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德意志帝国之旅——慕尼黑印象
汽车穿行在从机场到慕尼黑的大道上,除了偶尔闪过的路牌,并没有身处异乡之感。心里想象着慕尼黑的样子,对于我这个来自中国青岛——标准的德国人建造的城市的人来说,这是个让人感兴趣的命题。
慕尼黑和青岛,一个是誉满全球的啤酒之都,一个是亚洲闻名的啤酒城市。其实,除了啤酒,两座城市还有无数相似之处,甚至在胶澳时代,青岛一度被德国议会定名为“新慕尼黑”,但是后来这个名称被德国皇帝否定了,德国皇帝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更美丽的名字,那就是青岛。
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德国的几座城市曾命名过与中国有关的街道或广场,比如柏林的胶澳大街(Kiautschou
Strasse)、北京广场(Peking
Platz)。慕尼黑(Münch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仅次于柏林和汉堡的德国第三大城市。这座城市至今保留着一条以青岛命名的大街:Tsingtauer
Str.。据马维立教授说,德国濒临北海的港口城市库克斯港(Cuxhaven)也曾有一条青岛大街,但近几年更改了名字,因此慕尼黑的青岛大街也就成了德国唯一一条以青岛命名的街道。
德国的青岛大街、胶澳大街,以及北京广场显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不过,无形之中它们也成为了记录相关历史事件的珍贵载体,重要的历史意义自然无需赘言。
慕尼黑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以它精巧的结构壮丽的外观,成为慕尼黑以至于德国的荣耀。安联体育场被选作2006年德国世界杯开幕式赛场。这座可以容纳66000人的球场在2005年5月30日和31日正式启幕,由慕尼黑1860队和德国最成功的俱乐部拜仁慕尼黑队联合出资建造。
安联体育场是欧洲最现代化的球场。当拜仁慕尼黑队主场比赛时,能容纳71000名观众的体育场将在照明系统的映射下成为一个红色的发光体,几英里外都可以看到。由瑞士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缪隆设计。外墙体由2874个气垫构成,其中1056个在比赛中可以发光。当体育场中比赛的球队发生变化时,墙的颜色就可以随之改变,其奇妙之处将远超想象。慕尼黑人非常喜欢这个体育场,并亲切地将其称为“安全带”或“橡皮艇”。投票显示,大多数慕尼黑人都愿意为这座“世界上最奇妙的体育场”支付更多的税款,而拜仁和1860也将分担相应费用。在一次投票表决中,65.8%的市民赞成新建一个体育场,而其中37.5%的人签名表示支持。安联体育场由两名年轻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以及德梅隆设计,方案于2002年2月通过。2002年10月,拜仁主席贝肯鲍尔为新球场奠基。2005年4月,安联体育场正式竣工。球场内部为球迷提供了各种休闲娱乐设施。餐饮服务,托儿所,名人堂,球迷商店等设施一应俱全。为球迷提供服务的所有区域共计约6500平方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办公室和会议室。体育场的参观时间也不限于比赛的90分钟内。由于没有跑道,角旗区附近也没有了弧形区域,拜仁慕尼黑队的铁杆球迷距离球场和他们的球星更近了。安联体育场交通方便,临近A9公路,并有欧洲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可提供10000个车位。它不同寻常的表面由2874个菱形膜结构构成,膜结构具有自清洁,防火、防水以及隔热性能,里边永远保持350帕斯卡的大气压。每个膜结构都可以在夜间被照成红蓝白三色,分别对应于拜仁、1860以及德国国家队的队服颜色。
从远处看,安联球场像巨大的橡皮艇,白色椭圆体之外包裹着许多气囊样的结构,既显得现代感十足,同时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它不同寻常的表面由2874个菱形膜结构构成,膜结构具有自我清洁、防火、防水以及隔热性能。每个膜结构都可以在夜间被照成红、蓝、白三色,分别对应拜仁、慕尼黑1860以及德国国家队的队服颜色。慕尼黑人非常喜欢这个球场,并亲切地将其称为“安全带”。即使不看比赛前的赛事预告,只要站在能看到安联球场的地方就能知道是哪支球队正在比赛,甚至还能知道主队有没有赢球,这就是安联球场的独特之处。它的奥秘全在由2874个塑料气垫组成的外墙体上。为了使场内有足够的光线,体育场阳面的气垫是透明的,其余部分则是半透明的。白天,整个球场就像是个白色的救生圈,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到了晚上,“救生圈”又变成了大宝石:光束将被照射在球场外壳上,把它营造成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如果是拜仁主场作战,就发出红色的光芒;如果是慕尼黑1860作战,就发出蓝色的光芒。灯光和颜色支持各种效果变形,酷爱足球的德国人还提议在主队进球时,将其中1056个可以发光的塑料气垫外表灯光加强,这样远远地就可以知道主队进球了。
安联体育场安联体育场的设计代表了对足球场定义的一种创新。它是由瑞士建筑设计师赫尔佐格和缪隆设计而成的。平滑的外观,钻石形状的半透明外壳,多种色彩投影其上,赋予整个建筑一种几近魔幻般的意境。体育场内部共有三个露台,可容纳66000个观众。这保证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比赛,保证了达到预期的参与效果,保证了现代体育场的舒适度。体育场的表面由透明的菱形膜结构构成,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有种魔幻的视觉效果。而在夜间,它可以由灯光打出红蓝两色(拜仁与1860的颜色)。
这里就是慕尼黑了......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首都柏林与北部最大城市汉堡。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是生物工程学、软件及服务业的中心。拥有各大公司的总部和许多跨国公司的欧洲总部。
慕尼黑是德国第二大金融中心(仅次于法兰克福),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出版中心,拥有德国最大的日报之一《南德意志报》,以及许多出版社(仅次于纽约市)。特立独行又有皇家气派,但是也无疑有其狂野的一面。这里大概是唯一一个新与旧、保守与革新激烈冲撞的地方,二战谈判也在这。
在飞驰的汽车中,我瞥见了宁芬堡的外墙......
宁芬堡是历代王侯的夏宫,坐落在慕尼黑西北郊,建于1664至1728年,主建筑是巴洛克风格,整座宫殿坐西朝东,由一幢幢方形楼房连结成一组建筑物,正面长达600米。
宁芬堡(Ngmphenburg)是维特尔斯巴赫(Wittelsbach)宁芬堡华丽典雅、装饰繁细,占地200公顷的庭园更是毫不比欧洲其他宫殿逊色。虽然曾遭受二次大战波及,但修复后仍不减其在历史上所占的地位。它是斐迪南·马里亚亲王送给妻子的礼物,感谢她生了儿子使王国有了继承人。它的扩建工程前后花了200年时间。虽然这座宫殿没能达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王宫那样的规模,但肯定是德国这类宫殿中最大的一座。以南端的仕女画廊最为著名。
18世纪初,选帝侯马克斯将他母亲简朴的乡间别墅扩建成豪华宫殿。整座宫殿坐西朝东,由一幢幢方形楼房连结成一组建筑物,正面长达600米。主楼雄伟壮观,展开的两翼对称和谐,远远望去主次分明。宫殿前一潭清水,天鹅野鸭,冲天的喷泉,浓荫掩映的笔直人工河,构成一幅宁静典雅的风景图。
宫殿内众多的厅堂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阁(Chineselacquer),里面的装饰摆设全是中国式的,诸如壁纸屏风,绘着龙凤、山水、花鸟、虫鱼,还陈列着中国的漆器和瓷器。宫中还有一个美人画廊”(Gallery of Beauties)收藏有宫廷画家斯蒂勒(Josef Stieler1781-1858)为路德维希一世画的那个时代最漂亮的美女画像,个个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这个画廊诞生100多年来始终强烈地吸引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观光者。南边的侧翼建筑是马车博物馆(Marstall Museum),展示昔日王家乘坐工具和以制作高级王室磁器而驰名的磁器工坊(Nymphenburger Porzellanmanufaktur) ,亦是不可错过之处。
宫殿后面是宫廷式园林和广阔的草地林木。掩映在万绿之中,有一所小巧玲珑的狩猎行宫——阿玛琳宫,内部装饰纤巧精美。这座宫殿是洛可可式宫殿中罕有的艺术珍品。宁芬堡的庭园占地辽阔,想完全绕完可得要花点时间;如果走累了,可以在有得天独厚庭园造景的咖啡馆里歇脚休息。堡内设有温室花房,因此不分四季园内总是绿意盎然。
慕尼黑(德语:Münch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分为老城与新城两部分,总面积达310平方千米。它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排在柏林与汉堡之后,总人口约130万,有“百万人的村落”的美称。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它享有“欧洲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哥特式、古罗马式、巴洛克式古建筑以及各式现代化的建筑比比皆是,圣母教堂、路德维希大街是这座城市不可遗忘的部分。自中世纪起,慕尼黑就以啤酒而闻名。是世界第三大啤酒生产地。一年一度的啤酒节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里还是高科技产业中心,宝马、西门子等世界性的大企业总公司就设在慕尼黑。慕尼黑工科大学的科研开发堪称世界一流。2013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第53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
慕尼黑这个名称的本义是僧侣之地。因此,该市的市徽上表现的就是一位修道士,称为“慕尼黑之子”(Münchner
Kind)。自从路易四世时代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的颜色—黑色和金色一直是该市的官方色彩。多年以来,该市官方的城市格言是“有心脏的世界城市”(Die
Weltstadt mit Herz)。已经改为“慕尼黑爱你”(München mag dich)。
慕尼黑是联邦德国的著名古城,12世纪中叶,巴伐利亚国王狮子亨利便在这里建起了小镇。这里是德意志南部最瑰丽的宫廷文化中心,12世纪以来一直是拜恩王国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都城之地。拜恩王室的王族中,历代辈出极其爱好学问和艺术的君王。正因如此,他们在慕尼黑的城内外建起了豪华的宫殿群,遗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尤其在16世纪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时期,此地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各类文化发达到极点,以致人们交口称赞这里为“伊萨尔河畔的雅典”。1972年第二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在此地举行。这是一次耗资巨大,设施豪华,设备先进而又完善的运动会。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运动会的费用等于墨西哥奥运会的4倍。慕尼黑有一个奥林匹克公园,这是这个运动会留下的永久纪念物。慕尼黑人爱喝啤酒,喝起来就象喝茶水一样,每人每年平均要喝230升,约合460斤,合一天1斤多。慕尼黑享有“世界啤酒冠军”的称号。这里有一所慕尼黑啤酒大学,它专为各国培养酿造学硕士和学士。(我们的青岛啤酒也起源于这里呢!)
慕尼黑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有着不愉快的记忆,这是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发迹之地,希特勒曾在这里建立最初的法西斯武装冲锋队和党卫军,成立国社党,搞过“啤酒馆政变”。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遭到空袭66次,整个城南几近毁灭,但战后的重建搞得十分出色。1972年,因为慕尼黑奥运会的召开,地铁和步行街路段纷纷完善起来。这里还是名车BMW的生产总部。所以说,慕尼黑不只是座古都,也是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大都市。尽管慕尼黑散发着传统的魅力,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但大量高科技公司也在本市和周边地区安家落户。文化和艺术、高科技和著名的足球俱乐部“拜仁慕尼黑”,使慕尼黑赢得了国际声望。慕尼黑还曾是一些著名的国际展览和会议的会址,在今天它的地位更加显要。
慕尼黑地区最早的居民点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但是慕尼黑城市的形成是在12世纪以后。在8世纪,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本笃会修道院,慕尼黑这个地名在德语中有“僧侣之地”的含义。1158年是慕尼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年份,因而被推定为该市成立的年份。这一年,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觊觎附近弗赖辛镇奥托主教控制桥梁、向过往盐商征税的特权,放火烧毁了主教拥有的桥梁,而在本笃会修道院附近的伊萨尔河上架起一座新桥,迫使商路改变,控制了过桥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在奥格斯堡举行的帝国会议上,主教和亨利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面前为该市进行争论。裁决承认亨利的占领,但每年必须付给主教赔偿金,这样就承认了慕尼黑的贸易权利。
1175年,慕尼黑正式获得城市身份,建立了要塞。1180年,狮子亨利失势受到审判,奥托一世成为巴伐利亚公爵,他将慕尼黑交给弗赖辛主教。奥托主教的继承人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统治巴伐利亚直到1218年。1240年,慕尼黑市被交给巴伐利亚公爵奥托二世。1255年,巴伐利亚公国分裂为两部分,慕尼黑成为上巴伐利亚公国都城,从此开始了该市的建都史。
1328年,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给予该市食盐专营权,获得稳定收入来源,这样该市地位提高,胜过了弗赖辛。慕尼黑是从萨尔茨堡到奥格斯堡道路上主要的渡口。萨尔茨堡附近是食盐产地,而当时奥格斯堡是远比慕尼黑重要的城市。他在位期间,以慕尼黑为帝都,扩建城垣,奠定了老城的规模。
1327年,城市的大部分被一场火灾烧毁,随后得到重建,几年后扩建了新的要塞。奥卡姆的威廉等一批哲学家支持路易四世与教皇对抗,在他的皇宫受到了保护。由于市民举行了几次反抗公爵的起义,从1395年起在要塞附近新建了一座城堡。1397年发生了一场行会起义,1403年被镇压下去。
1429年,慕尼黑的一部分再次被大火烧毁。市民考虑到面临胡斯派的威胁,扩建了要塞。15世纪后期慕尼黑经历了哥特式的复兴 -
扩建了老市政厅,在20年内建成了新的主教座堂-
慕尼黑圣母教堂(始建于1468年),主教座堂的2座绿色穹顶的砖砌钟楼成为该市的标志。
1506年,巴伐利亚重新统一,慕尼黑开始成为整个巴伐利亚的首府。艺术与政治日益受到宫廷的影响。16世纪,慕尼黑是德国反宗教改革的中心,也是德国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
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将慕尼黑圣弥格教堂委托给耶稣会,这座教堂成为反宗教改革的中心。1589年,这里建立了宫廷酿酒屋。
1609年,德国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成立。1623年,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获得选帝侯资格,慕尼黑成为选帝侯驻地。1632年,瑞典军队攻占了慕尼黑,居民们凑起30万塔勒(旧币名)的赎城费,才保住了这座城市不受破坏。1634年,黑死病爆发,到1635年,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战后,慕尼黑迅速成为巴洛克艺术的中心,选帝侯斐迪南·玛丽亚的配偶萨伏依的阿德莱德邀请了许多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来到该市,在他们的儿子,选帝侯、子爵马克西米里安二世出生之际,建造了巴洛克式的铁阿提纳教堂(又名:圣·卡杰坦教堂)和宁芬堡宫。
在马克西米里安二世之后,慕尼黑曾被哈布斯堡王朝控制数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1705年,与法国签订了和约。占领导致了流血的反抗奥地利军队的起义,随后是一场大屠杀。1742年,正在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查理·阿尔伯特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时,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亚·特里萨攻占了慕尼黑。1745年,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里安三世放弃了称帝的野心,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1759年,马克西米里安三世建立了该市的第一个学术机构巴伐利亚科学院,1789年以后,拆除了古老的中世纪要塞,兴建了英国花园——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这时,该市迅速发展成欧洲大陆最大的城市之一。1806年,巴伐利亚由公国升为王国,慕尼黑也升格为王都,设有国会(Landtag)以及新成立的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整个19世纪是慕尼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人口由5万增加到50万。历代王公都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甚至修建整条街道,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其中最有名的是路德维希一世(1825年-1848年在位),他把一所大学迁到慕尼黑,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好几处博物馆和具有古典式风格的华丽的路德维希大街,使慕尼黑成为全欧洲闻名的艺术城市。巴伐利亚光荣纪念堂(前设“巴伐利亚”雕像)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开放于1850年。1871年德国统一后,慕尼黑仍然作为王都直到1918年。1839年,铁路修筑到慕尼黑,1876年慕尼黑开通了有轨电车,1882年使用电灯。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于1868年。该市举办了德国第一次电力展览。1930年,在该市伊萨尔河畔的德意志博物馆(建于1903年)首次展示了电视。有许多发明家和科学家在慕尼黑工作,包括阿罗斯·塞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1771--1834,于1798年发明石版印刷),约瑟夫·夫琅禾费(1787 –
1826)、尤斯图斯·冯·李比希(1803-1873,有机化学的创立者)、格奥尔格·欧姆(1789-1854)、卡尔·
冯·林德(Carl von
Linde,1842-1934)、鲁道夫·狄塞尔(1858-1913)、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1923)、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1856-1926)、爱罗斯·阿兹海默(1864-1915,阿兹海默病发现者)。1901年,海拉布伦动物园(Hellabrunn
Zoo)在该市开放。
慕尼黑再次成为文学与艺术的中心,托玛斯·曼、亨里克·易卜生、理查德·施特劳斯等许多杰出人物在此生活工作。1911年,一群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慕尼黑成立了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
1846年,慕尼黑的人口约有10万,到1901年已经增长到大约50万。
两次世界大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慕尼黑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由于盟国封锁德国,造成食品和燃料严重短缺。1916年法国空袭时,3颗炸弹落在了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慕尼黑成为政治动荡的中心,在1918年11月革命前夕,路德维希三世
(巴伐利亚)全家逃离慕尼黑。1919年2月,巴伐利亚共和国首任总理库尔特·艾斯纳(Kurt
Eisner)被右翼组织图利协会(Thule Gesellschaft)的一名成员Anton Graf von
Arco-Valley刺杀身亡(见刀刺在背传说),这时共产党夺取政权,成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Bayerische
Räterepublik or Münchner
Räterepublik),数年前曾在慕尼黑生活过的列宁发来电报庆祝。但到1919年5月3日,苏维埃共和国被自由军团采用血腥手段镇压下去,共和国政府恢复,慕尼黑随后成为右翼政治的温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兴起。
1923年,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当时都集中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政变”,率冲锋队逮捕了当地的长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夺取政权。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捕,纳粹党暂时遭到挫折,实际上,当时纳粹党在慕尼黑以外还无人知晓。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政变共导致16名纳粹和4名警察死亡,事后巴伐利亚政府在4名警察殉职的地点安置了纪念牌。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慕尼黑再度成为纳粹据点。纳粹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处的达豪建立了第一个集中营。由于慕尼黑是纳粹兴起的发祥地,纳粹将该市称为“运动首都”(Hauptstadt
der
Bewegung)。纳粹党总部设在慕尼黑,国王广场附近建有许多领袖建筑(Führerbauten),其中一部分保存至今。在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希特勒排除了潜在的政治对手。Ernst
Röhm在慕尼黑的Stadelheim监狱被处死。
1938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该市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赞成将捷克斯洛伐克以德语为主的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以满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愿望。一年以后,格奥尔格·埃尔塞(Georg
Elser)试图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一年一度的啤酒馆政变纪念演说时暗杀希特勒,该行动未能取得成功。后来演说改到其他啤酒馆举行,例如Hofbraukeller、著名的宫廷酿酒屋和Löwenbraukeller。慕尼黑纳粹建筑的一个实例是建筑师
Paul Ludwig Troost设计的美术馆-艺术之家。
自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慕尼黑是学生抵抗运动白玫瑰(Die Weiße
Rose)的基地。其核心成员都在慕尼黑大学散发传单时被捕并被处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慕尼黑曾经先后遭到盟军的71次空袭,市区建筑四分之一以上受到破坏,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
1945年,美国占领以后,与其它被战争摧毁的德国城市相比较,慕尼黑特别小心翼翼地按照完全重建起来,甚至保持了战前的街道格局。而且新建许多造型独特的建筑,使城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德国南部最大的城市。1957年,慕尼黑的人口超过100万。
地理位置:慕尼黑位于经纬度坐标北纬48°08', 东经 11°35'
,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亚高平原,距离阿尔卑斯山北麓只有约45千米,海拔高度约为520米。多瑙河的支流伊萨尔河沿西南-东北方向从城中穿过,是慕尼黑的主要河流,绵延13.7千米,德意志博物馆坐落在其中一座小岛上,城内的众多的湖泊形成了无数的大小公园。
慕尼黑所处的地域属于阿尔卑斯山冰川前缘地。该市位于一片沙质高地上,这片高地的北部为一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区域,已经不受阿尔卑斯褶皱运动的影响;而在其南部地区,覆盖着冰碛丘陵。位于两个地带之间的慕尼黑附近,则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积带。在沉积物变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渗入沙砾层表面并注满这一地区,导致在在慕尼黑北部形成沼泽。
气候:慕尼黑属于大陆性气候,并且受到邻近的阿尔卑斯山的强烈影响
。由于该市接近阿尔卑斯山脉的北坡,海拔高差大,降水量较大。经常会意外地落下猛烈的暴雨。昼夜及冬夏的温差非常之大。来自阿尔卑斯山上干热的焚风能在几小时内彻底改变温度,甚至在冬季也是如此。
慕尼黑的冬季是从12月持续到3月,相当寒冷,但在冬季降雪并不多见。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冬季至少会积雪2周时间。慕尼黑的夏季(5-9月)比较温暖,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9℃。
我们去吃的中餐馆。才知道原来外国的中餐,早已失去了本来的味道......
——2014.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