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日土大草原
西藏阿里——“遥远的地球第三极”,人类灵魂的避难所,总有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西藏之旅,不论是身体还是眼睛,都被雪山湖泊所包围。在这片神秘的“世界屋脊”中,除了十分罕见的自然风光,还有古老文明,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旅人、探险者、学者、自驾游爱好者。西藏,我心底里最向往的地方,勇敢者的天堂......
没有到达西藏的时候,我根本想象不到,在西藏,最让我感动不己,并难以忘却的、竟然是西藏的云。
西藏的云、是西藏最灵动的使者,无论你是在清晨、还是在夜晚,只要你踏上西藏的土地,西藏天空的云,都会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姿态,欢迎你的到来。
在西藏,无论是河流山峦,还是牛羊飞鸟,它们都是自由的。包括行走在天空上的云,它们的自由、来的更加随意、更加洒脱。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西藏的天上、永远有大朵大朵的云、在飘动。它们一会儿、变成一群一群的牛羊,在辽阔的天空上漫步,一会儿、又变成万匹骏马,在无边的天际驰骋。
在西藏,并不是所有的云、都是白色的,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围绕着太阳身边的那些云,就会变成金色的。这时候,世界还很安静,万物尚未苏醒。那些云、像是守护着太阳的使者,它们紧紧地、跟随着太阳的脚步,在向阳的山坡后面、悄悄地升起。太阳升起的时候,花草树木、都睁大了眼睛,它们被围绕着太阳的、那些金色的云霞唤醒。它们欢快的、喜悦的、向着太阳微笑,它们用满怀的热情,和那些金色的云霞一起,迎来了一个、新的黎明。
西藏的云,有着多变的性格,它白的时候、白的似雪,红的时候、红的如火,偶尔黑的时候、竟然、也能黑的似铅。无论是洁白的云、火红的云、还是沉重如铅的云,在西藏的天空上,都像是一幅、重彩的油画。
在西藏,每每抬头望天,就会生出无限的遐想,那些云仿佛会与你对话,又仿佛时刻微笑地看着你。望着天上的白云会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也会伸出手去触摸那些行走在天上的云。
西藏的天,有着蓝宝石一样湛蓝、透亮的明度,西藏的空气里、没有一丝的杂质。西藏的天很低,仿佛就紧紧的靠着雪山的顶,西藏的云也很低,低得让你忘记了天空、与大地的距离。每一次仰望雪山,都可以看见那些变换不定的云,围绕着雪山轻盈的起舞,它仿佛是雪山的恋人,时刻不离地守护着雪山的圣洁、与美好。
对于西藏来说,每一朵白云就是离天最近的使者,它们像圣洁的雪莲一般,把藏民们对于自然的爱与崇敬高挂在天空上。西藏的云,也是西藏天空最任性的孩子,它把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无拘无束地写在了天空。每一次仰望雪山,不只是望见了心中圣洁的殿堂、还有那些自由来去的云朵。
西藏的云,时时刻刻都离你很近......
千里川藏北线317国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离天最近,最荒凉,最缺氧,路况最差的公路。这是一条广阔无垠的道路,沿途车辆人烟稀少,商业痕迹浅,是古往今来最没有变化的路。
317国道(或“国道317线”、“G317线”)是中国的一条国道,也称为川藏公路北线,318国道支线,起点为四川成都,到西藏那曲,里程为2030千米,在十三五时期,延长终点为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317国道是西藏公路主骨架网“
三纵两横六通道”中北横线的组成部分。
这是一条比蜀道还难走的路,它很多路段都是没有修过的路基和荒滩,全线平均海拔比青藏线还高,路况差。很多岔路口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走错了往往会耽误很长时间,最关键的是浪费了宝贵的汽油!沿途基本看不到加油站,有经验的老司机总是精打细算,在漫漫长途上寻找最佳路线。而他们的定位坐标,却是我们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的一座座高山,因为,在这里根本就没有GPS和手机信号......
这是一条真正人迹罕至的路,当四条进藏线都被人走烂之后,它仍然鲜少有人出入,除了不得已奔波在天路上的大货司机,还有常年为边防稳固,行走在千里运输线的上高原汽车兵!
川藏线风景很美,一日看遍四季。天地间的壮阔就在没有边界的前方。
藏北线看地貌、看淳朴的藏民,看山丘曲线,看雪山草原,又寂寞又自由!但是,这条线更加难走,更加粗犷......
阿里的山湖和高原的广袤吸引着无数旅行者踏上这条艰辛的道路。但是,走这条路一定要做好心理和身体准备啊,因为无数的可能与不可能就在前方未知处等着你......
这里是日土县,藏文རུ་ཐོག་རྫོང་།,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形如枪支架”。日土县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西北部,是边境县之一,东距拉萨1800公里,南距狮泉河120公里,是新疆进入西藏的北大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为邻,东与改则县接壤,南与革吉县、噶尔县相连,西与印占克什米尔地区拉达克为界,战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此段边界,西藏和拉达克传统习惯边界线由空喀山口起,转向西南沿山岭而行,穿过羌臣摩河和西隆格巴尔马河的交汇处,经戈格拉,再上升到山岭,经过塔马特山,沿羌臣摩山,过6107高地,顺山岭到爱尼山口,由爱尼山口向南,顺山岭经过6127高地,南行至班公湖北岸,穿过班公湖后到达该湖南岸,继向东南经楚舒勒附近,到隆巨山,穿过森格藏布河(印度河)至甫克齐,南抵噶尔县、日土县、拉达克三地交界处。边境线长350公里,通外山口25处,有传统边贸点3个。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五个县之一。
日土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址,是西藏早期人类形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类型,石器中以新石器时代种类居多。日土县的岩画和石器地点等在西藏地区享誉盛名。据考古发现,日土境内现有岩画遗址13处、石器遗址10处、石丘墓葬3处、洞窟壁画3处。由于日土县位于叶城—日土—阿尔泰岩画链上,这对研究中国古文化及了解人文资源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公元3世纪,日土置于当时的三大部落之一的象雄统治之下。7世纪,松赞干布征服了羊同,日土纳入吐蕃范围之内。895年,西藏境内平民起义,吐蕃王室后裔贝科赞被杀,其子吉德尼玛衮被迫西逃至阿里普兰,得到当地头人的礼遇,并娶其女为妻,又推之为王,创立割据王系,日土置于其统治之下,晚年的吉德尼玛衮将其三子分封各处,后人称为“三衮占三围”,即“阿里三围”。其中,长子贝德衮管理湖泊围绕之地(现日土一带)。10世纪,古格王朝建立,日土置于统治之下。1635年,拉达克王森格朗加攻下古格扎让卡城堡,杀死古格王觉卧达市,拉达克占领日土地区。1681年,和硕特汗国汗王派兵进军阿里,经过三年交战,打败拉达克,收复失地,统治了阿里(说明:这些事情是和硕特汗国汗王做的,基本上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加措的噶丹政府没有关系的)。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权噶厦制度,日土为阿里噶尔本统治下的一个宗,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牧制度。
解放前,日土为西藏地方政府所辖的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隶属于噶尔本领导,称为日土宗,历任宗本均属噶厦委派,一般实行三年轮任。日土宗下辖4个措本、14个头人区。日土宗又分为宗政府和拉让两个机构。宗政府官员由噶厦政府从拉萨直接委派。拉让设堪布,由拉萨色拉寺委派。
1951年7月,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营营长贺景福率部抵达日土宗,配合安志明部剿歼流窜于日土地区的哈匪武装。1956年11月,成立日土宗办事处及其党委。1959年4月,阿里分工委和军事管制委员会向日土宗派出军事代表及工作组,接管了日土宗政府,对日土宗本、拉让堪布及部分头人进行集中管训,从此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杂税,日土人民真正摆脱了三大领主的剥削、ya迫和奴役,获得了翻身解放。1960年1月,成立日土县委员会,同时组建日土县人民政府。在日土县委领导下,在农牧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工作,即在农村以“三反”、“双减”(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减阻、减息)和土地分配;在牧区“三反”、“两利”,(反叛乱、反乌拉、反奴役;牧工牧主两利)寺庙“三反”、“三算”(反叛乱、反奴役、反封建特权;算政治ya迫帐、算等级ya迫帐、算经济剥削帐)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运动。1961年3月,正式设立日土县,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1978年,日土县由新疆划归西藏自治区,隶属阿里地区管辖。
日土县幅员面积8.0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15,现有耕地面积8614.9亩,草场面积7072.4万亩,水域面积794万亩,耕地面积0.73万亩。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半农半牧的边境县。境内生存的野生动植物主要有黑颈鹤、大雁、黄鸭、金丝野牦牛、蟠羊、藏羚羊、黄羊、青羊、野驴、熊等,其中,一些珍稀动物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西藏山羊体小,体质结实,体躯结构匀称,对高寒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额宽,耳较长,鼻梁平直。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型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一种呈倒八字,另一种向外扭曲伸展;母羊角较细,多向两侧扭曲。公、母羊均有额毛和髯。颈细长。鬐甲略低,背腰平直,前胸发达,胸部深广,腹大而不下垂。西藏山羊毛色较杂,羊毛被由长而粗的粗毛和细而柔软的绒毛组成。
日土县是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生产的克什米尔白山羊绒自古以来是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的产品,是日土县的特色资源和拳头产品。养殖克什米尔白山羊是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白绒山羊是该县的特色资源,被称为“金色的头羊”。日土县是藏西北白绒山羊基地之一,白绒山羊占西藏山羊总数的3.69%,占羌塘山羊总数的10.86%。日土县的白山羊绒是中国最优秀的山羊品种资源,具有品种纯度高、绒细度高、单产高、毛囊密度高、纤维细、绒质优良的特点。在国际上享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盛誉的“开司米”山羊绒,早在16世纪便已享誉西欧,曾先后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金质奖。
日土县地貌类型属高原湖盆区,喀喇昆仑崇山峻岭和岗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由于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沿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形成高原地势最低的巨大集水洼地,在四周山脉之间沿断裂带则为宽谷或串珠状湖盆洼地。
日土县土壤属山地灌丛草原土壤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灌丛草原上,4200—4700米高山草原土比重增大,土壤的发育有落叶灌丛和草本植物参与,A层的灰棕色腐殖质层较显著,厚度较大。但由于冷季长及干旱,微生物活动少,土体中粘粒少,下移不明显,演积B层发育不完全。自B层30—40厘米开始有碳酸钙聚集,土体有较强的石灰反应,并形成钙积层。在洼地土体中,碳酸钙的聚集更加强烈,白色固体的碳酸钙又厚达1—2米,石灰含量在20—30%以上,山地灌丛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部分开辟为耕地。
日土县内流的河流多以内陆湖泊为归宿,形成闭合的流域,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曲龙、日松、乌江、扎普4条河流,主要湖泊有班公湖等。班公湖位于县城以北约13公里处,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公里,湖水面积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1米,最大水深41.3米,在中国境内的蓄水量46.57亿立方米,东段湖水为淡水,矿化度为0.75g/l。
日土境内河流水面面积29578.2亩,河流总长1833700米,土地总面积75240.58平方公里,河流密度24.37米/平方公里。日土县境内河流多属高原内陆河,流程较短,流量也小,多是重碳酸盐淡水型。以内流河汇入班公湖的多玛曲、麻嘎藏布及注入阿翁措的阿翁藏布,为农耕地的主要灌溉水源。穿流于高原山川谷地的山溪河流,是天然地可供人畜饮用水源,以流入邦达措的饮水河较大。西部较大的河流阿克萨依河、散支外流新疆。湖泊按其含盐份多少可分为淡水湖、盐水湖、咸水湖、湖泊水面面积有3225177.5亩。日土县为高原内流湖泊群区,湖泊多且面积大。由于气候干旱,湖水蒸发浓缩,大多属高矿化度咸水型(比如尼木龙措海拔5002米,矿化度55.98克/升),甚至为盐湖。以鲁马江冬措、结则茶卡、泽措、龙木措、热帮措、清澈措、骆驼措、阿翁措面积较大,湖盆区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日土县冰川及永久积雪4226228.5亩。昂龙岗日山冰川,发育于日土南部与革吉交界的阿陵山(6596米)及6348峰。日土东部与改则交界有6258峰、6330峰、6344峰及岗日峰。东汝乡松西村,冰川十分发育,面积为2698301.4亩,水质良好,人畜均可饮用。
日土县地处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具有气压低、辐射强、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等特点。截止到2005年,日土县草地总面积7072.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53%,是发展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草地可利用面积为5340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75.5%;已利用草场面积5340万亩。日土县天然草地共分为六类、九亚类、十三组、二十七个型。在各类草地中,以高寒草原类面积最大,占全县草地可利用面积的58.0%;其次是温性荒漠草原类,占全县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2.4%;第三是温性荒漠,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1.6%;第四是高寒荒漠,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1%;第五是低平地草甸类,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6%;最小的是沼泽类,占全县可利用草地面积的0.1% 。
日土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截至2005年,已知的矿产资源有砂金、铅、铬铁矿、硼砂、食盐等。
川藏北线的景色是四条进藏线路中给人感觉最苍茫和大气磅礴的,经常能看到野生动物,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黄鸭、灰鸭等自由自在......
在广袤的高原荒漠中,忽然看到了普氏原羚活泼的身影......
普氏原羚(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它将前肢与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前肢前迈,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普氏原羚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栖息地为草原和沙丘。普氏原羚系一种较典型的荒漠与半荒漠的有蹄动物,栖息于生长有麻黄、芨芨草、苔草、沙鞭、沙生针茅、狼毒和蒿属等植被类型的干旱草原和沙丘。普氏原羚是小型精饲型反刍动物。食物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少量多餐,每天有多个较短的采食周期,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普氏原羚主要在草地上寻觅食物,沙丘为其卧息反刍的地点。普氏原羚在植物生长季节非常挑食,仅选择性地啃食禾草、苔草的柔嫩部分和杂类草,但普氏原羚取食对家羊有毒的披针叶黄华的嫩叶,其解毒机理及其意义尚不明了。冬季植物枯黄,普氏原羚取食枯枝落叶或枯草。积雪很厚时,饥饿的普氏原羚不得不刨开雪被,啃光雪下一切可食的残枝败叶。
普氏原羚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
集群活动。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冬季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区,夏季复又北返。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生性机警,行动迅敏,能够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普氏原羚受惊后虽会逃至远处,但是待危险过后又会回到原来地点,具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
普氏原羚的发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这时,雌性普氏原羚群和雄性普氏原羚群合群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那些雄羚发出阵阵高昂的咩叫,在草地上圈占一个个“求偶场”,不停地在“求偶场”的边界巡视,不时在求偶场的中央呼唤雌羚,但不让其他雄羚进入。这时,雌性普氏原羚群仍然像其他季节一样,每天出入沙地到草原觅食。雄羚的“求偶场”就建在雌性普氏原羚群每天进出沙地的必经之路上,当雌性经过雄性的“求偶场”时,占据“求偶场”的雄羚会趁机与之交配。雄性有争偶现象,但争斗并不激烈,胜者率领数只到20多只雌羚羊一起活动,败者往往尾随群体伺机交配,或离开群体另觅新欢,有时也会有一雄一雌同居的情况。产仔期间群体暂时解散,雄兽结成小的团体或单独活动,雌兽则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木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雌羚7月产羔,每胎产1仔,偶有2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幼羚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雄羚不参予哺育幼羚。
我们的司机说,这些小可爱有着怪异的个性,它们看到车来人往,并不躲避,而是站立观看,非常容易被偷猎者猎杀。栖息地丧失和偷猎是普氏原羚面临的直接威胁......
阿里高原上有着三围的说法。曾经,“阿里三围”是政治势力的划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阿里三围”逐渐演变成人与自然的交相融合——即雪山围绕的普兰,土林围绕的札达,以及湖泊围绕的日土。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
西藏野驴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
西藏野驴极耐干旱,可以数日不饮水。聪明的西藏野驴在干旱缺水的时候,会在河湾处选择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掘井”。它们用蹄在沙滩上刨出深半米左右的大水坑,当地牧民称为“驴井”。这些水坑除了它们自己饮用外,还为藏羚、藏原羚、鹅喉羚等动物提供了水源。
西藏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在夏季,水草条件好和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西藏野驴群体会很大。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夏克帕提湖边的西藏野驴群,大群的个体数常常在100多头到200多头之间。而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尔腾盆地一带,通常是3-5头结小群活动,单独活动的野驴个体也比较常见。
西藏野驴的听觉、嗅觉、视觉均很灵敏、能察觉距离自己数百米外的情况。若发现有人接近或敌害袭击,先是静静地抬头观望,凝视片刻,然后扬蹄疾跑。跑出一段距离后,觉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观望,然后再跑。总是跑跑、停停、看看后再跑。好集群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它们还有个极特殊的习性,喜欢与汽车赛跑。当汽车驶入有西藏野驴活动的地方,远处的野驴就会好奇地注视着逐渐接近它们的汽车。当汽车与它们比较近时,野驴随即朝前猛跑,并竭力与汽车保持平行。有时驾驶员也有意和野驴一比高低,将汽车开到时速60公里和野驴比赛。野驴与汽车赛跑,最后总要跑到汽车的前边,并且要从汽车前经过,才肯罢休。野驴越过汽车后,往往要继续奔跑一会儿,然后停下观望。有时野驴因这种古怪的行为而付出生命代价,一些偷猎者就是开着汽车追杀野驴的。曾经有汽车和4只野驴并驾齐驱地在海拔4000米的荒漠上跑了十几公里,野驴的速度丝毫没有减缓。虽然西藏野驴耐力极好,可以一口气跑40-50公里不休息,但用汽车长时间追逐野生动物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不良后果。碰上这类“比赛”,最后都是人们主动减速,让野驴跑到汽车前边去。
西藏野驴有随季节短距离迁移的习性。平时活动很有规律,清晨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在草场上采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处过夜。每天要游荡好几十公里的路程。在野驴经常活动的地方,未受到惊扰的西藏野驴移动时喜欢排成一路纵队,鱼贯而行。在草场、水源附近,经常沿着固定路线行走,在草地上留下特有的“驴径”。驴径宽约20厘米,纵横交错地伸向各处。
高原上的植被也很有意思......
玛嘎尔草场是阿里地区著名的草原湿地,位于日土县城西部,毗邻219国道,与班公湖接壤,面积约2.2万亩,平均海拔4260米,属德汝村和日土村管辖。其乡规民约规定,只允许饲养马匹,因此玛嘎尔草场成为马儿繁衍生息的天堂。近年来随着班公湖水位逐年上涨,部分玛嘎尔草场被班公湖湖水淹没。丰茂的草场、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雄伟的山峰、奔驰的骏马,在班公湖湖水的照耀下成为摄影爱好者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辽阔的大草原驰骋,是每个热爱旅行的人心中的梦想吧......
这面国旗,在西藏日土这片广阔的草原,这绵长的中印边界,显得意义非凡。耳边忽然响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荒凉的草场有宁静的河流淌过,路旁的高山以各种造型、各种色彩,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宛若神话世界......
在这样的无人区行走,再有经验的司机也不敢一辆车恣意横行,和我们结伴而行的这辆车,是中央四台参与《远方的家》录制节目的......
西藏是亚洲湖泊最多的地区,大小湖泊有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湖泊总面积为24000平方公里左右,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传统意义上的阿里大北线,将先后经过羊卓雍措、佩枯措、玛旁雍措、昂拉措、班公措、扎日南木措、当惹雍措和纳木措,还有数之不尽的有名无名的大小湖泊。把这些措串联起来的大北线当之无愧“一措再措”......
西藏湖泊多,这主要是由于西藏多终年积雪的高山,水源丰富,加上各个山脉分割而不易排出,同时高原地下永冻层又使湖水难于下渗,高寒地区气温的蒸发慢等因素造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遍布西藏北部,其中有名的湖泊(藏语称之为“措〞)包括位于卫藏地区的扎日南木措、色林措、纳木措、玛旁玉措、雅卓玉措以及位于安多地区的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等,其中除扎陵湖、鄂陵湖、玛旁玉措和雅卓玉措而外,其他几个湖泊的面积都在一千平方公里以上。据统计,面积在900至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2个,50至10平方公里的有421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则有上千个。湖泊最少的康区也有大小320多个,但普遍的面积很小,其中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只有35个,包括木格措(野人湖之意)、五色海、益郎拉措(新洛海)、伍须措等等。
这些湖水既有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湖,也有矿化度小、水质浓度高的淡水湖。卫藏地区的湖泊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两种,内流湖占了大多数,主要分布在藏北及藏南的内流河地区,是历次造山运动、地层断裂造成的。外流湖方面,一是由于泥石流,山体崩塌致使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多分布在藏东南地区。二是由于冰川的作用而造成的冰山湖,主要分布在藏南、藏东南高山冰川和古冰川活动的地区。
玉带般的湖边,是大片的草场。在牧民眼里,湖水是天赐的宝藏,草场是他们的家当。曾经,这里的草场面积远不及现在的20%。后来,智慧的日土人引曲隆藏布之水灌溉。灌溉主渠全长约为5000米,它从上游一路接纳排水,使原本流向低处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一路浇灌着日土周围的大片土地,为飘落在沙滩表土的种子提供了生长条件,孕育了广袤的草场。如今这广阔无垠的丰美草场,正是上天给予勤劳而智慧的日土人最美好的馈赠。
在西藏,想要知道哪里在下雨,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下午晚些时候,远望山那边的天,有团黑云正从天上飞下,连天接地。忽而妖风四起,飞沙走石,太阳被两山之上厚厚的云捂得严严实实,云被照耀得金黄发亮。闷热难耐的太阳在山头攒动,散发出汗气似的雾霭。下一秒,山间突然火光熊熊,似一场大火终于燃烧了起来。另一边的天依旧是平静到若无其事的湛蓝,可原本卷舒自在的白云却一下子变了身,化作灰白色的滚滚浓烟,打着黑卷儿直窜中天。遥看山与天相接之处,天地之气最先相交,阴阳碰撞,雷声隐动,一瞬间氤氲化雨,山头挂起了雨帘。过了一会儿,山顶的云层随雨的降落稀薄了些,给太阳松了个绑,神迹将现。太阳的万道金光霎时击透雨帘,斜直的光束洒向苍茫群山,仿佛在下一秒,便有已在山中隐居修炼了千年的道友终于功德圆满,天光之中冉冉飞升,直抵天界。
在仁多乡住宿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却发现天地间铺上了晶莹的白霜,大草原瞬间变成了中国的水墨画......
这里的路面经过整修已成为比较平整的沙石路,不下雨的时候,路况还不错,但也有很多“之”字形盘山路......
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但一直误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3年后方才正式命名为“普氏原羚”。化石记录表明,中国西北许多地点都曾有羚羊分布。这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之前那些较温暖的地质年代里,草原和森林交替分布时,羚羊是盛极一时的优势动物种类。当青藏高原开始隆升,黄土高原逐步形成时,环境变化使羚羊产生了种的分化,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羚羊类群——普氏原羚。
这些普氏原羚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迫于人类放牧活动的干扰,原来生活于典型草原区的普氏原羚不得不迁入沙漠、草地的生态交错带。当家畜转入夏季牧场,沙漠中的普氏原羚会重新深入冬季牧场草原采食,当不得不和家畜共享食物源时,为了避开牲畜放牧的干扰,普氏原羚只得在傍晚和天黑后采食,而由于狼也在夜间活动,避过了牲畜的普氏原羚却增加了与狼遭遇的机会。狼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天敌,狼对普氏原羚幼体的猎杀将极度危害普氏原羚种群的生存,在这种捕食压力下,普氏原羚也许将在50-100年内灭绝。普氏原羚已经成为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现存估计仅约150只左右。
从没有一条公路,像新藏线和川藏北线这样,艰难困苦而又充满奇异魅力。阿里,不虚此行......
部分文字来源于互联网
——2019.7.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