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同安·北辰山

$
0
0

厦门同安·北辰山


    北辰山是我们到过的离同安中心最远的一处风景区,大约有十七八公里的样子。在网上看到的介绍说:这里的瀑布是很美丽的,于是乘兴前来。幸运的是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是下午3点多钟,这里4点钟以后就不售票了。其实这里真的只有瀑布算是很美的,其他的都很是一般,比起崂山来可有一定的距离呀!回家写游记时,上网查阅资料才发现,这里竟然在2002年发生了厦门建国来最大的凶杀案,真是太恐怖了,如果早知道,我怎么也不会到这里来玩儿的!


    北辰山俗称北山岩,是厦门十二道名著风景之一,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也是一个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地处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隅,在同安五显镇境内,毗邻南安,距同安城区12公里,距离厦门本岛大约1个小时车程。1998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为低山丘陵、花岗岩地貌,以十二龙潭瀑布为主要特色。北辰山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优美。

    北辰山的边上能看见的建筑就是广利庙。它属于北辰山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从北辰山的入口却走不过去了,只能远观。

 

   这里的游览图别具一格呀!

 

    远远望去,山顶上矗立着一座人像。问过电瓶车的司机,说:那是王审知。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后来司机又说这位伟大的人物是“闽王”,于是想到了中央电视台前一阵播出的一集纪录片,好像就是说的这位伟大的人物,也由此回忆出“王审知”三个大字。孤陋寡闻,汗颜呐!

    北山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同安历传“先有北山,后有同安”。唐末,王审知“北山竹林拜剑,剑竟三拜而三升。”起义军欲拥立为王,王审知尊兄为主,五代十国,王审知受后梁朱温封为“闽王”后,施政有方,恩泽八闽,被尊为“开闽第一”,后人称为“开闽王”。宋太祖御赐“八闽太祖”匾额。百姓为纪念王审知,特建“忠惠尊王庙”及“闽王衣冠冢”。清雍正元年,重建忠惠尊王庙前殿和中殿,清咸丰已未年再次重建,后圮于文革,1982年复建,1994年修建北辰山雄伟山门。农历二月十二日是闽王成仙之日,前后五天,北辰山庙会空前,香火不断,人山人海。南曲与高甲戏演唱,通宵达旦;“宋江阵”大显身手;八方香客燃香顶礼,诚敬朝拜开闽王。

    塑像坐北朝南,总高15米,由8块巨大白色花岗岩筑成,目光深邃,神情飘逸,让人心生景仰。站在广场中央举目四望,群山环绕,视野开阔,广场周边北辰山纪念林郁郁葱葱。

    唐朝末年,朝廷腐败,王审知跟随其兄参加了王绪领导的农民起义,王绪因治军无方、嫉贤妒能,在如今广利庙所在地被部下兵变擒杀。起义军将士将一把宝剑插在竹林野地上,“拜剑推帅”。轮到王审知时,剑竟“三拜而三升”,显出王者异象,而后王审知果真成了闽王,开始了在位29年对福建的统治。

    厦门北辰山审知公拜剑台的硬伤在于对历史缺乏最基本了解就瞎扯出来了一个糟老头子,这糟老头子是闽王吗?公元860年审知公出生,公元886年初审知公随军入闽,这两个年记无论是开闽王氏族谱和史料记载都非常清晰。审知公时年26周岁,按古时算27岁,经过半年多的长途跋涉来到福建,次南安时,拜剑这个事件就发生这半年多里的后段时间,地点是泉州辖下的南安。是年八月攻下泉州,可见拜剑的事发生在公元886年8月之前,难道这半年多的长途跋涉能让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26-27岁的青年变成一个如照片上的糟老头子?

 


    从广场坐电瓶车不过五分钟,就到了十二龙潭这个北辰山最著名的景点了。

   



    十二龙潭:位于同安北山的山岩间,长峡谷形成2个形状各并闪沫漳,落差600米,水腺丰沛,一练飞池,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十二龙潭两侧奇峰怪石,景色宜人。下游的竹坝水库,水面宽阔,岸线曲折。虽说没有雄伟壮大雷鸣的气派,然而雅静清幽、一股清泉从五百米高的石崖,层层跌落而下,经过不同高度的裂隙台阶和石穴、积成了十二个清可见底的水潭,故称十二龙潭。

    十二龙潭,由于瀑布落差不大,宛似一条银色的珠串。在"瓶台"仰望瀑布,其状形似人参,故又名"人参瀑"。潭的大小、形状、深浅各异,但均清澈见底,纯净清透。以第五潭为最大,面径3米余,深约2米,站在第八、九潭间仰望缺口,瀑布上接云天,下衔山岩,水似乎是从云天中倒下来的,景色甚为壮美!瀑布左侧巨石上的“仙苑”二字,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真迹。两旁山梁上蹲有许些神似虎、牛、羊、鹦鹉等怪石,还有神仙来此观瀑留下的脚印和忘记抬走的仙人轿子。
    仙女瀑是龙潭中最底下也最大的瀑布,景色也最壮观。下到该瀑布的石级路陡峭而秀气。头上树木蔽日,特别阴凉,不时有遒劲的树根出来挡道,被我们当成了空中扶手。下面哗哗的流水声近了,细看,只见水流从顶上的石隙倾泻而下,顺着岩石发散开,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屹立在水边梳洗她那披肩的长发,如真如幻。




       “水天洞”,洞外榕荫蔽日,山梁怪石互倚,松柏苍翠,隐约可闻飞瀑的轰鸣。“水天洞”旁,临崖有一平坦的石矶,高出龙潭50米以上,直壁如削,矶顶面上刻有颂扬同安知县到此祈雨的诗文。明嘉清四十年(1561年)春大旱,知县谭维鼎,号瓶台,率众到此求雨,巧逢天公作美,香火刚点燃,甘霖即降。邑人刻“瓶台霖雨”以纪念。清乾隆年间,知县张荃又在其旁刻“膏泽下民”四字。


    瓶台霖雨:位于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十二龙潭”的石矶上,系明人楷书横镌“瓶台霖雨”四个大字,每字高0.38米,宽 0.42米。无款。“瓶台霖雨”与下页的两幅诗刻均为怀念明嘉靖庚申年(1560年)知县谭维鼎率僚属到此祈雨的刻石。 谭维鼎,字朝铉,号瓶台,广东新会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任同安知县,有惠政,曾带领同安军民抗御倭寇,保一方平安,同安人民建“铭恩亭”、立“邑父谭公功德碑” 以颂其功绩。

    膏泽下民:位于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十二龙潭”的石矶上,为清乾隆年间张荃行楷横题“膏泽下民”四个字,每字高0.40 米,宽0.24米。左侧直款“张荃书”。此题刻与《瓶台霖雨》及下页的两幅诗刻均为祈雨题刻,是有关古代同安气象的文物资料,1982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荃,云南昆明人,进士出身,乾隆九年至十二年( 1744一 1747)任同安知县。乾隆十年秋旱,张望曾至此祈雨。


    龙潭瀑布一路奔突,经竹坝,贯五显,穿圣庙,入东溪,而后汇入大海,全长约20里。六十年代,北山下修起水库,承接龙潭水,并在库旁建“华侨农场”,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到此安家建业。




    再往上行走在蜿蜒的山径上,左手是潺潺的龙瀑水,右手是苍翠的树丛。空气清新湿润,让人心旷神怡。沿路是清澈的泉水在苍松翠柏间连绵。

































    风景如此之美,引无数游客竞折腰......





    王公庙位于北山,位于同安之东北,距县城约12.5公里。北山王公庙也叫广利庙,或“忠惠尊王庙”,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兄弟兵变开闽的肇始地。当年这里是一片竹林,属于南安县管辖。唐代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黄巢起义时,安徽寿州人王绪也聚众起事,被人所败后率众涉险一路向东南进发,军令不得携老带幼,违者皆斩;又误信卜者之辞,谓“军中有王气”,害怕有人夺其军权,便将军中身材魁梧而有才略者尽皆斩杀,以立其威,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人人自危,军心不稳。军队行至福建南安这片竹林间,军正王潮偕其弟审圭阝、审知率众弟兄埋伏在竹林里,跃起擒杀了王绪,夺得兵权。王潮将剑插地,对剑拜曰:“拜而三升者,我以为主”。轮到王审知拜剑时,竟三拜而剑三升。众弟兄欲立审知为主。审知循兄弟之序,推潮为主。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攻入泉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攻入福州。唐昭宗封潮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审知袭继。唐亡,审知被后梁朱温封为闽王,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后来其子王延钧称帝,尊审知为闽国太祖。王潮、王审知治理的闽国,轻徭薄赋,劝农耕息,出现民生安康局面。

    坐落在山麓的古刹“广利庙”是闽王王审知兄弟兵变起事的“竹林间”王公宫。在兵变起事的竹林间立专祠,修衣冠冢,也就是广利庙。庙门上挂有“开闽第一”的横匾,指的就是兵变、夺权、开闽三件事。庙宇代有兴废,但香火一直旺盛,宋太祖赵匡胤特赐御匾“八闽人祖”。南宋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时,也曾到此祭奠。广利庙在“文革”中受到破坏,1982年复建。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日,是“闽王”成仙之日,前后五日,北辰山庙会盛况空前,游人香客如织,鞭炮声与戏曲声不绝于耳,成为独特的民俗景观。北辰山上的“仙宫”尚存有宋、明、清三朝石刻。

    去北辰山路上被阵雨时云雾缭绕的山间美景所吸引......






——2014.2.5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