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圣地——儿子的以色列旅行日记(戈兰高地)
第五天:戈兰高地(Golan Heights)
出发......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关注新闻的人,一定不会不知道这个著名的战略地——戈兰高地,来以色列之间,就被家里人无数次叮嘱过:“小心戈兰高地,小心巴勒斯坦的飞毛腿。“真不知道这个”恐怖“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戈兰这个名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他们一直称呼该地为“高卢人的地方”。戈兰高地这个地方自有人类居住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就类似于中国的徐州,无论是古代的刘备,还是近代的蒋介石,攻下中原,徐州必须占领。1995年5月,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态度发生转变,以色列方声明以色列可能准备交出戈兰高地,以换取中东和平。5月28日,
1999年1月26日以色列议会以54赞成票对30反对票通过了由以色列联合政府中的第三道路党议员提出的关于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的“戈兰高地议案”。从此戈兰高地被划分进多个国家的版图。
坐飞机时会出现耳鸣的情况,戈兰高地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如此的海拔之上,也突然有了这种感觉。不过,平时轻易不会见到的blue
sky、fresh
air在这里通通可以看到,再怎么不适,值了!盘山公路,可以考验司机驾驶技术的时候,这里是戈兰高地,如果你的驾驶技术能够完全驾驭这个地域,那么你绝对是王牌司机。
这里,临界国家有巴勒斯坦、约旦以及叙利亚等,据导游警告,不要随便离开大部队,不要到处乱跑,这里是军事重地,旁边都埋着地雷,禁止进入的牌子屡见不鲜。
从制高点往下看,便可看到与叙利亚国境的接壤之处。鸟瞰广袤的平原,让人不知不觉已是与这种宁静而又祥和的空间合二为一,但这看似宁静的农田之上,危机重重,任何人都不用妄想从这里的死亡边境跨越,又不知不觉给这片农田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山顶上,还保留了当时作战的一个战壕,ROY很了解我,知道我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于是拉着我一起,走了进去,我非常敬佩那里的士兵,这个洞穴,如果没有手电筒,那就真正能体会到伸手不见五指了。
是不是有点儿韩国仁川三八线附近的感觉呢?!只不过这里的地理环境变成了高原而已......
戈兰高地(英文:Golan Heights,阿拉伯文:هضبة الجولان;Hadhbat al-Jaulan,希伯来文:רמת
הגולן;Ramat
HaGolan)南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1200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二)。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北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黑门山281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至今,联合国在边界设置缓冲区。
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约15000人,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西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
戈兰高地(英文:Golan Heights,阿拉伯文:هضبة الجولان
Hadhbat al-Jaulan,希伯来文:רמת הגולן Ramat
HaGolan),北长71公里,中部最宽处约43公里,面积1,800km2(其中以叙两国争议地区面积1,200km2)。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约旦河谷地东侧。东到鲁卡德河、南到亚尔木克河(Yarmouk
river)到赫尔蒙山东坡,其西南临约旦河上游的太巴列湖(或称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最高处海拔2724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期间被以色列占领。[1]2水塔编辑戈兰高地却被称为中东地区的“水塔”,每年年降水量约500-800毫米,以色列国内使用的40%的水源都来自这里。戈兰高地西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战略地位可想而知。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城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1]3战略要地编辑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也即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和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
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因此以色列是否归还戈兰高地是以色列和叙利亚谈判的中心议题之一。戈兰高地南部为农耕区,北部的谢赫山麓为林木和灌丛所覆盖的牧场。居民38,900(2005),大多是德鲁兹派穆斯林,并且大部分人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叙利亚国籍。
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防的战略要地,它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纵横,库奈特拉城是高地上的重镇,有公路直通首都大马士革。
古代:戈兰高地有人居住以来,就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考古纪录,现时最早在当地居住的是亚摩利人(Amorites),从公元前3千年到前2千年就已在当地居住。之后,阿兰人(Arameans)占领了当地,并改名为巴珊地。巴珊地的南部曾是以色列王国的一部分,属于拿弗他利支族。公元前8世纪时,被阿兰王便哈达夺去。北国以色列的第四王朝君主亚哈后来打败了便哈达,并从阿兰人手上夺取戈兰高地南部(参看《圣经‧列王纪上20章》)。
公元前7世纪,戈兰高地落入亚述人手上,但很快又被巴比伦人及波斯人占领。公元前5世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被释放后,有部分在这里定居。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了戈兰高地。当地从此一直受到希腊文化熏陶,直到罗马帝国扩张至此为止。公元前2世纪中叶,当地受到塞琉西王朝袭击。这时的戈兰高地已不再属于犹太人,但当时的犹太人祭师长玛喀比仍然协助当地的犹太人去对抗塞琉西人。
戈兰这个名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他们一直称呼该地为“高卢人的地方”。
近代:公元1880年代,一些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一个名为Ranataniya的犹太社区,并试图摆脱鄂图曼帝国(即奥斯曼帝国),但不到一年就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戈兰高地隶属于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1941年独立后的叙利亚拥有戈兰高地主权。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之后,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发生战事,叙利亚开始在戈兰高地修筑军用工事。1967年六·五战争期间,以色列侵占戈兰高地(是在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之后),叙利亚撤走了守军,大部分叙利亚居民也纷纷逃离戈兰高地。
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叙利亚军队攻占谢赫山及以色列的一些阵地,进攻库奈特拉城并占领了周围的一些村庄。1974年5月31日双方达成协议,以色列军队撤离戈兰高地东部的一狭长地带,让出库奈特拉城。设了1.2至3.6英里的缓冲地带,由联合国派部队进驻。之后,以色列在占领区内修建了数十个犹太人定居点。
1992年9月随着中东和谈的取得进展俄罗斯提出一项以色列从戈兰高地部分撤军的方案。根据此项计划,戈兰高地将被划分为三区,分别由叙利亚、以色列和联合国管辖。并规定三方在辖区内的只能保留轻武器。依此计划戈兰高地的60%的土地将归还叙利亚,20%由以色列“租借”90年,余部作为缓冲地带由多国维和部队控制。
1992年9月24日,在第6轮阿以双边会谈结束后,叙利亚宣称拒绝讨论以色列从在戈兰高地部分撤军或任何有关戈兰高地的临时性计划。声明“只要有一寸阿拉伯领土置于以色列的占领下,就不可能在阿以之间实现真正的和平”。
1995年5月,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态度发生转变,以色列总理拉宾声明,以色列可能准备交出戈兰高地,以换取中东和平。5月28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向《新消息报》的记者说,“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我们是在叙利亚领土上定居的,我们不想继续保持对叙利亚领土的控制。”
1999年1月26日以色列议会以54赞成票对30反对票通过了由以色列联合政府中的第三道路党议员提出的关于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的“戈兰高地议案”。
中东战争:戈兰高地是叙、以边界处的一块狭长山地,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20千米,平均海拔约600米,比以色列平原高出300米,它是叙利亚的天然要塞,是叙、以争夺的战略要地。叙利亚为防备以色列进攻,在戈兰高地上设置有3道防线。每道防线纵深20千米,设置有地堡、掩体、铁丝网,还埋伏有坦克、大炮。1967年6月5日11时30分,以军地面部队发起攻击,当时以库奈特拉为中心都市的附近还有约400个村落,大部分人都是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人。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以军曼德勒坦克旅。以军坦克首先越过边界线,布置在隐蔽阵地内的叙军火炮、反坦克炮向以军开火,炮弹像雨滴般倾泻在以军坦克上。当叙军的注意力集中在以军坦克时,以军步兵旅迂回到叙军阵地翼侧,发起突然攻击,占领了叙军第一线的纳姆什阵地。由于曼德勒坦克旅的先头部队搞错了方向,以军的一个坦克营进入了叙军设置的一个布满地雷和反坦克炮的陷阱。以军坦克损失惨重,不是被反坦克炮弹击穿车体,就是被地雷炸毁履带,或者掉入反坦克陷阱,动弹不了。以军坦克营营长、副营长全部被打死。当这支先头部队冲出叙军火力网时,只剩下2辆坦克。担任主攻的另一支部队是以军戈兰尼旅,它要攻击的是被称为“中东的眼睛”的戈兰高地最高峰特拉法赫尔山。戈兰尼旅的坦克、自行火炮一一被叙军炮火所击毁。以军突击队只能靠步兵冲锋,与叙军进行白刃战。到日落时分,以军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终于攻占了特拉法赫尔山,打瞎了“中东的眼睛”。担任副攻任务的以军部队进展顺利,很快突破叙军前沿海阵地,6月10日18时30分,在以军攻下了戈兰高地后,宣布停火,六天战争宣告结束。但是,得胜的以色列只是增加了它所控制的土地,未能增加安宁,“六日战争”演出了一场悲剧。[1]6居民点编辑戈兰高地的行政中心,也是当地的最大的以色列城镇,名为卡茨林(Katzrin),建于1970s,此外这时还有19个莫沙夫社区和10个基布兹社区。除了这些,还有4个德鲁兹派村庄,位于北部,包括Majdal
Shams和黎以边界处的阿拉维派(Alawites)村庄Ghajar。
在这个战略重地的合影自然是不可或缺,看,我们一起的合影,YARIN还戴着当时在北京动物园买的熊猫帽子。
THE GOLAN,THE HOLLY PLACE!
卡茨林镇:被认为是以色列戈兰高地的行政中心,人口6400(2004),镇区面积12.214km2。卡茨林有许多历史古迹。古塔木德时期的卡茨林村已经被完全发掘,游人可以一间间的参观遗址里的房间,这里还有许多犹太教(synagogue)的遗址。由于这里丰富的历史遗留,所以这里成为与塔木德相关的电影的极好取景地。戈兰文物博物馆(Museum
of Golan
Antiquities)里面藏有许多在当地发现的文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迦姆拉古城,犹太教堂,拜占庭教堂遗址的发现。
盖代拉之夜……
盖代拉(gedera)东经 34º46' 北纬 31º48',这个地方应该算是以色列的一个乡村,这一夜,也是最让我难忘的一夜。
今天是安息日前夕,按照犹太人的惯例,一家人要一起吃饭,一起念圣经,一起戴上那顶神圣的小帽子。我呢,作为这里的外来客,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入乡随俗,今晚,我就和他们一家人来到了gedera,乡村没有别墅,只有小平房。这里是YARIN奶奶住的地方。
开门的是他们家里的保姆,这个保姆是菲律宾人,为了维持生计,辗转来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最后一站到达了以色列,她人不错,学习能力特别强,到哪里就会说哪里的话,说起中国话来也毫不逊色。
奶奶的年纪比较大,运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过,奶奶对待我还是非常热情的。
晚饭开始了。按照惯例,我戴上了犹太人专用的小白帽子,由于我不会希伯来文,所以诵圣经就免了,又他们家人代劳了。其实,尽管今天是安息日前夕,但习俗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是消退了不少,据说要在以前,马路上连车都没有。不知道这次是专程让我这个外来客了解一下希伯来文化,还是他们的虔诚非凡。
奶奶虽然只会说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如果要和我交流只能通过小伙伴来翻译英语,但是,即便是这样,她也不停地跟我说话,告诉我她以前的故事,告诉我她曾经在二战那时候通过中方转送到了美国…….怪不得对中国人具有这样特有的情愫……
何凤山:二战期间,约有5万多名犹太人从欧洲来到中国的哈尔滨和上海避难。当时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顶着德军的威胁,向犹太人发放签证,共救助了2000人左右,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史料显示,1937年至1940年间,何凤山博士担任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当时德国纳粹残酷迫害犹太民族。何凤山毅然向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生命签证”,使他们得以逃离欧洲,躲过大屠杀。何博士的英勇义举,拯救了数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些犹太人中的大多数来到中国上海,在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下幸免遇难,渡过难关。二战后,避难犹太人逐渐离开中国,很多人定居美国。犹太裔美国人在美国政界和金融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上海与犹太:二战时期,欧洲各国的犹太人遭到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迫害与屠杀,西方一些国家却不接纳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犹太难民。而在那个生死关头,中国向他们敞开了门。上海,使近3万犹太难民逃脱了劫难;上海,成为不少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并欲图灭绝犹太民族。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均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中国上海一扇小门,尚敞开在那里。消息传出,短时间内,世界各地共五万犹太人逃来上海避难。上海当时浑然不知希特勒;上海只是个开放的、不设防城市而已;任何人来上海都无须签证。
上海沦陷之后,日寇巴结希特勒,也曾策划灭绝在沪犹太人。有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鬼子前后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接二连三地采用“空投”、就是将面饼等食物掷过房顶去的原始方法帮了他们一把。
据统计,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同时,迁移和逃亡到上海的25000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其余都生存下来。这期间还出生了408个新生儿。鲁思·仙妮:“我们要跪下来感谢中国,我们被拯救了,如果我们没有去上海,我们将无法生存下来,我们所有的下一代,也都将无法生存下来。”
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
以色列的感恩行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时间宣布,向我国捐赠一亿美元。冷战时期,西方搞了个“巴黎统筹”,相当多的敏感技术对我国是严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铁幕,但有没有缝呢?且不论我军战机和潜艇、今天看来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就说一个防弹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发明纺织纤维防弹衣,而我国还停留在缀垫钢片阶段;很明显的一项军用技术,“巴黎统筹”盯得紧,而我国警方迫切需要,于是奇迹出现了,中国“自行”研制出了纺织纤维防弹衣!就是现在穿在我国160万武警身上的那种。
前些日子,我国向以色列订购了四架预警飞机。后因美国国内反华势力阻挠,合同被取消。我国定金曾付二点五个亿,以色列派人来赔了三点五个亿;事情就此结束了?才不呢,等着看吧!三年之内,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预警飞机必将飞上祖国蓝天!上海虹口唐山路一带不起眼的老房子,近来变得不寻常;年年有从以色列等世界各地远道而来探访的犹太人、他们扶老携幼,流连忘返,深情、虔诚地寻访他们当年的诺亚方舟!
在以色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中国人现在去海外旅游的多了,如果着眼于友好,首选当推以色列。站在特拉维夫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干脆说自己是上海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色列男女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都大有人在!在以色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里的!是写进族谱家史的!
——2014.2.7
爱在圣地——儿子的以色列旅行日记(凯撒利亚)
第六天:凯撒利亚之行......
今天是以色列的安息日,犹太教的古老节日,犹太教古老律法规定:一周的第7天是休息的日子,从犹太教古经《摩西五经》中可以看到,安息日首先是与上帝创世相关,上帝耶和华六天里完成了创世的工作,第7天是休息的日子;其次安息日体现了平等的观念,因为这一天没有主人和仆人之分;再次安息日与“神圣”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它作为节日,是以色列人与上帝订立的约定,是神圣不可更改的。
不过,现如今,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貌似安息日对以色列人的概念也逐步淡化,抑或是为了不让我这个中国人扫兴的缘故?今天依然是晚了通宵。由于来以色列之前,有以色列学者告诉我说在安息日这天不要随便用相机,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问了我的小伙伴,Yarin告诉我说,在安息日这一天,传统犹太教的人士不可以用,但是如果你不信教,是可以用的,限制只在一些特殊的景点。
由于今天姊妹学校没有给我们安排任务,接待家庭带我们出游,这是唯一一次yarin的爸爸带着我们一起玩,ROY的到来让我更加兴奋。
今天走进的城市名字叫做:凯撒利亚。
凯撒利亚是赛达国王斯特拉顿一世所建的Stratonospyrgos城的旧址。公元前90年,由犹大国国王亚历山大•詹尼亚斯攻占,成为一座犹太城市。前63年罗马帝国征服此城,并令其自治。
大希律王在位期间,大力建设此城,并改其名为凯撒利亚,意为“罗马皇帝之城”,以向罗马示好。前22年在此营修深水人工港,并配以神庙、市场、大灯塔等市政设施,力图将此城打造为地中海贸易重镇。
在拜占庭帝国治下,该城仍以繁荣闻名。其后几经战乱地震,建筑大多崩毁或沉入海底,遂沦没无闻。
以色列建国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资开发,将此地开发为旅游业为主的定居点。
凯撒里亚地中海国家风情公园:(caesarea habour national park)
话说,以色列的海清的让人瞠目结舌,简直可以与中国海南的蜈支洲岛相媲美,凯撒里亚的这片海,隶属于地中海,澄澈无比,从海平面往水下看,一览无余的是下面游动的生物精灵,丝毫没有遮掩。
早就在地理书上反复出现的名词,现在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怎能不兴奋,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理。
由于凯撒里亚与罗马渊源深厚,故里面的建筑风格,倒是缺少以色列本土的风情,大多都是罗马式的古典建筑,不过,以色列本来就是近代的新兴国家,被多元文化覆盖也就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了。
步入公园,看到的是古罗马城楼的遗迹,不过,所谓遗迹,也是近些年翻修过的。尽管如此,也尽显了古罗马之风情万种。由于古罗马时期年代久远,所以城楼丝毫没有近代色彩,全都是一砖一瓦累积而成。
以色列的旅游城市就是不一般,在这里,你永远不会看到中国著名某某景点的人山人海的壮伟景观。给人留下的唯一感觉,就是:安静,舒适,心情舒畅。不过,这还真得感谢老天,靠近地中海以后,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应当多雨,但今天,甚至整个旅程,几乎没有碰到雨天。
何为蔚蓝,这里的地中海就可以为你诠释一切!
突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美丽的雕像,这尊雕像栩栩如生,如同真人一般,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走近一看,不想还真是真人,她一动不动,瞧瞧人家,这才真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是海的女儿吗?不行,一定要和美女合个影,大家一起来吧!
看看这个石棺,这是用石雕花环装饰而成的古罗马式石棺,头上有破损的地方说明曾经有盗墓贼来盗过墓,不过,它还是保存的比较完整,时间飞逝,上面的碑文依稀可见:永远没有永生的人,这就是生命。(翻译by我自己,仅仅为汉语大意)
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我们一起开始了午餐,在这片空旷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国,都好称之为无人区了吧。Ohad真是一个阳光男孩,不停地踢着脚下的球,对于我来说,足球?中国足球?不敢想象,也就是玩玩罢了,于是,我们几个在休息时一起陪小弟弟踢球。
在这里,详细介绍一下十字军。数个世纪以来,对于欧洲的基督徒来说前往圣地朝拜是一项最为普遍的活动。虽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欧洲,但许多重要圣地却在巴勒斯坦。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兴起,让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东地区的旅行危险性骤增。土耳其人对非穆斯林没什么好感,并且结束了阿拉伯人与基督徒之间尚称和平的关系。同时,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占领有价值的土地,给予拜占庭极大的压力。1095年,为了回应来自拜占庭皇帝请求协助的要求,教皇乌朋号召了由基督教士兵所组成的十字军,企图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巴勒斯坦。
而凯撒里亚的海岸版图,在11到12世纪之间,政权就不停地在十字军与穆斯林之间不断迭代。目的只有一个:占领耶路撒冷王国。
为了连接地中海海岸与欧洲的捷径,在这里曾经有过多个军事集团的战争,其中就包括欧洲拜占庭王朝的十字军,沧桑巨变,这里虽然只是遗迹,但是石头和沙子全都收集于当地遗留在这个城市的残骸及一尘一土。
看到对岸的高大建筑,不禁想起了青岛的奥帆中心,那里虽无许久的历史概念,但却也算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也是我和以色列小伙伴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
站在海边的碉堡上,吮吸新鲜的空气,自在!畅快!悠哉!游哉!
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小弟弟太顽皮了,把球掉进了海里,海水虽浅,为了游人安全,沙滩禁止进入,只能是望洋兴叹了。看着潮汐退回去,再涌上来,冲着那片金黄的沙滩,不禁沉浸于此,如果能一直在这片人间仙境生活下去,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如果央视记者现在在我面前,我会毫不迟疑的回答:我幸福!
这片海岸从此会留下我们深厚友情的见证。
眼前走过一队人,听着像是东亚的语言,走近一听,果不其然,韩语!这一队全部都是基督教的人士,到以色列这个神圣的国家就是为了朝圣!
Roy懂一点韩语,他也听得懂,小弟弟很吃惊,问我说:“你怎么会知道,你会说?”于是我把我蹩脚的韩语说给了他听,他表示出大为吃惊的样子。韩语不是希伯来语,和中文还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学起来就不难!
古罗马的花园也是别具风味,看这口卷轴式的水井,知道目的是什么吗?是用来联系魔法的,把它奉献给神圣的墓地。现在也作为对咒语及禁止的法术的一种谴责。
接着走,映入眼帘的是古罗马斗兽场的一个造型,就算是个模型,但是规模也很大,感叹古时人们智慧的结晶吧!坐在看台上,海风吹来,低头看到了我们的影子,特别有诗意,照一张!抬头仰望,真是意想不到,竟然出现了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的场面!感叹!这是什么原因啊?
我们边走边聊,里面有个马的雕塑,我不禁联想到了今年是中国的马年,意想不到的是,这句话竟是从roy口中说出,中国文化的普及已经到了海外,真是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一边走,太阳斜晖交映而下,也许是安息日的灯光吧,也许,就是它,照亮了神圣的犹太沃土,也牵住了我和以色列兄弟的一段深厚友谊。
——201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