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
0
0
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周萨神庙位于大吴哥城东胜利门外约400米处,是平地式寺庙建筑,与塔玛侬遗址一街相隔,遥遥对望。建于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上半叶,由当时的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所建, 是印度教湿婆和庇湿奴的寺庙。
    周萨神庙占地面积大约2500平方米,有东南西北四座塔门,中间是中央圣殿,还有两座藏经馆,规模不大,但很精致。其北边相距170 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ChauSay )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Say ”是一个高棉人的名,而“Chau”一词是印度语“王”、“Tevoda”一词是印度语“神仙”,则整个名称的意思应是“Say 王的神”。而“Say 王”具体是谁,或是一种误传,尚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为纪念索亚娃曼一世而建,或是与举行索亚娃曼一世遗留下的某种传统仪式有关。
    周萨神庙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东、南、西、北四座塔形门及中央圣殿和南、北两座藏经馆等七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以圣殿的中心主塔为构图中心,对称布局。各单体建筑的墙面和台座上均布满了雕刻,特别是圣殿主塔部分的34处“阿普萨拉”女神雕像更是栩栩如生,表现了高棉艺术的高超水平。出东门向东是一长约30米的高架神道,神道紧接一座十字形平台。平台向东有长120米宽5米的神路,直达暹粒河边。
    周萨神庙为印度教寺庙,属小吴哥建筑风格。是吴哥古迹中一座较小的寺庙,然而其建筑布局所反映出来的宗教内涵又独具特色:周萨神庙主体建筑中的西塔门、中央圣殿、东塔门与高架甬路、十字平台、神路贯穿于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同时在围墙以内的主体建筑又以象征须弥山的中央圣殿主塔为中心,统帅全局。其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显示出主次分明的成熟组合。周萨神庙遵循印度教山庙的传统,将一座高约19米的中央圣殿主塔建于台座之上,象征着神在地上的山宅——须弥山。其他建筑围绕在其周围。其传统印度教风格烘托出建筑的庄严神圣。由于建筑体的组合极为紧凑、距离很近,使整个院落的空间较为狭小,人在其中,有一种森严而又神秘的感觉,同时又更显中央主塔的峻伟气势。另外,由于受有限的结构跨度的制约,建筑体内部的空间也极为狭小,通常情况下不适合居住。用于建造神庙的主要材料,砂岩石的质地较为密实,便于雕凿,主要用于建筑外侧结构的砌筑,并被雕刻出各种花饰;红色角砾岩石质地坚硬、孔隙较大,主要用于基础内部结构和内衬墙的砌筑。这种以石材为主体的建筑构造体现出独特的建筑形式。莲花、天鹅尾等体现宗教色彩的装饰性雕刻,则使人感觉到无处不在的宗教的神秘,其精美的石刻艺术展现出久远神秘的高棉文化。
    遗憾的是,结构存在的缺陷也反应出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吴哥建筑以其宏伟的气势、细腻的雕刻著称于世,代表了9 世纪至15世纪东南亚建筑的最高水平。然而,这些建筑在结构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缺陷;首先,建筑构造的整体性较差。吴哥建筑的结构多以石构件为主,构件之间没有任何粘接材料,只有局部用铁件连接。一旦建筑体出现倾斜,上部构件很容易坍塌。其次,基础结构薄弱。建筑体的台座建在由砂、生混合的夯土层上,外侧为石构件砌筑的结构,内侧为回填土。而台座上面的墙体部分是直接座在回填土上,并不是与台座的石结构部分为一体。由于回填土多为砂、土混合物,十分松散,经雨水冲刷、虫蚁搬运和树木生长,造成回填土的流失,承载力下降。从而导致上部结构的倾斜、坍塌。第三,部分构件的截面较小。吴哥建筑的建造,通常是先将大块石料进行堆砌,然后再根据建筑的形状雕凿石料。这样,经常会出现为了使石料凿成特定形状而造成构件受力截面变小,从而导致这一部分的结构成为建筑体的薄弱部位。
    吴哥时期建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兰风格、布里可风格、巴肯风格、库苛风格、布莱鲁风格、女王宫风格、柯林风格、巴芳风格、小吴哥风格和巴扬风格。每一种风格不仅反映了一个时期吴哥建筑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古柬埔寨人用自己的理解对传统宗教的释译和对高棉艺术的追求。而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周萨神庙所体现的小吴哥风格达到了吴哥建筑发展的顶峰,充分展现了高棉艺术的辉煌。
    与保存较好的托玛侬神庙不同的是,周萨神庙在吴哥古迹中虽然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婆罗门教寺庙,但在修复前几乎是一片废墟。现存9 座单体建筑中除西塔门保存较好之外,其余8 座建筑损坏情况极为严重,垮落下来的石块堆积散乱,40%的塌落构件已风化、破碎或丢失。其中,中央圣殿和东塔门保存较好,除屋顶和塔顶已经塌落外,建筑体的基座和墙体没有坍塌,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倾斜、歪闪等病害;南、北两座塔门和南北两座藏经馆只剩下基座部分,且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西塔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法国专家进行过整修;另外,高架神道和东边的十字形平台上的构件大量丢失。同时寺庙被灌木所包围,杂草丛生,如不及时维修,寺庙的破坏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吴哥被发现后,古寺庙群、人工湖、护城河很快恢复了本来面目。柬埔寨在1953年取得独立后,法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仍然负责着对古都吴哥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直到1970年柬埔寨内乱, 70-80年代,吴哥城区一直是各派力量交战的地方。1989年,联合国开始协调柬埔寨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建立联合政府。1992年,吴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整个世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世界各国参与吴哥的保护和维修,吴哥不仅仅是柬埔寨的国宝,更是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      
    20多年的战乱使柬埔寨成为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使包括吴哥在内的众多古迹遭受了空前的劫难。战争造成的后遗症——政局动荡、百姓贫穷,使偷盗文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吴哥古迹中许多精美雕像的头部甚至碑刻都被砸下来偷偷卖到国外,泰国文物黑市上仍可时常见到古高棉的石像或石建筑上的精美构件。在欧洲的主要博物馆中,吴哥珍宝也随处可见。由于偷盗造成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几百年里大自然的破坏作用。
    1993年柬埔寨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从1986年起,已有印度、日本、法国、印尼、德国、意大利、美国、瑞典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先后投入资金和派出人员,参与了吴哥古迹的修复保护工作。目前,柬埔寨政府已将拯救吴哥古迹作为发展该国经济、文化旅游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国策。
    法国从20世纪初就开始在吴哥古迹进行修复,直到70年代初内战时期仍在外围工作。按法国EFEO及CFD 组织1986—2000年的计划,分别在巴芳寺、皇宫广场的癞王庙及大象平台工作,1993年之前已援助134 万美元,今后还准备投入较多的人力、资金和设备。日本政府成立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信托基金会(JSA ),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3—1997年已投入1000万美元,迄今已派大批专家进行过12次考察,进行了测绘、考古、环境地质、岩矿、物探、钻探、建筑结构、修复方法等综合研究,目前正对皇宫广场的两个塔和巴扬寺的一个建筑进行维修。同时投入的考古发掘工作量较大。另一支队伍是由民间财团支助的日本索菲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院在班梯克台进行的社会、自然环境与遗迹保护的综合研究,取得了较好成绩。由于部分建筑处于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状态,他们采取了临时加固的措施。印尼政府派遗的队伍小,承担恢复吴哥皇宫遗址的城门工作,他们与当地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修复,使用的都是简单机具,两年投资30万美元,修复后听到的反映是略显粗糙。匈牙利队在罗卢斯地区修缮部分早期砖塔,因资金问题,仅做表层石灰质的封护加固,未做内部结构的加固,美国的一个民间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巴拉肯做小规模的修复工作处塌坍严重,到处能看到“危险”的标志。泰国已表示可以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并归还了战争期间流入泰国的文物17件。柬方对印度队1984年—1993年全面清洗吴哥寺的做法有意见,尽管耗资296万美元,清洗后的效果不佳,一片黑一片白,反差大,不协调。
    1993年,中国代表在柬埔寨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举办的日本东京政府间会议上表示,原意派专家参加吴哥保护国际行动。随后,中国政府拨出1千万元人民币专款,作为实施援助柬埔寨吴哥保护工程的经费。1998年2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指派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吴哥古迹“周萨神庙”的保护修复工作,并成立了中国援柬吴哥保护工作队。
    中国文物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历时八年,无偿投入人民币1450万元。复建了周萨神庙。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建筑的残损特点,选择了以“原物重建法”为主的保护方法,对残损建筑解体大修,坚持尽可能多地使用原构件,将倒塌建筑周围散落的近四千多块塌落的构件大部分回归原位, 残损的构件作了修补加固,而遗失的那些石材,则是从吴哥建筑石材的原产地运回来的。寺庙的环境也得到了治理,神庙从濒危的状态中被解救出来。修复后的周萨神庙,无论是建筑形式、结构造型,还是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基本都保持了原有建筑的特点。
    这是中国文物修复方面对外援助的第一个大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周萨神庙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物修复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中国文物保护走向世界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内与世界先进水平进行交流的一个好的平台。
    中国吴哥保护工作队的工作受到了柬埔寨有关部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也得到了在吴哥地区参与保护工作的各国专家的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多次前往周萨神庙工地考察,对工作队的施工方法、维修技术、雕刻水平和修复效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周萨神庙的维修工作在吴哥地区极具特色。并指出,中国工作队的应当作为将来参与吴哥保护工作的其他国家工作队的榜样。现在我们看到神庙的全部石块雕刻的纹饰一模一样,看不出那些是原有的,那些是后来修补的。
    我们国家的文物修复一向是“修旧如旧”、以假乱真。但与国际上维修古建法令规定相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求:后续所补上之石墩或石柱都不可有任何雕刻,以此作为与遗迹之区别。由于对古建复建和维修的理念不同、指导思想不一致,中国帮助修复的周萨神庙工程在国际上引起一定的争议。

    在东南亚,中国的影响力从政治到经济无一不在体现......
    吴哥遗迹是柬埔寨古代文明的绚丽瑰宝,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曾经辉煌一时而后又历经战乱损毁和自然吞噬的古代都城所面临的严峻态势。对于百废等兴的柬埔寨,残缺的吴哥永远嗷嗷待哺;对于摆脱了战乱的柬埔寨,拥有了吴哥,就是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吴哥是柬埔寨人的精神图腾,是柬埔寨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吴哥城和吴哥窟,处处都能见到各国援助的修复工程,但这不是富国的施舍,而是人类对于自身的珍视,吴哥属于全人类......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1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