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海阳路(宋庆龄故居)

$
0
0

记忆中的青岛老街——海阳路(宋庆龄故居)


      站在海军博物馆向东望去,忽然发现了一座鹅卵石砌成的小楼,这几周一直徜徉在青岛的别墅区,却没有发现一座可以与之媲美的建筑,被它吸引,不由漫步到了海阳路。原来这座小楼位于海阳路8号。回家搜索百度,发现不一样的建筑果然属于不同凡响的人生,这里曾是国母宋庆龄的故居!

       宋庆龄故居位于海阳路8号。三十年代,这里迎来了最重量级的一位主人,宋庆龄。宋庆龄每次来到青岛都要在此居住。宋家和青岛十分有缘,宋子文的别墅位于湛山一路2号,宋母倪桂珍在青岛就住在儿子这里,宋庆龄常从海阳路的别墅来到太平角探望母亲。1931年7月23日,倪桂珍在青岛病逝,当时宋庆龄还在德国柏林,听闻噩耗后,立即启程回国,经过辗转在8月12日抵达青岛。宋母的灵柩早已运往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宋氏陵园。利用轮船在青岛短暂停靠的时间,宋庆龄还专程前往湛山二路母亲的去世地凭吊。宋庆龄到过多少次青岛,住过多少次海阳路8号,已经无据可查了,但和国母结缘,是它的福气。

       别墅是美式建筑风格,唯外墙贴有鹅卵石为特色。青岛老建筑的墙面多喜欢摔上沙子,使墙面有凹凸感觉,也易于爬墙虎攀援生长,绿色爬墙虎遮挡窗户的景象是青岛特色。而这座建筑的外墙是鹅卵石布满了墙面,墙面镶嵌鹅卵石这种工艺,在青岛近代建筑中为孤例。四根石柱支撑二楼,构成开阔的空间。二楼双层大斜坡屋顶,六扇大窗面对浩瀚大海,可在屋中听涛观海。在此摆置桌椅,边欣赏海景边吹拂凉爽海风,为避暑消夏的绝佳位置。       
       从这里竟然可以直望大海,美丽的小青岛风光尽收眼底,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试想:当年没有这两座楼时,会是什么视野呀......夜幕降临,汽笛声和海风夹杂在一起,飘荡在胶州湾的上空,汇杂着灯塔上的灯光,统统收纳于海阳路8号里。住在这里的主人,会把汽笛的噪声当做和旋,会把海风的潮腥当做SPA,还会把灯塔的强光当做舞美......

       历史总是存在惊人的共同点。鹅卵石贴面的近代建筑本就不多,但青岛和上海的两座居然都和宋庆龄有关系。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携宋庆龄再次踏上流亡的生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孙中山夫妇在上海法租界购得一座别墅,作为他们的居所。2009年,我在上海拍到了这座建筑,当时就为满墙的鹅卵石而兴奋。没想到,两年以后在青岛,再次看到了宋庆龄居住过的鹅卵石建筑,国母当时在选择海阳路建筑的时候,脑子里会浮一定现出与孙中山在上海香山路建筑内难忘的岁月。


 

       从六号楼可以望到8号的全貌......

       如此独特的建筑,辉煌的历史,但在民国建筑比比皆是的青岛,这里竟然连历史优秀建筑的牌子都没有挂上,作为青岛人,住了40多年的故乡,竟然不知道有这处名宅......

       青岛,太牛了!!!

 

       在8号院里,可以望到6号和10号别墅,虽然现在破败不堪,但想当年一定也是灯火通明,辉煌无比吧!这里曾经印下了谁的足迹呢?!

       海阳路10号别墅

 


       开始说说海阳路的历史吧!

       莱阳路整体上是沿着海湾的走向,在海军博物馆的位置向北拐了一个大大的弯。海阳路就是从拐弯处岔开,继续向东通向小青岛的一条小路。不要小看了这条路,旅顺口、威海卫、大沽口这些清代著名的军港,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和清朝的灭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民国,海阳路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海军基地。

       元朝定都北京,全国的中心偏处北方,北京粮食不敷食用,每年都要由长江以南向北运粮,即“南粮北运”,因为陆上运输既慢又费力,于是开始利用海上运输。古代海上运输由于船只条件限制只能是近海运输。南北海运过程中,青岛及近海的小青岛是天然避风港口,不断有船只在这里避风和加水。
       青岛建为城市后,在面对小青岛的岸边修了一条马路叫海阳路,是一处滨海的观光马路,景色很好。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设立海军部,将原东北舰队改编为第三舰队,有“军舰大小13艘,航空飞机8架,教导团三百多人,陆站队二千多人”。第三海军舰队司令部青岛办事处设在海阳路22号。
       1928年12月奉系张学良易帜归顺南京国民党政府,原奉系海军葫芦岛航警学校改称海军学校,1932年迁威海,1933年改由“中央军委”管辖迁来青岛,改称青岛海军学校,也在海阳路上。


       海阳路东段则建有几处别墅。宋庆龄20世纪30年代与蒋介石在政治上产生重大分歧,她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剿匪”和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当时她住在上海,也曾来过青岛,就住在海阳路上。


       1937年底,第三舰队从青岛撤走。日本占据青岛后,以海阳路作为海军基地,将大半条海阳路划为军事区域,封路、禁止通行,海阳路只余下了东部一百多米很短的一段。
       1940年,日本海军在海阳路至小青岛建了一道防波堤。


       小青岛是青岛湾内一个小岛,青岛建市以后在岛上建有灯塔,为进出胶州湾的轮船导航。诗人王亚平在青岛时,写了《灯塔守者》一诗,这是他的成名作,其中“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是20世纪30年代广为传诵的名句。1931年,小青岛开发为小青岛公园,广植花木,设石桌椅、花廊,并建了小青岛饭店,游人可由渡船行至岛上。这里是青岛观光旅游的胜境,“青岛十景”中的“琴屿飘灯”、“青岛二十四景”中的“琴岗滴翠”说的均是小青岛美景。岛上生有一种独有的百合品种,植物学家们命名为“青岛百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重建海军,急需海军专业军士,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与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商定在青岛设立“中央海军训练团”。该团于1945年12月18日在青岛海阳路上成立,由国民党政府驻美海军武官林祥光任训练团主任。由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派了3艘登陆舰作为训练团实习船。美国又派出以基廷上校为团长的“顾问团”,实际掌握大权。“中央海军训练团”在美国直接操纵下,前后训练了海军军官三百余名,士兵三千余名。1947年7月设在上海的海军军官学校又并入这里称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是国民党政府海军惟一正规学校。
     解放后,这里作为人民解放军某部驻地,大门门牌改为“莱阳路8号”。


     20世纪80年代,小青岛再度成为旅游观光景点。
     海阳路中部现建为海军博物馆,有各种舰艇及海军武器,是青岛旅游观光的主要项目之一。
     现在海阳路还存有一小段,包括宋庆龄旧居,为了通往小青岛,后来在海阳路以南新修了一条滨海马路,海阳路不再是滨海一条街了。 


 

       忽然发现了一座更独特的别墅——海阳路2号。

 

 

       别墅的两座塔楼分立在建筑的两侧,并不明显,只是锥顶微微突出了屋檐,这种造型让我想起了广西路上的侯爵庭院饭店。它们就像是建筑的两只眼睛,警惕地守望着外界。
 

 

 

       有着8号和2号的海阳路,足以傲立于青岛的海滨......

(整理自网络资料)

——2015.5.3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