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崩密列(BengMealea)

$
0
0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崩密列(Beng Mealea)

    崩密列(Beng Mealea),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在柬埔寨语里的意思是“荷花池”。用荷花来命名寺庙名称,对于一个佛教国家来说也在情理之中。这座寺庙虽然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的一些雕塑反映的却是佛教的主题。神庙和吴哥寺几乎一样大的规模,但被丛林严密包裹着。1992年9月1日,崩密列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UNESCO World Heritage Tentative List)。
    崩密列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寺庙距离吴哥窟40公里,且道路难行,因此不属于常规的吴哥景区范围内,需重新购票。由于崩密列这条线路位置偏僻,建筑毁损严重,崩密列至今依然被丛林覆盖,可以看到吴哥窟未被发现前在丛林中沉睡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崩毀原貌。这里的确有些太荒僻了......
    崩密列的护城河呈十字型对称建造,长1.2公里,宽0.9公里,这条看似像水沟一样的古老护城河,两岸被茂密的丛林严严实实的包裹着,干枯的河道长了很多碧绿的荷叶和水草,这倒与崩密列的柬埔寨语“荷花池”的意思相符,可惜来的不是季节,没有看到荷花盛开的美景。

    草坪中的醒目提示牌,告诉来访者在这美好宁静的画卷里,还有一枚枚夺取性命的地雷......
    历史也没有留下有关这座古迹的任何文献与记载,民间却流传着许多关于红色高棉惨绝人寰暴行的传说。红色高棉曾在柬埔寨实行政治清洗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数年时间,柬埔寨全国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有170多万人死于饥饿、疾病、酷刑与屠戮,其中包括20多万华人。崩密列就曾经是红色高棉进行武装割据和负隅顽抗的丛林据点,培训士兵用枪、埋雷和杀人的基地。有一个名叫阿基拉的柬埔寨人,5岁就被红色高棉抓为少年兵,6岁就开始学习埋雷。他坦言,战争时期,自己曾经“每个月埋4000到5000枚地雷,埋得到处都是。”战争结束后,他被战争梦魇困扰,良心不安,遂以排雷赎罪,忏悔说:“排雷的一些地方,就是我以前埋雷的区域。”“我把生命交给地雷,由它审判。”

    吴哥王朝存在于802-1431年,历经25位国王。802年,由闍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闍耶跋摩七世,吴哥王朝达到巅峰,版图包括今天的整个 柬埔寨 、部分 泰国 、 老挝 、 缅甸和yue南 ,是高棉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因1431年吴哥王朝被暹罗素可泰王朝入侵,贵族带着子民弃城逃往金边另建新城 ,吴哥古迹从此在世上消失了500年。这个失落的文明,在密林深处沉睡了几百年后,直至1861年,被 法国 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凭借着元朝使臣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找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建筑群有各种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被称为世界新七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为它打上“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标签,佛像、石雕、吴哥人文风情令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都对之趋之若鹜,每天来此打卡的人络绎不绝。
    吴哥窟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寺庙群。来暹粒旅游,可以参观游览的神殿寺庙众多,吴哥寺回廊、巴戎寺的微笑、巴肯山的日落、塔布隆的巨树、女王宫的浮雕,但要说最有探险氛围的,首推这座藏身于热带雨林中的崩密列(Beng Mealea)。当你到达崩密列的时候,你会发现如今的崩密列很像当年外国探险家发现吴哥时的样子:寺庙坍塌严重,被树木掩映,无路可走。如果没有导游带领,你根本不知道如何穿过这片巨大的废墟,崩密列带给你的一定是巨大的震撼......

     崩密列的中心为未修缮好的残垣断壁,在废弃的庭院和塔之间,树木草丛茂密地生长着。正是因为崩密列是一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而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寺庙,才对来柬埔寨探险、旅游、摄影、拍电影的人很有诱惑力,都认为崩密列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一去的遗迹。如果到了暹粒没有去崩密列,就等于没有看过完整的吴哥古迹群遗址。

    桥头出入口两侧耸立着栩栩如生的七头蛇石雕像,若是单看头部酷似蓄势待发的眼睛王蛇,但从翘起的扇形面上看,有一大六小的蛇头张牙舞爪的趴在扇面上,这就是高棉王国的守护神。这四尊镇守神兽虽然还能看到当年的威风,但毕竟因年代久远和未能很好的保护而断裂残破。通过护城河的桥后,沿着一条由沙石铺就的笔直甬道向崩密列景区走去,甬道两边是由很长的石条搭建而成的护栏,只是因毁损而断断续续。看着通往寺门的宽阔甬道,可以想象出当年的庄严与豪华。



    参道上的这个那伽-目支邻陀龙王(Mucalinda)雕塑,是整个吴哥景区保存最完整的。
    这是在柬埔寨和泰国家喻户晓,随处常见的雕像。那伽-目支邻陀龙王(Mucalinda),佛祖的保护者。据说佛陀成道后的第六个七天,曾在一片昏暗的狂风暴雨中,禅定修持不为所动,感得蛇王把它的身体盘蜷起来,供佛陀安坐。还从佛陀身后升起它巨大的蛇头至佛陀头顶,张开成七支蛇头,为佛陀遮风避雨。七蛇盘旋交织、生动逼真。《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记载: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目支邻陀龙王池(Mucalinda Lake)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目支邻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
    经常在桥头两端或神殿门口有“那伽”的雕像,代表守护意义。作为蛇神的“那伽”,传说除了拥有剧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们作为掌管生死的神灵来崇拜。传说中它们居住在地下,拥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间罕有的宝石。在很多神殿的入口处都有“那伽”的塑像,人们希望以此藉由它的力量得到守护。
    正如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柬埔寨人称自己是蛇神的后裔,无比地崇拜蛇。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蛇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蛇是邪恶的化身。而在柬埔寨文化中,蛇被奉为吉祥、平安、力量和守护的象征,人们亲近它,热爱它。柬埔寨的图腾就是蛇,他们根据传说故事把五头蛇视为水神,七头蛇称为保护神,而九头蛇则被看作至高无上的皇族象徵。进入吴哥景区后,最冲击游客视线的是各种各样的多头蛇雕。在吴哥古迹很多神殿的入口处都有蛇雕的护栏,它是神殿的守护者。许多蛇雕年代久远,历经漫长的岁月,已经苔藓斑驳、残破不堪了,别具一种残缺美。
     为什么柬埔寨人崇拜蛇呢?循着柬埔寨历史、宗教、文化的踪迹以及柬埔寨独特的生存环境要素地理、气候等,我们可以大致找到一些答案:
    一、柬埔寨本民族原始本土的文化信仰,蛇神是柬埔寨民族的始祖神与保护神。
    蛇神被视为柬埔寨国家起源的神圣象征和王国兴盛的保护者,在现存的古代的寺庙遗址和现代建筑中都有蛇神的雕饰和建筑。柬埔寨人以蛇为图腾崇拜,与柬埔寨人生活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很密切的联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气候湿热,河流密布,植被茂密,非常适合蛇的生存与繁衍,所以当地生活着大量种类繁多的蛇。而且蛇的繁衍生存能力很强,蛇既能在陆地上打洞穴居,又能潜水渡河,蛇既能攀爬树木,又能隐藏于荆刺丛林之中。而且蛇的毒牙有剧毒,能迅速地致人死亡。在长期与蛇共处的生活中,柬埔寨先民们喜爱蛇,柬埔寨人民把蛇奉为吉祥、平安、力量和守护的象征。
    元代人周达观所著巜真腊风土记》是一部介绍位于柬埔寨地区的古国真腊历史、文化的中国古籍,《真腊风土记》中这样写道:“其内中金塔,国主夜则卧其上。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系女身。每夜(则)见国主,则先与之同寝交媾,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见,则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则必获灾祸。”[1]这说明当时的柬埔寨人对女蛇精很敬畏,而且认为这个九头蛇精是这个国家的土地神,敬则受其保护,逆则受其报复。
    在《柬埔寨民间故事》中,《王子与龙女》的故事广为流传。传说在洞里萨湖的湖底住着一头七头蛇神,有一天,蛇神的女儿要嫁给一位王子,蛇神为祝贺他们,大显神威,蛇神便大嘴一张,把所有的湖水吸干,转眼间洞萨里湖变成了一大块肥沃的土地,蛇神把这块肥沃的土地送给了女儿作为嫁妆。[2]从古至今洞萨里洞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柬埔寨人。柬埔寨的天气一年分旱季和雨季,据说也与这个蛇神的传说有关。柬埔寨人认为蛇神住下地下,掌管江河、井、泉、湖泊、海洋,能呼风唤雨,影响天气变化,直接關系到庄稼的收成。柬埔寨人民把蛇视为本民族的始祖神与保护神,虔诚地供奉蛇神,祈求蛇神保佑。
    二、外来的那伽文化的影响
    公元1世纪印度南部部落首领混滇征服扶南国(古代柬埔寨地区),把印度文化传入柬埔寨。吴歌遗迹中有大量关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故事的浮雕,说明了吴哥王朝时期盛兴印度文化。
    柬埔寨文化深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印度崇拜蛇的习俗也影响到了柬埔寨这个国度。梵语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那伽是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种族有一千,住于地下或地下龙宫。正像我们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印度古代不少部落称自己是那伽蛇神的传人,祖先与那伽女结合而生的后代,蛇族人崇拜蛇。
    印度创世神话“乳海搅拌”中众天神与阿修罗就是以蛇神婆苏吉为搅拌乳海的搅绳,在吴哥窟里有大型石雕表现“搅乳海”的故事。那伽蛇神在印度广受崇拜。印度主神湿婆颈上常缠着一条护法的眼镜蛇,毗湿奴神卧在千蛇之王舍沙盘成的蛇床上。蛇,在印度文化中,象征生殖。蛇能够长达几个小时交配,充分显现了强大的生殖能力。蛇又代表着死亡和死后的重生。蛇更是财神的化身。蛇还意味着爱情与性快乐,蛇常常成为美丽爱情故事的原型。柬埔寨蛇崇拜是原始本土蛇崇拜与印度教那伽文化的融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蛇崇拜还影响到柬埔寨的政治、文化、艺术、风俗等,成为柬埔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专家推断,崩密列是吴哥建筑群里第一座完全用砂岩建筑的庙宇,而且建筑规模和面积几乎与吴哥窟寺一样大。随着时光的流逝,废墟里最初所使用的砂岩建筑材料渐渐被风化,导致很多建筑自然坍塌,损毁程度十分严重,人们很难再进行复原或修复,最后只得放弃。从此,这座充满神秘气息的古寺完全淹没在密林之中,成为一个彻底荒废了的寺庙。直到百年前的外国探险家发现时还维持着原始的样子。寺庙的历史无人知晓,由于损坏严重留给后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能从现存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中猜测此建筑大约始建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

    据猜测崩密列建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即Suryavarman II时期。这座印度庙宇是用来供奉湿婆神的,是吴哥建筑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庙。这是一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的寺庙,从来没有完工,原本应该有浮雕的寺墙上都空空如也。正由于它的原始风貌,有人说这里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

    在这座完全由砂岩石条垒砌而成的城门前,巨大的石块凌乱地堆砌着,有些像圆明园,但比之更加古老。历经千年之后的崩密列入口就这样被石块封住。站在散落、堆积的石条上,看着这座沉睡了千年的神殿废墟,想象着当年高棉王朝的辉煌。



    寺内的杂草丛生,寺庙坍塌,很多浮雕和塑像也已被掠夺,寺庙的神秘气氛在森林深处弥漫,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成为了电影导演们的最爱,《古墓丽影》就是其中之一......

    走在这些坍塌的巨型石材上,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恢宏,虽然倒塌严重,但更加凸显了历史的沧桑感......













    绕过城门右行,拐弯处有一条木质栈道。这条栈道也和一部电影有关,它是在拍摄电影《虎兄虎弟》时搭建的。吴哥古迹中的很多景点都是深受电影导演们厚爱的,因为这里所透露出的神秘感绝对是世界罕有的......
    挨着栈道有一孤独的建筑,如果按照吴哥寺庙的建筑布局来分析,一般寺庙入口处的神道前庭两侧设有藏经阁,但脚下的栈道并非通往寺庙主殿的神殿,至于是不是藏经阁,无从知晓......




      踏上木栈道继续前行,来到不远处被树根缠绕的另一座神殿大门,其实此处可能不是寺院的大门,可能是寺庙的塔门,有点像故宫的角楼。近距离看这座坍塌的塔门是呈十字形,虽然乱石成堆并与树木交缠相映,但从整体上看保留还算比较完整,在每个凸出的部分都有一扇门,通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个门凹进去的石墙、门框上,还可以看到一些留存下来的,反映佛教特色主题的精美雕刻,从这些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的花卉、佛造像浮雕上,可以感受到荒废的寺庙也难掩昔日的豪华、壮观模样。塔门的里面长着一颗壮硕的大树直冲云霄,犹如一把大伞为这座塔门遮阳挡雨。我想,如今能与这座古老寺庙相提并论的就是扎根在这些建筑上的大树了,这些生灵出生在寺庙的各个角落和建筑上,与寺庙共同沐浴温暖的阳光,共同经历着风吹雨淋,在天长日久的相依相伴中拉近了距离,最后融为一体而成为相守一生的伴侣。可以说,这些树不仅是古寺历尽沧桑的见证者,而且还是寺内最有灵气的生命。这里犹如被封存了的记忆库,虽然残垣断壁的寺庙已经没有开发的价值,但它的灵魂还在,是破译自然、领悟真谛的神圣钥匙,是喜欢这种氛围的极致世界。崩密列,这座仿佛生命静止的寺庙,随着游客的到来开始呼吸起来,苍凉的身躯和神秘的面容,给人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入口的假石墙上,雕刻了许多荷花图案,仿佛应和着寺庙的名字。宫崎骏的《天空之城》,据说原型就是崩密列。崩密列因为树木和寺庙几乎融为一体,爬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寺庙,彷佛是置身在丛林中,只有在高处,看到这些残垣断壁,才大概能勾勒出一个寺庙的轮廓。



















    被儿子偷拍......





    继续穿行于夹在废墟中的各种小道,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这是一种贪婪,也是一种追梦吧......



    沿着用木板搭建的阶梯下行,进入寺庙第二座内院,在没有标志的迷宫般废墟里翻墙、爬窗、走屋的时候,不断享受刺激和发现惊喜,同时也要脚下留神,因为脚下大多是倒塌的石条,需要不停地攀爬、跨越散落的巨石和密密的树根,稍有不慎可能会崴脚或摔伤。由于行走的路线很难遇见游客,如果判断失误,可能会走到死胡同或找不到出口......



    崩密列倒塌严重,阳光下的光影都显得有些诡异魅影,四处都是长满青苔坍塌的大石堆,杂草丛生,寺庙体现出了一片荒凉、诡异的气息......











































    沿着栈道右侧的石阶,可以一路走到秘境入口。网上大家盛传爬來爬去的秘境入口就是这里,这边倒塌严重,也沒有木栈道可供行走,要特別注意安全。被遗忘的隐秘景色恰恰是崩密列吸引人的地方。经过攀爬青翠的石块和圆柱,穿过看似死胡同的通道,然后从乱石堆中钻出来,看到这个花园内布满了藤蔓盘根错节地生长着,落叶与墙面构建成强烈的反差,是拍照的理想地点。

    据说,宫崎骏在画《天空之城》时,就是以崩塌的中央塔作為蓝图。中央塔位于整个崩密列庙寺的正中心,东、西、南、北都有对应的出入口,理应存在着寺庙最重要的建筑。然而,很可惜的,现在最重要的地方已纪变成一摊废墟,由一堆乱石所覆盖......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踏着废墟攀爬而行,已不知身处何处,不知走向何方,只顾在废墟中不分东西南北的乱窜。翻过一道道围墙进入坍塌的建筑里,而后又从这座废墟穿过进入另一处废墟,始终游走在寺庙内的各个角落。让人感到很神奇的是,游览吴哥寺院时所见到的回廊、围墙都不同程度地破败,很远就能看到暴露在外的主体建筑,而崩密列的中心殿堂等主体结构虽然已经完全崩塌,但其围墙和外侧回廊却完好无损的被保存下来,这一点算是对吴哥建筑风格中缺失的部分在此得到弥补。另外,从保存相对完整的寺院墙壁上,没有看见讲诉神话故事的浮雕,空空的墙壁上被一根根粗壮的根茎牢牢地扒住墙面,就像一张大网笼罩着。从这些景观看,有点类似于塔布隆寺的“树包屋”和“树包墙”,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震撼。据说,崩密列这座神庙从开始建造到废弃一直就没有完工,所以看到的假门、门楣和山形墙等建筑、石浮雕、各种佛、神、动物的石雕造像,远比吴哥王城的任何一座寺院都要少得多。







    “田”字小花园虽然又小又崩塌,但是阳光打在顶上的树叶,透出来温和绚丽的光芒,挤压在四周都是高耸石墙的空间中,让人感觉非常梦幻。苔藓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弱小植物了,竟顽强地在崩密列的石头上“长”了出来,且倔强地绝不屈服,毫不退缩。这就是沉睡了几百年后,崩密列被人发现的最初样子。











    走出坍塌的寺庙主体部分,来到寺庙后面巨大的广场。这里古木参天,巨藤缠绕,形成了天然的游乐场。游客和当地人随意寻找藤条,就可以当作秋千或摇椅,对于体力有些透支的我们来说,简直太合适了......

    和儿子臭美过程中,老公又凑了上来......





















    身处崩密列这一片废墟中,更能让人感受到吴哥王朝曾经的辉煌繁华......

    与吴哥窟主建筑群里的树相比,崩密列的树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吴哥寺、塔布隆寺里的树木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而崩密列里的树木则散发出一种相濡以沫的柔情......


    已流逝千年的崩密列,是一座失落之城,是丛林中沉睡的吴哥,是尘世间的唯一天堂。在寂静的时光里,你如一首叫人心醉的诗......

    我要当树间的精灵......



















    崩密列,你是吴哥最美的景点,没有之一......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