园位于海拔148米的太平山北部,西面与中山公园、动物园接壤,南临植物园,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建国后,太平山经过多次造林绿化,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山林,山北坡榉树较多,故建公园时以榉林命名。
建园规划设计时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石体、植物分布突出山海特色,组成游憩、眺望的空间环境。建园时规划了登高远眺、安静休息、儿童活动三个不同功能区,以适应老年、成年、少年等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活动需要。
园内建成“望海阁”1座,“万景亭”1座,“母子象”雕塑1组,建成人工湖水面1处,供游人休息的蘑菇亭、石桌、石凳,各种儿童游乐设施9件,儿童游艺室1处,建起公园围墙,建大门1处,厕所2处,园林小景3处。建园总投资182.7万元,其中社会集资74.86万元,国家投资107.84万元。
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因林地色彩单调,在人工湖水面旁栽植垂柳,增植碧桃、樱花、海棠之类的观花乔木和灌木丛,使游人可以看到“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景象,建园时共增植各类乔、灌木13
849株,栽植绿篱21米,铺栽草坪3 000余平方米,绿化总投资为69.74万元。
二十多年前,我也曾经在这里照过一张照片呢......
这里的小路曲折蜿蜒,宛如图画......
这条小道竟然直通山顶的电视塔......
青岛电视塔座落于市中心榉林公园内116米高的太平山上。由上海同济大学马人乐先生设计,青岛广播电视局电视塔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于1993年元月6日奠基,1995年竣工,塔高232米,并以其创意新、选点好、功能布局合理、色调协调及综合规模宏大等,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选入《中华之最大荣誉》,认为是“中国第一钢塔”,在世界上仅次于迪拜铁塔、东方明珠电视塔(467.9米)、广州新电视塔(600米)、加拿大CN电视塔(553.3米)、巴黎埃菲尔铁塔、哈尔滨龙塔、日本东京电视塔。主体全部钢结构,具有电视接收发射和旅游娱乐多功能。乘高速电梯升至160米的旋转餐厅。作为青岛最高旅游景点,青岛电视塔1997年荣膺“青岛十佳景点之一。
该塔由塔冠、塔蝶、塔球三部分组成。地面三层为塔冠,最大直径为56米。一层主要设有迷你剧场、贵宾厅、多功能厅、商务中心。在大厅的左边有一个小型舞台作为平时拍照的背景。它背后是一个绿色有机玻璃的大型仿真瀑布,也称为水幕,是电视塔的一大景观。二层设有精品商场、快餐中心;三层设有旅游纪念品商场。塔身为八面体钢架结构,边事抛物线型。塔身中间有一直径10米,高90米的玻璃幕柱,内有三部电梯和一个爬梯作上下交通之用。其中,运载游客的两部电梯是美国OTIS高速电梯,每秒运行速度为2.5米,43秒可达海拔226米的银碟旋转餐厅。塔蝶直径为32米,有一旋转平台。塔蝶之上有一个宽度4.5米的环形露天观光平台。坐电梯再上一层可以到达130米处的塔球,塔球表面用玻璃封装分四层。
该塔集广播电视发射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电视塔。按其综合功能的设计,仅次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日本东京电视塔,居“世界第三”。它具备可同时发射五套广播调频节目、六套电视节目和直转微波的功能。同时它还可利用塔的高度和内部空间开展旅游观光等项目。
电视塔下,很有创意的一组雕塑及绘画作品......
从这个入口进入园区,可以看到许多创意小屋,非常适合情侣小坐......
电视塔对面竖着牌子,指示这里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遗址”。其实,青岛有多处一次大战的遗址,一次大战中,青岛作为唯一的亚洲战场,战斗进行得很是惨烈......
太平山索道的位置应该就在太平山炮台遗址的位置,这里在百年前曾经发上过一场惨烈的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竟然是亚洲唯一的战场!日德战争竟然发生在中国青岛,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
这场战争是青岛120年建置史上发生的为数不多的兵燹战火之一,交战的双方是意欲争夺青岛殖民权的德国和日本。这也是实力悬殊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是一比十,战争结果让青岛历史由德占时期翻入日占时期。这更是改写青岛城市发展走向的一场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的厮杀,使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亚洲战场,5万余名青岛人经历了长达50天的战火洗礼。
让我们随着阶梯一起亲历战场,回顾当年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让全世界打成了一团,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参战,各附属国也加入进来,世界变成了一台“绞肉机”。因为一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因此,远东地区习惯上将此战称为“欧战”。
但事情总有例外,被称为“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地区还有一个主战场,那就是青岛。为了争夺对青岛的控制权,协约国的日、英两国和同盟国的德、奥两国大打出手,俄、法等国作壁上观,上演了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作战,是为“日德战争”。其战术之复杂、战况之惨烈,现在看来都惊心动魄。
日本如何介入一战
1914年11月2日凌晨3时,一艘排水量4000多吨的奥匈帝国(奥地利)巡洋舰游荡在青岛附近的海域,四周一片漆黑。在发射完最后一枚炮弹后,舰上官兵打开位于船底的阀门,将船沉没在团岛与黄岛之间的主航道上,伴随着这艘战舰的沉没,德军在青岛的统治即将宣告结束。
百年之后,发现过二战沉没航母和潜艇的国际专业潜水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这条名为“伊丽莎白皇后号”(伊丽莎白皇后就是人们熟知的茜茜公主)的沉船,制定了寻找这条战舰的计划。可以预见的是,在一个天气和水文条件允许的日子,潜水团队的水下探寻很可能会有所收获,这艘百年沉船很可能重见天日。
“伊丽莎白皇后号”自沉事件不过是“日德战争”临近结尾时的一个小插曲,关于这艘战舰的沉没我们还要从一战说起……
说起一战,自然联想到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当时的伦敦《每日新闻》报道:“这次暗杀对欧洲来说像一次雷鸣。”“雷鸣”的比喻毫不夸张,在它之后而来的就是狂风暴雨。其时,欧洲战云密布,各大国在明里暗里早已经拉帮结派形成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一方是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代表的同盟国,一方是以英、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两大阵营摩拳擦掌。萨拉热窝事件无疑成了点燃炸药的导火线,事件发生后不久,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下达最后通牒,两大阵营迅速站成两队,大打出手,一战就这么爆发了。
就在一战爆发之时,一个曾经的小国注视着欧洲战场的一举一动,它就是日本。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此后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彻底奠定东亚霸主地位,但日本从来没在世界的舞台上露一下脸,一战的爆发让日本看到了机会。早先,日本就和英国订立过英日同盟,日本很想在这上面做些文章。
机会就这么来了。1914年8月4日,英国以德军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为理由,对德宣战。三天之后,战火就烧到了东亚。8月7日,德国的一条驱逐舰在南中国海伏击了英国的运输船队,中国开始被动卷入战争。伏击事件发生的当天,英国驻日本大使要求会见日本外相加藤高明,提出要和日本联合在海上对德国作战,日本自然迫不及待,作为盟国,日本有义务协助英国作战,而从战略利益上考虑,日本巴不得参加“欧战”。当然,日本不会花上20多天的时间从海上长途奔袭欧洲战场,日本将目光锁定在距离本国不远的德军租借地——青岛。
德军构筑“青岛要塞”
青岛是列强都为之垂涎三尺的一个天然良港,最先占据它的是德国。
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曾在山东半岛长途游历,他通过考察发现青岛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他的这番见解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为此,德国几次对青岛进行调查。1897年11月,2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欣喜若狂,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借口。”在与俄国达成默契后,德国舰队闯入山东胶州湾。1898年,清政府被迫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孙力舟指出,从文件上来看,青岛是德国的租借地,但实际上跟殖民地没什么区别。一个事实是,在清末邮政系统中,寄信往胶州湾被列入寄信到德国的分类,青岛成了德国的“领土”。此后,德国又夺取了修筑青岛到济南的胶济铁路的权利,势力伸展到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最终,青岛成为德国海军的东亚舰队基地,用来保护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
为了经营好青岛要塞,德国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之后的义和团运动,更使得德国殖民当局更加认真考虑青岛的防卫。经过长时期构筑,德军在青岛布置下陆、海两大防御系统,最终形成“青岛要塞”。
地面防御系统:在朝向内陆的方向,德军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着青岛市区和港口与山东半岛分割的陡峭山岭修建。第二道防线长达17千米,也沿着峻岭修筑。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区以上200米。德军筑有堑壕、炮台和其他要塞工事。
海上防御系统:在朝向黄海的方向,德军在入港水道处布放了水雷,修建了4座炮台、5个多面防御堡垒。尽管有些大炮是清军在胶州湾炮台遗留的相对老旧的炮型,有的是从根据《辛丑条约》被迫拆除的大沽口清军炮台上拆卸下来的,总体来看青岛的防卫设施比较完善,也得到了较好的操作。
据《环球军事》刊文统计,到了一战前夕,驻防青岛的德军有130门岸防炮,还有30余门12和88毫米的野战火炮,以及几十挺当时最为先进的马克沁机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凭借此枪,曾创造一天内6万英军伤亡之记录),海军有16艘军舰在港内。从武器装备上,由于德国工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军火工业发达,德军的武器装备要优于进攻的日军。
当然,世界上永远没有不可攻破的防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德军的“青岛要塞”遭受了和后来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样的命运。
日本德国互放狠话后交火
1914年8月份,青岛上空开始战云密布。
其实早在8月7日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发出参战要求之前,德国就已经预感到战争的临近。8月初,德国皇帝宣告胶州湾进入军事戒备状态,德国在远东的侨民都被应召入伍,或编为预备役人员。也是在此时,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德国的重要伙伴、奥匈帝国的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驶进了青岛港,加入到青岛要塞保卫战的行列当中。
但是,德军表面上看起来坚不可破的“青岛要塞”却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兵源不足。《一战在东亚的缩影——青岛之战》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因为地理原因,德国在东亚的军力相当有限,而德军在一战初期的作战计划更让这一问题加重。在欧洲战场,德国总参谋部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陷入不利,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这个著名计划企图速战速决,要求德军在战争初期利用俄国政府效率较低和交通落后的弱点,在数周内攻下巴黎,然后向东击败俄国。这一计划客观上要求德军将兵力集中在欧洲大陆,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驻军规模。因此,在8月初战争即将打响时,在中国的德国陆军仅有3650人。还有一些编入德军的当地中国人也被当做炮灰加入守军队伍。而日本则出动了5万人。
日军相比之下兵力充足,加上战争欲望强烈,因此很快就下达了最后通牒。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下了“最后通牒”,以将胶州湾租界地全部交还给中国为由,要求德国政府必须无条件地将青岛交由日本暂管,德国陆海军撤出中国,否则日本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面对这一通牒,德国人给出了有趣的回答——“可以考虑把青岛交还中国,但是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日本人当然不希望青岛回到中国人手中,因此警告中国:不得从德国人手中接受青岛,否则日本将认为中国是自行破坏中立。
面对日本的强硬立场,德国摆出了一副一战到底的架势。德皇威廉二世亲自电告身兼青岛要塞司令的迈尔瓦德克总督:“务必保卫青岛要塞,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则更能反映德国人心态的对话记录在艾德顿·罗伯特的《朝日武士》一书中,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向日本人交出青岛,比向俄国人交出柏林更让我感到屈辱”。
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日德正式开打。
1914年8月13日,德国表示:愿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归还中国。日驻华使馆代办警告外交次长曹汝霖,不准中国接受德国的建议。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从日本和中国的所有水域撤走所有德国舰船,并在一个月内将胶澳的全部租借地交给日本,“无条件地,无偿地”,但“目的是最终原封不动地归还中国”。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同天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封锁了胶州湾海口。为了从德国口中夺取青岛这块大肥肉,在出兵之前,日本就为驻防青岛的德军修建好了战俘营。为了这次战争,日本总共出动5万兵力,而守卫青岛的德军(包括预备役国民军、武装起来的商人)总共加起来还不到5000人。
青岛收藏家刘增平,收藏和研究一战期间青岛日德之战的实物和老照片,他介绍说,日本对德宣战后,少数英军也加入日军,迅速分两路向山东出兵。一路由神尾光臣中将率领,于1914年9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目的是从青岛背面袭击德军;一路由加藤定吉中将率领,于1914年9月18日从崂山仰口湾登陆。
9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的日军,长驱直入,过平度,抵即墨,到胶州,很快占据了潍县,并沿胶济线迅速向西挺进。9月23日,英军西库斯联队900余人也从崂山湾登陆,侵占李村。在此英日联军会合,完成了对青岛德军的陆上包围。
9月26日,日德激战一天,德军败走,浮山和孤山失守,德军失去了控制青岛市内的制高点,预示着德军全面退守主防御线堡垒一侧,日德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0月31日拂晓,日军从陆地、海上对德军防御体系进行了持续6昼夜的火力轰击。至11月6日,日军攻占德军中央堡垒,德军从湛山至海泊河防线崩溃。日本的水上飞机向被包围的港口投掷炸弹。11月7日,日军又向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在炮火掩护下,日军先后占领太平山、青岛山和贮水山。德军全线崩溃,海军全部覆灭。
德总督迈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炸毁防御设施,毁坏大炮,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11月10日,日德双方开始谈判。16日,日军进占市区。从此,青岛从德国殖民地沦为日本殖民地。
海空鏖兵 日德双方迭次交战
在日德青岛战争中,日本第一次出动水上飞机,对青岛的德国军事设施进行轰炸。德日双方的飞机还进行了一场空战。
1914年9月16日,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在日记中写道:“下午飞过来一架日本战机,扔下6枚炸弹。”10月5日,卫礼贤记录:“下午,又有一架日本战机飞过来,向炮兵弹药库扔了一枚炸弹,一个中国人被炸死,还有一个德国军械维修工人也受了重伤。”
据多年研究“一战与青岛”的青岛学者衣琳介绍,当时日本的水上飞机,由两个人操作,一人驾驶,一人手动投弹。因为系轻型飞机,只携带两颗炸弹。日本人在战争前夕就定好了策略:从德国人手中获得一个完整而美丽的青岛,对青岛围攻,迫使德军投降,不进行大规模的轰炸破坏。
日军和德军的空战,发生在9月。9月17日,两名德国飞行员驾驶着他们的“鸽式”飞机起飞,但由于风向不利,起飞后不久便坠落下来。米勒斯科夫斯基少尉伤得很重,而另一名飞行员贡特·普吕肖夫少尉很快恢复了健康,继续完成任务。1914年11月,德国人守不住青岛,贡特·普吕肖夫驾驶飞机逃往中国内陆,后在江苏境内迫降。
日德青岛之战中,尽管德国的远东战舰主力在日德开战之前就转移到南美洲,但残留的舰艇继续抵抗。
10月17日深夜,德军S90号鱼雷艇在塔连岛附近海域,发现了日本巡洋舰“高千穗”号。这艘战舰于1885年购自英国,参加过甲午海战,侵略过中国台湾省,参加过日俄战争,日德战争爆发后重新加入作战序列。
S90号鱼雷艇决定对“高千穗”号发动突然袭击。S90号鱼雷艇装有三颗鱼雷,在距离五百米处发射了一颗,没有击中。紧接着发射了第二颗,击中了“高千穗”号的中部,并没有形成毁灭性的打击。于是,又发射了第三颗,这次鱼雷击中了“高千穗”号放鱼雷的位置,引起了一连串的爆炸。几分钟后,“高千穗”号沉没海底,舰长和284名海军全部阵亡。
德军将驻天津的军队运回青岛,参加青岛作战。
S90号鱼雷艇害怕被日本战舰报复攻击,于是一路仓皇南下,闯入日照石臼所海口的山后庄东沙滩,并自行炸毁鱼雷艇。舰长普卢乃尔率领61名官兵登岸,向中国政府表示愿弃船缴械,请求保护。德国官兵在解除武装后,被押送至德国驻南京领事馆,不久,即允其回国。
在经历艰苦战斗后,德军虽然重创日英联军,但由于兵力过于悬殊。德军预感失败不可避免,于是炸毁了停泊在胶州湾内外的所有船只以堵塞航道!在日英联军攻占了阵地之前,德国人油炸毁了所有的大炮,才想协约国投降!
历时两个多月的青岛日德之战结束,德军伤亡817人,日军被击沉舰艇5艘,伤亡2399人。
烧杀抢掠 日军在青岛犯下滔天罪行
日德青岛之战,炮火灼伤了青岛的城区和乡村,给青岛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
日本独立第十八师团由龙口登陆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在平度一地,就逼当地人民5天内交猪、羊各1000头,鸡2000只,粮食500万斤,小推车500辆。同时还公布惩斩令,青岛附近的200多个渔村被烧,死尸枕藉10余里。
9月15日南侵的日本军队深入即墨西北毛家岭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奋起反抗,日军对村民进行了血腥屠杀,打死打伤村民10余人,抓老人5人,全村36户居民的164间房屋全部被烧毁,由此制造了青岛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毛家岭惨案”。
从崂山湾登陆的日军到处去村庄抓鸡、抓牛、抓猪宰着吃,村民家里的蜂窝也被割下来取蜜吃。日军所到之处,凡年轻力壮者及能跑的儿童,都仓皇逃进山里或往远处投亲避难。日军盘踞期间,经常三五成群,到各村作恶。如桑园、王山口、浦里等村都有妇女遭日军蹂躏。当时的民谣唱道:“心焦了鸡,心焦了猪,心焦了谷草给马吃。”“心焦”是日语译音,意思就是“送给我”,记录了当时日本军队的掠夺。当时还流传着一首名为《十三个月》的民歌,歌中历数日军的种种恶行。
而德军在投降前将重要装置如水道、供电等破坏殆尽的行动,导致全市秩序混乱,居民叫苦不迭。
居安思危 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1914年的青岛沦陷,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1919年,巴黎和会,青岛问题和山东主权的外交谈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外交人员没有签字,青岛问题悬而未决;直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促成中日讨论山东问题;1922年,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来又经过5个月的谈判,在日本强权政治作用下,12月签订了《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和《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中国付出6100万日元,合银圆5445万元,赎回青岛及胶济铁路主权。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为祈求太平,还将日占时期的旭山改名为太平山,直到今天,太平山上仍然留存着德日占据时期的痕迹。
日德青岛之战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青岛失守后,德国人丢掉了他们在亚洲大陆上最后的殖民地,也失去了德国在欧洲以外的最后一个战略据点。而日本独占青岛后,一方面开始大量投资工业和纺织业,进行经济掠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称霸东亚的野心,为其成为二战策源地埋下了伏笔。一战给中国带来了思想觉醒,引发无数仁人志士睁开眼睛看世界,一战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及重要转折点。
俱往矣,经历百年沧桑,如今的青岛已经变成一座国际化的海滨都市。但是,往事并不如烟,五四广场上耸立着鲜红的雕塑《五月的风》,默默昭示着历史深处那一场波澜起伏的爱国运动。
开始下山了,但心中的震撼仍然不能平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加入到协约国阵营对德国宣战的,并沾光成为战胜国之一。但是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中,诸大国将中国的青岛让给了日本。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列强联合起来欺负弱者的行为,是一场对中国利益的拍卖!当然,欺负弱者是个道理,但是西方列强把青岛让给日本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日本是远东第一个向德国宣战的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自
1914年7月28日爆发,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告中立。8月23日,日本就向德国宣战,理由是要求德国把胶州湾交换给中国,同时要求将青岛无条件的交给日本暂时管理(记住是无条件),随即日本海军进军山东。日本当初是打着要德国将胶州湾归还给中国的旗子开战的。但是由于战争中中国一度有支持德国的意向,使得日本有了不归还青岛的理由。当然,就算中国没支持过德国,日本也不会归还青岛。当时美国人就早已看出,后期多次与日本争执,但是美国在当时不是一等国,在有英国支持下,日本自然不惧怕美国!
其次,中国差一点成为了一战战败国。
一战爆发后,当时中国国内舆论强烈要求对德宣战,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而德国由于致力于欧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也愿意将胶州湾归还中国,而不致让别国得手。此举使得中国舆论转而同情德国。但后来由于日本的威胁,袁世凯不敢再和德国接洽!
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下面有很多军阀同情德国,因为很多中国军人是在德国留学,如驻守南京的军阀张宗昌,就曾经给在青岛的德国总督去信,想派出一万陆军来帮助德国助战,但被德国拒绝。陆军总长段祺瑞(此人后来又多次想要对德作战)也曾一度袁世凯表示支持德国,抵抗日本在青岛的进攻。
于是北洋政府宣布中国为中立国,不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点也好,如果中国从开始就支持德国加入同盟国的话,日后无疑会连带成为战败国,与土耳其一样成为被宰割国家,连想收回青岛的念头都别想有了!
到了战争后期,中国才参战!1917年8月14日,在同盟国焦头烂额之际,摇摆不定的北洋政府,在英法强国的支持下,加入协约国,向同盟国宣战。
然而此时的青岛早已在日本的占领之下,同时中国和日本已经同属于协约国伙伴了,加之之前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已经默许了日本在青岛的权利。加之日本当时已经和英法达成了协议,英法如果同意日本占领青岛,那么日本也同意中国入伙!所以在青岛问题上,英法两大国早有了共识!
同时中国此时无仗可打,德国早已被日本驱逐除青岛。所以在一战中,中国只是派出了十七万劳工奔赴法国,协助协约国在战场上修筑工事,挖战壕以及救护工作,并未派遣军队作战,这也为后来日本质疑中国是否为战胜国埋下了理由。
巴黎和会,中国有苦难言!
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姿态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在会议初期,中国北洋政府始终不敢提及青岛问题,很简单,在青岛方面,战争初期中国对德国的暧昧态度上不好说话。而支持中国的美国,在注意力上美国没有关注青岛。因为巴黎和会主要是战胜国为了惩罚德国和奥匈帝国,并瓜分世界。而青岛问题根本没有被列入大会议程!最后还是日本代表在会上首先提出了青岛问题,态度很明确,接管德国在青岛的管理权。理由很简单。
第一,日本是远东率先向德国发难的国家,而中国却是中立国;第二,在青岛战役中,中国保持中立,未向德国宣战,所以任由日本军队占领青岛,而且日军付出了惨重伤亡!第三,青岛此时已在日本人的掌控之中;第四,英法与日本有密约,认可了日本在青岛的权益。同时英法是巴黎和会上的最主要的两个大国主角!外加二十一条上中国政府的签字。所以,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只需要一个确认即可!但是美国坚持认为应该听中国代表的意见。于是中国代表团顾维钧据理力争,博得了大会上一些代表的同情。
但问题是,中日两国在1918年有一个秘密换文,以日本向正苦于建设无钱的中国段祺瑞政府提出了经济援助,换得段祺瑞政府接受了日本对青岛的换文要求。这一换文是中国政府自愿签订的,也就是段祺瑞不愿在巴黎和会上提出青岛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有苦难言!
所以不管中国人说的多么好听,但是和会上并不是中国是主角。大会上英法等大国将德国所管辖的青岛全部利益归给了日本,并写进了《凡尔赛合约》。但是由于中国代表没有签字,从法理上不承认《凡尔赛合约》。当时的中国能这么做并不孤独,因为当时苏联俄国被排斥在合约之外,而美国政府也拒绝承认合约的合法性。
华盛顿会议和青岛的胜利回归
1921年8月11日,美国总统哈定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八国发出邀请,在华盛顿又举行一次会议。美国为何在此刻要举行这么大的一次会议,首先美国不支持《凡尔赛合约》,并拒绝加入国联。因为凡尔赛合约体系,只是传统列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联合体,与美国的长远利益眼光不和。同时美国要借机打压日本在远东的势力,间接就可以向支持日本的英法等传统大国挑战!青岛问题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和美国的支持下,终于在1922年2月4日彻底解决。青岛和山东全部归还给中国,日本守备军撤出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从列强手中取回自己领土的事例,同时改写了弱国外交的历史!
见证历史的山岭,微风吹拂着树叶,发出声声低语;细密的雨滴仿佛在悼念那遥远的历史......
(文字整理自网络资料)
——201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