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大轮山
仍是圣人朱熹的行踪吸引我奔大轮山而来。据说山门上的字迹就源于朱熹。大轮山位于同安城东1公里,因山体层峦起伏,横亘数公里,从应城山奔跃而来,状如车轮滚滚,故名。
这里风光旖旎,胜景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轮山八景",轮峰叠翠、浔海归航、绿沼荷香、东溪塔影、幽岩月色、梵寺钟声、圣迹泉浏、瞻亭石倒。还有依山、石、泉、林自然景观命名者的十八景:如寒竹风松、曲水流觞、孩儿吸乳、弥勒敞肚、麒麟吐书、丹凤朝阳、蟾蜍吐烟、金龟拜印、云龙吐雾、天鹅孵蛋、倒插金花、五马拖车、莲花参天、观音独坐、麟凤龟龙等。故自古以来成为闽南游览胜地。
历代诗人墨客、名人雅士、显宦名儒到此披襟行吟,留下许多诗词墨宝和摩崖石刻。其中著名者有宋朱熹首任同安县主簿(相当于县秘书长)时赋有《游梵天寺》、《梵天观雨》等诗作,在大轮山留下"寒竹风松"、"战龙松"、"瞻亭"、"圭石"等摩崖石刻。由于时代变迁,历时久远,大轮山许多景点曾遭破坏。
目前大轮山的景点主要有:梵天寺、婆罗门佛塔、大轮山山门、文公书院等。婆罗门佛塔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轮山山门的"大轮山"三字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手书。文公书院,又名紫阳书院,乃官办的书院,院内有朱熹石刻画像和《文公书舍建亭记》石碑。此外,还有国姓寨遗址,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建于大轮山山颠的瞭望哨所。
梵天寺位于大轮山南麓。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与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福建沿海一线的名寺。在厦门与南普陀寺同为闽南著名的佛寺,梵天禅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100多年,乃八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原名兴教寺,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区,赐名“梵天禅寺”。
梵天寺坐落在同安大轮山南麓,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创建,初名兴教寺,是福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唐代咸亨年间形成规模,有大小庵堂72所。至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合为一处,改名“梵天禅寺”。元代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住山僧无为重建,形成完整的佛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体建筑,由下而上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规模恢宏。厦门的妙释寺、鼓浪屿的日光寺均是它的分禅。寺后有纪念朱熹的明代建筑文公书院、仰止亭、石瞻亭、千佛阁、魁星阁等建筑群,茂林修竹,环境幽雅。
梵天寺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其中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文革期间又在原址上修建同安县看守所。随着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及落实宗教政策,厦门市政府决定复建梵天寺,在人民和海外侨胞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11月底搬迁看守所,翌年元月举行梵天寺复建奠基典礼。同年年底,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先后施工复建。1997年9月落成,寺前开辟梵天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宋朱熹为同安主簿时,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刘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院等,都是纪念名儒朱熹的重要历史建筑。
现修复山门、功德堂、念佛堂、钟楼和千佛阁等古迹。山门因蛀蚀,1981年仿古重修;门前立两尊“石将军”和两座石经幢。门楣原有朱熹题写的一块“大轮山”漆木匾,每字二尺一寸见方,苍劲有力,已毁。钟楼在原寺院东侧,四角亭式的双层砖木建筑,造型古朴大方,内原有重650多公斤的铜铸古钟,上刻“明洪武二年造”字样,今无存。法堂小花园保存着完好的唐代石刻,其中有3块浮雕,人物皆着短袖上衣和长裙,分别摆出吹笛、击拍和捧莲果的姿势,下方两角浮刻浮云图像,以衬托仙女从天而降的轻盈柔美,人物造型与装饰都象敦煌飞天壁画。
钟楼旁还有一座婆罗门佛塔,原是同安城内西安桥头的镇桥石塔,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1957年迁今址,故又名西安桥塔。塔为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8米。其中须弥底座高1.78米,四面浮雕走兽,四角浮雕侏儒;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三层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四个上角浮雕展翅神兽。该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及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1961年,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历史编辑寺院里还有一座建于宋代(元佑年间即1086-1094年)的婆罗门佛塔,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米,须弥座底为1.78米,四角浮雕侏儒,四面浮雕走兽;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4尊;三层四个上角展翅神兽。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刹座覆莲盆,刹杆五层相轮,刹尖葫芦。婆罗门佛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及石雕艺术的实物资料,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天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不断。唐代黄蘖、慧日,五代道丕、观至,明代无为、法相,清代实韬、无疑,现代会泉、会机、性愿等名僧都曾住锡该寺,奉佛行善;弘一、宏船、印顺大师也曾挂单梵天寺,现任住持厚学法师为台湾佛教印顺大师徒弟,五十年来以复建梵天寺为已任,广结善缘、出洋募资,鸠集成裘,遂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此外,梵天寺里,还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书写的楹联:“梵行庄严广直德本,天人归仰常转法轮”。大轮山梵天寺是一处名山古刹,既是专家学者考察"国际朱子学"的学术园地,又是海内外善信朝圣礼佛的宗教圣地。它正以崭新的姿容笑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
这座亭台让我想起了开封的大相国寺。从右边的楼梯上去,就到了文书院。
朱熹讲学的文公书院。来大轮山的目的就是参拜这位圣人,为儿子沾染福气的。
文公书院:坐落于大轮山梵天寺后,亦称大同书院、紫阳书院或轮山书院,因书院同时祀朱熹,故也称朱文公祠(朱熹卒后被宋宁宗赐谥“文”,故世称朱文公),这是泉州府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厦门最早的书院。
有秘密:朱熹自画像刻在石头上
文公书院面阔l7.3 米,进深l7.4 米,前后进落差2 米,深井有形如母猪横卧给小猪喂奶的“猪母石”,两侧置石台阶前后连通。位于书院后进正中墙壁嵌置着一副石头画像,但已经看不清楚原貌了。颜立水介绍到,“该副画像是朱熹石刻画像,是文公书院最珍贵的文物”。像为半身,朱熹身穿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相传是生前对镜自画。石刻画像高2米,宽0.89米,周边饰以缠枝花纹,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珍贵遗物。文公书院朱熹石刻画像,跟其他地方的朱熹画像有很大不同,其他地方画像是朱熹61岁时,要到漳州赴任前画的,很多地方都按照那张画像进行临摹。文公书院石刻画像是朱熹更年轻时候的画像,比较珍贵。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很多放牛娃,拿着石头敲打朱熹石刻画像上的脸,因此脸部有一小部分被敲得看起来不是很清楚。
有点怪:明代建筑风格与书院有出入
文公书院原貌到底长啥样?昨天,市文物处带领省市专家,到同安文公书院进行现场查看,他们认为,现在的文公书院跟明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出入。目前看到的文公书院是1987年,由集美华侨陈文芳先生捐资,当时梵天寺住持厚学法师叫人依原址而建。“文公书院由于天灾、战乱等各方面因素,也记不清到底毁了多少次,修建了多少次了,历史上也没有相关文公书院结构的记载。”
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兴学育才,大力传播儒家文化,使同安成为“朱子学”的发祥地。他诲人不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对同安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厦门很多名人曾经在此读书。文公书院当时应该可容纳10多人在里面诵读,同时也能在书院里面休息,按照现在说法,就是学校有寄宿生。如今文公书院也成了“国际朱子学”专家学者研究朱熹学术思想的遗址。几年来,美国华裔陈荣捷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竹内弘行教授、韩国西江大学研究所金秀勇所长等“朱子学”专家都慕名到此参观考察。
从文公书院拾级而上,想要寻觅朱熹留下的字迹。大轮山一共有三条上山的路,全走遍了,也没有见到朱熹的字,问了山上的僧尼,没有人见过。后来,终于见到一位当地锻炼的老者,他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砸坏了很多碑文,我所寻觅的碑文早已不见踪迹了。
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这处新建的国姓寨的小亭子(刚建的),据说,这里就是郑成功以前的瞭望台遗址。这里人迹罕至,只有一位游客和我有同样的兴致。
我倒觉得这些有着人工痕迹的大石块更像是以前的练兵场所。但鉴于自己不是历史专家,只好姑妄言之。
这里新建了观景台,但是天公不作美,远望出去雾蒙蒙的一片......
——201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