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女王宫(BanteaySrei)

$
0
0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女王宫(Banteay Srei)

    我们在吴哥的第二天行程是从女王宫开始的。暹粒到女王宫大约要45分钟的车程,寺院位于吴哥遗迹群的西北部,距吴哥王城约25公里。它是吴哥比较小的一处景点,虽然规模不大,却因浮雕而声名显赫,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  通往这里的道路非常平坦,而且路标明显,可以和北面的几处景点一起游览......
    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12世纪时,吴哥王朝 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造。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女王宫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而著名于世,有“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这座看似火红的神庙,被称为”女人的城堡”。该寺庙原名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来翻译,是”谋求幸福” 的意思,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王宫”,那是因为在神庙的中央刻有许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也有人猜测其得名可能来自于建筑墙面装饰的精致浮雕及建筑规模的小巧。其实,称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王宫”也罢,因为不论如何称呼,这座神庙所散发的光彩,都是难以形容的。

    鲜活的花朵盛开在千年的石雕之下,显出勃勃生机......

    女王宫,建于公元967年,之后,她也曾被埋藏在丛林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马瑞克的法国军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整座神庙总共有三层围墙来作区隔。最外围是参道,左右各有两间小庙;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则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则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而在她的前方,有着两间藏经阁。第二层城墙里,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

    班蒂斯蕾(Banteay Srei)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Rajendravarman)时期,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时期完成。该寺是古代高棉雕塑的最精华作品之一,为红色砂岩修建而成,寺院前的神道长约67米,建筑主体区域面积大约为500平方米。寺院整体为红色砂岩雕刻而成,内部四座寺院守卫雕塑被移至金边国家博物馆,现有雕塑为复制品。该寺以朱色砂岩构成,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

    女王宫大门的山形墙和多数高棉庙宇一样面朝东方。踏入最东边的瞿布罗(拱门,Gopura),便可见一条67米长的铺道一直通向女王宫的主建筑群。主建筑群由三层院落(Enclosure)围成。神庙在最内层的院落内,神庙的东北方和东南方有两座通常称为图书馆的小型建筑。
    女王宫原本在现存的三层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围墙将神庙与市镇相隔。这道外层的围墙现在仅存拱门(即最东边的瞿布罗),原来可能用木材建成。人们认为按照这道围墙计算,女王宫的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的山形墙上雕刻着印度教中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于长着三个头的白象之上。
    这石雕,太精美了......

    67米长的参道......

    女王宫建筑布局整齐、和谐,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宫殿以及围墙全部用朱红沙石砌成,有的石块重达数吨。整个建筑奇巧别致。关于女王宫名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它是女人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有人说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

    第三层院落东西长110米、南北宽95米,由铁矾土建成,东西轴的两端分别开了两道瞿布罗。 两道瞿布罗的山形墙均已不在原位。西瞿布罗的山形墙现由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描绘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阿修罗孙陀(Sunda)和乌普孙陀(Upasunda)两兄弟争夺飞天提络塔玛(Tilottama)的故事。东瞿布罗的山形墙散落在地上,描绘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恶魔掠走罗摩的妻子悉达的故事。







    阳光太过刺眼......

    女王宫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之一。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据猜测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这也许是因为这里的雕刻太过精美,不像出于男性之手。关于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质疑,也有学者认为这样高超的工艺远远超越了其他10世纪建筑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纪的作品。但是根据发掘出来的碑铭记载,这里是前任统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孙子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修建的。

    与大部分吴哥古迹所使用的青砂岩不同,女王宫大量使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和略带桃色的红色砂岩作为的建筑材料,色彩极为艳丽。含有大量水分的红土既便于运输、建筑,也利于雕刻复杂细腻的图案。这种材料可以被像木头一样雕刻,而建筑建成后,经过风干,就变得异常坚硬,千年不坏。砖和铁矾土只是用于围墙和一些结构元素。
    最为知名的是其精致的砂岩楣石和山形墙。山形墙跨立于四方形的门框之上。女王宫的山形墙比起门框来显得特别大,气势磅礴。在高棉建筑史上,女王宫第一次将神话故事雕刻在山形墙上。楣石横跨两根门柱之间,一些用于支撑上面的结构,一些则纯粹为了装饰。女王宫的楣石上均饰有精致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纪雕刻匹敌。值得细看的浮雕包括呲牙裂齿的怪兽卡拉(时间的象征)、庙宇的卫兵、女神和飞天、假门假窗等等。实际上浮雕几乎装饰着建筑的每一寸表面。

















    走廊的这片浮雕描绘了狮面人那罗希摩撕开魔王希兰亚卡西普胸膛的场景......











    院落内的壕沟被铺道沿东西轴切为南北两半,环绕着第二层院落。



    女王宫规模不大,但周围同样开挖护城河......

    第二层院落的外围是一道东西长42米、南北宽38米的铁矾土围墙,内围是一道边长24米的正方形砖墙,外围墙的东西轴开有两道瞿布罗。外墙西瞿布罗的山形墙上雕刻着罗摩帮助猴王须羯哩婆杀死其兄波林的故事,该段故事来自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在雕塑的右侧,是罗摩王子手持弓箭帮助猴王射杀其兄弟的场景,整个雕塑惟妙惟肖。内墙已经坍塌,仅剩东边的瞿布罗和西边的一座砖砌神殿;东边瞿布罗山形墙上外侧(朝东一面)雕刻着舞蹈的湿婆,内侧则是杜尔嘎。院落里又有一圈铁矾土的走廊,现在已经断续地坍塌。



    这些文字已经无人看得懂了,无数的文明就这样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不由得感叹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一直残缺不全的神牛,一直坚守着它的职责,千百年来护卫着这座早已人去楼空的寺庙......
    在柬埔寨,有几种动物很受尊崇,如蛇、大象、猴、狮、猴、公牛和金翅鸟等,这些神兽被赋予无上神力,成为柬埔寨庙宇和人民的守护神。所以在柬埔寨出土文物中不仅蛇、神猴、神牛、大象、狮子、金翅鸟等,也有猴头守卫者、像头神、狮头护法、金翅鸟守卫者……现在柬埔寨国徽图案中象征王权至高无上的王剑就是由大象和狮子来守护的。

    现存的主体建筑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书室,所有外墙全部布满精美的雕刻。女王宫是第一座采用“原物归位”修复法成功的建筑,后来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到吴哥窟其他古迹的修复工作中。

    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湿婆。然而现在女王宫的建筑看来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

    跳着破坏之舞的湿婆神......

    与吴哥的多数寺庙不同,修建它的人并不是国王,而是一位婆罗门,据说可能是国王的老师。据碑文所载,女王宫始建于公元967 年,于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公元968 年~1001 年在位)统治时期建成,原名“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湿婆神。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是该寺庙的修建者,而前任统治者曷利沙跋摩一世的孙子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为是他们的国师,该寺则为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修行所修建,雅吉那瓦拉哈精通医术和知识,被誉为神圣的导师(弗拉古鲁)。他对音乐和天文学也很擅长。庙宇的周围原来有一个名叫Isvarapura的市镇。寺院的修建时间在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死前的一年开始的,968年他就死掉了,国师继续主持寺院的修建,而新国王还很小,国师承担着这个国家许多重要的职务。

    女王宫于11世纪被进一步扩建和改造。在某种程度上国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据一段12世纪的铭文记载,女王宫被赐予僧侣Divarakapandita 并供奉湿婆。迟至14世纪以后它才被遗弃。女王宫曾于1975 年重修,但1979 年1 月越柬战争时又一次遭到破坏。

    直至1914年女王宫才被西方人发现。1923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轰动一时。马尔罗很快被逮捕,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柬埔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此人居然被戴高乐政府任命为文化部长。此事件激起了人们对女王宫的兴趣,随后清理了女王宫的建筑,在1930年代对女王宫的修复中原物归位法也首次在重大工程上派上用场。人们起初根据女王宫的精致浮雕猜测其建筑时间较晚,1936年发现了奠基石之后才推翻此假设。
    2000年至2003年,为了防止雨水浸蚀,柬埔寨和瑞士合作的女王宫保护工程给建筑安装了排水系统。人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建筑被周围的树木破坏。然而女王宫一直不幸地蒙受文物盗窃的破坏。20世纪末柬埔寨当局移走了一些雕像原件而用复制品替代,盗贼们就将目标转移到复制品上。女王宫的一件湿婆及其女性化身乌玛的雕像被移至金边的国家博物馆保护,却在博物馆内遭到破坏。



    这座寺庙的精华之处在于装饰豪华的藏书室和三座中央塔,这里有大量的男神和女神的神像,以及美丽的金银丝浅浮雕。它的精典雕刻包括一个优雅的女人手持莲花,身上穿的传统衣裙清晰可见,此外在藏书室的山形墙上再现了《罗摩衍那》史诗中的壮观场面。而这只不过是女王宫艺术世界中的几粒微尘而已,建筑的内部几乎每寸墙壁都装饰着精美的浮雕图案。神话中的守卫者在殿内看护着这些完美的作品,这些守卫着的塑像都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内。
    在女王宫首次被重新发现之际,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的雕刻都认为是吴哥末期的杰作,由此推断它是建于13世纪或14世纪。后来人们根据这里发现的铭文,认定它是建于967年,然而一些学者仍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因为它的寺庙风格和雕刻都不像是10世纪的作品。新的理论认为正如欧洲的大教堂一样,许多吴哥寺庙很可能遭到破坏,之后或经重新修建,或被改变得面目全飞,女王宫石碑上的铭文可能和原来的建筑有关,而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精美的艺术殿堂。

    导游指着这里的神猴守卫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国孙悟空的原型......
    这只猴子叫作哈奴曼,是印度神话中的神猴,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长尾叶猴的化身,吴哥寺的回廊和女王宫的浮雕上就描述了兄弟打斗撕咬和罗摩射死波黎的场景。
    哈奴曼(Hanuman),别名哈鲁曼,印度教神话人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
    印度历史悠久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原以梵文写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书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公元前300年。其中讲述了哈奴曼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从魔王罗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罗摩为报答他竭力相助赐他长生不老。诗人满怀热情称颂神猴的法力,讴歌神猴的慈悲,盛赞神猴的义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亦有提及。据说,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间,怖军(Bhima)一次在林中与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长尾正好挡住他的去路。他用尽全力,仍未能将他的长尾挪动分毫,这时,神猴告诉他:他们乃同胞兄弟(怖军也是风神伐由之子),并向怖军宣示了四种姓的不同职责及四瑜伽的学说。哈奴曼被尊为学术的传授者,农事的庇护者。
    在东汉初,印度佛教就已经传入了中国。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文学上也同样相互影响。《西游记》中的神猴孙悟空形象则是借哈奴曼的某些言行和性格特点,来铸造一个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典型形象。哈奴曼与我国的孙悟空同源、酷似。这是各国间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的实例。但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至今难以定论。史诗《罗摩衍那》形成于公元前300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吐蕃地区的藏族学者最先将《罗摩衍那》翻译成藏文,后来中原地区又通过藏文翻译成中文。同时《罗摩衍那》的故事还散见于佛教典籍之中。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搜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比如按照一些研究者的说法:在中国传播的众多佛教故事中,虽然有选择性地引入了一部分婆罗门教中的人物,却尚未发现神猴哈奴曼的直接痕迹。而且有研究者指出,佛经与《罗摩衍那》并不是同一回事,《罗摩衍那》进入佛经必然经过了一番改造,而佛经经过汉译后又会出现某种变形。因此佛经可以作为了解《罗摩衍那》的一条渠道,但不能因为有了这条渠道,就认为中国人早已熟知《罗摩衍那》的原本,并进一步推论孙悟空是出自其中的“猴王”。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有着强大的民间影响,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则几乎为零,佛教僧人完全没有任何去宣传印度教神祇的理由和动机。有专家指出,罗摩是毗湿奴的人世化身,这些天神和苦行者都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其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中所排斥的“天门外道之神”。因此,《罗摩衍那》中神奇的哈奴曼故事是不可能作为我国佛寺的宣讲题材的。高僧知之而不为,俗僧不知而无可为。结果我国古代僧俗两界对他的大号不识不知,没有在谈蔽、诗词、戏剧、小说、偈语或变文中留下他的印迹。

    关于孙悟空是不是来源于哈奴曼,最早的争论在两位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家——胡适和鲁迅之间展开。
    根据学者的考证,最早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哈奴曼的是著名学者胡适。他在1923年的《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他指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著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他认为,随着佛教东传中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原型。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史学大家陈寅恪,他认为“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了。此外,郑振铎、季羡林等学者也认同此说。
    但胡适之说一出,就遭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这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确实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且《西游记》成书前国内已有猴行者,比如福建泉州南宋所建的开元寺西塔上有猴形行者的浮雕,还有敦煌附近的榆林窟中宋代壁画上的猴行者形象。但对于他们是否能说明孙悟空来自哈奴曼,或者来自印度,也都无法给出肯定的证明。
    在柬埔寨的吴哥总结下关于孙悟空来源的几种观点,似乎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呢:
    第一种观点: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他也是唐代最后一位有记载的“西游”僧人;
    第二种观点:“石磐陀”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徒弟、甘肃人石磐陀,石磐陀是胡人,当时人称“胡僧”,在唐僧取经中所起的作用与孙悟空相似,而且胡僧与“猢狲”音近;
    第三种观点: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
    第四种观点:胡适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陈寅恪经过论证,赞同胡适的观点;
    第五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孙悟空的远祖是古代羌族崇拜的猴。









 







    我们在柬埔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这样的道路走出景区......

    和所有的国际景区一样,在门口有许多小贩在兜售着各种旅游纪念品......

    据导游说,许多又是来自义乌的......

    柬埔寨随处可见的小仙女......




    吉祥的猫头鹰和大象......



    象脚鼓?有些云南傣族的感觉吧......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