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郑州商代遗址,GPS把我们导航到了城隍庙。据当地人说,离城隍庙一二百米左右,就可以找到商代遗址。果然,走不多远,就看到了这块碑刻,再看到了铁栅栏里的遗址,够原生态的!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内及其郊区。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地下埋藏有众多文物,在这里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就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遗址是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1950年发现的,经过考古发掘的证明,这是一座早于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址,对于商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0年秋,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在二里岗散步时,采集到几块带有绳纹的陶片和磨光石器,出于好奇,也许潜意识中还有对文物的敏感,因为韩老师曾在殷墟考古队帮过忙,他把捡来的东西送给文物部门,经鉴定这些陶片石块属商代器物,郑州大型商城遗址由此发现,几块陶片揭开了一个千年谜团。
从1950年秋天开始,到20世纪末,对郑州商城遗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发掘工作。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以郑州老城为中心,在东起凤凰台、西迄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到二里岗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商代房基、窖穴、墓葬、壕沟、水井、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大批铜器、玉器、陶器、骨器、蚌器、原始瓷器及习刻字骨和陶器符号等遗物。郑州商城有高大的城墙,也有十分丰富的遗迹。商城内中部偏东和东北部、以东里为殿垒心是占全城六分之一面积的宫殿区,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墙周长7公里,地面残留的墙垣最高处达5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在城内东北角约40万平方米的高敞地带,发现有大小不等的建筑台基,大者达2000平方米,小者有100平方米,台基多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有的还保存着柱础石,台基附近曾出土有青铜管、玉管、玉片等装饰品,据此推测这里原来可能是宫殿群。在宫殿区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壕沟,宽1.4米,深0.9米,在已发掘的长约15米的壕沟内发现有丢弃的一百多个人头骨,头骨多被锯成瓢形。另外在宫殿区东北角的高地上还发现有8个祭狗坑,有的人和狗共置一坑内,这些应是祭祀活动的遗迹。中部偏南部有奴隶主、贵族居住区,其他地方则有一些平民居住区。城外四周合理地分布着一批手工业作坊,包括两处铸铜作坊、一处制陶作坊、一处制骨作坊。此外,还在西墙外和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铜礼器,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如杜岭方鼎高1米,重86.4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墓葬多分布在城外,在城东北隅、东南隅、城南、城西都有集中墓葬区。
郑州商城遗址的面积广大,遗存丰富,特别是城垣和宫殿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商代的重要都邑。学术界有人认为城址是商代中期商王仲丁所建的“隞都”,也有人认为是商代早期商王成汤所建的“亳都”,目前仍在争论之中。但无论如何,这一城址的发现都是商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公元前17世纪下半叶,夏王朝由于帝桀暴虐奢靡,荒淫无度,鱼肉百姓,人民怨声载道,咒骂夏桀早日死掉。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商部族在商汤领导下,迅速发展,不断扩大地域和政治势力范围。商汤恩威并用,趁机收服和征服了夏朝的许多部落及诸侯,正如《孟子· 滕文公下》所说的“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很快拥有了黄河中游的广大地区,并在靠近夏都的中原建设了新邑,即新亳。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部族大举进攻,大败夏朝军队,赶走了众叛亲离的夏桀,“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吕氏春秋·分职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都于亳。商汤是个圣明的君主,以仁德施予天下,得到臣民的拥戴,商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流通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商朝建立不久,中原连续遭受七年大旱,庄稼无收,百姓困苦。商汤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才导致上天怪罪而降下灾祸,于是就带领百官到郊外桑林(今荥阳市西北桑园村)祈雨。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放入火堆焚烧,并祷之曰:“政不节欤?使民疾欤?宫室崇欤?妇谒盛欤?苞且行欤?馋夫兴欤?”祷毕大雨随之降下。商汤为了解除国内严重的旱情,以自身做牺牲为民请命,并深深反省自责。这种仁德之举,被后世千年传颂,春秋初宋襄公曾作《商颂》歌颂商汤功德。商朝自创立,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九王,亳作为商朝第一个都城前后150余年。可是亳都城究竟在哪里呢?却成了后世史学界寻找、猜测、争论的千年之谜。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来亡,共传17代31位君主,近600年。商朝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商代的国都由公元前的1617年建立开始,到公元前的1049年灭亡止,共有5次迁移。迁移年代和地址如下:
首王成汤建都于“毫”(-1617∽-1605)。“毫”是商族的发源地。
第一次迁都:第10王仲丁(-1459∽-1450)由“毫”迁都于“瞰”,
第二次迁都:12王河亶甲(-1440∽-1431)由“瞰”迁于相
第三次迁都:第13王祖乙(-1431∽-1412)由相迁于邢
第四次迁都:第17王南庚(-1384∽-1378)由邢迁都于“奄” 。
第五次迁都:第19王盘庚(-1374∽-1346)由奄迁都于殷,即今日的安阳县小屯附近古称“朝歌”。
(“亳”在今偃师尸乡沟,“瞰”在今郑州, “相”在河南内黄县境内,“邢”在温县与武陟一带,“奄”在山东省曲阜附近)
本来有小小的失望,抬头往对面一看,那里肯定也是商代城墙的遗址,还有一个小小的门,可以进去参观,高兴啊,可以和商代古物近距离接触。
关于都城屡迁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水灾”说、“游牧”说、“游农”说、“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这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需要随着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变更生活的区域,当时中原地区还基本上处于牧业时代,农业的种植业还没有充分的发展起来.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客观的认识,通过占卜选择吉地迁都以避灾难!只有到了后期,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发展了起来,才开始定居,也就有了稳定的都城.其中,最靠谱的恐怕是“王位纷争”说,即为了稳定统治。只不过事与愿违,结果反而造成“九世之乱”,统治更加不稳。
“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相反,从汤至中丁,传六代十一王,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人迁都呢?另外,南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尤其是中丁由亳迁隞和盘庚由奄迁殷,越迁越向河滨,这种现象用“水灾”说是无法解释的。
“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但商代卜辞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商代前期,农业己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所以,此说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的原始。商人采用“火耕”的方法,即“焚田”,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把林莽烧平后,在灰土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不得不经常迁徙。“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但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一个代表商代晚期。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样是“笨拙”的。至于耕作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根本与农业无关,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则与史实不符。《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商代初期已知“粪种”,当是可能的。“游农”说的论据经不住推敲。另外,它跟“水灾”说一样,无法解释中丁之前和盘庚之后,商都稳定的史实。所以,“游农”说也难以令人置信。
“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试图从社会政治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借以缓和阶级矛盾,是商都屡迁的原因。此说多少有点合理成分。因为《尚书》中《盘庚》三篇是保存下来的商王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演讲词,将迁之时,他曾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光为自己孜孜不倦地增殖产业,应该施惠于民,要永远洁净你们那颗和国王一样的心。但是,奢侈是剥削阶级的“痼疾”和“通病”。不仅迁殷之时存在,迁殷之后照样存在。为什么此时奢侈可以促使迁都,而彼时却不能呢?“去奢行俭”说虽然看到商都屡迁的某些现象,却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所以,它对商都屡迁原因的解释缺乏说服力。“王位纷争”说,根据《史记.殷本纪》:“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的记载,注意到从中丁至阳甲正好九王,先秦典籍中“几世”即指“几王”,这“九世之乱”与商都屡迁,在时间上如此若合符契,决非偶然巧合,它应是促使商都屡迁的客观原因。这个推断,可以在《尚书.盘庚》中篇里找到证据。盘庚追述先王迁都原因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孔疏》认为“大虐”的具体含义是:“上云‘不能相匡以生,罔知天之断命’,即是天降灾也”。很明显,“大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就是指以王位纷争为中心的“九世之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手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来迁徙。
那么,王位纷争所引起的社会动乱,为什么必须用迁都的办法来解决呢?因为“九世之乱”的直接后果是商王权威削弱和贵族势力膨胀。贵族势力膨胀,表现在经济上,是聚敛财富;表现在政治上,是弑君篡位。斗争的双方,为了赢得胜利,必须借助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是彼此共享的。人和,要靠主观努力去争取。惟独地利,谁占有它,就属于谁。很明显,既然贵族的势力能够膨胀起来,并足以威胁王权,那么,贵族一定占有地利。殷商时期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旧很低。在那种社会发展水平上,地利的作用就格外重要。通过迁都来改变贵族地利的优势,从而削减贵族的实力,是商王的战略措施。这应是促使商都屡迁的主观原因。证之《尚书.盘庚》篇,正是这样。盘庚迁殷几乎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民咨胥怨”,但主要阻力来自贵族,不是平民,更不是奴隶。贵族用浮言来煽动民心,而盘庚则抓住“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口口声声鼓吹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无疑是有威力的,使盘庚得以迁殷。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既迁之后,盘庚重申:“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与商王血缘的远近,造罪就处死,立功便封赏;并宣称自己有权“制乃短长之命”。这说明通过迁都,镇压了异己,商王权威上升了。“九世之乱”的教训是深刻的。为了避免历史重演,王位继承制发生变化。商王继统法分三期:第一期大丁至祖丁以兄为直系,第二期小乙至康丁以弟为直系;第三期武乙至纣传嫡长子。盘庚处于由第一期向第二期转变阶段。迁殷后商王继统法出现以弟为直系并终于转变为传子的新情况。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减少王位纷争,王室内部稳定下来,所以导致迁殷后二百七十三年没有再徙都城。
走在这样的古道上,遥想着当年贵族的风发意气,奴隶的苦难生活,会感到现在生活的悠闲惬意。当年修筑这些城墙时,最害怕的就是这些奴隶了吧!他们的生命可能在还没修筑城墙之前就作为牺牲品陪了葬,多么残忍的制度呀!这是人类干的事情吗?
天气太热,前面的城墙上坐着的应该是对面学校来乘凉的学生了!
美丽的花朵开在这古老的城墙边上,让已经没有生机的古迹沾染了一丝丝生命的活力。
回酒店的路上,看到了两段高高的黄土墙耸立在繁华的市中心,觉得很奇怪,就下车研究了起来。原来,郑州商代遗址可不止一处。
郑州商城城垣为夯土板筑,呈近似长方形,横断面呈梯形,北城墙长约1692米,西城墙长约170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均为1870米,周长近7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西城墙和北城墙西段破坏较重,残墙大部分被埋在地面以下,东城墙和南城墙的大部分还保留在地面上,这就是我们今天在郑州市城东路南段和城南路东段依然能看到的高大城墙。城墙底宽20~30米,顶宽5米多,高约10米,城墙四周共发现11个缺口,有的缺口可能是原城门所留。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商代城垣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垣建筑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在城垣外围还发现了数段夯土外城墙,城市带有外城这在已发现的商代前期城市中也是郑州商城所特有的。
在约占全城六分之一面积的宫城内,分布着20多处宫殿基址,柱子洞、柱基槽、石柱础到处可见。商代宫殿属框架结构建筑,即民间所谓的“墙倒屋不塌”。盖造工序为:先在平地上筑起两米高的夯土台基,在上面挖两排长方形槽,把柱石放进槽内,立上木柱,然后将槽填土夯实,使术柱固定。再在柱子内侧修筑木骨泥墙或夯土墙,最后架上横梁支架及檩椽等,上面用茅草苫盖覆顶,一座宫殿就基本完成了。
商代盖房造屋已很讲究,不但外形美观,室内也很漂亮,王室宫殿内都要用白灰砂和砂礓粉铺筑地坪,一般平民的住室内也用细黄泥或白灰面铺垫地面。
20多座宫殿大的20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1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三处较大的宫殿基址,一处在东里路东段北侧,一处在东里路西段南侧,一处在城北路中段南侧。其中东里路东段北侧的一处,南北长34米,东西宽约10.5米。房基是由十多层夯土堆垫而成,房内地坪用砂礓粉末铺垫,厚仅0.5厘米。最大的宫殿基址是东里路西段南侧的一处,房基高出地面3.7米,坐北向南,东西长65米还多,南北宽13.5米。房基内有两排30多个柱础槽,柱础槽亦为长方形,长1.5米,宽0.8米,槽中均有木柱痕与石柱础。南北两排柱础槽外留有较宽的夯土台面,北面一排柱础槽外侧有四个擎檐柱遗存,房屋应建有回廊。从房基遗存情况综合来看,这可能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九屋重檐顶并带有回廊的宫殿,与《考工记》中所说的“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建筑形式相似。
商城遗址的宫殿区北部还发现了大型的供水设施遗址,发现的供水设施长度约40米,平面呈长方形,断面呈倒梯形,由地下石板筑水管道、夯土沟槽和汲水井三部分组成。石板筑水管道距地表约4米,由石板和草拌泥垒砌而成,在管道底部发现有淤积的浅黄色细沙和贝壳、河蚌壳等遗物。4个汲水井向下打破夯土与石板筑水管道相通。此供水设施向北延伸与蓄水池相通,发现的一段蓄水池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5米,深1.5米,可蓄水3000立方米。蓄水池、大型水井和输水管道相连,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统,既严密又科学,与当今城市供水系统的构造原理基本相同,首开城市供水系统的先河。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又较为科学的城市地下供水系统,把世界城市自来水供应历史提早到了3500年前的商代。它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古代城市化的进程,是古代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的一个例证。
在出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中,有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和制骨作坊。这些作坊不仅能铸造铜器、烧制白陶,还生产出了原始瓷器,特别是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已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其中铭功路制陶作坊遗址位于商城西墙外(今郑州市十四中院内),共出土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窑和10座小型房基。在陶窑和房基附近出土有陶垫子、陶印模和大量陶器碎片、器坯。陶质分泥质和夹砂;制法有轮制、模制、轮模合制;器形有鬲、鼎、尊等,部分有纹饰。此处是专门烧造盆、甑等泥质陶器的作坊,它的发现表明,在商代,手工业不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同时在手工业内部也有了固定分工,其产品主要是为了商品交换。在这里还发掘出一座青铜器墓葬,其中出土的青釉瓷尊,把我国制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了3000多年前。
花园路制骨作坊遗址位于商城北墙外(今花园路新华社河南分社院内),出土有上千件骨器成品、半成品和带有锯痕的骨料、废料,及一批磨制骨器的砺石、加工骨器的小型铜刀。此作坊以生产骨簪和骨镞为主,也有少量的骨锥和骨针。
紫荆山青铜冶铸作坊遗址位于商城北城墙外(今河南饭店院内),有工作房五座,每座房中分为两间,房内后墙处筑有取暖或炊食用的长方形火台(池),可见这里既是铸造工场也是工匠晚间的住处。出土有冶铜坩埚、炼渣及铸造青铜器的陶范等。其铸造工艺有单范、多范、内范、外范、合范嵌铸、分次浇注等,而且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成分配比。
南关外青铜冶铸作坊遗址位于商城南城墙外(今省公路运输公司院内),有铸铜场、熔铜炉、窖穴等,并出土有坩埚、熔渣、木炭、陶范和一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铸范有铲、斧等生产工具范,镰、戈等兵器范和鼎、鬲等容器范224块。
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位于商城东南城角外,出土13件大型青铜器,口对口并列或套装放置在一起。南顺城街青铜器窖藏坑位于商城西城墙中段外侧,共出土大方鼎12件青铜器。此外,还发现有大量的陶片和少量的完整陶器,及少量骨器、蚌器、石器等。
在商城西城墙外的张寨南街还发掘出一对大型铜方鼎,分别高1米和0.87米,这是商城出士的二百余件青铜礼器中最大的两件,仅次于我国最大的“司母戊”方鼎。两鼎造型大方,制作精美,纹饰古朴,显示了当时精湛的青铜冶铸水平,是商代青铜器的重大发现。
在数年的发掘中,出土了数万件商代器物,如各种玉器、夔龙纹金箔、大铜鼎、象牙舰、穿孔贝及石埙、陶埙、卜骨与骨刻文字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其中一件青釉瓷尊尤其珍贵,瓷尊系用高岭土制成,质地细腻坚硬,吸水性弱,胎骨为黄灰色,通高为27厘米,口径也是27厘米,内外施有绿黄色釉,叩之有清脆的金石声。这件原始瓷尊的发现将我国烧制瓷器的历史由汉代提前到了商代前期,提前了1000多年。这些金、陶、铜、骨、玉、蚌、象牙制的各种器物,有各种炊具、餐具、酒器、礼器及日用品、装饰品等,反映出商代早期已有较为发达的纺织、编织、酿酒等行业,以及城市居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证明郑州商城已具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应有的城市规模。
石碑上“亳都”的字样引发了我的兴趣。郑州在商代的称谓是什么?
郑州商城是否就是商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亳城呢?有关史学专家对这里发现的资料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郑州商城是目前发现的商代前期的都城之一,但却是这批前期城市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但规模大,而且形制完备,具有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垣。宫殿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最大者两千多平方米,可以复原为“四阿重屋”式建筑,是王宫中的大殿,这应属商汤王室所专用的居住之所,两件大型精美青铜方鼎及其他重要器具也都属王室规格的文化遗物。紧靠城墙内侧有不少小型房基和墓葬,从此可以看出城内居民住户比较密集,有平民、农户,也有小业主和小奴隶主。城外围除分布有多处居民点外,还有一批按照一定布局建立的手工业作坊,这也说明这个城市在商王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郑州商城包括城区和郊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坚固的城墙用来保卫王室的宫殿;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设置,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城里城外的农户主要生产供应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和蔬菜。
总之,作为商王朝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型城市之要素,郑州商城已基本具备。其它同时期的几座商城与之相比,都要大大逊色,所以说,这座最大、最先进、最繁华的城市遗址只能是商王朝的最高首领商汤建立的商朝第一个首都亳城遗址。
昔日亳都的热闹繁华景象虽然已随历史逝去,但看着这依然坚固的城墙和各种精美的实物,仍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时时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更灿烂辉煌的郑州商城而加倍努力。
隔着宽阔马路的商代城墙。
——201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