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慵懒猫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2019国庆·红色临沂——荀子庙

$
0
0
2019国庆·红色临沂——荀子庙
    在儒家学派中,我最尊崇的并不是孔子,而是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特意来到兰陵,除了因为这里的千年酒香,更为了瞻仰这位我想当佩服的伟人。
    荀子庙,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驻地东南1000米,运女河的西岸,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为弘扬传承荀子思想,在原有荀子庙基础上,2011年建设荀子墓园、祭祀区、石仪区、观水区、停车服务区等五大部分,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成为重要的荀子文化旅游圣地。
    停车场里到处都是荀子名言。看到了高中的课文内容......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一眼望去,一座座牌坊罗列主道中央。庙宇的形式有些像各地的文庙......

    三大牌坊区为博雅坊、知明坊、长青坊......

    奎星河: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所说的28星宿之一,为主宰文运之星。“星河”是天上银河的别称,今以“奎星河”命名此水,象征行经兰陵大地的优秀人才灿若星河。




    状元桥:科举时代,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今以“状元”命名,寓意凡经过此桥拜谒荀子的学子,皆可成为各行各业的状元。

    知名坊:典出荀子《劝学》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是讲人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清楚明了的境界,具备较高水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德”的修养,也要重视“才”的提升。


    长青坊:长青坊东西长13米,南北宽1米,通高9米。典出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人才梯队培养上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敢于超越敢于创新的品质与才干,故名“长青坊”。

    巨擘门:荀子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梁启超认为荀子为中国社会学之巨擘。故以“巨擘”名之。



    后圣殿:东西长36米,南北宽19米,高13.6米。荀子庙主体建筑。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孔子之后最能代表儒家发展创新的人物是荀子,推荀子为“后圣”,即荀子是儒家圣人中的领袖,故名“后圣殿”。



    唯物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文学兼教育家: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浮丘伯,齐国人,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浮丘伯精于治《诗》,秦时传授楚元王刘交、申培公、白生、穆生等人。及秦焚书,弟子楚元王等相别去。汉初,高祖刘邦过鲁,召见儒生,浮丘伯携弟子申公等见汉高祖于南宫。吕后时期,浮丘伯西游长安,楚元王闻之,遣子刘郢客与同学申公、白生、穆生等西至长安,就学于浮丘伯,卒业。
    浮丘伯是秦汉时期从旧儒学到新儒学发展历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据《景宁县志》记载及历代县志序文阐述,浮丘伯曾携双鹤隐居于鹤溪,应为鹤溪文明之有历史记载之始。然志文过于简略,柳景元《浮丘考》,仅确证有其人,而其人其事仍不得其详。近两年来,笔者从书箧故堆和论文新著中苦心寻觅浮丘伯之来历的片言只语。研究者认为浮丘伯为开创汉代新儒家关键人物,然浮丘伯正史无传,典籍所载,又极零落,翻遍书卷,仍难形成浮丘伯的完整人生,于是从各类风景网站中寻觅浮丘伯仙踪以作佐证,考察浮丘伯对该县历史、人文、民风巨大而深刻影响,整理成文,希有助后来阅者理解志文。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在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及货币等方面皆有杰出贡献。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其《孤愤》《五蠹》赞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使秦,遭姚贾诬陷遇害。

    张苍(前253—前152年),阳武人,战国秦汉时期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儒学者、阴阳家、统计学家、音乐家。在秦任御史,管理图书档案。西汉开国功臣,任萧何丞相府计相,文帝时任丞相,废肉刑。
    张苍博学,善律历术数,著阴阳律历十八篇,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历法方面,提倡采用《颛顼历》。增订、删补了《九章算术》,收集246个数学问题,其中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年,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被后人称为 “律算丞相”。《史记》有《张丞相列传》 ,《汉书》列入《张周赵任申屠传》。
    张苍年轻时师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授左传,后仕秦为御史,负责管理图籍文书(因侍立于殿柱下,故称为柱下史),后因直言惹恼秦二世,避祸逃归故乡阳武。不久,刘邦的军队经过武阳时,张苍投靠刘邦。随刘邦进攻南阳时,张苍有罪当斩,适逢王陵路过,见张苍为人长大美白,向刘邦请求赦免其罪。张苍被赦免后,从此对王陵感恩,如父亲般服侍王陵,几十年如一日。在王陵死后,在其升任丞相后仍然每天坚持下朝后先去向王陵的夫人问安并待侯其吃饭才回家。
    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苍随从入汉中。后来常山王张耳归汉,刘邦任命张苍为常山守,随从韩信、张耳灭赵。前204年(汉高祖三年)赵地平定后,张苍被任命为代相,负责防备匈奴。不久又迁为赵相。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张苍复相赵王张敖,不久再迁为代相防备匈奴。燕王臧荼反,张苍以代相从攻燕有功,封为北平侯,1200户。萧何为相国时,以列侯身份出任计相,为相国萧何的副手,驻于丞相府。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谋反被被平定后,刘邦立第七子刘长为淮南王,张苍出任淮南相。
    汉高后七年(前181年),迁为御使大夫。高后八年(前180年),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和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刘氏皇族联合,发动政变,诛除诸吕。张苍亦参加,并与大臣共立汉文帝。
    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丞相灌婴去世,张苍接任丞相,连续任职十五年。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上 书言终始五德说,称汉应当为土德,改服色。汉文帝下丞相议,张苍认为其不对。不久黄龙见于成纪,于是汉文帝召公孙臣为博士,并草拟土德时历制度,更元年。前162年,张苍由是自绌,称病谢免。另因张苍推举的一个官员,汉文帝借故责备张苍,张苍遂以老病正式辞职。
    张苍晚年口中无齿,主食人奶,有妻妾百人提供奶水,因此皮肤嫩白、细腻。孝景帝五年(前152年),张苍去世,寿100多岁,谥文侯。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他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荀子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梁启超胞弟)。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坚持自己的理论的一贯性,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战国末年贵族和平民依血缘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学说有浓重的知识化、工具化的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贵族性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的这点上,与孔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兰陵文化, 有兰陵多学的美誉。汉人刘向在《孙卿书录》中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兰陵“多善为学”,这是兰陵文化的重要特点,兰陵人重学、好学,与荀子有着重大关系,或者说荀子对兰陵好学传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兰陵文化的传承发展繁荣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荀子与兰陵多学的形成传承发展,谈一下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荀子与兰陵文化的形成:兰陵,地处鲁南苏北地区,在古代这一区域为齐鲁交汇之处,是吴、越、楚等大国北上争霸必经之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之特点。兰陵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丰富并逐渐趋于成熟的阶段,毋庸置疑,它的形成得益于荀子学术思想的重大影响。
    兰陵地区离孔孟之乡的曲阜、邹县较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不仅如此,孔子七二贤中的曾参、高柴等都在兰陵讲学,他们为儒家思想在兰陵地区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贡献,使儒学文化在早期兰陵文化中逐渐渗透和深入。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大儒,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由当时最伟大、最博学、最有思想的儒家人物,在把孔子儒学思想推向前进的过程中,他一是吸取了先秦诸家的思想精髓,二是荀子继承曾子等兰陵籍儒家先贤的思想文化,在《荀子》一书中有十几处引用曾子的话作为论据,汇粹吸纳了齐鲁楚文化的精华,他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家思想体系具有了包容和涵盖诸子百家优秀思想精华的特色。
    在兰陵做官、主政、理民,最终定居兰陵讲学,著书立作,从而吸引了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一批才俊前来学习,韩非、李斯、陈器、毛亨、浮丘伯、张苍等都是荀子的学生,造就学术史上一时之盛,由此开创了兰陵文化的辉煌。清汪中云:“自七十子之徒即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战,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荀卿子通论》)说明六艺之《春秋》、《诗经》等儒家今文经典都是通过荀子和他的弟子传下来的,这无疑对推动本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荀子与秦汉时期兰陵文化的繁荣:荀子的到来,开启了秦汉之际以兰陵为中心的连绵百年而不衰的培育传播文化、激扬文明、治国安邦的人才教育基地,在兰陵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荀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李斯、韩非、浮丘伯、张苍、贾谊、萧望之、匡衡等人,在秦汉时期,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 他们秉承荀子学风,传授荀子的六经,以兰陵为中心的沂蒙地区在两汉时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师群,如孟卿、孟喜、后苍、王良、褚大、疏广、疏受、萧望之、匡衡等,其后世亦攻读经学,籍此入仕为官,成为汉时著名的经学世家,在汉时学术界、政界颇有影响,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云“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两汉时期,兰陵经学的发达造就了兰陵地区一批名门望族和累世公卿,使兰陵地区成为名贤层出、群星璀璨的文化高地,兰陵籍人士出仕者甚多,他们或在朝廷为官,或在地方任职,对兰陵文化的阐扬、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兰陵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汉时,兰陵籍人才群落出现了几大经学世家,如萧氏家族、王氏家族、缪氏家族、疏氏家族、匡氏家族等。萧氏家族在南北朝时期显赫几世,这不能不说与它世代相传的文化渊源有密切关系。这些世居家族,主要以儒学传家、发家并因之世代官宦的兰陵世家大族,对兰陵文化的发展、弘扬与提升,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荀子与古代兰陵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荀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同时更是著名的教育家,一个人思想的体现,其载体的传播方式当无异于编刊书籍和教书育人。在地方志中就有荀子在今兰陵一带到文峰书院,华岩精庐等地设帐授徒,使他优秀先进的教学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全国培养出诸如李斯、韩非等著名的政治家,也为兰陵本上培养了不少人才,正因为荀子的教泽,汉初兰陵一带涌现出一批名垂史册的文人、学者、卿相,汉代学者刘向曾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
    西汉时期,兰陵私学秉承荀子遗风,达到相当发展程度。当时一些经学大师都自立“精舍”、“精庐”举办私学,  广收门徒,荀子学生中的后苍,疏广等成为著名的学者。王良在王莽改制时无心仕途,在兰陵以“小夏侯尚书”教授诸生千令人,名震京师,光武中兴后,被宣诏官拜谏议大夫。另有相当发展的私学,使许多人才在儒家思想熏陶下脱颖而出,经学世家的出现是突出的文化特征,应该说,这些经学世家的兴起和名师达卿的涌现,与兰陵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这一精神土壤对他们“人文化成”的滋养培育是分不开的。同时,他们的治学成就和文化传播,也助推了兰陵地区文化教育的大力发展。
    荀子在教育学习方面提出了“学不可已”的终身学习观、“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埋头苦干的成功之道,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创新的学习方法,以及“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仪,则归于卿相士大夫” (《王制》)的、“积文学”人才观等, 对兰陵历代学子形成好学、苦学、乐学的良好传统有直接关系,成为兰陵广大学子自觉文化认知行为,为他们的激情才华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他们人文精神的文化因素、精神根基。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中国学子们的楷模,东海何承天观天象运行规律四十余年,完成《元嘉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兰陵古代文化史上繁花似锦的岁月,形成了兰陵历史上第二个人才群落的黄金时代,六朝兰陵几大家族,重视家学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时代相传的文化积累,兰陵籍人才涌现,主要原因是传承自荀子以来形成的劝学、多善为学的文化教育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誉之:“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
    汉魏晋时期兰陵世族,重视家学,兰陵人好学的传统在他们那里得到了传承与延续,并逐渐衍生出各世族的优秀家风,由从侧面促进了兰陵人好善为学的传统,以至几千年来,兰陵地区以荀子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儒学文脉,绵延相承,到清末民国初年,兰陵王氏等兰陵望族重视私学的传承,其溯源起于荀学。兰陵历史上可谓“多善为学,才俊荟萃”。
    兰陵多贤达,荀子在其著作论及为人、为臣之道时,特别强调忠诚,在《不苟》篇,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如何做臣子,荀子答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兰陵后代贤达实践荀子的教诲,唐天宝七年(748年)五月十五日唐玄宗下诏列季文子等忠臣16人,就有兰陵名人三人,季文子和萧望之。几千年来,兰陵大地以荀子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儒学文脉,绵延相承,到清末民国初年,兰陵王氏等家族重视私学的传承,其溯源起于荀学。
    荀子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兰陵文学创作的影响:荀子有今传《荀子》32篇传世,既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又是新兴社会力量治理国家的百科全书,同时又是很好的一部散文集著,其书有三十二篇文章,后世学者将之分为散文、赋、辞等文体形式。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荀子以淳厚风格著称,他的文学思想最重要的内容是“尊经”、“明道”, 其对后世诸如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汉时兰陵籍经学家著述创作影响至深。唐代兰陵籍文学家萧颖士所倡导古文运动中的“文”、“道”合一主张,也是和荀子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的。荀子的文章立论严谨、鲜明、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说理透彻、善用对比、笔墨酣畅、文采裴然,为后人称道。荀子的《劝学篇》至今仍是中国学子必读之文。他高超的文学创作艺术被后世涌现出的兰陵籍文学家所采纳运用,丰富提高了他们文学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成就。“
    荀子还是弹唱文学的鼻祖。 荀子的《成相篇》,就是以三七加四七句式,写出的具有弹弦节奏特点的弹唱文学作品。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内涵丰富,亦论亦述。既阐发了深刻的治国道理,又讲述了曲折的历史故事。在表现形式上,曲调简短,有节奏感,足格联章,首尾完整,辞尽意足,对兰陵历史上民间渔鼓、民歌、戏剧的创作一定的影响。
        兰陵历史文化名人,擅长治学,工于诗词,以至兰陵文学史上文人骚客们则长期引领着中国诗文的创作形式,掌握着中国诗文发展的话语权,从萧统的“永明体”到徐陵的“宫体诗”,从骈文到古文,沂蒙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渊源看与学习借鉴《荀子》文学艺术是分不开的。以荀子文化为核心的兰陵文化,影响塑造了兰陵人的精神和气度。



    劝学广场:东西长90米,南北宽50米。典出荀子《劝学》篇。荀子庙的祭祀区。
    广场两边是碑廊......









    荀子墓:墓为黄土堆积,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封土高3米,黄粘土夯筑,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遭破坏,墓冢封土中部挖一深坑,呈M状。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保护标志碑一方。



    两位翁仲侍立墓边,守候着这位伟人......









    真心还记得荀子《劝学》,这篇高中背过的课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xi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庙门票......
    整个参观过程购票的只有我们俩,还有一位记者和我们同行,一张门票被要走,留作纪念了......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10.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