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巴戎寺(Bayon)
巴戎寺(Bayon)是柬埔寨吴哥地区一座鼎鼎大名、雕饰精美的高棉寺庙......
![]()
![]()
吴哥,位于现今柬埔寨王国北方城市暹粒市(Sime
Reap),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古高棉(Khmer)王国建立的都城。这里遍布着吴哥王朝近七百年发展历程中建立的60多处重要遗迹,代表着东南亚一个时代所创造的最为灿烂的文明。1992年12月,吴哥古迹被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王城又称大吴哥,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摄耶拔摩七世所建。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吴哥城,洲城”。Thom读“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那么Angkor
Thom就是“大城市”的意思。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现今遗址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包括:巴戎寺、巴方寺、战象平台、空中宫殿、赖王平台、提琶南和十二宝塔等景点。
巴戎寺(Bayon)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神庙距离各个城门都是1.5公里。该寺建造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始建者为苏利耶跋摩一世,重建者则是大乘佛教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为当时的官方国庙。阇耶跋摩七世死后,它又屡次被后来的印度教、上座部佛教国王根据自己的信仰偏好进行了整改。其回廊东西长160公尺、南北长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断垣残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 巴戎寺的内部总共分为三层,有圣殿、修道场和藏经阁等大大小小的庭院共有三百多间。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上下两层为正方形,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庙宇的建筑结构相当复杂,经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现在的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走入巴戎寺,在宝塔中随处可见精致的浮雕,这些浮雕为平凡的石柱注入了生命,点亮了神寺的活力......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
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寺中所残存的浮雕,与其它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中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
(Bayon)
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巴戎寺回廊有关描写当时的市场、打猎景况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宝贵资料。
巴戎寺原叫“耶输特拉芝里”,意即“耶输跋摩山”,象征着宇宙的中心。通向四门的四条道路都从这里出发。因为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
(Bayon) 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
整个寺庙是由49座大大小小的宝塔所组成,中间一座最大,高约40多米,这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其余48座如众星捧月般全部簇拥在它的周围,这49座佛塔顶都刻有巨大的四面佛,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
再雄伟的建筑,也经不起岁月的磨蚀。风化严重的四面佛,无怪乎有些学者说:巴戎寺就是一堆乱石......
台阶陡峭,在35度高温中尤其难以攀爬。吴哥的房间都不大,但若是进入室内,则须配备人工采光工具,因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团......
中心最大的四面佛正在维修中,只能从这个角度来看......
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微微上翘的嘴角有几分宽容,又似乎有几分嘲讽,仿佛心中藏着什么世人永远无法了解的秘密,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巴戎寺一共有216个各不相同的高棉微笑。就是这个神秘的面容,让世人感到敬畏又赞叹。穿行在众多佛塔间,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寺庙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丛林塔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49座,加上5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54个省份。正面面向的代表胜利繁荣的东方,外部被长宽各为156及141公尺的回廊包围,回廊墙面有浮雕装饰,以东侧南段及南侧东段较为精致。
庙塔上216张巨大的面孔,都与国王的其它塑像极其神似——这不禁使得许多学者推断:这些面孔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的样貌。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慈悲菩萨观世音的面孔。然而,这两种假设并不互斥。吴哥研究学者乔治·赛代斯(George Coedès)的理论是:阇耶跋摩七世沿袭了众多高棉君主的传统,认为自己是“神王(devaraya)”,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他的前辈们信奉印度教,认为自己与湿婆(Shiva)及他的象征物林伽(lingam)同体,而阇耶跋摩七世认为自己与佛陀和菩萨同体。
巴戎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而在第二层内墙上的浮雕,仍是有关印度教的神话。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戎寺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而在宏伟之中显现均衡与和谐,就更为难得。但高棉的艺匠雕刻有几个特点,其中包括了在一个画面之中,常常有好几条相关的故事线在同时进行,所以常会看错故事线。
巴戎寺是在吴哥地区建造的最后一座国庙,也是吴哥国庙中唯一一座供奉佛陀的大乘佛教寺庙(不过也包括了许多代表王国不同地区和城市的地方性小型神祗)。它是阇耶跋摩七世庞大的宗教/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核心——项目的其它工程包括吴哥城(Angkor Thom)的城墙和那伽(nāga)引桥、圣剑寺(Preah Khan)、塔布茏寺(Ta Prohm)以及斑蒂喀黛寺(Banteay Kdei)。
自阇耶跋摩七世时代以后,巴戎寺在其后继的君主们手中经历了数次形制上的添加和整改。在13世纪中叶,阇耶跋摩八世统治期间,高棉帝国恢复了印度教信仰,它的国庙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上座部佛教信仰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巴戎寺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直到它被废弃,逐渐隐于丛林之中。不属于最初计划的部分包括:寺庙东侧的平台、藏经阁、内层画廊的转角以及顶层平台的部分区域。
20世纪初,由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牵头,开始运用原物归位技术进行巴戎寺的修缮工作。1995年,日本政府吴哥保护团队(JSA)成为了最主要的维护机构,并会在每年召开研讨会。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