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青岛的街头公园——燕儿岛山公园

$
0
0

青岛的街头公园——燕儿岛山公园


       早就想来看看这个青岛十景之一——“燕岛秋潮”的所在地,今天终于得偿所愿......

       燕儿岛山公园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16000人,可应急疏散2万余人,园内设有生态、景观、文化、健身、休闲功能基础,环境优美,是个很好的避难场地同时也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地方。





       燕儿岛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在浮山湾东端,是一个突出海中的岬角。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五月,鳌山卫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设立。在青岛开埠之初,燕儿岛只是一个海边的荒芜之地。这里在明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岛”,由于泥沙淤积再加人工治理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似的岬角,到清代中期才与陆地相连,形成今日的半岛。浮山所的渔民在这里建有龙王庙,虽然称为龙王庙却也祀有天后,明代以来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遍布中国沿海。














        边走边数数燕儿岛的历史:

       1901年德国人谋乐于编撰的《山东德邑村镇志》中,对燕儿岛有这样的文字记述:“根据中国地图,岸边还有一个叫燕儿岛的小岛,他的西边是绿豆岛。这两个岛现在都和陆地连在一起了,其连接处即使涨潮时也不被淹没。”而这座岬角式海岛的一道景观“燕岛秋潮”在上个世纪的上半叶,曾被评为“青岛十景”之一。

       1933年,燕儿岛被出让给万国会用于建国际夏令营青年营和换取资金建浮山所小学校舍。抗战胜利后,燕儿岛成了军事禁地,1947年夏,燕儿岛西海滩被美国海军辟为专用海水浴场,禁止村民在此赶海、捕鱼。青岛解放后,海军北海舰队在燕儿岛建军用品仓库和靶场。


       1928年,国立山东大学建校以后,在燕儿岛一带建有植物实验场,为植物系的教学进行各种试验。这时期许多大学学子常到燕儿岛来,他们很喜欢这片土地,到了夏季他们在岛上支起帐篷,看护种植的各种植物,晚间举行篝火晚会,白天则扑向大海游泳,这里逐渐成了离市区比较远的海水浴场。著名女作家苏雪林,1934年与丈夫一起来青岛住在福山路3号,山东大学的教师宿舍(即沈从文故居)。他们去遍了青岛的各个海水浴场,她说燕儿岛浴场海湾宁静,环境幽美,海天一色,虽然距市区远,游泳的人很少,但这正是它的特点。


       1935年,大导演孙瑜带领电影摄制组来青岛同时拍摄两部电影,为了避免重复,《到自然去》选在第三海水浴场拍外景,《浪淘沙》选在燕儿岛拍外景。今天,我们看老电影《浪淘沙》,如果仔细一点,会辨认出燕儿岛的景色。


       可爱的猫猫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照相,好奇呀!一个奇怪的女人,形单影只地拿着傻瓜相机直照......

       1968年8月2日,当时的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做出同意中央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即后来的北海船厂)在燕岛浮山所湾建厂址的批复,燕儿岛和其周围的浮山湾均被圈在北海船厂内,燕儿岛从此与世隔绝。奥运会成功申办之后,北海船厂为让位于奥帆基地从2003年2月12日开始西迁,燕儿岛又得以重见天日。


       2006年6月底,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在燕儿岛建成。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在燕儿岛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成功举办。公园隔壁就是奥帆中心......



       顺着小径往前走,竟然真的看到了大海......

  

 


       好优雅的小路啊,和欧洲风格的青岛相得益彰......

       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



       这里的大海别有一番韵致在其中......

 

       悠闲的钓鱼者......

       燕岛秋潮:燕儿岛由于日月潮汐与岬角海湾涡流的常年洗磨、侵蚀,使这里形成了礁滩,每到秋季大潮袭来,惊涛骇浪拍打堤岸,非常壮观,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名为“燕岛秋潮”。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况》将其列入“青岛十景”(其它九景为“飞阁回澜”、“穹台窥象”、“汇滨垂钓”、“琴屿飘灯”、“丹邱春赏”、“湛山清梵”、“东园花海”、“会崎松月”、“登瀛梨雪”),并对其有这样的描述:“燕儿岛环浮山所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为可观”。

       春天宁静的海面......

       不一样的木质围栏彰显了不一样的海岸线,一览无余的大海尽收眼底。据说,这里是天文观测者的乐园。可惜的是,自从这两年种上了许多树木,观测天体已不是一件特别方便的事情了......

       忍不住自拍了一张......

       这里现在是青岛市最贵的土地了,寸土寸金。但在上个世纪初,浮山湾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港码头,浮山所村的居民还靠打渔为生……

       浮山所村前的海湾,明清时期一直称浮山所口。清代《即墨县志》记其名为"浮山所口"。后来,皆沿用此名,1997年出版的青岛地图仍标此名。1999年出版的《青岛市志·自然环境志》和1999年出版的《青岛概况》,皆记此处为"浮山湾"。


       浮山湾,非常形象,像一勾弯月,横卧在浮山所村前,湾内水域辽阔,滩缓水清,浅处可张网捕鱼,深处可扬帆行舟。浮山湾东起燕儿岛,西至绿豆岛(今太平角),海岸线长达3.5公里。浮山湾西部因太平角海岬沉积作用形成了细软的海滩(即第三海水浴场),而东部海岸因海蚀现象作用,岩礁峭壁,如刀削斧劈,浪激水湍,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岸堤,巨浪滔天,煞为壮观。早期青岛十景之一的"燕岛秋潮"因此得名。


       据《浮山所志》记载,旧时,浮山所村与周围各村一道,在燕儿岛西北角的小海湾处垒起了一条长达50米的石墙,作为停泊渔船的码头,名为"湾子墙",道光元年(1821)又进行过重修。每年农历四月,是捕获鲅鱼、刀鱼的季节,当地称为"四月海",这时湾子墙一带便成了海产品交易市场,热闹非凡,附近几个村庄还联手在这里搭台唱大戏,庆祝渔业丰收。有一首民谚浮动在浮山所村老人的记忆中:"楸树扭嘴,打鱼的下水;楸树开花,打鱼的还家。"


       为保佑渔民海上作业平安,建有龙王庙,坐落在燕儿岛最高处,庙殿比较高大,庙门朝西南方向。殿内供奉龙王诸神。过去,附近村的渔民出海前,都要到龙王庙烧香,以求龙王保佑海上平安。庙的门联是:"风调雨顺民安乐,海晏河清世太平。"1933年,浮山所村为建小学,卖了燕儿岛部分土地,龙王庙另建。龙王庙不知坍塌于何时。现遗址尚可辨识。

       燕儿岛在浮山湾的东端,是一个突出海中的岬角,清代《即墨县志》记有其名。每年秋天,海鸟迁徙,成群海鸟聚集,停留其上歇息,故名。1901年出版的由德国人谋乐编撰的《山东德邑村镇志》在介绍浮山所时,对燕儿岛描述如下,"按照中国地图,岸边有一小岛名叫燕儿岛,即‘燕子的岛’,其西是绿豆岛。这两个岛现在与陆地相连,即使在高潮时其连接处也不被淹没。"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况》将该岛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名为"燕岛秋潮",其文记为:"燕儿岛环浮山所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为可观。"


       在青岛开埠之初,燕儿岛是青岛海边的偏僻、荒凉之隅。即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的原因,"燕岛秋潮"没有栈桥、汇泉等景点的知名度高。由于北海船厂在浮山湾的建立,这一景观受到影响,"燕岛秋潮"被人们渐渐遗忘。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曾有人担心大规模的建设会使本来就被遗忘的"燕岛秋潮"不复存在。令人欣喜的是,这个问题用燕儿岛山中开出一条隧道的方式解决了,使得山上的植被完好无损,更使得"燕岛秋潮"这个景点得以保存,"燕岛秋潮"又获得了新生。





 

 

  
       最美的还是木围栏与海岸线了......

 






       燕儿岛曾建果园:上世纪30年代,燕儿岛还是青岛的郊区,但城市发展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1933年,为筹集资金兴建浮山所小学校舍,浮山所村出让燕儿岛10亩准许万国体育会建青年营(国际夏令营),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兴建浮山所小学校舍。


       1932年暑假,赵太侔接任山东大学校长以后,在燕儿岛附近建山东大学的农业试验场,培育果木。1934年夏天,武汉大学教授苏雪林来青岛避暑,曾游览山大果圃,写下《岛居漫兴》一组游记,为后人留下那时燕儿岛的情形。苏雪林写道:"果圃所种大部分是苹果。除北方土产,外国名种也搜罗了来试植。据说美国苹果有二百余种:小如核桃的,大如柚子的,青如翠玉的,红如玛瑙的,滴溜滚圆如皮球的,腰肥颈细如葫芦的,专作果品吃的,专供酿酒用的,颜色、形状、味道、用途,各有区别。"燕儿岛山大果圃距青岛市区偏远,而无车马喧,山大果圃除了培育果木,还养育鸡鸭,颇有乡村风味。苏雪林置身绿荫,听鸟声虫语,觉得果圃管理员的生活很惬意,"很觉羡慕"。

       著名女作家苏雪林1935年来青岛,住于福山路山东大学宿舍,她在游记中写道:“我们游过太平角,又驱车去游燕儿岛。过太平公园,下来随便看一下。这园子面积虽不及中山公园之大,规模也极可观———这园除了中国风味之外,荷花多……”当时,山东大学植物系在燕儿岛建有实验场,植有花木,种有果树。苏雪林游燕儿岛之后写道:“我要有一个理想的居处。” 


 


       公园里有许多可以露天聚会的地方,还有儿童的游乐场......  













       树木掩映下的一片小沙滩,很有意境的,是不是?







       这里应该是一处军事要塞的遗址了吧,很像是碉堡或是炮台的样子。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任何文字说明,但我知道这里曾是军事要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姑妄言之吧!

       燕儿岛见证历史:燕儿岛之于青岛市,一度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燕儿岛见证了青岛的历史,战争的烙印留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


       1914年,日本垂涎德国在青岛的利益,早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向德国宣战,燕儿岛铭记下入侵者的脚印。1914年8月至11月,日德战争中,德军在浮山湾布下防线,日军所属部队派出一个小队攻占了南部海边上的燕儿岛小高地。日军以燕儿岛为跳板,直扑小湛山堡垒。那一段战争的硝烟虽然消逝在历史的天空,但燕儿岛之于青岛的军事价值凸显出来。


       1947年夏,燕儿岛西海滩被美国海军辟为专用海水浴场,禁止村民在此赶海、捕鱼。1949年5月,美国海军撤出青岛。一个时代结束了,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而燕儿岛的秋潮,年年如此,在海边的礁石上掀起千堆雪。


       青岛解放后,燕儿岛上建了军用品仓库和靶场。1968年8月,交通部红星船舶修造厂(即后来的北海船厂)在浮山所湾建厂。燕儿岛渐渐远离了公众的视线,不为市民所熟知。此后,燕儿岛陷入长久的寂静......

       2001年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决定在燕儿岛建设奥帆中心。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青岛承担奥运会帆船比赛,奥帆中心选址燕儿岛。北海船厂从2003年2月12日开始西迁。2006年6月30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全部完工,以海纳百川之气度,笑纳八方帆船汇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这也是青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青岛奥帆中心千帆云集,万船竞渡。燕儿岛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8月20日下午,当中国运动员殷剑冲过终点时,青岛奥帆中心现场万余名观众瞬间沸腾。殷剑不仅夺得个人的女子帆板金牌,并且创造了历史: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帆船帆板项目上终于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如今的燕儿岛已经是青岛的新市区,商业的黄金地段。青岛奥帆中心成为游客旅游的必至之所。燕儿岛是青岛市区沿海的一颗明珠,帆船运动中心和旅游观光景点的双重身份,让它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燕儿岛今昔的巨大落差,让人感慨万千......

 

 

















       忽然发现,在刚才的地堡一侧,竟然还有出入的洞口,更加印证了我刚才的猜测......

       神秘的燕儿岛......

 













       今天最得意的一张照片......

 

       再次远眺神秘的地堡,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愿我热爱的青岛永远不再经历战火......




       社区文化广场......

       路边的野花我也不会放过,只要是生命,都有最美的时刻啊!年轻的时候没有体会到......







 

 
       新生命的颜色......

——2015.4.25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