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东梅奔寺(East
Mebon)
连续3天走在吴哥的古迹中,其实对于我们这些不懂得宗教的人来说,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这些寺庙建筑其实大同小异,建筑结构也类似......
![]()
这座寺庙叫作东梅奔寺。寺门口照旧有小摊贩在兜售各种旅游纪念品。这里有个会唱中文流行歌曲的柬埔寨小男孩,回国后,竟然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他的踪影。这个小孩子竟然熟练掌握了好几门外语呢,难怪我们的导游说,在暹粒,不掌握一门外语,是无法生活下去的......
东梅奔寺始建于公元953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修建的一座祭祀父母的寺庙。它位于人造东湖(East
Baray)中央的一座小岛上,当时进庙还必须乘船上岛,据考证,现在进入东梅奔寺的大门外的石台阶就是当时上岸进庙的码头。但现在湖水早已经干枯,东湖也变成了农田,昔日的小岛也已变作微微隆起几乎觉察不出的小山丘。
门并不大,仅能容两个人通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多都是残亘断壁。吴哥的所有寺庙几乎都建在高陡的台阶之上,中央的高塔代表的又是须弥山吧......
东梅奔寺供奉印度教天神湿婆(Shiva),并用以荣耀国王的双亲。它的地理位置反映了高棉建筑师们对于朝向和基本方位的高度关注。东梅奔寺与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国庙比粒寺(Pre
Rup)建于同一南北轴线上,两座寺庙几乎于相同时期建造,建筑形式极为相似,同属于婆罗门教建筑。前者位于后者以南1,200米,恰好在东湖之外;而它又与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另一杰作,王宫寺庙“空中宫殿(Phimeanakas)”建于同一东西轴线上,在其以西6,800米的位置。
婆罗门教建筑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须弥山造型:金刚宝座塔形式的三层五塔结构,中央建筑物是一个正方形,中间最高的塔楼代表须弥山,四个角落各有一座较矮的塔楼,整个侧面看起来则是个山形构造。
整座寺庙共有三层平台,其中一、二层平台四角各有一座同样大小的大象雕塑,源于四巨象支撑宇宙的古印度神话;三层平台入口则放置石狮雕像,最上层平台共建有五座塔,其中方形平台四角各有一塔,中央耸立着最高的中央主塔。关于东梅奔寺和东湖,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有相应的文字记载。
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爬上高高的阶梯,还真有些累呢......
东梅奔寺有两道回廊墙,分为三层。它同时使用了所有坚固耐久的高棉建筑材料:砂岩、砖、红土和泥灰。位于正方形平台最顶端的是中央塔,周围是四座略小的庙塔,位于平台的四角。庙塔用砖块制成,上面还留有用来固定泥灰的小孔。
东梅奔寺使用了所有坚固耐久的高棉建筑材料:砂岩、砖、红土和泥灰。建筑平台还是以砂岩为基础,但位于正方形平台最顶端的是中央塔,及周围四座略小的庙塔,均是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建筑材料,这一点在整个吴哥都是非常特别的,而且经过仔观察,砖块上面还留有很多弹孔一样的小孔,据说是因为当时没有吊车,工人们只能靠穿孔运送到塔上;又说是用来固定泥灰的,还有说是用来固定外面精美雕刻的,这些小孔已成为该寺重要特征之一。
历史上关于东梅奔寺的记载并不多,元代浙江温州人士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算是其中的代表,他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随使团前往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洋,经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至吴哥国登岸。周达观逗留约一年后于1296年7月回到中土。回国后他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其中就有关于东湖及东梅奔寺的记载:“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从周达观这段记载里,东梅奔寺中原有卧铜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让信徒供奉外,还有让水由佛之肚脐流出的巧妙设计。不过书中的铜卧佛早已在历史推进中化为烟云、了无踪影......
东梅奔寺的雕刻五花八门,别具一格,其中就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平台四角上两米高的独立石头象。所刻画的宗教场景包括骑在三头神象爱罗婆多(Airavata)身上的天神因陀罗(Indra),以及骑在神牛南迪(Nandi)身上的湿婆。横梁上的雕刻尤为精美。
大象石雕来源于古印度四只大象托起整个宇宙的神话,而中央佛塔则是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也就是宇庙的象征,这四个大象所向的方位并不是正向的东南西北,而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有的建筑已经快要垮塌了,两边有木架进行了临时支撑,或许再过些年就看不到这样的景观了......
回望二层宽敞的内院里有八座砖石小塔,每边各两座,朝东而建。每座塔都有八角石柱和雕工精美的过梁,过梁上有人物雕像,周围环绕着树叶。庭院的东侧有三座矩形红土建筑,建筑上没有朝西开口的窗口。入口左侧的两座石塔上描述的是九行星或七级佛屠的故事......
顶层平台是中央圣所,耸立在上面的五座石塔由砖石建成,门口朝东,每座石塔上分别有三扇沙岩假门和墙角的男神雕像十分逼真。砖石上有圆形小洞,通过小洞可以看到粉刷在上面的灰泥。石塔假门装饰精巧,背景为植物主题的小图。而中央石塔的东侧是骑在坐骑上的因陀罗神,他的坐骑为三个头的大象,分叉上是一个骑手小雕像,卷轴上是神话上的野兽,喷出一些人,覆盖着一小群仰慕者。西侧是战神鸠摩罗骑着他的坐骑孔雀。南侧是湿婆骑着他的坐骑公牛南提......
二层平台上有寺庙的另一个入口,这里没有高大的大门,估计也很少有游客从这里上来,只有两只保存完好的威武狮子静静的守候在这里......
中央佛塔,不同的方向,相似的景致 ,据铭文记载,东梅奔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湿奴 (Vishnu)与梵天 (Brahma)之外,还有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以其父母肖像为蓝本所雕刻的湿婆 (Siva)和雪山神女(Parvati)。雪山神女(Parvati)是湿婆 (Siva)的配偶,也是妣湿奴 (Vishnu)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
东梅奔寺正门前熙熙攘攘的小市场,以前是碧波荡漾的东湖,这里原来是一个上岸的码头。据说与之对应的是,在吴哥城外以西,有一座西池(或者说西湖),池中也建有一座西梅奔寺。目前西池还有水。可是西梅奔寺却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