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由于时间原因,从游船上下来,我们就匆匆赶路回家了。遗憾的是没有去成南湖革命纪念馆。结合查找的资料,在网上查到了图片聊以自慰!
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的保护和管理机构。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南湖革命纪念馆亲笔题写馆名。1991年6月,嘉兴人民集资360多万在南湖之滨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纪念馆从空中俯瞰为一个硕大的党徽图案,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展厅布置了《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基本史料陈列和辅助专题陈列以及部分革命文物。1997年,南湖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为了纪念"一大"在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管理好"一大"嘉兴南湖会址,1959
年,在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的直接关怀下建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之初,馆址设在湖心岛烟雨楼内,湖心岛可以从对岸摆渡。1959年初,中共嘉兴县委根据地委指示,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委员会及办公室,筹建经费由中央文化部拨款3万元。由于中共一大会议是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租用游船在舱中秘密举行,而原船已不可追踪,同类游船也已绝迹。因此筹建开始的主要工作是弄清开会时游船的形制,经过大量的调查访问,根据老船工的回忆,仿制了一只单夹弄丝网船模型送中央审定。得到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的肯定,遂据以放大仿制。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烟雨楼正式成立,对外开放,陈列展出纪念船和“中共一大史料”。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纪念馆,或亲临视察,或题诗、题词、题字,为革命纪念地的南湖增添了新的光辉。1990年6月,中共嘉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三百多万南湖儿女涌跃捐资320多万元,建造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舍。1991年七一前夕,一座中国共产党党徽造型的纪念馆在南湖东岸拔地而起。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3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纪念馆的正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光熠熠的大字,主楼顶部矗立着天圆地方的建筑标志,隐喻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如天地日月永垂于世。
纪念馆内有两个展厅。二楼的展厅基本陈列《中共一大史料陈列》。着重陈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详尽过程。一楼的展厅辅助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展示了四十多位副总理级以上的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南湖的照片或为纪念馆题字手迹。馆内还适时地举办临时展览。南湖革命纪念馆1994年先后被浙江省委和嘉兴市委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嘉兴市"红色教育长廊"(第一站)。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闭幕而建造的一座纪念性建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59年嘉兴市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不仅仿制了南湖画舫停泊于烟雨楼前,还在湖心岛建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烟雨楼大厅内开辟中共“一大”史料陈列。1991年7月,在湖滨又建成了一座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南湖革命纪念馆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路,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一大”在南湖的续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届中央局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85年,邓小平题写了馆名,现馆为1991年建成的新馆。该馆的基本陈列为“中共一大史料陈列”,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两个辅助陈列。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立后,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知名人士曾来南湖参观视察。1964年4月5日董必武视察南湖登上革命纪念船,并为南湖题诗一首。同年5月19日郭沫若巡视南湖,也题诗一首。1961年和1981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先后两次向中央领导和书画家征集题词和作品。1963年8月宋庆龄寄来题词。以后,聂荣臻、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寄来题词。1985年9月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1986年1月胡耀邦题写了
“中共一大会址”。现馆内珍藏中央领导同志题词及刘海粟、沙孟海等著名书画家作品300余件。
1983年后,南湖革命纪念馆除一大党史资料和革命纪念船陈列外,又举办地方党史资料展览,有计划地开展征集党史文献资料、参与编写出版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南湖风景名胜》等。1989年,修改调整中共一大党史史料陈列,通柜密封,电脑显示自动控制讲解,得到了观众好评,近参观人数每年达40余万人次,并曾接待过十几个国家的外宾。
1990年6月,中共嘉兴市委采纳5名政协委员建议,同意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5个单位的倡议,决定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集资兴建南湖革命纪念馆。选定了南湖渡口北侧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馆址,占地面积3870平方米。1990年10月1日奠基动工兴建。共集资320余万元。
新馆舍于1991年6月20日竣工,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主体建筑俯瞰呈镰刀铁锤党徽形状,总高为19米,两层,顶部矗立高6米井字形外方内园的丰功牌坊,门楣镶嵌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7个金色大字,馆内分党史陈列、文物库房、接待室、管理设施4个部分。1991年6月25日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舍落成典礼在嘉兴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嘉兴市委书记梁平波为纪念馆落成剪彩。是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一行视察南湖,1993年2月江总书记为南湖纪念馆题词,自1991年一1993年底中央领导同志李鹏、陈云、彭真、李先念、姚依林等先后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词。纪念馆一楼展厅陈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展出了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南湖时照片、题词、题字手迹,还举办了“我为南湖增光辉”征集书画作品展,展出书画500余件,现南湖革命纪念馆共有藏品673件,其中一级品7件,自新馆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达千余万人次。
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1985年,邓小平题写了馆名,现馆为1991年建成的新馆。该馆的基本陈列为“中共一大史料陈列”,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其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两个辅助陈列。
这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步入纪念馆广场,一面长约3-4米的鲜红党旗镶在西南侧的墙壁上,广场四周筑有四个火炬形花坛,中心4个小花坛向心而抱,数千朵盛开的红花将广场映衬得异常灿烂。站在广场仰望纪念馆,只见寓意新中国度过42级台阶巍然向上,入口处状似锤柄的长廊凌晨空伸展,门前6根花岗石圆柱刚健质朴,给人以擎天柱之感。门楣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字熠熠生辉。面积1820平方米的主楼以黄色墙体和茶色玻璃墙组成线条简洁的对比色调,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
1921年07月的中共一大,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议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由此所点燃的革命的火把,给黑夜沉沉的中国大地带来了一道光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也由此谱写出了灿烂的篇章。出席中共一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有13人,另有共产国际及远东书记处派来的两名外籍人员。中共一大代表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而后,又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嘉兴南湖一艘船(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
李达 李汉俊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年8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年4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组织。1923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7年1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5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9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1930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年9月后,长期困居家乡。1947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月24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时年76岁。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年10月12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年去日本读书,1918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1920年,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作为上海组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因与陈独秀的意见不一,离开上海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10月,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任执行委员、教育主任委员。1923年2月,参与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后,潜居北京。6月,当选中共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秋返回武汉,继续在武汉高师任教。1924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正式将其除名。1925年底,主持武昌大学校务工作。1926年春,任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夏,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9月,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教育科长。1927年1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2月,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主持校务。4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7月,任改组后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青年部部长,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掩护了大批中共党员。11月,南京国民政府组织的西征军攻占武汉后,离职躲避于汉口日租界内。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杀害。时年37岁。
董必武
陈潭秋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畬,号壁五。1886年3月5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入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1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至1918年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中华革命党。1920年秋,在武汉参与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回武汉任中共武汉区委执委。1924年国共合作后,参与筹建国民党地方党部工作。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委。1927年4月,任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特别班、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初回国到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委,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苏维埃政府中央执委、最高法庭主席。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代主席。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5年4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1947年3月后,任中共中央工委常委、华北财经办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副主任、最高法院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45年6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上连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监委书记,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时年90岁。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年1月4日生,湖北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爱国学生运动。1920年10月,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冬,任中共武汉区委组织委员。1923年2月,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兼安源路矿俱乐部代理窿外主任。1924年秋,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长。1925年秋,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1926年10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27年4、5月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28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30年9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同年12月被捕。1932年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3年初夏到中央苏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2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等职。1935年8月,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七大,会后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9年夏奉调回到国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地方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年9月27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遭秘密杀害,时年47岁。
何叔衡毛泽东 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1909年春受聘云山高小任教,1912年辞教奔长沙。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提前毕业,7月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任主任教员。1918年4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8月,参与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9月,参加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到长沙,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主持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到上海创办聚成印刷公司,开展地下工作。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0年7月回国,在上海负责中国革命互济会总会工作,营救被捕人员,组织已经暴露了身份的革命者转往苏区。1931年秋,离开上海,经香港、广东、闽西到达江西中央苏区。11月,在中华苏维埃一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接着又被任命为内务代理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1932年冬,在中央苏区受到错误批判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2月26日,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的水口镇附近被敌人包围,突围时牺牲,时年59岁。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幼读私塾,后停学务农。1910年秋考入湘乡东山高小,1911年入读湘乡驻省中学。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兵半年。1913年春,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翌年该校并入第一师范)求学。1918年夏毕业,4月组织新民学会,同年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先后在长沙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5月任中共湘区委书记。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旋任中央组织部长。在1924年1月、1926年1月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委,曾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1926年5月,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1927年4—5月间,出席中共五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8月参加中共八七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9月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后率部进军井冈山。1928年4月下旬,接应朱德、陈毅部在井冈山会师后,组编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中共前委书记。6—7月间,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共总前委书记。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常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革军委副主席,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革委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同年12月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3月,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8月下旬,与周恩来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10月返回延安。1947年3月后,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至197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至1959年4月)。同年12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至1976年9月)。1956年9月、1969年4月、1973年8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九届一中全会、十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年9月9日病逝,时年83岁。
王尽美 邓恩铭 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字灼斋。1898年6月14日生,山东莒县人。1918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任编辑和编辑主任。1921年初,在济南秘密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山东成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成立后,任分部主任。翌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6月领导济南理发业大罢工。7月,创办《山东劳动周刊》,任主编。同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会后留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了《劳动法大纲》。后又到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斗争,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成员之一。1923年2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后又重回山东,主持中共地方党的全面工作。同年秋,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参与营救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被捕人员。中共三大后,根据中共组织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11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1925年1月,再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2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6月回乡养病,后因病情恶化返回青岛,8月19日逝世,时年27岁。
邓恩铭,又名邓恩明,字仲尧。1901年1月5日生,贵州荔波人,水族。1913年入荔泉书院完小。1917年小学毕业去山东,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济南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一中校报,并组织一中学生参加济南学界组织的罢课运动。1920年夏,与王尽美等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1921年初,与王尽美等发起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济南,组建中共山东区支部,任委员。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一大。回国后负责山东的中共组织工作,开展工人运动。同年7月,出席中共二大。会后受组织委托,去淄博矿区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成立淄博矿业工会;建立洪山矿区中共支部,发展组织。年底,赴青岛创建中共党的组织,先后任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25年,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等山东各地的工人运动。同年8月,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4—6月间,赴武汉出席中共五大、全国劳动大会四大。会后回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山东各地,领导中共组织开展斗争。中共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同年12月,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狱中曾两次组织越狱未果,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被杀害,时年30岁。
张国焘刘仁静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张特立。1897年11月14日生,江西萍乡人。幼读私塾,后进萍乡县立小学,1914年转读南昌心远中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委。5月下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自首未被组织发现,后出狱。1925年1月参加中共四大,被选为中央执委、工农部主任。1927年4—5月间,在中共五大上连任中央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中旬,任临时政治局常委。1928年6月,赴苏参加中共六大,当选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1931年初回国,4月被派往鄂豫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推行“左”倾错误,搞肃反扩大化造成严重恶果。1932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由其错误指挥,致使所部未能打破“围剿”,后脱离鄂豫皖于年底进入川陕边界地区。1935年3月擅自放弃川陕西进,6月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之后,反对中央北上抗日方针,妄图用武力分裂党和红军,自立“中央”。1938年7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合后,被迫同意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193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其错误进行揭发批判,并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1938年4月,借祭扫黄帝陵之机逃往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当即将其开除出党。1948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2日在多伦多病逝,时年82岁。
刘仁静,字养初,又名亦宇。1902年3月4日生,湖北应城人。幼读私塾,1914年赴武昌入读博文书院。1916年转读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曾参加恽代英等组织的互助社。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1922年与邓中夏一起创办《先驱》,同年与陈独秀等赴苏参加共产国际四大。1923年回国。6月,参加中共三大。8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被选进团中央领导机构。1924年在北京创办《政治生活》,后回团中央工作。1926年秋,赴苏入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列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七大,会后应邀到苏各地宣传中国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接受托派观点。1929年4月,绕道去土耳其私访被苏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8月回国后,因参与托派组织的活动,被中共开除出党。1935年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反省院发表《节制资本刍议》一文,被认为背叛托派主张,又为托派除名。1937年出狱,先后在“三青团”宣传处、第十战区政治部、国民政府军委“战干第4团”任职。抗战胜利后,1948年曾在国民党政治研究室当研究员,刊发过诽谤中共和人民革命的文章。1950年1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承认错误,表示拥护中共领导。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人民出版社任特约编辑。1986年底任国务院参事。翌年8月5日因车祸去世,时年85岁。
陈公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生,广东南海人。1908年入广州育才书院学习,1912年留书院任助教。两年后入读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回到广州,与谭平山、谭植棠等创办《群报》,任总编辑。1921年初,参与创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参加中共一大。中共广东支部建立后,任组织部长。1922年自行宣布脱离共产党,后被中共组织开除。同年11月去日本,1923年2月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1925年2月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同年加入国民党。7月,任广东国民政府军委会政训部主任、广东省政府农工厅厅长。8月,继任中央农民部部长。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委。同年7月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局长。1927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兼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追随汪精卫。1928年5月,主编《革命评论》,年底在上海成立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为改组派头目之一。1932年后,任南京政府行政院实业部部长。1935年11月以后,辞职赴欧游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1938年12月,随汪精卫投敌。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任伪立法院长兼军委会常委、政训部部长。11月兼上海特别市市长。翌年8月任上海市保安司令,1941年3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长和军委会委员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同年10月被押解回国。1946年6月3日在苏州被处决,时年54岁。
周佛海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周佛海,原名明繁,字子美。1897年5月29日生,湖南沅陵人。1917年赴日求学。1920年暑期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返日后组织旅日小组。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1924年毕业于京东帝国大学经济系,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同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1925年再赴日本,1926年3月回国,任武昌商科大学教育长。北伐期间,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后辞职回上海。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总监部政训处处长兼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31年12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3年,任国民党中央民训部部长,参加蓝衣社活动。1931年11月、1935年12月,在国民党四大、五大上当选中央执委。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蒋介石侍从室二处副主任。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代会之后,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同年12月随汪精卫投敌,1939年7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0年3月汪伪政权成立,任伪财政部长兼伪警政部长。12月,任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41年3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1943年1月,兼任伪全国经委副委员长。1944年1月,兼任伪中央税警总团总团长。11月,接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兼保安司令。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被国民党军委任命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负责维持上海及沪杭沿线治安”。9月被国民党军统局羁押重庆。1946年解往南京,10月被国民党高等法院判处死刑,1947年3月改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病死南京狱中,时年51岁。
包惠僧陈独秀指派出席“一大”会议
包惠僧,原名包德芬,号贵三。1895年1月15日生,湖北黄冈人。6岁入读私塾,14岁转读黄冈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在武昌教书,后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记者。1919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参加五四运动,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920年秋在武昌参与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任支部书记。1921年7月,作为陈独秀指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1922至1923年间,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1924年后,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讨伐刘(震寰)杨(希闵)等战役。1926年夏,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后任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武汉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政学校筹备主任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1931年至1948年,历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防空委员会编审室主任、内政部参事、内政部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19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12月毕业。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起,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7月2日病逝,时年85岁。
中共一大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支部,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7月下旬,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由于当时革命活动处于秘密状态,所以,参加会议的外地代表,统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学暑假旅行团的名义临时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内。
中共一大议题: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马林后来又出席了第六次会议)。他们代表共产国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马林还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在24日的会议上,各地代表汇报了工作,并交流了经验。25日至26日,大会休会,由党纲起草委员会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日至29日,大会继续进行,连续3天详细讨论了党的纲领和工作计划。各地代表在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等主要问题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闯进了会场,当询问他时,他答称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包围并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当晚,代表们商量改换会议地点,在李达夫人(她是浙江嘉兴人)的提议下,决定到嘉兴南湖去开完最后一次会议。7月31日,代表们来到南湖,在一艘游船上举行了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当时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作的贡献,大会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共一大党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原件系俄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所编译局译成中文)(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2、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
4、联合第三国际。
三、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
四、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
五、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如果该地区有执行委员会,必须经执行委员会批准。
六、在公开时机未成熟前,党的主张以至党员身份都应保守秘密。
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
八、一个地方的委员成员,经当地书记介绍,可转至另一个地方的委员会。
九、不到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只设书记一人管理事务;超过十人者,应设财务委员一人、组织委员一人、宣传委员一人;超过三十人者,应组织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章程另订。
十、各地在党员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的不同,利用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组织,在党外进行活动。这些组织必须受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导。
十一、(英文版原注)英文版原注:陈的稿本上没有第十一条,可能是他在打次页时遗漏了,也可能是由于他把第十条以后的号码排错了。
十二、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
十三、在党员人数超过五百,或已成立五个以上地方执行委员会时,应选择一适当地点成立由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之十名委员组成之中央执行委员会。如果上述条件尚不具备,应组织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应需要。有关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详细规章另订。
十四、除为现行法律所迫或征得党的同意外,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但士兵、警察、文职雇员不受此限。(英文版原注:此条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留至一九二二年第二次会议再作决定。)
十五、本纲领需经全国代表大会三分之二的代表通过修正案时方可修改。
中共一大意义: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