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鼓浪屿的多元宗教文化

$
0
0

鼓浪屿的多元宗教信仰


    三一堂:鼓浪屿是基督的福音在中国最早登陆的岛屿之一。1842年2月,美国归正教会宣教士雅裨理来鼓浪屿宣教。一百年间,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基督教各教派纷纷来此传福音,来到岛上的教派包括新教各宗派(美归正会、英伦敦公会、英长老会、安息日会等)、天主教及各华人自立教会(小群会、真耶稣教会等)。一座座庄严雄伟的教堂,成为鼓浪屿岛上万国建筑博物馆中最珍贵的藏品。

    三一堂(基督教堂)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鼓浪屿上,门牌号是安海路67号。三一堂可容纳一千多人的主体建筑在1934年基本落成,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并围墙栏杆等未了工程,整体工程先后共历时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1935年1月8日三堂会长执联合会在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厦门区会亦派人参加,会议决定把新堂会定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世纪时,鼓浪屿人口较少,岛上一直未建教堂,仅设有供外国人使用的小型礼拜堂,直到二十世纪初,鼓浪屿才建起了新礼拜堂及福音堂两所教堂。但随着厦门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如遇上恶劣气候,三堂的信徒便无法乘船到厦门,而两所教堂规模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信徒,于是三个堂会的信徒决定在鼓浪屿建立教会。在教堂未建之前,信徒们的主日崇拜借用当时毓德女中礼拜堂(现厦门音乐学校)。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伟壮观的新教堂终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由于种种原因,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35年1月8日三堂会长执联合会在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厦门区会亦派人参加,会议决定把新堂会定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长执会还选定长老4人,执事6人(男女各半)以理会务。


    三一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疏散的实用特点。堂内长宽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墙体上,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带来极其科学理想的音响效果,成为本堂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绝。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其雄伟非凡气势,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并围墙栏杆等未了工程,整体工程先后共历时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现总占地面积为2138.62㎡,总建筑面积为1368㎡。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2月中华基督教全国第二次查经大会于12月10日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由宋尚节博士布道,王宗仁、王宗诚两牧师担任翻译,每日查经二次。期间,三一堂座无虚席,悔改重生者达一千余人,就医者二千余人。宋博士这次布道,场面空前,为厦门的福音事工开创新局面。宋主领的查经宣讲,增强了厦门信徒的灵命。信徒们成立布道总部,由王宗仁、许春草、邵锦秀、王淑禧、贺山方任主席,组织布道队300人。
    1949年后,三一堂加入“三自”。1958年,三一堂和福音堂、讲道堂合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三一堂被改为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的“人民会堂”。 1979年9月,三一堂得到厦门市委统战部通知,获准复会,由何恩及牧师、杨永年传道和陈以平传道向鼓浪屿区政府回收三一堂房产,并共同主持教务。
    三一堂一向以注重圣乐事奉著称,歌颂团阵容稳定、组织严谨、训练有素、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曾应邀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地,受到热烈欢迎,享誉海内外。

    天主堂:位于鹿礁路34号,该址原为西班牙领事馆,后西班牙领事馆撤消,改为法国领事馆。该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师设计。


    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把领事馆改为主教楼。民国6年在主教楼前面建教堂,作为主教座堂,建筑面积287平方米,该楼是一座哥特式单钟楼教堂。教堂正中祭台供奉耶稣君王像,两边各有一个小祭台,可容纳200人左右。鼓浪屿天主堂的主保是耶稣君王,也称耶稣君王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鼓浪屿天主堂被占用作工厂。1981年落实政策归还教会,经过维修,于1982年元月10日复堂开放。1993年,市宗教事务局拨出专款15万元,支持教会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教堂进行保护性维修,当年 12月中旬完工,基本恢复原建筑风格。


    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坛在北侧,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圣坛没有按照必须在东端的规定,而是放在北侧,主入口在南侧(南编东35度),带有一个钟塔。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媚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由于教堂占地面积较小,人口前有一个小型花园。从总平面布局上看是比较随意的。整栋房屋为砖石承重,翻修前为木结构楼板,外墙则为纯白色抹灰。立面造型比例合宜。正立面装饰比较丰富,沿街侧立面与祭坛部分的外立面都比较简单。翻修时楼面和阁楼已改为溷凝土结构,内部已全部进行装修,但立面却保持了原貌。特别是正面,举目光所望,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中门上方正中,镶一梅花型装饰窗,环以繁花浮凋,显得十分灵秀。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 CATHOLICA”(意即“天主教会”)等字样。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协和礼拜堂: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离开欧美,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这些来鼓的外国人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遂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各差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的信徒纷纷捐款,在鼓浪屿的鹿礁顶(亦称上鹿礁)建造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此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
    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UNION CHURCH)。1912年4月,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此教堂供外国人使用,中国人一般不进入。当然也有些精通英语、家世显赫的中国人受邀参加礼拜。因而教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番仔”为闽南语对外国人的通称。)来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不分国家、宗派的界限,他们都在上主的爱中走到了一起,一同在此敬拜公义、慈爱的造物主。教堂用英语举行礼拜,每周日下午六时,由英、美教会的牧师轮流用英语讲道。


    49年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决定回国,遂把该堂(包括堂内布局的资产)送给中国教会。归回中国教会后,由闽南大会驻委会派人负责接用,每主日举行礼拜,但人数不多。1951年3月底,闽南驻委会接受鼓浪屿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联合申请,将协和堂交由两堂负责。1952年停止聚会。此后,协和堂交给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4月,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等待着重见天日的一天。
    2009年5月下旬,“鼓浪语”文化社群的资深纪录片编导高振碧先生在鼓浪语QQ群里面求证一张标明“Kulangsuu,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群友龚健指出其为包围在原鼓浪屿第二医院中的一座教堂。高振碧先生立即与《厦门晚报》和厦门电视台取得了联系,通过媒体详细介绍协和礼拜堂的前世今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与此同时,群友们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向鼓浪屿管委会、基督教三自会、厦门第一医院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积极呼吁、沟通,力图恢复协和礼拜堂全貌。6月中旬,在鼓浪屿管委会的主持下,紧紧包围着协和礼拜堂的鼓浪屿护理院附属楼开始了正式的拆除工作。到7月上旬,护理楼全部拆除,目前开始土头垃圾的清理。现在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堂终于重现天日。

    复兴堂:位于鹿礁路73号(复兴路2号),其实目前的复兴堂是一个新教堂,复兴堂属于倪柝声所领导的聚会所运动(亦称小群会)的堂会,原址位于鼓浪屿黄家渡。五十年代,黄家渡聚会处由王得恩长老负责,他积极响应吴耀宗的号召,带领信徒加入三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停止一切活动,教堂被某建筑公司占用。1980年元旦,教会恢复聚会。王得恩分别在厦门新街堂、鼓浪屿三一堂和黄家渡122号带领信徒聚会。但是,聚会处没有自己的会所,一直租用黄家渡122号的华侨房子。1988年由于开发建设需要,黄家渡会所将被征用。1989年开发商龙泽别墅以利益为诱饵,想要王得恩妥协。但是他坚持以教会利益为重,他说:“就是自己没有住处,也不能妥协。”他把租用的旧房子修理起来,开始正式聚会。后来开发商根据国家宗教政策,给予五六十万元的赔偿,为新会所建造预备了一半资金。1995年,教会在鼓浪屿复兴路旁才得到一块地皮,于是开始建筑教堂。1997年新堂落成。

    福音堂:根据《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记载:1901年,福音堂由厦门泰山、关隘内两堂联合提倡创建的,在鼓浪屿晃岩山(今著名之岩仔山)麓购地(当时华人购地大为不便,乃藉西人差会之名代购),由华人信徒自筹资金(西人捐助一小部份)着手开建,于1903年落成,该堂设计技巧,建筑牢固,体形可观,占地面积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21平方米,可容纳一千左右人,周围平房环绕,集中整洁。1926年,经厦门区会审批为“鼓浪屿堂会”。此会为华人自治、自养、自传之教会。

    堂会最初立林温人为会正。1927年经信徒票选,陈秋卿为该堂的第一任牧师,照章选举蔡益辉、吴着盔、蔡杨白、陈淑俭为第一任长老。蔡安慰、廖淑媛、谢英、叶谷虚、王宗仁、林美、林振明、周宗桥、力戈登(英)、林幸福、王莱、陈玉为第一任执事。教会各项活动,概由长执会、堂议会、长老会负责。该堂曾与英伦敦公会合办“福民小学”,附设“女子家政研究社”。教会内举办主日学、勉励会、识字运动、布道团、探访团、招待团、唱歌团等。据统计:信徒每年平均捐款达4000多元(法币)。款项用于补助国内布道会、支会、宣道会、传道公会、学校医、孤儿院,及救济贫穷与教会维持等福音事工。由于该堂信徒增加甚快,教堂容纳不下,故又分设教会,于1930年在内厝沃树兰花脚的公平路建筑一座石砌讲道堂,系为福音堂的支会。二年后又建乡村教会即白石支会。
    五十年代,堂会加入“三自”。1958年该堂合并于三一堂。文革中,该堂被占为工厂,福音堂牌号被毁,堂内重隔双层作为厂房和宿舍,几乎面目皆非。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该堂重新回到教会怀抱。2001年,该堂由三一堂负责翻建成立百合园托老院。


    安献楼:坐落于鸡山路18号。1906年美国基教安息日会牧师安礼逊到鼓浪屿传教,同时在鼓浪屿创办了“育粹小学”,后更名为“美华小学”。1910年增办“美华女学”。1934年,安礼逊在鸡山顶兴建一座楼房,落成时正值安息日会在此举行闽南各属支会联谊会,安礼逊主持了“安献典礼”,便将该楼命名为“安献楼”。1938年,美华男、女两校合并,迁入“安献楼”内。

    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平面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沿中轴左右对称,中心部位入口处以四根圆柱、三角形山花和台阶为装饰。屋顶为平顶式,四周设高1米的石砌女儿墙。该建筑为美国建筑师设计,受当时欧洲新建筑的影响,注重功能和结构,立面处理简洁、明快。

    建造种德宫的缘起:

  鼓浪屿原是一个荒芜小岛,传说宋末元初,与鼓岛一水之隔的嵩屿、东屿、贞奄、坂上一带姓李的渔民,因在海上捕渔,为避狂风骤雨,遂在鼓岛西北部的一条小河流(现俗称旧庵河)两畔及现称康泰垵一带修建房屋定居,称为李厝澳,成为鼓浪屿最早的居民点。明永乐(1403—1424)年间,该地流行鼠疫,李姓为逃避鼠疫迁回嵩屿一带。旋有角尾锦宅黄姓迁入李厝澳,从事农业开发。并改称住地为内厝澳。

  ①又据谱牒记载。元末明初,有李姓人到鼓浪屿聚居。明成化(1465—1487)年间,角尾锦宅黄姓家族陆续到鼓浪屿居住,而且规模较大。

  ② 鼓岛早期的居民,受到隔海嵩屿、东屿、青礁、白礁一带居民崇拜“保生大帝”(又称大道公)的影响。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一旦患病,往往祈求神明保佑。而同安白礁慈济宫(今属龙海角尾镇)祀奉的大道公,正是一位医神。于是鼓岛居民就到白礁去请捧大道公神像,建造种德宫,以便居民祈求膜拜。

  种德宫最初座落于鼓浪屿西部鸡母山向北延伸支脉西麓坡地濒临小河处,背山面海,信众称为大道公庵。以后庵未知何故停止祀奉大道公活动,故称其庵为旧庵;称庵前之河为旧庵河。据传说大道公神像被请进种德宫祀奉的年代,大约是在明成化(1455—1487)年间。

  志书虽无详细记载,但据1986年7月10日。厦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鼓浪屿鸡山路旧庵河俗称“面包石”下出土的《明处士振山黄公墓志》,考证出墓主黄一鹄,字石佐,号振山,系世居鼓浪屿的小知识分子,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天启元年(1621),于天启二年(1622)葬于鼓浪屿种德宫附近。①据上述考证,可知最早的种德宫是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以前。

  据说当时请进大道公神像是从康泰垵的一条大石板登陆,故后来群众称该条大石板为“大道公桥”,该条大石板是鼓浪屿最早对外交通的码头,已于1980年被围垦埋没地下。另有一种传说,据说是居住鼓岛姓李的渔民,看到海面上漂来一尊大道公神像,便将它捞起来请捧回家中祀奉,后来信众日多,便在上述地址建造种德宫祀奉。该宫大约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荒废,原因未详。该宫在未改建为鼓浪屿电器社之前,尚可见有石柱、石础件等。可推测它具有一定规模,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新建的种德宫:

  在上述种德宫停止活动后,聚居在现今内厝澳路与鸡山路的居民,又募资在鼓浪屿西北部俗称湾仔尾山东南麓坡地(现编为内厝澳路门牌373号)新建一座种德宫。其始建年代,志书未载。据上述出土墓志考证,当在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后。民国十二年(1923年),该宫董事会在厦门祖婆庙旁购置一间店铺,收租作为赴白礁谒祖进香之用,所立碑记犹存。该宫历来是由信众组织董事会管理。每年逢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要举行上白礁谒祖进香,虽没有像兴贤宫有人物化装文艺队伍踩街活动,但却以演戏闻名厦鼓,有时一连演了好几天,甚至同时演出两台戏,热闹异常。还有每年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乞龟活动,也非常热闹。

  种德宫是一座三门二进殿宇,建筑面积约78平方米。宫后及宫右另筑护厝,整座宫宇掩映于古榕树下,环境幽静,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中大门顶石梁横刻:“保生大帝”四字。其上悬挂直书“种德宫”木匾。中门两侧刚门框石柱上分别刻着:“点水活生灵,庙祀桑邦弘种德”及“一丝神脉里,纶封大帝尚真人”的联对。宫门两旁各安置一双精雕大石狮。进入宫门为拜殿,殿中安置一供桌,桌之前有一件铜制大香炉,系信众庄天赏于1992年奉献。再进为龙虎井,原两侧墙壁雕画龙虎图像,故称天井为龙虎井,以前房屋维修时天井被封顶。现今重建后已恢复天井。后殿正中案上神龛中祀奉保生大帝神像。神像金面黑须,两目炯炯有神,端坐龛中,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后殿两侧配祀36官将神像,显得肃穆庄严。


   种德宫传统的崇拜活动节日有四日:每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乞龟活动;旧历二月十四日,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千佛(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千佛);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大约初十日左右,举办到白礁慈济宫及青礁慈济宫谒祖活动;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干佛;旧历九月十四日又再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干佛;旧历十二月十四日举行送神活动。

  鼓浪屿岛的种德宫是目前岛上仅存的一座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她在鼓浪屿开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例如居住该宫附近的居民,习惯上称他们是居住在大宫前、或宫后、大宫顶、大宫边,然后告诉人们地址和门牌号。尤其是海外寄侨汇信来的、信封上的地址通常是写厦门鼓浪屿内厝澳大宫顶某人收。可见种德宫作为鼓浪屿的重要地名还在发挥作用。

——2014.2.9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