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公园·小瀛洲

$
0
0

嘉兴南湖·小瀛洲


    从烟雨楼着急坐游船回岸边,想要赶回家乡。没想到这里的游船是一站一站,像是环形公交线路。于是,我们就被带到了这里——小瀛洲。由于功课没有做好,因此在这里只得走马观花、瞎子摸象了......

    小瀛洲位于南湖东北部,是湖中小岛,与湖心岛上烟雨楼南北相望,旧称小瀛洲,俗称小南湖、小烟雨楼。清康熙时疏浚市河,堆泥于此,遂成一面积约8亩的分水域,初为渔民晒网之地,后渐成游览胜处。





  清光绪年间,嘉兴民间组织“惜字会”在岛北部建祠三间,祭供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造字之鼻祖,后人称仓圣,以示崇敬。仓圣祠中原有仓颉塑像,其腰围树叶,全身赤皮,头有四眼……  


  民国13年(1924)重修,建国后又多次维修,面积50余平方米,高12米,重檐高翘,回廊南北都有石阶,系殿阁式建筑。纪念仓颉的仓圣祠或有关纪念仓颉的类似建筑,在全国似乎仅嘉兴这一处,所以仓圣祠很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仓圣祠在抗战时期遭破坏,门窗被人拆卖,仅剩几根柱子支撑着破漏的屋顶,“惜字会”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整修园林,并对仓圣祠进行多次维修。现仓圣祠面貌已焕然一新,成为南湖一处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惜字会,是杭州民间儒生自愿结合、倡导尊孔尚儒、爱惜字纸的会社组织。清时,吴山上有金龙阁、火德庙两处惜字会,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纸灰投入钱塘江。民国以后,金龙阁、火德庙已废,城里如同善堂、见心里、同仁里以及江干、湖墅,都成立惜字会,除收买外,还在大街小巷,或挂竹篓、或钉铁盒,以便行人随时拾取投入,每到一定时期焚化,纸灰投入江中。
    以前,嘉兴的老人常会教育家中的孩子不要乱扔有字的纸张,更不允许孩子将字纸揩脏东西和当手纸用,这并不是讲卫生,而说这样做是“罪过”的,“字圣”要生气的,乱丢字纸的小孩子会读不出书,所以要把字纸收集起来。为什么呢?这件事,在我们嘉兴说来还有一段历史。  南湖北侧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名小瀛洲,现有九曲桥与湖滨公园相接,岛上花木繁茂,嘉兴人俗称这里为小南湖或小烟雨楼。岛的北端有一建筑,名仓圣祠。据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故有“仓颉造字”之说,所以仓颉被尊为“字圣”。清光绪年间,嘉兴民间有“惜字会”组织,仓圣祠就是在那个时候由“惜字会”募银建造的。祠有三间,内供仓颉塑像,当地文人都定期集中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字圣”。
    那时,“惜字会”在嘉兴家喻户晓,清末和民国时期,他们制作了许多竹篓,分送官署和学校团体,挂在办公室和学校教室,也有挂在公共场所的,这种竹篓称“惜字篓”。“惜字篓”像个扁瓶,高宽均约一尺二三寸,厚约四五寸,像鱼篓,向上是一个碗大的口子,下端扁平是底,左右是二只角,略呈菱形,篓外壁用毛笔写有“惜字延年”四字,让人不要随便丢弃有字的纸张,要丢在“惜字蒌”里。字纸无人回收,篓里的字纸多了,就由各单位集中起来装入麻袋派人送到天宁寺去“化掉”。“化”是“烧”的意思,但不能说“烧”。那时,天宁寺山门前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化纸的壁灶就是供人烧纸的地方。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仓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 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仓圣鸟迹书碑》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仓颉,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助手。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大臣,他根据鸟和其它动物的脚印创造了文字。中国人认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仓颉尊为制字先师。仓颉的生日是在农历的3月2日。


    另有记载: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在位起讫:前4637—前4596年。生卒年:前4666—前4596年。出生地: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立都: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东南)(另陕西渭南市白水县北塬乡有个一阳武村)。庙宇:史官乡(每年清明节有庙会,前后有十天)年号:仓帝元年(甲辰,前4637)。史皇氏仓颉,男,姓风,(一说姓侯冈),名颉,因其称帝时号仓帝,故而又称仓颉。为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仓颉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史皇氏侯冈感天地之灵气,生仓颉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市白水县东南)。仓颉从小聪明好学,母亲对他十分疼爱,百般呵护。
    史书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通鉴外纪》)又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史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仓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远古时代有专门记录历史的职官,中国的文明历史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始于黄帝,司马迁是继承了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人为地改造了中国历史。符号文字虽然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因此很难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古籍记载: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关于“河图、洛书”,古史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之洛书应该是燧人葊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该书以简单的符号熔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根据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做为本族的正统文字。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他违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征讨。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仓颉继而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豫北地区),旋即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濮地(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梁村西北),尊号仓帝。

    仓颉死后又传了四任帝:二任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任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任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任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炎帝神农氏榆罔十二年(癸巳,前4528),北方的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被击败,率族人投降了轩辕氏。旋即去帝号,答应每年向轩辕氏进献粮食和财物。轩辕氏建立黄帝政权后,封仓颉氏的后人为典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典籍。

    造字传说: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越来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使,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祠南为池塘,两侧道路隔开湖面与池塘。池塘南花木扶疏,著名的舞姣石南向耸立,姿态雄伟。石高3米,阔2米,一说又名“蛇蟠石”,历代文献屡有记载。古人赞美此石形状奇伟,“怒目探爪”、“若饥蛟壑舞”。相传为唐代故物,又说是北宋末年花纲石遗物。石上刻有篆书“舞蛟”二字。石原在濮院,明代移至嘉兴城内,几经沧桑,1953年自东门大年堂前移至岛上。舞蛟石南,柳暗花明,亭榭临波,显得静谧开阔。岛北为湖滨公园,有九曲桥相连。公园系1959年辟成,地广20余亩,树青草绿,有亭临湖,坐憩其间,得心旷神怡之趣。
















    又上游船,继续我们的行程。在湖上远望湖心岛......

——2014.2.11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