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节柬埔寨自由行——吴哥窟(Angkor
Wat)
在寒冷的冬季,重温冬日暖阳,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今天是2020冬天的第一场大降温,在全天零度以下的温度中,再次看到阳光普照的吴哥,太暖了......
还在读书时代,就知道亚洲有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自由行前做计划时,才发现它原来不是“窟”,而是“寺”或“墓”。准确的说,应该叫“吴哥寺”或者叫“吴哥墓”。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小吴哥“,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走过一片开阔的广场,遥望护城河的对岸,就可以看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了......
吴哥窟坐东朝西,其整体布局为长方形护城河中是一个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吴哥窟平面呈长方形,有两重石砌墙。面积1000×850平方米,外墙之外有壕沟,壕沟宽190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300米,周长约5.6公里。
吴哥窟的门外有热带特色的糖棕树。该树是棕榈科常绿乔木,高大挺拔,雌花可以结果,而雄花却可以产糖。雄花黑乎乎的,像一根根细长的鞭子。把雄花割开,就会流出糖水。这种糖水被收集,就成为东南亚地区人们的日常饮料。
这里,就是吴哥窟的围墙了......
护城河被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吴哥窟正门向西,与大吴哥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门楼上立三塔,门内是一庭院,院东有一长147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
好奇于吴哥建筑的斑驳色彩,咨询导游得知,原来柬埔寨没有能力维修这些文物,只能请周边各国帮助。本来整个吴哥被发现的时候,都是黑色的,但来自印度的专家提议用硫酸来洗白这些建筑遗迹,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

朝阳下的吴哥,显得很是神秘......
正对护城河的正前方有三座塔,为西塔门,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央殿堂的身影。西塔门有三座,正中的一座塔门,是吴哥寺的山门,它和左右两塔门有二重檐双排石柱画廊连通。正中的一座最高大,是国王和王室成员进出使用的,左右两座较低的则是官员进出使用的。
吴哥到处都是这样的龙,或九头或七头,昂扬地竖在那里,向我们展现在异域情调......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公元900年开始修建的72座主要古迹建筑群的一部分,全长24.8公里(15.4英里)。同时,吴哥窟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最精华的部分,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它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吴哥窟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区,有9至15世纪高棉王国(the Khmer Empire)各个时期首都的辉煌遗迹,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吴哥寺(Angkor Wat),以及坐落在吴哥索姆(Angkor Thom)以无数雕塑饰品而著称的白永寺庙(Bayon Temple)。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C(i)(ii)(iii)(iv),吴哥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这一遗址及其周边制定了一项覆盖范围广泛的保护计划。
遴选依据标准(i):吴哥窟建筑群代表了从9世纪到14世纪的整个高棉艺术范围,包括一些无可争议的艺术杰作(如吴哥窟、巴戎、班提寺)。
遴选依据标准(ii):在吴哥窟发展起来的高棉艺术对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遴选依据标准(iii):9
-14世纪的高棉帝国包括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并在该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就是它的丰富的砖石的宗教崇拜建筑遗产。
遴选依据标准(iv):高棉建筑很大程度上是从印度次大陆的建筑发展而来的,由于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高棉建筑很快就变得明显不同,有些是独立发展的,有些则是从邻近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其结果是在东方艺术和建筑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视野。
吴哥窟又叫吴哥寺,小吴哥,是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湿奴神庙,由高棉国王苏雅瓦曼二世在1113-50年期间为印度教的毗瑟奴神建造,后为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的陵墓。寺庙占地162.6公顷(401英亩),幕墙长1280米(4200英尺),在1432年被废弃之前,人口是8万。
15世纪上半叶,吴哥窟随吴哥都城废弃而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著名古迹。该寺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占地约2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壕环绕。神庙围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中心塔(高出地面65米)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均衡美。吴哥寺的装饰浮雕丰富多彩。浮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题材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
这是一处重见天日的世界遗产......
吴哥王朝的历史始于9世纪,第一位国王阇耶跋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恢复了柬埔寨的独立。公元802年,他自立为王,建都于库楞山。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2世纪初,吴哥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今日泰国的大半疆域,每代国王都兴建自己的国庙。12世纪初叶苏利耶跋摩二世弑叔君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夺得真腊国王位,新王迁都吴哥。因为苏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统方法获取王位,为了巩固威望,必须大兴土木,营造比前任所有国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庙宇规模更为宏大的庙宇,作为国庙和他自己的将来升天的太庙。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太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建造时间历时30年。因此,吴哥窟绝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的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公元1431年,暹罗(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西塔门两侧为230米长的柱廊。三座塔门都有纵通道和横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纵通道可以进出寺院,横通道为画廊。西塔门两侧的长廊尽头,各有两座塔门,供一般人员及大象进出使用的,又叫象门,为使大象方便进出,象门没有设台阶。
精美的石雕艺术......
在朝护城河的外壁与朝向中央殿堂的西塔门两侧内壁上,有大量精美的仙女雕像。这些仙女是“搅拌乳海”产生的一朵朵浪花变成的,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阿婆沙拉”。每个仙女的姿态、服饰、发型都不一样,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身姿曼妙,美丽动人。
吴哥窟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当时的石工可能还未掌握拱券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过了正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
这是一条通往中央殿堂的中央参道,高出广场地面1米多,长约600米,全部由巨大的石板铺成,把大门和主殿连成一个整体。中央参道两侧一共分布有七个平台,平台两侧饰以七头蛇那伽神的石栏杆。
中央参道左右两侧有藏经阁,又名图书馆......
左右藏经阁的正前方,还有对称的两个水池。吴哥寺内共有水池10个,主要作用是给净身之用。依据每位朝拜者的官阶不同,所使用的水池也有严格的区分。大广场的水池一般是给百姓所用,而皇上与僧人等则使用吴哥寺内的水池。而这两个蓄水池,在当时用于储存吴哥寺地下排水系统排出的雨水,供祭祀者在朝拜前洁身之用。
就给老公留个影像吧,怪可怜的

吴哥寺内围墙140米,长270米,墙内的主体建筑在3层台阶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积215×187米,除第三层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层均为长方形,每层的四边,各有左、中、右三条石阶梯连接上一层。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矗立象征着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顶宝塔,正中央一座宝塔最高,达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余4塔较矮,分立于平台四角。第二层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顶宝塔。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阶梯的栏杆上都有7头石雕巨蟒盘绕,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全部宝塔,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约有1万个。
吴哥窟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窟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它的浮雕石刻。吴哥窟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
吴哥寺整个建筑群由三个回廊和中央五塔等组成。三个回廊分别称之为第一回廊、第二回廊、第三回廊。每一回廊中都有十分精美的石雕壁刻。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吴哥寺浮雕壁画主要有八个长幅,两个小幅,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面长墙的两端与西南和西北两角,西面南侧为印度古代叙事诗《摩阿婆罗多》,西面北侧为《罗摩衍那》;南面东侧详细描绘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战争情景。南面西侧详细描绘《天国和地狱》的情景,东面南侧描绘的是《搅拌乳海》,东面北侧描绘的是毗湿努神和阿修罗之间的战斗;北面东侧被认为是后来雕刻的描绘有克里希纳神和阿修罗之间战斗的壁画,北面西侧描绘的是这个故事的继续,寻找“阿姆利塔”的众神的战斗,即“神猴助战图” 。
第一回廊因有廊顶密闭覆盖,使浮雕壁画得以很好的保护下来。回廊都有内外两层,这种回廊式结构是热带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也正因为这样的建筑结构,使其内壁墙壁上的浮雕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檐角上的是中国龙吗?好像啊......
在柬埔寨寺庙的浮雕中,有许多神猴的形象。讲讲这只猴子......
在古印度神话中,与猴子形象有关的是神猴哈奴曼。神猴哈奴曼是史诗《罗摩衍那》中主人公之一,讲述了哈奴曼帮助王子罗摩(毗湿奴神Vishu的化身)从魔王罗波那手中解救王妃悉多的故事。在另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提及哈奴曼。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话中的精品,哈奴曼不仅在印度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心中亦敬他为英雄。哈奴曼的寺庙遍布印度的城乡山川,不管是气势雄伟的寺庙,还是山道旁森林中的寺庙,其香火旺盛令人叹绝。吴哥寺的回廊和女王宫的浮雕上就描述了兄弟打斗撕咬和罗摩射死波黎的场景。
我们的导游说,中国的孙悟空就是由哈奴曼演化而成的。哈奴曼出现的时间比我国的孙悟空要早1000多年,关于孙悟空是不是来源于哈奴曼,最早的争论在两位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大家——胡适和鲁迅之间展开。
哈奴曼犹如我国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不过他比我国的孙悟空要早出世两千多年。根据学者的考证,最早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哈奴曼的是著名学者胡适。胡适在1923年的《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他指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著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他认为,随着佛教东传中国,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原型。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史学大家陈寅恪,他认为“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了。此外,郑振铎、季羡林等学者也认同此说。
但胡适之说一出,就遭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淮涡水神无支祁。无支祁是古代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而且力大无穷,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大禹治淮水时,擒获住无支祁,用大铁索将其锁住并镇于淮阴龟山脚下。这与《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情节颇为相似。无支祁的形象与镇于山下的传说,确实与孙悟空有很多近似之处。
这里是第二回廊,也就是第二平台。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仰望高高在上的第三层及莲花蓓蕾塔,也意味着开始接近最神圣的地方。吴哥寺主殿采用了“曼陀罗”的格局,共三层。第一、二层台基为长方形,第三层即主殿的台基为正方形,层层收拢。每层台基四周都有石砌回廊,第一层是屋顶覆盖的壁画长廊,长约800米;第二层比第一层高出7米,方形回廊长约115米,四角有四座小塔,回廊里面摆有神像;第三层长各75米,是供国王朝拜用的,顶部就是那五座莲花蓓蕾佛塔,中心塔与四塔的距离相等,且超出庭院65米,象征“宇宙的中心”。
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抬头仰望,就是第三回廊了。但到达这里,必须上“天堂梯”。这就是被称作“天堂梯”的第三阶台阶,高度达13米。由于尖顶宝塔是吴哥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所以通往尖顶宝塔的台阶非常的陡峭,达75度,且它每级的高度为35cm,宽度仅为15cm,几乎脚的一半是悬在台阶外的,着实令人望而生畏。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历尽艰辛。陡峭的台阶曾几次发生过伤亡事故,特别是在雨季,台阶上有许多绿色的青苔,非常的滑。现在,四面的台阶都被封闭了,只有东面的阶梯建了条钢架木板扶梯,以供游客上下。这条扶梯有个浪漫的名字,叫“爱情梯”。1973年,一对法国夫妇在此攀爬时,妻子不慎摔下身亡,丈夫在悲痛之余,捐钱在此造了这条扶梯,以此纪念妻子。
这高高的“天堂”,不仅陡峭,且要排长长的队伍才能进入。据导游说,每年都有游客从这陡峭的顶端摔落,有些渗人。再加上第一天沐浴柬埔寨上午十一时的阳光,从气温零下的温带突然过渡到三十四五度的热带,着实有些不适应,因此,没有坚持到最顶端,缺憾也是一种美吧......
第三回廊有五座塔,中间的塔最高,约65米,为主塔,也就是柬埔寨国旗三塔图案中的中间那座。其它的四个塔分立东、南、西、北四角。这里就是“曼陀罗”的中心,被寓为“宇宙的中心”、“众神汇聚的地方”。吴哥寺的建筑鬼斧神工,其寓意还有另一种说法:下而上代表着了地狱、人间、天堂。
密集的仙女雕塑,姿态各不相同,但同样精美绝伦,展示了当年高棉帝国匠人的高超工艺......
一美元的作用巨大......
在主塔的脚下,
第一回廊西门处,为“千佛阁”的田字阁,即四个圣池。十字回廊为吴哥寺的中心地带,为四个沐浴场所的圣池所在地。圣池被分为四个池子,布局为一“田”字。圣池为国王沐浴的设施,同时也是将宗教的世界观具体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十字回廊的四个圣池代表的是地面世界的圣池,而位于中央殿堂的四个圣池则代表了天界的圣池。
吴哥的柱子上也有许多到此一游。导游特意指给我们看,这一处是中国最早的到此一游,清代的。这位大哥看来还挺有学问,一手簪花小楷很是漂亮

出得吴哥,终于喝上了当地的棕糖汁,有些甘蔗汁的味道,很直白的甜味,再无其他。价格相当便宜,1美元2杯,估计这还是卖给游客的价格......
整座吴哥寺被围在水中央。通过这座正在整修的石桥,将吴哥寺与外界相连。这条石桥叫作“彩虹桥”,又名“天界桥”,长约250米。据说通过此桥的人可以进入天国。天界桥上发现在巨人的足印,30-40厘米长,相传是巴戎寺南大门的阿修罗的脚印。实际上是后来进行修复工程时的雕刻作品。而在“天界桥”上,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都看不到尖塔以及中央殿堂。
导游指给我们看,真正的蚂蚁上树。巨大的蚁巢挂在树上......
千年古城,在你的土地上,留下了我的足印......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2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