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庆·红色临沂——沂蒙山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沂蒙山根据地是中国四大根据地之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距县城以西30公里,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旅游区南北长约12.7公里,东西长约5.7公里,总面积32.6平方公里,由夏蔚、双山、王庄、大战地、云头峪五大景区构成。景区内东、西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及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百年天主教堂、山东省政府旧址、根据地广场等景点都在附近。
道路两旁迎风招展的旗帜,告诉我们,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沂蒙山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素有“华东延安”之称,这里是山东省省委前身,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在地,是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抗日战争的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了抗日军民的鲜血。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位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庄,处于沂蒙山腹地,在沂水县城西北50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之中。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王庄山东分局旧址”和“《大众日报》编辑部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门口没有什么游客。走南闯北那么多年,这样的红色基地收费的很不多见。门票50,收费这么贵,更不多见。据说,这里被承包出去了,属于私人,因此收费。对此比较有异议,和我们差不多时间到的一辆自驾车掉头就走了,我们想了想,还是花钱购买了门票......
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了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更好地领导山东抗日事业开展,从岸堤(今属沂南县)迁驻王庄。同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决定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当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成立,在八路军主力115师来到山东前,独立担当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重任。1939年1月1日,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这里诞生。这是我党创办时间最早的报纸之一,也是连续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当时的印刷所、办公室、装订发行室尚存,目前已修建了《大众日报》创刊地纪念馆。1939年夏,日寇对鲁中山区疯狂“扫荡”时,山东分局在6月撤离王庄,向沂水县西北部转移。山东分局机关驻王庄半年多时间。
山东分局在王庄半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恢复了山东的党组织;创建了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创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整编了全省的抗日武装;选派干部充实健全了沂水、蒙阴两个县委;建立党校,为各根据地培训了大批党政军干部;指导山东各地建立和发展自卫团和各种群众抗日救亡团体,在全省33个县相继建立了民主政权;在山东境内开创了鲁中、胶东、鲁东南、鲁南、清河、泰西、鲁西北、湖西、冀鲁边等9块抗日根据地……时任分局书记的郭洪涛说:“这段时间(指分局驻王庄),在山东八年抗战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西北部的王庄村,始建于1893年(清光绪19年)的天主教堂原址。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领导苏鲁豫皖等华北地区的抗日战争,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相继在这里成立。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这里创刊。这里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指挥中心,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
从1938年10月开始,日本侵略军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地方抗日武装。国民党则限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针对这一形势,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8年12月在沂水县王庄村成立了山东分局,这里就是山东分局的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前身为中共苏鲁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后办公地点就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王庄村。山东处在华北和华中的枢纽地带。山东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山东民众的动员,根据地的开辟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王庄村具备了山高谷狭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也注定了这个小山村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1939年上半年起,日本侵略军慑于沂蒙山根据地抗日力量的迅速发展和逐渐强大,开始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大扫荡。1939年6月初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和大众日报社转移,避开开敌人锋芒,进行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后,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建设了强大的人民武装,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建立了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拥有2400万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院子正中的石碑 “派兵去山东”,是毛泽东1938年9月29日,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并亲笔书写了这封信给山西八路军总部。根据命令,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军山东,极大地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
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公布原山东分局机关办公的天主教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纪念地。如今在各处有原先的工作室改造的陈列馆内,摆放陈设着分局领导的照片和所使用过的武器、通讯设备、文件印刷器材,泛黄的照片、生锈的器物,无一不诉说着历史的久远与凝重......
前言:沂水县是沂蒙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大众日报》的发祥地,红色文化丰富而厚重。早在中共建党初期,沂水就开始有党的活动,1927年4月成立了沂蒙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1928年12月成立了沂蒙第一个县委——中共沂水县委。抗战初期,率先组建人民抗日武装。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齐鲁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王明错误路线的控制下,在上海召开北方各省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开展游击运动与创建北方苏维埃》等决议,要求立即创造“北方苏维埃区域”。在这种“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共山东省委提出了“各县的工作就是暴动”的口号,此后在山东发动了11次农民武装暴动,其中沂蒙山区就发动了日照、沂水、苍山、蒙阴龙须崮四次暴动。这些暴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敌人,但因条件不成熟,最终都归于失败。
1936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根据山东实际,决定派黎玉重建山东省委。从此,山东党组织进入了新的恢复发展阶段。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山东省主xi兼第三路军总司令韩复渠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山东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毅然担负起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重任,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37年12月,日军分两路进犯山东,山东境内国民党部队和政府官员纷纷撤逃。山东各地党组织挺身而出,领导山东人民奋起抗战。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和领导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黎玉代表省委宣布“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5月起,中共中央先后派彭雪枫、张经武、张友渔等到山东做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达成了释放在押政治犯、成立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开办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培训班三项协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初步形成。
沂蒙党组织响应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深入城乡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创建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5月起,中共中央先后派彭雪枫、张经武、张友渔等到山东做统战工作,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达成了释放在押政治犯、成立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开办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培训班三项协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初步形成。
沂蒙党组织响应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深入城乡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创建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为了更好地指导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工作,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及四支队司令部由沂水县岸堤村(今属沂南县)迁往王庄村,主要机关驻王庄村天主教堂内,有关机关分驻王庄、柳树头、葛沟、大战地等村。王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相对稳定,群众基础好,我党与该地国民党政府建立了较好的统战关系。同时,王庄村有一座天主教堂,有房子上百间,这些都为边区省委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省委机关自1938年11月迁至王庄,至1939年6月离开,时间虽然不长,但这一段时间,环境稳定,各项工作活跃,山东抗战局面大有进展,起到了全省指挥中心和枢纽作用,山东分局曾在这里领导全省军民开展抗日斗争。省委机关在王庄半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办了4件大事: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即中共山东省委前身);为了统一领导山东各地抗日部队,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大众日报》在王庄村创刊;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奉中央命令到王庄向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帮助下,沂水县党组织恢复发展较快,至1938年底,全县10个区大部分建立了区委或任命了党的工作负责人。
沂水县被列为边区省委直属县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沂水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年6月1日,日军出动2万余兵力,在植田大将指挥下,分兵10路,以沂水县东里店为中心,对沂蒙山区进行了第一次大“扫荡”。敌由津浦、陇海铁路和台潍公路各据点出动,采用大部队、阵地战形式,在沂蒙山区寻找国民党主力部队,企图摧垮国民党在鲁中的军政领导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中共沂水县委由沂水城撤至城西马荒村,并召集紧急会议,研究反“扫荡”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工作。6月,沂南中心区委成立。
6月7日,日jun飞机轰炸国民dang山东省政府驻地,鲁苏战区总部驻地。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xi沈鸿烈逃匿于钻天崮,其他政府人员撤向西部山区,区、乡政府陷入瘫痪。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机关全体人员由王庄出发,向二区转移。10日,到达梭峪村与大股日军遭遇,与敌人对抗至下午三四点钟时,人员伤亡很大,战斗力大大减弱,之后国民党五十一军两个连与我警卫部队并肩作战,击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当晚,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等机关人员转移到上下胡同峪村,决定将非战斗人员就地疏散,以适应游击战争的要求。
1943年秋季以后,山东形势明显好转,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民众等项工作得到加强。从1944年春开始,山东军民不断发起攻势作战,1945年发起战略大反攻,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结束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山东分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与日伪顽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政治思想、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群众工作等方面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总结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都是大有脾益的。沂蒙精神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山东分局统战部: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战时期,各级党委都成立了统战部,全称为统一战线工作部,承担着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鼓励顽固势力,团结各界人士、壮大抗日阵营等职责。
宣传部:山东分局宣传部是主管宣传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能部门,负责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鼓舞革命斗志,瓦解敌人士气等职责。
小花絮:在《大众日报》创刊的筹备工作中,沂水《青年报》的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3月,在沂水党组织的影响下,由沂水爱国青年创办了一张民间油印小报,开始为《民声三日刊》, 后改为《青年报》。该报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和政策,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
《青年报》全体人员于1938年11月中旬,带着油印机、收音机、两部电话机和7支步qiang,用独轮小车推着纸张,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王庄,集体加入了《大众日报》社。他们的到来,为《大众日报》社提供了现成的办报人员和重要的办报物资。
前言: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制定了组建抗日武装的10条纲领及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各级党组织在鲁中、鲁东南、胶东、鲁西北、泰西、冀鲁边等地纷纷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北方局相继派大批干部到山东工作,有力地加强了山东抗战的领导力量。为统一各起义部队的领导,1938年12月27日,在沂水县王庄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共有基干部队2.45万人,地方武装1万多人,是当时共产党领导下最大的地方武装兵团,成为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结束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山东人民生死与共、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建立起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八路军山东纵队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大众日报》展室:《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是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1939年1月1日在沂水王庄创刊。《大众日报》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在民族解放的号角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与党和人民休戚与共,与革命和建设同频共振,充分发挥了“领唱”和排头兵作用。
《大众日报》的历史,是一代代大众报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是一部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光荣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中,《大众日报》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大众日报》始终坚持这一个方向:“党的方针,群众的报纸”;始终践行着一个承诺:“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始终秉承着一种精神:“坚持党性、服务人民、追求真理、求实创新、团结和谐充满活力,成就自我、奉献社会”。高举着真理的火炬,一代代大众报人铸就了历史的辉煌:高扬着发展的旗帜,《大众日报》迎来了文化创新的大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众日报》必将奏出催人奋进的最强音。
薪火传承展室......
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共山东分局和省政府随后由莒南县大店镇迁驻临沂城。省府机关设在原伪“沂州道尹公署”旧址(今临沂市供销学校院内)。为方便外事活动,省政府又在原“美国基督医院”旧楼房(今临沂市人民医院内)设立了“交际处”。当时作为山东省政府驻地的临沂,成为山东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一些重大活动便在临沂展开。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后,省政府除留少数人在城内坚持工作外,各厅局大部人员疏散到郊外办公。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2月15日,省政府离开临沂,向内地转移。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