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4厦门自由行——厦门同安·朝元观

$
0
0

厦门同安·朝元观


    在设计旅行线路时,发现了同安有座始建于唐代的道观,它就是——朝元观。这里是台湾众多道观的祖观之一。近一段时间来,它成了台湾同胞到同安进行文化寻根探源的热点。台湾文化学者“台湾源流研究会”陈炎正教授实地考察后,发出了“大道归一通两岸”的感慨。

    来到这里,第一次看到了“涉台文物”这个名词。涉台文物是指历史上反映大陆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亲缘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和纪念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

    道观在一条破烂的小巷子里,这条巷子的对面是一座中医院。我们问了好几位当地人才找得到。在这条小巷中七拐八拐地走着,心里质疑着:著名的建筑会在这样的地方出现吗?


    没想到巷子的尽头却豁然开朗起来。富含着藻类植物的放生池出现在了眼前,循着声音转头,发现了这座刚刚兴建起来的小小道观。道观里正在做着法事,庄严肃穆。

    道观前矗立着还没有完工的亭子,亭中的古石碑是朝元观现存的明代永乐碑记及嘉靖碑记。据永乐碑记云:‘大同邑治之西郭,林壑蜿蜒,涧渚回荡、树木阴翳,苍翠凌层,神仙宅也。而朝元观在焉……相传七百余岁’可见这个地方在早时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迤逦,朝元观名甲一方。到永乐年间,朝元观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则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此推断,这个道观应该开创于八世纪前的盛唐时代,比同安置县早200余年。如今,它仍是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


    朝元观在朝元门外(俗称小西门),宋嘉熙间建(1237---1240),元至正甲午(1354)兵毁,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道士陈一宁仍故址建玉皇殿,壬戊(1388)顾惠宝建元坛宫。永乐癸已(1413)道会道明建法坛,戊戌(1418年)夏,邑令括苍刘某祷雨于观而应,遂募众重修。已亥(1419年)冬邑令王某兴道明共捐已紫卒其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重修。清乾隆丁卯(1747年)邑令张荃募众修葺,后此观渐见倾圮,观地多被居民侵占,咸、同间(1851---1874年)仅存后殿。光绪十二年(1886年)邑绅王文祥、王福昌等再募捐众重修,復筑三清殿并两廊二十八宿。至近年(1928年)三清殿再圮,两廊亦渐损坏。   

  朝元观是同安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据现存永乐碑记“相传七百余年”及玉皇殿现存嘉靖石柱楹联“拓地遥传七百年”推断,朝元观应开创于八世纪前的盛唐时代,比同安置县早二百余年。李唐王朝立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李氏始祖,命天下州县立宫奉祀朝元观始创于盛唐,于史有据。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谢金鸾撰修的《谢氏族谱》中载:谢氏为中原望族,随宋室南渡,以定居同安归得里埔边山(即莲花镇花厝村附近)的谢悌为第一世,子仲为第二世;仲子绍光(三世)以明经进取,官至奉直大夫,生子四,名为:寿、图南、守正、柬。图南才兼文武,举嘉熙间(1237—1240),出抚方岳,为琼州安抚使,削平叛乱,爵封开国男,食采同安三百户,迁居同城,建朝元观。绍光三子守正,绝嗜欲,崇佛教,披缁沙门,为中峰寺住持。绍光以其三子守正份下田租一百六十石(亩),奉献朝元观并于观中立祠,每年孟伙秋朔日报祀。
    明代以来,三次修建,虽由道会、道士提头,取得当时县令支持和各方攒助,而谢氏族裔也当仁不让,出工出钱,积极参与,如嘉靖十九年出乡进士谢复春撰文的《重修朝元观碑记》中,题名碑上的有;南京户部主事谢昆、庠生谢鹏翰、义官谢朝春、耆士谢世玉、谢世传、谢师渊、谢师圣、谢武容、谢武恭、谢钟瑞等人,占全碑题名半数。其中南京户部主事谢昆,为官二十余载,一生正气,两袖清风,逝世时家无寸帛,同官资助棺衾。但他生前对朝元观的修复,也竭力以赴,不落人后。据同安谢氏及当地老人证实,观主祠位于玉皇殿座后,祀一尊青脸黑须蟒袍半甲神像(应是谢南),谢氏裔孙每年春秋二祭,殿中有石柱一对,下署名为“檀越谢图南诸裔孙敬奉”,应是明代嘉靖年间之物。据说在民国初年,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谢氏族裔曾组团到同安朝元观寻根谒祖,见三清殿圮毁,还运来方形番木柱两根进献,径约五十公分左右,存放于两厢,当地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证实。同安谢氏与朝元观的神缘、人缘的密切关系载于史志、谱牌,见之于观中碑、柱、证之于谢氏与当地乡老的传闻。

    古同安城形状很特殊,它形如银锭,故称银城。除了东西南北门之外,还多了朝元门。朝元门是同安与外界交通的要道,距朝元门一公里左右就是西溪,古代的西溪水深面宽,通向大海,可以行船。同安的许多土特产,大多是通过西溪运往金门、台湾的。因此,朝元门是同安人走出同安沿溪出海的门户。明清之际,大量的同安人前往开拓台湾,或南下南洋。在离开故乡之际,都会到朝元观来进行朝拜,祈求平安,然后踏上过台湾下南洋之路。朝元观成了许多拓台同安人心目中故乡的象征。因此他们就把朝元观的香火也分炉到了台湾。

    明末清初,朝元门、朝元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曾有“三日归清,四日复明”的说法。清初,郑成功和施琅都曾把此地设为衙门,用以管理当地的百姓。明清以后,朝元观的盛名和香火更是远播我国的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而今三清殿只存台基,玉皇殿面目全非。 

    “中左所”的古香炉:很多历史典籍都有厦门在明代称作“中左所”的记载,据清道光版《厦门志》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厦门岛设守御千户所,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又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称为中左所。但是具体实物则难得一见。朝元观中却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宝物——镌刻有“中左所”的石香炉。石香炉整体属于长方体,造型十分古朴,炉身正中雕刻着一只象征吉祥和祈求子嗣的祥瑞麒麟。由于长期无人问津,在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下,炉身有些斑驳。上面麒麟图像的左右两侧竟明确地写着:“崇祯五年中左所信士  阮时德祈求子孙昌盛。”短短两行字,却意义非凡,它直接把厦门与“中左所”的历史称谓联系了起来,成为“中左所”的有力实物证据。有关人士分析,这方石香炉可能是当时厦门周边渔民为了祈求得到子嗣或保佑子孙平安、昌盛而捐造,放置在朝元观。因为中国历来有“麒麟送子”的典故传说,把麒麟刻在香炉或一些器物的表面,代表了主人美好的愿望。厦门阮氏的祖先在早期大部分都是渔民,明代厦门虽成为海防要塞,但经济上尚属草创,尚未完全开发,渔民以下海捕鱼为业谋生。因此,这方石香炉不仅直接证明了厦门于明代被称作“中左所”的历史,也间接地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明代厦门的开发史。

    虽说是新建的,但不得不说,这里的建设者用尽了自己的心血。这里的每根廊柱、每个檐角都是那么美轮美奂,让人赞叹不已。我怎么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机......






















——2014.2.5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