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夏·行走西藏——最爱国的湖泊·班公湖
这是一个神奇的湖泊,位于中国印边境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它的东侧是淡水,景色优美、水质清新,有着众多水草,吸引了大量的保护动物,因而游客众多。而西侧是咸水,湖水苦涩难当,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在那里生活。至今也没有一个可以服众的科学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它,就是被称为“天堂之泪”的班公湖,东侧位于中国境内,而西侧属于印度。因此班公湖也被人称为最为偏爱中国的湖泊。它几乎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全部给到了我国境内。独特的地貌、美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来班公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种方式是购买从西藏拉萨前往阿里昆莎机场的机票,航程大约1个半小时。机场出来后,租车前往班公湖,大约20公里的路程。但机票价格昂贵,并且需要预定,不容易买到。
我们选择的是包车一路从拉萨到日喀则,再进入阿里境内走了一个大环线。从狮泉河向北130千米是日土县城,班仅湖就位于日土县城以北10千米的中国与印控克什米尔交界处。这是一段艰难的历程,由于西藏没有其他省份那四通八达的铁路,大部分城市和旅游景点只能通过自驾的方式前往。因此,许多驴友都把前往班公湖旅行作为自己在组织中的“毕业典礼”。
班公湖也叫班公措,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湖,有着绝美的风景......
班公湖国家森林公园是2004年批准建立的国家森林公园。
班公湖,拉达克语Pangong
Tso,又称彭公湖,藏语称“格尔克喀那拉林错”,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因其形状狭长,形如天鹅,又因湖泊以及周围附近经常栖息一些黑颈鹤、红嘴鸥等鸟类而闻名。原名叫“昂拉瑞错”,藏语的意思为“长脖子天鹅”
。“班公”是印度语,意即一块小草地。湖面海拔4242米,是高原上的内陆湖,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西藏和克什米尔边境,中国和印度对该湖归属有争议。中印战争之后,印度非法控制了藏南地区,班公湖随之变成了“国际湖泊”。现中国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印度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
班公湖属构造性湖泊,东西狭长,约延伸155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湖泊。但湖面很窄,南北最宽处约15公里,最窄处仅40米,湖最深处约57米,总面积604平方公里,呈天鹅的脖子状。班公湖属内流湖,流域面积28714平方公里。由三个狭长形小湖组成,其间有沟通水道。
湖水清澈,蓝得令人心醉。 该湖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东向西水中含盐量不同的湖泊,即,东部为淡水,中部为半咸水,西部为咸水。位于我国境内的湖水为淡水,湖水清澈,水质优良物产丰美,盛产味美的高原鲤科裂腹裸鱼;据说克什米尔那边为咸水。
湖上分布着大小岛屿,其中最著名的是当今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鸟岛。湖岸四周有早期文明遗迹。
天空中的云好美啊......
其实,青岛每年的冬季有数以百万计的海鸥在海边游弋,每年也都去喂食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但它们已经被游人喂得太挑食了,如果你带着吃剩的食物去喂食,它们根本就对你不屑一顾;只有刚出炉的新鲜面包,才能让它们驻足停留......
相较于青岛娇气的海鸥,这里的棕头鸥活泼好动,并且不挑食,很是有趣......
来一组特写......
这些小家伙儿叫作棕头鸥......
棕头鸥(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是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棕头鸥夏羽头淡褐色,在与白色颈的接合处颜色较深,具黑色羽尖,形成一黑色领圈,尤以后颈和喉部明显。眼后缘具窄的白边。背、肩、内侧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珠灰色,外侧翅上覆羽白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末端黑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具显著的卵圆形白色亚端斑。内侧飞羽白色,尖端黑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缀淡灰色,耳覆羽具暗色斑点。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外侧初级飞羽末端无白色翼镜斑,尾末端具黑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虹膜暗褐色或黄褐色,幼鸟几乎白色。嘴、脚深红色,幼鸟黄色或橙色,嘴尖端暗色。
棕头鸥属于夏候鸟,部分冬候鸟。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10月离开繁殖地。主要以鱼、虾、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常成群活动。
繁殖期间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和高原湖泊、水塘、河流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港湾、河口及山脚平原湖泊、水库和大的河流中。
有固定巢区。它们往往偷取斑头雁的筑巢材料,并在亲雁外出时偷食雁卵。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
棕头鸥繁殖于亚洲中部,西藏中部及青海。每年9-10月是南迁的时间,越冬在印度、孟加拉湾及东南亚及中国云南西部、广东、香港等地,最远达南海西沙群岛。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凹坑,内垫有少许苔藓或枯草。每窝产卵通常3枚,赭色或淡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
棕头鸥的群体防御能力很强,尤其是在产卵孵化、育雏期,有人,畜或其他天敌进入巢区时,棕头鸥会群在低空盘旋,俯冲、嘶叫或排粪,直到入侵者远离巢区为止。棕头鸥主食鱼及水生软体动物。它们捕食能力远不有及鸬鹚和鱼鸥,所以经常迫随鸬鹚、鱼鸥之后寻找剩余物。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能毫不费力地迎风飘举或顺风滑翔。4月初5月中旬为棕头鸥求偶期。孵化时,雄、雌鸟交替孵卵觅食,孵化期为24-26天,6月初雏鸥出壳。雏鸥长着褐色绒毛,杂有黑色斑纹,雏鸥出壳就会取食,10多天便可随亲鸟活动。
棕头鸥分布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中国青藏高原有繁殖,云南有越冬。繁殖于亚洲中部;冬季至印度、中国、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一般罕见,但地方性常见于繁殖地点(如青海湖)。繁殖在西藏中部及青海,也繁殖于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迁徙时见于中国北部及西南部。有些鸟在云南西部并偶尔在香港越冬。
这姿势,太有个性了......
班公湖有码头,可以乘船前去观赏鸟岛。但为了保护鸟类,是不允许下船的。由于游客稀少,这里的游船是不定期出发的,只有凑足的10位游客,才出发。我们本来没有指望能够前往鸟岛,但喂着喂着这些棕头鸥,却突然来了一车游客,于是,我们的鸟岛之旅成行了。在西藏,幸运总是伴随着我们......
从岸边乘船游览至班公湖鸟岛需要30至40分钟的时间,途中可饱览班公湖波光斑斓秀丽风光和远山壮美的景色。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
班公湖周边景色非常秀美,四周群山环绕,远处雪山点点;班公湖湖水十分清澈,能见度通常为3至5米,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
湖中有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上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主要的鸟类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凤头鸭、赤麻鸭等,其中属斑头雁和棕头鸥数量最多。当春天来临时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地区,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好季节。班公湖观鸟是阿里地区乃至全西藏著名的旅游项目。湖中盛产裂腹鱼。
群鸟伴随着我们的船只飞翔......
班公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南北跨越多个经历不同演化历史的大地构造单元,分别为南羌塘地块、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北冈底斯地块,中特提斯洋盆扩张阶段沉积的地层主要是晚三叠纪世日干配错群,岩性组合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在洋盆萎缩阶段沉积的地层以侏罗纪-早白垩世的碎屑岩为主,代表性地层有木嘎岗日群、多仁组、日松组、沙木罗组、多尼组和郎山组等;与此同时,蛇绿混杂岩带北侧发育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岛弧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岩浆岩体,岩体大多呈岩基、岩株产出,为班怒带北向俯冲的产物,而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北冈底斯地块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岩石组合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
班公湖地区从北至南跨越南羌塘陆块、班公湖缝合带和北冈底斯陆块。根据班公湖缝合带内构造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的差异可将其分为蛇绿混杂岩带和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蛇绿混杂岩带整体呈透镜状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央部位,主要由蛇绿岩岩片组成,砂岩、板岩基质含量较少,蛇绿岩出露相对完整,带中超镁铁岩岩片、镁铁岩岩片、火山岩岩片和硅质岩岩片依次从中心至边部以背冲式逆断层向两侧挤出。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位于蛇绿混杂岩带南北两侧,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蛇绿岩组分以玄武岩岩片、辉长岩岩片为主,超镁铁岩岩片和硅质岩岩片少有产出。
卜垄蛇绿混杂岩是班公湖地区蛇绿混杂岩带的一部分,呈透镜状NWW-SEE向展布于班公湖南东侧,南北两侧以背冲式逆断层组合形式覆盖于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砂岩夹板岩之上。蛇绿混杂岩中岩石组合齐全,出露有变质辉橄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岩、火山岩和紫红色硅质岩等。火山岩产出于硅质岩和辉长岩之间,近东西向延伸数千米,宽上百米。火山岩以中基性玄武安山岩为主,多呈灰绿色、灰褐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5%~20%,主要为斜长石,少量角闪石和石英,其中斜长石呈白色,板状,自形-半自形,部分见有环带结构,
基质主要由微晶斜长石和玻璃质组成;岩石多呈块状构造、发育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局部出现枕状构造。
班公湖为藏北高原西缘东西长约125公里的狭长构造湖,按照国际冰川编目原则, 班公湖流域区是以该湖为主要流域, 并包括泽普错
、斯潘古尔湖、沙尔达湖和热帮错等若干山间小湖群的一个三级流域区,中国班公湖流域区总共有冰川959条,冰川总面积665.35
平方公里,冰储量为39.2316立方千米,昌隆河流域、由昂则、展穷和展金等支流形成的多玛河流域、以及山间湖盆泽普错流域是班公湖北岸的冰川主要分布区,南岸流域区冰川则主要分布在由巴扎雄、藏藏布河和曲垄藏布形成的玛卡藏布河
、山间小湖盆斯潘古尔湖和沙尔达湖等流域。流域内冰川平均面积为0.64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川面积23.68平方公里,长度10.5公里,泽普措是本流域区中冰川分布最为集中、冰川数量仅次于班公湖的小流域,平均面积达1.33平方公里,最大冰川面积16.60平方公里。
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北为东喀喇昆仑山(也称阿里喀喇昆仑山),南为冈底斯山的西部,在这两山系的高山区为班公湖流域区冰川发育分布区,冰川上限分布的最低海拔为5800米。本湖区的喀喇昆仑山为
该山系的东段,主峰他拉冬加就峰,海拔6790米。主要山地还有札嘎尔(海拔6613米)、熊彩岗日(海拔6675
米)以及羌臣摩山(云峰尖,海拔6634米)等,山体高大,海拔≥55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宽广。湖区南部的冈底斯山为该山系西部北坡(最高山峰海拔6492米),
以及其北支脉班公山(主峰海拔6292 米),山体明显低于喀喇昆仑山300~400米,冰川发育规模小。
湖中有鸟岛、乳峰岛、月亮岛、老鼠岛等,众多岛屿,风格各异,尤以鸟岛最为奇特壮观......
湖水在日光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近处清澈见底,水底沙石粒粒可数。稍远处涟漪袅娜,水草飘逸,撩人心痒。整个湖面蓝绿相间,淡蓝,浅蓝,深蓝;黄绿,浅绿,深绿,一条一条,一片一片,随着日光和风向的变化,不断地变幻着。忽而有云影飘过,湖水瞬间暗淡下来,过一会又重新明亮起来。遥远处是白色的雪山,近处是黄色和褐色的秃山,湖岸上是色彩各异的草,艳丽得像调色盘里的颜料。照片完全无法完全表现肉眼所能看到的一切......
班公湖中有鸟岛十余个,其中主要有夕戛勒岛、道握昌岛、道拉绕岛等。道拉绕岛面积最大,枯水期间可与湖岸相连。班公湖鸟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鸟岛是因有水鸟在岛上驻巢栖息而得名。由于班公湖地处中国最西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和信息相对闭塞,游客很少到访,自然环境保护完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所以小岛成为了鸟儿们的天堂和乐园。
每年春夏之际的5-7月,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飞回来,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班公湖湖心的鸟岛便栖息有数万只斑头雁、棕头鸥、凤头麻鸭、小天鹅、黄鸭、黑颈鹤等二十多种水鸟。栖息在鸟岛上的鸟类,主要是鸥鸟,也有小量的灰鸭等鸟禽,它们以湖中的鱼类、水草等为食。
道拉绕岛是鸟的王国,鸟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班公湖是自然界的一块净土,鸟岛是鸟的王国。岛上没有大树,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小岛到处是石灰石碎块,遍地是鸟粪,有些地方的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羽毛更是处处可见。由于生态环境好,小岛遍地都是大鸟、小鸟、鸟蛋,岩石间、草丛中、湖面上、湖岸边,无处不有,成千上万的白鸟将整个小岛盖得严严实实。
栖息在鸟岛上的鸟类,主要是鸥鸟,也有小量的灰鸭等鸟禽,它们以湖中的鱼类、水草等为食。
在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鸟的世界里,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雪山、湖水。没有天敌,没有干扰,只有祥和与宁静。天然大屏障将鸟岛与外界隔开,完整地保存着阿里高原的这一特殊自然景观。
每年5-9月,是观鸟的最佳季节。成千上万的鸟在岛上自由自在地筑巢产卵,繁殖栖息,令游客惊叹不已。
班公措东淡西咸,淡咸交界处便为中印国界。位于中国境内为淡水,盛产特有的西藏裂腹鱼和各种禽鸟,有鸟岛数个,约有各种鸟类20多种,数量最多时可达数万只,鸟蛋甚多。而位于印控区内,湖水摇身一变为咸水,寸草难生,因此被称为最爱国的湖泊。班公措的鱼儿鸟儿因此从不偷渡出国,被称为爱国鱼、爱国鸟。
在边境地区和国旗合影,有着特殊的意义......
回程中说说中印之间的争议吧!其实,这是当年一心殖民扩张的日不落帝国埋下的纠纷祸根......
班公湖在中国境内413平方公里,克什米尔地区为191平方公里。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6.7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5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境的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且陆续向该地区迁入了70多万人。
中国不承认该邦合法性。相比起来,中印边境中段的问题最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不过中段依旧属于争议地区。西段边境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南端和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交界处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主要是中国控制下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长约600公里。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那还得从一个叫拉达克的地方说起......
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位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而班公湖的西端就在印度所控制的拉达克地区。在历史上,拉达克曾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早在公元9世纪,拉达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纪统一于中国的元朝,后来统治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曾侵入拉达克,迫使其成为藩属,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拉达克在清代重新归属中国西藏管辖,拉达克王由驻藏大臣“节制”。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就年年向西藏进贡。1826年,拉达克部长奉驻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缉拿逃亡拉达克的张格尔匪徒100余人,并立即派人禀报驻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赏给拉达克部长五品顶戴花翎。至于拉达克怎么落入印度之手呢?这又要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说起了,毕竟印度之前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扩张的过程中,对拉达克等西藏西部地区日益关注,因为该地区扼住了英国通往亚洲腹地之路。1834年,南亚的锡克王国查谟土邦总督在得到英国的支持下出兵5000余人突然侵入拉达克,拉达克王派人至拉萨向清朝驻藏大臣求援,但是驻藏大臣却拒绝派兵支援。1835年,锡克军击溃拉达克军主力,攻抵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沦为查谟的附属国。但拉达克人不断反抗,在锡克军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达克之后,对该地区的统治才相对巩固。
在向东扩张连连得手之后,锡克王国还将侵略之手伸向了当时清政府管辖的西藏阿里地区。经过了藏军与西藏民众的英勇反抗之后将入侵者赶出了西藏阿里地区。由于锡克王国的军事力量大都消耗在了入侵阿里地区的过程中,英国借这一机会于1845年发动对锡克王国的战争,其统治的克什米尔,在184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土邦,至此这个地方在今后便冠冕堂皇的成了印度的领土,而班公湖也让印度成功的强占了三分之一。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
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主席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li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态度宣布,要继承英帝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克马洪线”,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于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将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并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有英国殖民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相比起来,中印边界中段问题较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国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yi,但由于中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藏独紧张局势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印度当局对西藏境内地民族分裂势力采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态度,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3月22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国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军阿里、1956年至1957年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于他们,并硬说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li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xue事件。
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射击,在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方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火,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体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军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宗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系,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1952年6月十si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种“权益”,向印度驻中国大使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恩来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冒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0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时,中国政府指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好。即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xue;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
中国同印度的边界,虽然从未正式划定,但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从新疆喀喇昆仑山口到两藏阿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3地交界处为西段;从这个交界处到中国、尼泊尔、印度3国交界处为中段;从中国、印度、不丹3国交界处,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东到中国、印度、缅甸3国交界处为东段。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的一些边境地区,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在东段,印军于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前后,越过传统习惯线,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侵占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在西段,1954年以后,印军侵占了中国新疆卖争拿马和西藏巴里加斯地区。1959年3月20日,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在给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的信中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把已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的中国领土和历来由中国新疆管辖的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印度版图。这些中国领土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福建省。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两国人民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主张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央边界分歧,在此以前,双方维持边界现状。但印度政府拒绝谈判:1959年8月以后,印军又多次侵入中国领土,引起边界武装冲突。11月7日,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撒20公里。印方仍然拒绝。从1961年起,特别是1962年6~10月,印军进而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
印度政府把中国的宽容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声称要以武li对付中国,加紧进攻中国的准备和部署。9月~10月上旬,印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的劝阻和警告,连续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西藏山南地区择挠桥和扯冬的中国边防部队,打死打伤47人。10月17和18日,在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20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
面对印度集结兵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冲突的形势,中国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的决定,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当天,即10月20日,奉命开始自卫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沿克节朗河右岸~线展开的进攻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攻占枪等、卡龙、沙则、仲昆桥及章多等地。接着兵分5路南进,于25日进占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的后方基地达旺。经过几天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全歼印军第7旅,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吒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驻守吕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在反击中拔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夺回易古通、哥里西娘等地。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采用逐次转用兵力攻坚拔点的战法,全歼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的印军。接着趁势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37个入侵印军的据点。28日,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反击。
中国政府为缓和被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si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3项建议。印度政府再次拒绝。26日,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决心对中国长期作战。印度大造反华舆论,迫害华侨,封闭中国银行驻印机构,驱赶中国记者。同时,进行战争动员,扩充部队,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西段的兵力增到3万余人。11月十si日、16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4个旅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沿公路作线式分布、兵力部署前重后轻的特点,以一部兵力牵制正面入侵印军,一部向邦迪拉方向迂回,集中主力沿西山口两侧实施迂回包围。
18日晨,歼灭侵入西山口地区印军大部,接着继续向南反击。至21日,先后收复德让宗、申隔宗、邦迪拉及以南的吉莫山口。在西段,新疆边防部队冒着零下40℃的严寒,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至20日,全部扫除侵入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配合东、西两段主攻方向作战的其他边防部队,也同时向当面印军实施反击,收复了瓦弄、汉洋底、金古底,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逼近传统习惯线。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至1963年3月1日,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还奉命主动将在反击作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退了印军的大规模进攻,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90余个据点,歼灭入侵的印军一部,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提高了中国和解放军在国际上的威信,并开创了胜利之师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和俘虏人员的先例。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962年10月2si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10月2si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si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部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余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si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si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四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1962年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2月1日,中国部队主动后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li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这场战争中,破坏我们眼前这片美丽土地的是班公洛地区反击战......
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的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
拔除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新中国继抗美援朝战争后,又一让世界惊叹的军事行动。这场战役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军全歼了曾参加火烧圆明园的一支印度王牌军,让国人扬眉吐气......
中印战争的主帅是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力参战部队则是其原四野部队。
在深入我国境内的印度三个集团军中,有一支印度王牌部队曾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并参加过火烧圆明园,第一任军长便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等战场都作过战,并自诩“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战争初期,我军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印军以为是自己部队太强了,太能打了,更加无所顾忌,只管往前冲。谁知这正中了我军的诱敌深入之计。其实这个时候和印军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毛主席等人,在一开始还没得到战报之前,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以为我军是节节败退,喝斥林彪有辱国格,不允许再后退半步。林彪的回电则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林彪得知了这位自大的将军狂妄言论后,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了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作战前的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的狠深入骨髓
,反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猛虎下山,以风卷残云之势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便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包围在了事先计划好的口袋地区。共花了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消灭干净。
失去了王牌部队的印军由于无头的苍蝇,人心慌乱,举国震惊,那还有什么心思再抵抗,丢盔弃甲,纷纷后撤逃散。这场战争也被外军称之为:小刀切黄油战争。
战后,林彪曾对毛主席说,此一役,可保西藏30年无事。事实也证明,中印战争,印度真的被打怕了,不但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声望,也让国际社会看到,我军的勇猛顽强和印军的无能。导致印军至今仍被很多国家看不起。
林彪此战大扬了国威军威。
这次对印一战,解放军以犀利的攻势一举、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
在我军的战史中,1962年这场自卫反击战并非是一场大规模或对手相当的战争,毕竟,这是一场结果一面倒的战事,甚至这场战争的进程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正是这场看似"平淡"的战争,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的发展轨迹......按照美国著名的南亚学者斯蒂芬。科恩教授的说法: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中遭受了"耻辱的失败",这"教训了整个一代印度人......从那时起,印度在心理上对中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印之战看似“平淡”,甚至有人说它是“平庸之作”,而一旦拂去历史浸染的浮尘,我们就会看到其“巅峰”国度的“巅峰”战土在雪域高原上打胜了一场“巅峰”之战!
中印战争详细历史: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zhongyinzhanzheng/
班公湖美景下涌动着暗流。既为边境,那么邻居印度自然也是对班公湖区域有着极大的想法的。虽然印度境内的景色不如我国,印度还是有意无意的加大了对这个区域的旅游投入。目前印度方面的班公湖旅游主要通过列城(Leh)做中转站,安排司机开车5小时左右送游客前来。而列城——本身也是我国跟印度有争议的城市。印度方面会为游客安排所谓的“边境通行证”。还在湖岸边设置了不少“宿营地”,为游客和为他们“提供保护”的军人休息。而我国长期驻扎在这里的有一个陆军中队和一个水上中队。他们在这个高原湖泊的周围为祖国驻守着国门,也保护着每一个前来旅游的游客们的安全。这只巡游在班公湖的水上中队,被称为“山顶上的舰队”,也被亲切地称为我国的“西海舰队”。
西藏阿里本是一块贫瘠、荒芜之地。但是在班公湖的周围,却是一片绿洲。这里水草丰茂,成群的野马在这里嬉闹。众多鸟类也在此活动,其中有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这里每年最理想的旅游时间是5-9月,冬季班公湖也会进入冰封期。天气转暖的时候可以看到大量的鸟类聚集在这里,欣赏自然美景跟野生动物是这里出名的重要原因。当然追逐和驱赶鸟群或者带走鸟蛋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里也是另类的“天之尽头”——毕竟遥遥相对的,就是印度的边境线。![]()
班公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2年批建,现有面积56303公顷,横跨中国与克什米尔地区边境,位于班公—东巧—怒江大断裂带的重要位置,这条裂带被认为是亚欧板块前端被印度洋板块抬升形成冈底斯山脉;而北面有亚欧板块主体的顶托形成背斜式隆起构成了喀喇昆仑山,在该区域形成巨大的倾斜。
深山谷地区四个相互联通的湖泊,约155公里长(我国境内约110公里),但平均宽度仅
4.2公里。湖泊起源可能很近,由山谷的自然堤坝阻塞形成。被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余脉班公山南北挟持,水源来自发源于北面和东面山区的许多河流,出水向西流入印度河的支流。有一些沼泽地区,特别在东端附近。班公河东段为淡水,西段为咸水,中段两者兼有,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段河水补给量大于湖水蒸发量,而西部则相反。
班公湖是世界著名国际高原湖泊,也是我国最长的湖泊。对旅游者来说,这里高原的另类世界,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碧湖、代表生命奇迹的班公柳、高原鸟类的天堂、典型的荒漠和戈壁、生命顽强的野生动物、教派汇萃的寺庙、五颜六色的经幡等独特的西域景观,是西藏高原景观的经典,对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班公湖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该湿地在调节气候,吸尘防沙,美化环境,增加空气湿润程度和补充氧气,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因此在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
湖滨有芦苇、赖草草甸及芦苇沼泽分布。另外,水柏枝生长繁茂,还有西藏泡囊草、班唇马儿蒿、小麦冬、海韭菜、蕨麻等。湿地鸟类有黑颈鹤、斑头雁、棕头鸥、普通秋沙鸭、白翅浮鸥、燕鸥等水、涉禽的重要繁殖地。70年代的几次调查还采集到凤头
、普通鸬鹚、赤麻鸭、针尾鸭、绿头鸭、红头潜鸭、 凤头潜鸭、白骨顶、蒙古沙
、红脚鹬和白腰草鹬等。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中头鸥来此繁殖。鱼类很丰富,主要有西藏弓鱼、班公湖裸裂尻鱼、班公湖条鳅等。周围有野驴分布,
数量很多。
河滩的草地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各种色彩,水面上则聚居着大量野鸭、红嘴鸥和斑头雁。班公湖像条狭长的碧玉镶嵌在层峦迭嶂的群山之中,湖的南北有著名的喀拉昆仑山系和冈底斯山系,山颠云雾缭绕,冰雪皑皑。几十公里的湖边驶过,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
班公湖周边有喀喇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余脉所环峙,海拔超过5000米,中间形成狭窄的斑公湖盆地,海拔约4500米,由于北面有高大的喀喇昆仑山为屏障,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盆地内相对较暖和,最暖月平均气温在IO'C以上,但年降水量仅60毫米左右,十分干燥。
班公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长的裂谷湖之一,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达155公里,南北平均宽2.4公里左右,属于构造断陷湖。主要根据是湖泊两岸地层不连续,北岸至今仍保留有明显的断层崖,同时沿东西向尚有多处呈线性排列的温泉出露等,说明湖中有大断层通过。湖泊面积413平方公里,海拔4241米,整个湖的流域面积约28714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湖体的东段的南、北两岸,中段、西段较小。班公错的全年湖面蒸发水量约8.93亿立方米,湖面降水量为0.36亿立方米,入湖径流总量为8.57亿立方米。班公错自第四纪以来总的趋势是不断退缩,使得湖周围留下一道道古湖岸线,如东岸的古岸线及湖岸阶地有九级之多,第九级高出目前湖面约80米。
湖水碧蓝晶莹,透明度大,最大水深423米,容积66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量47亿立方米,咸水贮量19亿立方米。水质分布具有东淡西咸的特点,在第一浅弯段两侧,东部属淡水,中、西部为咸水。
路边有大大小小的水塘,荒漠的土地因着班公湖丰润起来......
极眼远看,缕缕丝带样的宝蓝色掩映在绿的波涛中,更深的远处则是浓淡不一的褐色与白色,水乳融会,却又使种种颜色愈加突出,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丝带最宽广处幻化出的那一抹绵延的幽蓝,就是我们刚刚欣赏过的班公湖。
这里是日土,全国五个人口最少的县城之一。日土,藏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北部,
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该县六十年代曾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1978年划归西藏阿里地区。日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西与印占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北连新疆。219国道(即新藏公路)贯穿县城南北。距狮泉河镇120公里,距新疆叶城县930公里。
除了岩画,日土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因为这一片金黄色的草地和草地上空的蓝天白云,以及那暖暖的日光和自由飞翔着的大鸟,让人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和思念......
