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热闹的老街——中山路
其实,厦门的前海一线和青岛积极类似。所有的景点都集中在鼓浪屿对面的环岛路上。中山路的格局尤其像青岛,也是在沿海的对面,成“T”字形;也是百年老店林立;也是各国建筑的大聚会,彰显了殖民统治的历史,无时不刻不提醒着中国人过去的耻辱。(个人观点)
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往昔还是如今,人们一提及厦门,就言必中山路,好似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到这里可享受丰富的物质世界,领略现代风采。
厦门市中山路始建于1925年,位于厦门鹭岛的西南部。中山路是厦门街市马路“四纵七横”中的“七横”之一,自开街以来,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经济中心。中山路是厦门目前保留较完整的展现近代历史风貌的旧城街区,拥有小走马路、陈化成故居、中华第一圣堂等众多人文古迹。中山路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条直通大海的商业街,成片的南洋骑楼建筑、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满目的各色闽台特色小吃和回响在小巷街坊间的古老南音,构成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中山路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涉台文物古迹1处,历史遗址、古迹10余处,还有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6月,厦门中山路成功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
中山路保存下来的骑楼街道历史文化遗址和闽南街市风情,见证了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留存了城市宝贵的文化记忆。如今的中山路,经过近百年来的培育和打造,已经成为一条历史积淀深厚、经营品类齐全、名店名品云集、人流物流集中的历史文化名街。
(一)文化优势:郁达夫曾住过
厦门城墙,新街礼拜堂,江夏堂……中山路片区保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众多的厦门文化名人,堪称厦门的文脉。这里还有著名民族英雄陈化成、著名书法家欧阳桢、诗人虞愚、著名书法金石家吕世宜等名人的故居;著名的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和作家郁达夫下榻过的天仙旅社;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中山路不但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歌仔戏、中秋博饼等在中山路都有着悠久不断的传承。
中山路210号,于中山路、太平路交叉处,现为中国工商银行的营业厅。如今淹没在商海中的老建筑看起来默默无闻,却是上世纪30年代厦门最大的旅社之一———天仙旅社。这是一家文化氛围很浓的旅社,李公朴、郁达夫这样的名人,都曾经下榻于此。1933年,天仙旅社在这座五层式洋楼里开张了。当时的厦门是北上津沪、南下港穗的必经之地,天仙旅社作为当时厦门的三大旅社之一,受到了南来北往游客的喜爱。
李公朴曾入住天仙旅社:李公朴是爱国民主战士、民盟早期领导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02年,他出生于江苏武进湖塘镇,早年曾参加北伐并留学美国。回国后抱着“唤起民众”的雄心壮志,积极投身于民主救国运动。1934年,李公朴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他1935年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936年9月5日出版的《江声报》,对李公朴的厦门之行进行了报道:1936年9月3日,李公朴“下榻天仙旅社”,当日下午,李公朴在基督教青年会的天台上发表题为《最近国际形势分析与中国之关系》的演讲,时任厦门市长李时霖到会听讲。10年后,即1946年的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于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这就是后来被选入中学教材内的名篇《最后一次的演讲》。
郁达夫为旅社特刊作序:李公朴离开厦门三个月后,即1936年12月30日,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来到厦门,也跟李公朴一样选择入住天仙旅社。此前,郁达夫应日本有关社团和学校邀请,去东京讲演,之后乘船离日本去台湾考察,再由台湾乘“福建丸”到达厦门,从日本抵厦时已是囊中羞涩。天仙旅社主人吕天宝文化程度不高,但极好文史。他对郁达夫这位蜚声文坛的作家心仪已久,获知其之前奔波往来于日本台湾,已囊中羞涩,于是主动表示愿意免费供他居住和每日伙食。应吕天宝之邀,郁达夫欣然为《1937年天仙旅社特刊》作序,并与厦门文化界人士赵家欣等合影,由此留下一段文坛佳话。吕天宝此前收集多年报刊书籍资料,编成了一本10余万字的《1937年厦门天仙旅社特刊》书稿,其中有插图、歌曲,有政治人物的著论,也有当时厦门交通、教育、就业、税收、商业、侨务、报刊、海外关系的许多统计资料。
郁达夫为《1937年天仙旅社特刊》所作的序言有300多字:“丙子冬,初游厦门,盖自日本经台湾西渡者。在轮舟中,即闻天仙旅社之名,既登岸,因投宿焉。见其庐舍之洁净,肴馔之丰美,设备之周至,竟有出人意料外处,主人盖精于经营者也。居渐久,乃得识主人吕君天宝,与交谈,绝不似一般商贾中人,举凡时势之趋向,社会之变动,以及厦埠之掌故,无不历晓,较诸缙绅先生,识见更远大有加。吁,奇矣,吕君殆士而隐于商者邪?畅谈之余,吕君又出其近编一册相示,则珠玑满幅,应有尽有,自古指南导游名著书中,从未见有包罗如此之博且富者,是吕君又一特具异材之著作人矣!达夫从事文字生涯二十余年,踪迹所至,交游亦几遍全国,而博闻多识,行径奇特如吕君者,尚未之见。喜其一新著之成,且预料其事业之更将日进也,特为之序。丙子冬,达夫序于厦门旅次。”
此后的几十年间,常常有人慕名来此,希望看一看郁达夫当年的下榻之处———天仙旅社的432房间。
第一家百年老店——红记德。
红记德,总店在厦大博物馆站下车往下走,高架桥下面,双伟大排档隔壁。现在中山路局口街入口处有一个小车摊点。主营北仔饼、贡糖夹饼、土笋冻、沙茶肉夹馍等厦门小吃。
北仔乃北方人之意。北仔饼源于北方人带到厦门来的烧饼作法,又被厦门人以改造。严严实实的包裹着香葱肉末、湿湿的饼包好后贴在炉壁烘烤,饼里预流的空气膨胀,把饼面撑鼓,饼烤到发出轻微的焦香才能出炉。烤好的小饼面皮酥脆,外焦里嫩,闻起来麦香扑鼻,但明显比北方的烧饼"娇小、斯文"。更“厦门味儿”的吃法是:先把小饼横切一刀,用小勺塞入沙丁鱼罐头、肉松、贡糖(花生酥)、甜辣酱、腌的酸甜萝卜和芫荽等馅料。一口咬下去,葱香、麦香和馅料丰富的滋味喷薄而出,让人怎么也忘不掉。五味杂陈酸甜苦辣的结合成就了“怪味烧饼”的由来就是从这而来的。
红记德的土笋冻,酱料和厦门最平常的土笋冻配酱不同,厦门常见的是花生酱加黄芥末,他们是花生酱和甜辣酱。
(二)建筑优势:骑楼建筑尽显南洋风情
中山路主要由华侨投资兴建,并由成片的骑楼组成,两旁带着浓郁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映衬着中山路“南洋风情商业街”的雅号。位于中山路轮渡路口的华侨银行,是当年厦门人与南洋华侨之间血脉紧紧相连的历史见证。南洋风情的骑楼,加上了闽南传统的绿琉璃门楼屋顶,骑楼的门柱上又加上富有中国特色的廻云纹装饰,为中山路骑楼添上了中国气派和闽南色彩。中西合璧,开放包容,有人说这就是中山路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
(三)对台优势:台商纷纷开店经营
位于海峡西岸的中山路,与台湾仅一海之隔,联系甚密,渊源深厚,有“中国闽台风情第一街”之称。福建、台湾的各行业众多品牌在这里汇集;众多的闽商、台商在此开店、经营,并经常举办与台湾有关的台湾特色商品展、郑成功文化节风俗展演和歌仔戏、南音等具闽台特色的各项活动,是对台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山路上有古城东路“闽台特色食品街”。3月18日,位于古城东路的“老台南剑狮美食文化园”也正式对外开放,厦门市民能在此零距离感受台南独特的地方文化。
(四)交通优势:地处市中心交通便捷
中山路地处厦门城市中心,在早期,中山路更是厦门城市的代表,当时的厦门就是指中山路周围。中山路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对,紧邻厦门城市快速干道——环岛路、成功大道,紧挨码头、长途汽车站,就是到到最远的机场也不足30分钟。
(五)环境优势:商业街直通大海
中山路是一条直通大海的商业街。走在街上,便有阵阵海风吹来,让人感觉惬意无比。闲暇之余,你还可走到街尽头的海边,遥望“海上花园”鼓浪屿,听涛声浪曲,观千帆飞渡、万舸迸发。全国首创,广告采用统一板材和底框,以欧式的铁艺雕花来突出骑楼的优美,实施LED夜景工程,使艺术照明与建筑景观融于一体……近年来中山路的两次大规模改造,既有效地保持了原有商业街的建筑风貌、历史印迹,又进一步突出了厦门的本土文化、南洋文化和闽台文化,提升整体景观的内涵与品位,使中山路成为厦门的一大游览胜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六)品牌优势:老字号特产成“金字招牌”
中山路着力找准文化与商贸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业态,形成高、中、低端业态有机搭配,国际名品、老字号品牌主导的特色商业街区。在短短1200米的中山路上汇集了200多种国际一、二线知名品牌。众多国内知名品牌,也是巧借中山路的人气和影响力,在此设旗舰店,作为其品牌宣传的排头兵。
中山路更是本土品牌的集散地,金鹭首饰、光华药店、好清香大酒楼、黄则和花生汤、佳味再添小吃、叶氏麻糍、大同鸭肉粥等厦门老字号本土特产,成为中山路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从轮渡口往东,中山路的左边是全国有名的华联商厦,右边则是厦门华侨银行。
厦门华侨银行萌芽于1877年在厦门批立的批馆,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侨批即海外华侨的家书,但它实际上是汇款凭证。"南洋钱,唐山福",浪迹海外的闽侨具赡家传统,华侨银行就是专为他们办理家属汇款业务的银行机构。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该银行现仍保持其原有风貌。
向前直走,左边有一条分叉叫升平路,古名番仔街,附近原为洋行集中地,闽南人称洋人为番仔,此街因此得名。五口通商后外国商人陆续来厦经商,开办洋行。据光绪年间的历史资料记载,由名的洋行有汇丰、怡和等。斗转星移,现在的升平路已变成一条民巷,但尘封的历史都被镌刻在一个石碑上。
继续往前就能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则和花生汤店,各色闽南小吃应有尽有,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还能看到五家连一起的老字号茶店,福建茶叶以其浓郁的清香而驰名全国,后边还有鼓浪屿馅饼店,同样是游客不二选择。
往前不远就是巴黎春天百货,里边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一线的服装品牌,种类齐全,样式新颖。作为一家高档服饰的连锁巨头,这里引领着时尚,引领着潮流。
巴黎春天百货建设银行营业厅旁台阶上去的这条路叫小走马路。以前这里都是山路,郑成功在此练兵时经常在路上跑马疾驰,老百姓便把这里叫做小走马路。昔日的戈铁马早已经不在,唯有一座古门静静伫立在这里,正中写着泽被甘棠,两旁是鼓浪巡河功万寿,鹭江车渡证五缘。石门古朴而威严,默默地守望着中山路。台阶前现有一个舞台,定期举办各种活动,精彩的歌舞表演吸引了八方来客。
在接近上山路西段路口处有一颗大榕树,大榕树下是厦门非常有名的局口街。局口街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日伪时期和国民党时期将警察局设在这里,故称局口街,一说古时在该处设有火药局而得名,当时分有内局和外局,福建水师后营守备署曾设于此,还有古董瓷店、茶馆、国画裱坊。现在的局口街变成了女人街,分布着数十家大大小小的女士用品专卖。除了时尚女装外,还有女鞋、女士饰品、女士发型设计屋。许多年轻女性喜欢在这里购物,这里将她们从头到脚打造成最出最新潮、最前卫的造型。局口街的街口建有仿古屏风,上刻古代民间艺人踩高跷、打城戏等内容。屏风左右立有三块石碑,最大的一块刻着闽南戏曲文化的四大形式:高甲戏、答嘴鼓、布袋戏和讲古,并一一做了详细介绍。较小的两块中,一块介绍了南音,一块介绍了局口街的历史。
局口街的对面是太平路,位于太平路路口的天仙宾馆是厦门最古老的旅馆之一,1933年由新加坡华侨吕天保创办,1936年12月30日著名诗人郁达夫来到厦门时就入住这里。他在厦门天仙旅社特刊上作序,与吕天保及当时的文化界人士合影,并将照片收录在《郁达夫全集》第四卷卷首。同其他中山路的建筑一样,旅店完整保持着原来的外观。
中山路的高人气辐射出了周边道路商业的繁华。大中路、升平路、镇邦路、霞溪路、思明南北路,都是店面密集且特色鲜明。她们全都通向中山路,宛如中山路的支流,分享着中山路的人气。中山路上花卉与绿化景观相互衬托。到了夜晚,每当华灯初上,闪烁其间的LED灯将整条中山路装扮得流光溢彩。
“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的厦门市中山路,人头攒动,生意红火的热闹景象,如今已难闻见。据厦门市思明工商分局调查统计,中山路注册登记的
282家企业及个体户,大多数正处于亏损状态,艰难苦撑,等待商机。
厦门黄胜记肉松店的地址,我们不得不从黄胜记的历史说起。黄胜记源于黄金香一脉,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历的1842年,十六岁的黄知江,乘坐斗篷小船,从祖籍漳州许县东山出发,将自己创制的肉松肉干带到漳州龙海石码镇沿途叫卖,因为在路上他听说闻说厦门港口更加繁荣,当即决定转船到厦门售卖。当踏入厦门,他看厦门比他想象的还要繁荣,就决定在此扎根生产肉松肉干。随后创建了黄金香作为字号,并在厦门龙头路开了一家名为黄金香肉松店。黄胜记礼盒黄金香生意兴隆起来后,黄家的家族成员也开始加入,并加入自己的配方进行改良后纷纷创立了多个品牌,而著名的黄胜记就是在黄金香胜记一脉上发展起来的,黄胜记这个品牌历经多次历史的变革,仍然在经营着这份家族产业。1915年就开始创办的黄金香胜记分号,最初是在现厦门大同路购置了房产,建立了厦门黄金香胜记肉松店。到了40年代,因为厦门沦陷,迫于当时的抗战形势,1938年黄金香胜记搬迁到鼓浪屿上的龙头路继续制作和经营肉松产品。
“黄则和”始创于1945年,黄则和老先生早期由手工作坊经营,后总部落址于厦门市中山路二十二号。因其制作的花生汤等小吃风味极佳,深受老厦门人的喜爱和青睐。历经六十年的洗礼如今的“黄则和”已成为老字号的名牌企业和厦门城市的一张名片,在海内外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方针,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发挥创新意识,不断推出新产品,现已发展200多种各式糕点、面包、营养早餐等产品、为扩大和树立“黄则和”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2001年至今发展了100多家加盟店,获得良好的口碑,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
“叶氏麻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摊主拉出摊车下面的抽屉,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一元钱,就让海岛上往来的游客有了一个香甜的回忆。麻糍全是老板“手工制作”的——只见他先“用金属小刀把糯米团撑开成口袋状”,然后再塞进“好多砂糖和花生碎”,“随手捏成丸”,最后“在芝麻里滚一下”——“熟练”的技术看得人“眼花缭乱”。再一尝,味道果然“名不虚传”,那个“香”,那个“糯”,“赞”!
“厦门最具特色的小吃店之一”。肉粽“远近闻名”,加了五花猪肉、鸡蛋、虾干、香菇、栗子等,“很香”,糯米也“很粘口”,蘸着“酸辣酱”,配着“闽南风味汤”,吃得人“迷花眼笑”。其他小吃性价比都“挺高”。别看店面“很小”,“只有两三张桌子”。生意却“暴好”,“每次去都要排队等位”。“非常有名”的小吃店,“沿着中山路走”,“一下就看到招牌”。肉粽“5元一个”,内容“非常丰富”,有肉、虾、粟子、蛋、香菇、卤蛋……蘸着“浓郁”的甜辣酱和花生酱,即使凉了吃起来,也“很美味”。如果再来上一碗沙茶面或扁食汤,顿时“完美升级”。
厦门中山路的建筑都是骑楼,骑楼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大约在鸦片战争后就传入鼓浪屿和厦门。这种建筑有着浓郁的南洋风情,粉红和乳白是主色调,经过岁月的洗礼,斑驳的墙体与古旧的木窗更为骑楼增添了几分特有的神韵。
——201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