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木庐”世界三大戏剧图书馆之一(福山支路6号)
位于天游园对面的福山支路6号,简约清淡,连“名牌”也寻不见了,好像藏身于市的隐士,而当年它却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
作为一名戏剧家,在《中国戏剧家大辞典》中找不到他的名字。作为一名藏书家,他那曾经享誉海内外的藏书楼也早已烟消云散。而作为一名海洋学家,更少有人知晓他与青岛水族馆的渊源。在自己46年的短暂人生中,宋春舫参加了清末的科举考试、经历了旧式的爱情挣扎、游学于法国瑞士、执教于北大清华、在《新青年》上呼吁过戏剧改良、为上海银行撰写了金融历史。而在生命中最后的13年里,他在青岛创办了一生挚爱的“褐木庐”,又促使这里成为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起源地。如今,故人何寂寞,一去悄无言。但我们仍然可以沐着春风,去寻觅一只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画舫。
福山支路6号是著名的褐木庐戏剧图书馆。1928年宋春舫来青岛,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长,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开始。他主持建成了水族馆并捐款。宋春舫回国时带回一批戏剧图书,后又广泛购入戏剧图书,在青岛办了一个专业戏剧图书馆,叫“褐木庐”。所谓褐木庐,是Cormora的音译,指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Gorneille)、莫里哀(Moliere)、拉辛(Racine)在当时的中文译名首字。聘朱祖佑为图书馆主任,馆藏戏剧图书九千余册,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图书馆之一。
宋春舫买下这栋小楼后,将平生所收集的戏剧图书全部搬来,共计七千八百册。当年生活在青岛的翻译家梁实秋说:“我看见过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山头上,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柜比人高,但不及栋,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
宋春舫非常珍爱自己的藏书,不仅设专馆来收藏,而且还精心为其设计过藏书票。2007年,曾有网友在网上晒出一张当年的褐木庐藏书票,书票上画着打开的书本、羽毛笔及B、C两个英文字母合成的墨水瓶图案,简单而有意境。
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藏书和藏书票。十几年前,北京海王村惊现褐木庐主宋春舫的藏书,而且不少原版的外文戏剧书上都贴有宋春舫制作的藏书票,藏书家如上海的陈子善、台北的吴兴文、香港的黄俊东专程到北京收购,以拥有宋春舫褐木庐藏书为荣。
宋春舫的褐木庐,成为当时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其时,国立青岛大学名流汇集,像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有留学背景,分别在古典文学、诗歌、翻译、戏剧方面有专长。可以推测,他们都是褐木庐藏书楼的读者。当时在青岛的戏剧家、翻译家,如洪深、章铁民、张友松、孙大雨……也是褐木庐的读者。远在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慕褐木庐之大名,他说:“梦自己有一天飞到青岛,飞进他的书库,在那些栉比的书架中翱翔。”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得意于自己的国外戏剧史料及莎士比亚研究资料的收藏,但参观了“褐木庐”的藏书,被主人宋春舫的藏书折服。胡适为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来青岛参观了褐木庐,见莎士比亚作品很多,仅《哈姆雷特》就有5个各种文字的版本。出版家、编辑家赵景深先生在《宋春舫纪念》一文中写道:“他能直接看法、英、德等国文字,所以藏书大部分是第一道手的原文,不是辗转翻译出来的。”一所国立的大学,一个私人的藏书楼,形成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磁场,吸引了国内众多的学者、作家、诗人、戏剧家纷纷来青岛,那时的文化盛况,令人心仪神往。
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在青岛举行,全国各地代表190多人与会,青岛市有代表6人,而褐木庐图书馆则是唯一参展的私人图书馆代表。
宋春舫(1892年—1938年),浙江吴兴(湖州)人,13岁就中了秀才,191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法国、瑞士留学,并在日内瓦获得硕士学位,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他是我国现代剧坛上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清宣统三年最早研究和介绍西方戏剧及理论的一位学者。他同时提倡话剧运动,创作话剧剧本,以擅作喜剧著称,代表作有《一幅喜神》、《五里雾中》,还出版有《宋春舫论剧(一、二集)》。五四时期在《新青年》等刊物上撰写了许多评价外国戏剧新思潮、新观念的文章。1928年宋春舫来青岛,任青岛观象台海洋科长,这是中国海洋科学的起点。他主持建成了水族馆并捐款,今水族馆内壁上仍存有年前的捐款碑。,“一战”结束后,宋春舫作为中方代表团的翻译参与了巴黎和会。
宋春舫出身书香门第,表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家境又殷实,先在晚清最后一次科举中考得秀才,又赴欧留学。因他无家累,求学时与吃苦无缘,反倒有大把闲情逸致和银子用于逛书店,他立志于西洋戏剧,最爱购戏剧书籍。我倒是最爱这种货真价实的公子哥,有底蕴有风度,既无暴发户嘴脸,也无小人得志之虞,对钱财功名都看得极淡,只爱心头好。30年代初期起,宋春舫先后辞去了他在外交部、法院和私人银行等处的职务,一心专研戏剧。
回国时,他愣是把所购数千册书籍全带了回来,这便是后来褐木庐的基础,以当年的交通条件,此事堪称壮举。他通晓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种文字,所购书籍多是原版而非译本,涵盖数十个国家的戏剧史和剧本,甚至还有国外学者寄信来华,向他借阅本国书籍。
他是剧作家、剧作理论家,他出版的法文版《海外劫灰记》是已知的第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法文著作,三册《宋春舫论剧》被戏剧史家赵景深誉为启蒙之作。20年代出版《宋春舫论剧》第一集,30年代编选出版《宋春舫论剧》第二集和第三集,拟定《欧洲戏剧史》《戏剧理论史略》等书的纲要,由于早逝而未能写成专著。剧本有独幕喜剧《一幅财神》,三幕喜剧《五里雾中》和《原来是梦》。出版过游记集《海外劫灰记》、《蒙德长罗》。翻译作品有小说《一个喷嚏》、《一个舞女的口供》、《一支金的自来水笔》和剧本《春春不西》,还著有《现代中国文学》等。
除了钟情于戏剧、藏书之外,宋春舫还是一位海洋学先驱。他在海洋学上也取得了成就,戏剧学与海洋学的巨大鸿沟在他这里变作通途。他是中国现代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研究所,如今那矗立在青岛海畔,每日接待如织游人的中国首个水族馆,同样有他的心血,他是发起人,也是募捐人。中国近代既是科学家又是戏剧家的人,只有丁西林和宋春舫。巧合的是,这两人都落脚在青岛。但是,除了在青岛,作为海洋学家的宋春舫很少有人提及了。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蒋丙然出任青岛观象台台长。1928年7月,蒋丙然邀请宋春舫来青避暑,宋欣然应约。来青后,在与蒋丙然交谈中,他提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但真正具有基础研究条件的现代滨海城市却不多,因此建议在青岛建立海洋研究所。之后,他把这一论点写进《海洋学与海洋研究》,发表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论文发表后,蒋丙然将它呈给时任胶澳督办赵琪。赵琪看后十分赞赏,但认为一时间还难以成立一个有规模的研究所,便决定先在青岛观象台设海洋科。就这样,宋春舫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海洋科首任科长。
宋春舫从国外采购了海洋仪器和参考书籍,带领着一群有志于海洋研究的年轻人开始了定期观测预报青岛港潮汐、测量胶州湾水温变化等工作。在其组织下,这里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杂志《海洋半年刊》。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年会,宋春舫、蒋丙然倡议在青建设海洋科研机构,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支持。而后青岛市决定,第一步先建设一个水族馆。宋春舫很富裕,而且也特别舍得投资在自己钟情的事业上。当时建水族馆,山东省政府捐款1000大洋,而宋春舫个人就捐款600大洋。
据子猷(音yóu)在《为海洋科学研究奠基——纪念宋春舫与蒋丙然二位先驱者》文中提到,宋春舫早年在法国留学期间,曾到法国西南部的邻国摩纳哥参观,摩纳哥是世界第二小的国家(第一小为梵蒂冈),但很重视海洋科学。拥有专门的海洋研究船,于1908年建立了一座雄伟的海洋博物馆,并附设水族馆。宋春舫回国后写成《海洋学与海洋研究》一文,刊登在上海《时事新报》上以期引发国人的关注。到了1928年,宋春舫来青岛避暑,住在当时青岛观象台台长、气象学家蒋丙然家中,再次说起此事。蒋丙然对此深表赞同,并认为可先从小处着手进行推广。不久,青岛观象台聘请宋春舫为海洋科科长,后来又兼任了观象台图书馆的馆长。
到了1930年,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会,会上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建议在青岛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获得了大家的支持。其后成立一个三人筹备委员会,成员分别是时任青岛市市长胡若愚、观象台的台长蒋丙然、观象台海洋科科长宋春舫,大家决定先建一座水族馆,再建中国海洋研究所。但会议之后,水族馆的建设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不久,中国海洋研究所第二次筹备会在南京召开,宋春舫在会上汇报了筹备计划,指出建设经费始终是拦路虎。随后,宋春舫自己捐出了600块银元,成为筹建水族馆中捐款最多的个人,而他的小舅子朱润生也捐献了500块。
1932年,青岛水族馆终于建设完工,当时亚洲大陆,只有大连有一座水族馆,且由日本人经营,规模较小。所以在竣工典礼上,蔡元培激动地称“其当为吾国第一矣,比年我国多故,百事尽废,独此水族馆,得二三君子之努力,以底于成,于此可见事在人为”。这二三君子中宋春舫起了主要作用。这座古代城楼造型的水族馆如今仍矗立在青岛海滨,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镶嵌在山墙中的石碑上,则刻着当年发起人和募捐人的名单,其中宋春舫的名字赫然醒目。
到 1937年夏,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宋春舫10年前提出的“海洋研究”梦想眼看就要实现,然而“七七事变”爆发了,当年8月14日,几名日本水兵走到德县路天主教堂附近,遭到了由日本特务机关指使的化装成中国人的日本浪人的狙击,这就构成日军入侵青岛的借口。随后,青岛局面开始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无奈之下,宋春舫也于当年离开了青岛。而他的“褐木庐”藏书由于过于众多,上海的家中无法安置,于是宋春舫将其运到了北京大学的一间房子里。当时的宋春舫甚至在北大里又盖了一所房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到这些书的身边。
可惜,天不遂人愿。1938年,困扰宋春舫半生的肺病再次发作,46岁的他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为了予来青友人方便,宋春舫还建了一家万国疗养院(金口一路33号),也做旅馆,胡适来青期间便住在这里。1936年,他又买下福山路1号,也就是此前的洪深故居,把褐木庐搬了过来。若非战争,他怕会将青岛作为人生归宿。离开青岛后的宋春舫,一年后(1938年)去世,年仅46岁。他的病根要追溯到1924年,当时他因骑马不慎失足伤及左肺,此后一直靠药物维持。或因英年早逝的缘故,他不免寂寞身后事,除了梁实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忆外,他长久被人遗忘。哪怕在这个客居多年的城市里,也只能寻得零星遗迹。
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是书,千金散尽买图书。人去后,书香依旧。宋春舫短暂的一生是微笑着的,面对世界和人生。后来,宋春舫的藏书分别捐赠给了北京和上海图书馆。
这样的一座图书馆,在时代的变迁中,却变得如此破败,呜呼哀哉!
褐木庐大名鼎鼎,但不是宋春舫居所。宋春舫初来青岛住在黄县路上,地址不详。后来他出资在金口一路开办了一家万国疗养院(实际算得上是小旅馆),胡适来青时曾住过。在后来出版的《胡适日记》里,胡适明确提到,1930年8月他第一次来青时住在“福山路新1号”宋春舫的家中。而1938年出版的英文版《青岛行名录》里介绍名人住址时,将宋春舫的府邸标记为“福山路1号”。
——2015.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